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书法文化的育人矿藏

2022-11-21 20:38刘正妹魏海丽
江苏教育 2022年61期
关键词:书法家书写汉字

刘正妹 魏海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书法是中国文化中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在本质上反映人的文化和精神追求。而书法教育是提高学生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以书养德,促进品性和人格发展

书法教育担负着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使命,是德育的宝贵资源。

刘熙载《书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正所谓字如其人,书法能反映一个人的品格和内在精神,反之,我们也可以通过书法教育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以书养德,首先要了解书法历史,感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书法是随着汉字的演变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仓颉造字的故事对于接触书法的孩童并不陌生,传说汉字发明出来以后“天雨粟,鬼夜哭”,因为“造化不能藏其秘,灵怪不能遁其形”(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这些传说实际上折射出汉字发明给人类带来的心理震撼,同时寄托着人类对文字的心理期待。中国古人对汉字的神圣膜拜注定了对汉字的使用是富于激情的。几千年来,从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秦篆、汉隶、魏碑到唐宋的草、楷、行等各种书体,汉字和书法像一条浩瀚的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书法教育,要通过了解汉字演变历史,让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精深和祖先的智慧,激发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其次,要在书法教育中使学生学书家美德,明做人道理。在璀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书体不同、风格迥异、高风亮节的书法家,这些书法家的生平和作品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情操教育的重要材料。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一生坚决维护唐王朝和全国统一,同安禄山等叛乱势力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最终,以身殉国,后人评鉴“英烈之风,见于笔端”。岳飞庙中高挂厅堂的“还我河山”,从精湛独到的书法渗透出的是岳飞精忠报国的崇高精神,真可谓“壮士豪情笔底倾,将军一字击千城”。学习这些书法家的伟大事迹,学生们的性情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

二、以书养学,提高人文素养

书法教育,其实就是人文教育。

1.建立端正的人生态度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弟子规》有云:“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通过书法学习,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都需有正念、正心、正确的态度。正如《大学》所言:“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2.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书法教育总体目标与内容之一,就是学习和掌握硬笔、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学习书写的过程就是培养好习惯的过程。首先,掌握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端正书写态度,做到规范、正确、清楚、整洁,爱护书写工具等。其次,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中国文化讲究以简驭繁,其中汉字就是典型的例子。汉字的空间分割和立体之美是世界文字中独一无二的,汉字不仅仅是一种平面的空间分割,而且还有一种三维立体的感觉。我们远看一座牌楼的时候,它向远处伸展的戗杆看上去从上到下越来越细,向近处来的戗杆从上到下似乎越来越粗,这样的视觉效果呈现出它向里、向外延伸的立体感。楷书的撇画、捺画就有着戗杆这样的立体之美。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贵精,拟之贵似。”由此可见,认真观察以及充分联系日常生活事例对于书法学习至关重要。再则,师古出新,学习书法要寻其源头、察其流变,将读书和写字结合起来,了解书法家的成功之路,博采众长,写出自己的风格。

3.提升丰富的文化涵养

书法教育要培养大书法观,让学生知道学习书法不仅仅是在学写字,在学写字的同时,还应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汉字是书法的表现对象,在表情达意的功能之上又增加了形式之美,可谓文采兼备、相得益彰。也许正是因为魅力无穷的书法之美,才更能激发读者去一探内容究竟,于是书法与汉字,形与质才密不可分。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令后人耳熟能详、爱不释手,这些都是书写者的情感、文字与书法的高度契合。“四海尺牍,千里相闻,迹乃含情,言惟叙事,披封不觉,欣然独笑,虽则不面,其若面焉。”这样的描述让我们想到中国人书信往来常用语“见字如面”,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的学识涵养。说到底,艺术素养的核心是品味,而品味的本质是文化。

三、以书养身,促进身心健康

书法练习可以强身健体,作家陈忠实曾总结书法创作说:“洗笔调墨四体松,预想字形神思凝。神气贯注全息动,赏心悦目乐无穷。”书法练习过程也是对一个人的心理的磨砺过程,“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大要执笔欲紧,运笔欲活,手不主动而以腕运,腕虽主运而以心运”(宋曹《书法约言》)。书法练习对学生的积极情绪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静心”“专心”“细心”“恒心”。书法练习也是让人心情愉悦的活动,蔡邕在《书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宋欧阳修曾言:“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书法实乃“变化气质,陶冶心灵”之良药也。

四、以书养美,培养审美能力

著名书法家沈尹默说过:“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书法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汉字之美的感受能力与欣赏水平,对于陶冶学生情操,体会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艺术欣赏就是我们感知书法的生命力和人性“温度”,是习书者走进书法家内心世界的桥梁。

通过书法学习,学书者训练了自己对书法之美的欣赏力,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优雅、雄壮、粗犷、谨严或洒脱;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如长短、疏密之间的配合,有时甚至是萧散、错落的美。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

书法形象有“形”又有“势”。“形”的着重点是具体的点画和结构形态,是静态的,《说文解字序》云:“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谓如其事物之状也,谓每一字皆如其物状。”再如蔡邕《笔论》亦有论述:“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势”指字的形态,是动态的。古代书学的第一个审美范畴是“势”,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云:“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寥寥数语,呈现丰富的联想,使抽象的艺术形象跃然纸上,熠熠生彩。书法审美能力培养主要是带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从而创造美。

书法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仍然有着独到而恒久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提高学生书写水平,磨炼意志品质,滋养心灵,提升审美境界,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书法教育的道路上,书法教育人应深入挖掘书法文化的育人矿藏,为振兴中华文化、培养未来接班人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书法家书写汉字
书法家周如璧
书法家·谢 锐
书写要点(十)
小小书法家
养成书写好习惯
小小书法家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书写春天的“草”
My Story以笔相伴静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