高校科技创新类社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研究——以长春理工大学科技社团为例

2022-11-21 14:10张玉慧王文晶
关键词:理工大学光学长春

张玉慧,梁 雪,王文晶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知识、成果的产出至关重要。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和主力军,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后备军的重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平台和完善的环境,平台和环境是其他要素的基础。然而目前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主要通过教师向学生授课的方式传授科学知识、理论和方法,缺乏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很难掌握科研实践基础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应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平台,让他们接触和学习到除了理论知识以外的方法和技能。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高校社团活动在校园生活中逐步显示出巨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社团活动是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有效手段。科技创新类社团是以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通过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学术和科研能力的学生社团。长春理工大学在学生科技类社团管理和指导上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高校成立科技创新类社团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高校成立科技创新类社团有助于学校创新教育氛围的营造及学生创新观念培养。大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重要载体之一,科技创新类社团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拓展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并具有时代感的社团组织。社团利用自身优势,发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术及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激励学生创新斗志,营造积极向上、敢为人先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校创新教育氛围的营造和创新观念的培养进行广泛宣传,举办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宣传创新教育理念。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学术和科研能力

科技创新类社团由不同学科的专业教师带队,就某一前沿课题成立科研小组,以各种形式探究和完成课题。鼓励社团成员积极参加各类大赛。通过科研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培养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参加“互联网+”等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更加自信、更具竞争力。

(三)有助于形成创新良性循环

高校成立科技创新类社团可以有效促进良好学术风气的形成,培树学生科技创新理念。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专业相关的前沿信息,帮助其更加了解所学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所能创造的价值,提升学习兴趣以及制定合理的学习规划。社团活动的良好运作必将吸引广大学生的加入,其持续发展会使学生整体学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良好的学术风气就此形成,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二、高校科技创新类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全国高校科技创新类社团占高校社团总数的16%左右。这类社团不仅能弥补学生在第一课堂能力培养的不足,而且拓宽他们在第二课堂实践学习的需要,对学生创业就业智力储备、能力锻炼、创新力思维形成等就业能力影响因子进行培植和提升。目前高校科技创新类社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以竞赛为主要目标,社团同质化趋势明显

科技创新类社团是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模式。通常情况下,由于教师在社团指导上投入不足,致使社团以学生竞赛获奖为主要目标,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培训和训练活动,吸引学生加入。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组织社团成员参加学科竞赛,有效打响社团的知名度;不受专业、年级和学校的限制,不同高校之间进行交流,思想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这种组织形式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以竞赛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对基础理论和原理的理解,依靠组织竞赛传递经验,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一定影响。

(二)社团的经费和硬件投入不足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虽然对科技创新类社团较为重视,但由于这类社团对硬件仪器设备要求较高,社团相关科技活动费用支出也较高,相关部门的经费投入力度仍然不足,大大限制了科技创新类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类社团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新模式中的一种,在丰富校园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要支持科技创新类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尤其要对那些群众基础坚实、社团活动影响力大、具有一定特色的科技类社团提供更加充足的资金支持。学校相关部门还应为科技创新类社团提供足够的场地和仪器设备,并积极争取社会企业的赞助。

(三)高校教师对社团支持不够

高校社团工作大多为学校团委负责,高校其他相关部门和学院对社团重视不够。科技创新类社团需要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家进行指导,而大部分学院的科技创新类社团由青年教师负责,社团发展缺乏有效的学术导向。高校应充分整合并利用自身的师资力量,为社团配备专业水平较高的指导教师团队,并将导师团队的科研资源和实验室资源与社团共用。

三、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创新类社团发展现状

近年来,长春理工大学通过支持和推动科技类学生社团的建设工作,持续加大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力度,不断增强学生社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吉林省各级领导来校观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对学校开展的专业类科技创新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学校真正走出了一条依托学科优势的特色育人之路。

目前,长春理工大学共有学生社团93个,其中科技类社团37个,非科技类社团56个;科技类社团成员4 672人,占学生社团总人数的42%,占本科学生总人数的28%。学校科技创新类社团在社团管理模式上具有如下特点。

(一)校院两级齐抓共管

社团实现了学校统筹管理、学院具体指导的教育引导模式。按照学科布局,在学院成立依托具体专业方向的学生社团,选拔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专业教师任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专业知识辅导和优质的专业实践场所,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认知和应用。学校团委负责学生社团的注册、年审、活动开展等审批和管理。近三年,学校各专业科技创新类学生社团共开展各类活动1 300余项,参与的社团成员和普通学生人数达40 000人次。

(二)理论实践双管齐下

学校形成了一、二年级重专业学习,三、四年级重学科实践的培养模式;遵循青年成长规律,依托专业类学生社团,分年级、分目标开展教育活动。“羽良工作室”“电子学会”“网络攻防协会”等一批优质的专业类学生社团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给养、搭建了舞台。社团开展的“光电百科”“菜鸟计划”等理论学习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组织学生参加的“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科创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近三年,全校学生参与市级以上专业类竞赛达30 000人次,获各级奖项1 500余项。

(三)满园争春,百花齐放

近三年,学校有2 367名专业类社团成员荣获了校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150个团队荣获省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奖项,专业类学生社团的竞赛项目连续摘得“挑战杯”系列全国竞赛金奖,囊括“互联网+”竞赛的国家和省级金奖,“电子学会”荣获全国大学生“小平创新团队”称号。不仅如此,在学生社团的不断建设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理工学子:怀揣光学报国梦想,一手创办光电学科方向学生社团“羽良工作室”的李宇轩;秉持工匠精神,勇闯“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并保送天津大学的侯高峰;执着创新突破,率队荣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的朱德鹏;等等。这些荣誉和典型的背后是学校坚持不懈运用学科优势开展特色育人工作的结果。

四、长春理工大学光学联盟社团实践探索

光学联盟社团作为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创新类社团之一,走出了与其他社团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光学联盟社团是由美国光学学会(OSA)长春理工大学学生分会、国际光学工程师学会(SPIE)长春理工大学学生分会、中国光学学会(COS)长春理工大学学生分会、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长春理工大学学生分会组成,简称长春理工大学光学联盟社团。这是一个科技创新类学生社团,参与的主要为光电学科相关专业的学生,依托所在的光电工程学院开展社团活动,通过几年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社团依托光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以学术创新和科普为特色,采取了差异化发展方式,主要特色如下:

(一)注重基础研究,专注学术前沿

光学联盟社团由专业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带领成员一起进行基础性研究,就光电前沿领域的某一个问题或是该领域某一项创新课题成立科研小组,以设计、实验或软件模拟的形式探究和完成课题,最后以科技论文、软件、报告等形式展现科研成果。将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引入协会,组建阵容强大的团体,不定时开展学术和实践创新活动。如设立长春理工大学光学联盟光电学术论坛,组织学生进行光电学科的学术研究,对前沿技术进行研讨;开展与光学名人对话活动,邀请国内外光学专家到学校进行学术报告与前沿技术讲座,开拓学生视野;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会议,不仅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宣讲,还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会议的组织工作。社团承办了2018年美国光学学会国际学生圈会议。该会议完全由学生策划、组织,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对外交流能力。社团成员在近几年申请专利3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EI论文1篇。

(二)线上线下结合,开展科普活动

光学联盟社团坚持线上和线下结合的科普活动。线下科普活动中的社团活动以组建小团队形式开展,在培养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给予学生很大的促进。社团与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长春市内多所小学达成合作,在每年“国际光日”(5月16日)开展包括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志愿讲解、小学科普等在内的系列科普活动,与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和学校内其他社团联合开展科普大篷车活动,与社会紧密接触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线上科普活动主要包括每年“国际光日”等科普宣传活动,建设微信公众号以丰富社团成员获取信息的方式,形成知识信息传递网络的良性循环,拓展社团活动的时空范围,降低开展社团活动的实施成本。社团成立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发布与当前社团活动主题相关的学习资讯,并在朋友圈分享社团微信公众账号的信息,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和总结能力。社团通过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打造精品科普和光学学术平台,同时也锻炼学生的相关能力。光学联盟社团的“追光助梦,科普同行”项目成功入围第5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吉林省赛区决赛,斩获吉林省金奖和国家铜奖。

(三)校企合作开展研讨与学科竞赛

社团积极开展光学软件培训和软件实习活动。以长春理工大学光学联盟社团为平台,与著名光学仿真软件公司联合成立长春理工大学光学设计软件联合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光学设计软件FRED、FDTD、Vitrulab、Glad等学习与研讨;派出部分优秀学生参加相关软件的培训任务,通过实践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组织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学校创新大赛等,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国际会议,承担志愿者服务,提高学生对外交流能力;吸纳部分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承担光学设计、光学仿真、结构设计等具体工作,并积极争取国际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锻炼学生交流和实践能力。社团成员在近三年先后参加了2018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大赛、2018年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2018年吉林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18年华北地区智能互联大赛、2019年“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2019年光电设计竞赛、2019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2019年吉林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20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20年数维杯数学建模竞赛、2020年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第5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202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20年“遨博杯”首届全国工业设计创新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国际级、国家级、省级竞赛,并获得优异成绩。

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己的组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各种社团活动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尤其在科技创新类社团活动中,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会得到有效培养和显著提高。学校应该加大对社团经费、硬件、场地等投入,完善相关制度,鼓励教师重视对科技创新类学生社团的指导。同时引导科技创新类社团多元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社团学生应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避免过度关注竞赛和竞赛成绩。高校应该统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科技创新类社团活动纳入体系之中,将社团活动纳入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

猜你喜欢
理工大学光学长春
富翁借伞
滑轮组的装配
灵动优雅 长春花篮
长春“方舱医院”投入使用
大气光学现象
A Study on Oscar Wilde’s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作品赏析(4)
Research on Multimodal Discourse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Mathematical models for the repairs of the Kariba Dam
第2讲 光学知识专题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