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风暴眼中新闻融媒的内容建构

2022-11-22 06:47
视听界 2022年1期
关键词:辟谣谣言南京

张 舒

一、抗击疫情环境下新闻融媒内容构建概述

20 世纪20 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学家李普曼提出,大众传媒的报道属于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它形成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灾难事件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社会动荡和公众恐慌,当灾难爆发时,人们对于媒体会有更强的信息诉求欲。[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生对公众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隔离、封闭、减少聚集等各种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然而,与此同时,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与人的网络距离却又在不断缩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及其团队发布的《2020 上半年新媒体发展研究》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仅加速让“社会距离增大、网络距离减小”成为现实状况,并且让公众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媒体依赖”。[2]

在这种“新媒体依赖”的环境下,疫情防控期间公众的在线时间增长,公众对新媒体发布的内容相较平时也有了更多要求。在新媒体纷乱的信息环境中,公众需要更加准确、可靠的信息;在大量传统报道的形式中,公众更希望能看到鲜活、生动的报道;在谣言纷飞、真假难辨时,公众更希望能及时了解相关知识、看到辟谣信息。人们对于“疫情”这种灾难事件有着极强的信息诉求欲,作为新闻融媒,应该从用户思维出发,生产更加符合“抗疫”大环境的融媒内容。在增加疫情相关报道的同时,内容还应符合融媒体传播特点,响应人民要求,全面展现事实,强化正面情感,形成正能量的舆论环境。

二、重构一线报道,让PGC 融合UGC

PGC 指的是专业生产的内容,媒体播放的绝大多数内容都属于PGC 的范畴。PGC 在前期,有专业的采访与组稿;在后期,有成熟优质的剪辑和包装。新闻记者在制作专业PGC 产品时,会第一时间深入一线,了解一手情况,这样来自一线的报道,往往被认为是最生动、鲜活的。

在2020 年疫情初始时,各地媒体反应迅速,多家媒体都派出驻武汉记者,从一线发回优质的PGC报道。在2021 年南京禄口暴发疫情时,南京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也迅速派出两组记者,驻守在禄口封控区内并联合公共卫生中心拍摄制作最前沿的抗疫新闻。然而在疫情防控期间,由于地区的封锁和安全方面的考虑,驻地记者数量都很有限,这让素材的拍摄、PGC 产品的生产数量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在考虑如何解决此问题时,产量巨大的UGC 产品给予PCG一个新的思路。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速的节节攀升,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拍摄短视频,并上传到网络。这样由网民和普通用户创作并上传的内容则被称为UGC。如果说在媒体融合的初期,UGC 只是少量地出现在PGC 产品中,那么新冠疫情的现实情况则大力促进了两者相融合的趋势。2020 年,武汉疫情暴发后,《人民日报》发布了“疫”线Vlog 专题视频,如《战疫Vlog:与口罩和消毒液度过的一天一夜》《战疫Vlog:仙桃境内,村与村之间的路被堵了》等视频,它们的拍摄者有抗疫一线护士,也有疫情下普通武汉市民。视频里的故事都是以普通人的角度来讲述的,这些鲜活的UGC 素材再加上后期融媒体的专业编辑和发布,不但给予受众更强烈的现场感也更能引起共鸣。其中很多报道的点击量都达10 万+,人民日报、央视频,以及今日头条、腾讯新闻、抖音、快手等平台以首页推荐的形式展现新闻抗疫Vlog,全网点击量超5 亿,条均播放量达1000 万。

PGC 融合UGC 的形式在疫情防控期间迅速发展。2021 年南京禄口疫情暴发后,南京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也采用了这样的融合方式,南京电视台牛咔APP中开辟了新专栏“抗疫最前沿”,将来自禄口的前沿报道,汇聚在了一起。专栏里的大量报道都使用了PGC 融合UGC 的方式,如专栏里的一篇报道《滞留在禄口的卡车司机:在这里被暖到》,引用了滞留卡车司机的一段抖音视频。这段抖音视频生动展现了滞留在禄口的第一天,收到政府送来的盒饭和防疫物资时,他们的激动与欣喜,视频中卡车司机的惊喜特别生动而真实。

除了将UGC 内容融入PGC 产品之外,“用户生产内容,媒体提升把关”的方式,是融媒体在PGC和UGC 融合上的又一探索。2021 南京禄口疫情防控期间,在南京电视台的牛咔APP 中,就开设了这样更加突出UGC 主动性的专栏“禄口街道抗疫实录”。这个专栏的内容更注重于全民拍摄,采用的都是封控区里的志愿者、医护人员、普通百姓拍摄的第一手素材。这些素材通过网络上传到融媒体新闻中心后,再由中心的专业人员将这些鲜活的素材进行整理。这些素材来源于普通网民,加上专业的包装、配乐、再发布,不仅更加精致,而且更具亲和力。

三、高效传播真相,专业辟谣融合科普短视频

根据美国学者奥尔波特与波斯特曼在1947 年提出的基础谣言公式可以知道:谣言的强度=事件的重要性× 信息的模糊程度。对群众来说,这个事件越重要,相关的信息越模糊,就越容易形成谣言。这也正是每当重大事件发生时就会产生大量谣言的原因。新冠疫情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在无法减小事件重要性的情况下,减小信息的模糊程度,是遏制谣言强度的方式之一。1953 年,罗克斯谣言公式进行了修订:谣言的强度= 事件的重要性× 信息的模糊程度÷ 人对谣言的批判力。由此可知,提高人们对谣言的认知、辨识和批判能力同样也是遏制谣言强度的方式之一。

根据以上两点,“辟谣”和“科普”就成为了遏制谣言强度的左右手,在重大事件发生,谣言传播强度大的时候,这两只手不但要一起抓,而且都要抓得紧。2020 年新冠疫情初起时,这种陌生的病毒让大家都非常恐慌,一时网络上谣言四起。湖北广电立即开设辟谣专题《我在××(地名)——不信谣!不传谣!》,并在全省各级融媒客户端发布,让120 多个客户端在“辟谣”问题上形成同频共振,在谣言出现初期,及时辟谣,这就让谣言的传播强度大打折扣。在2021 年南京禄口疫情暴发后,南京电视台牛咔APP 也开辟了“牛咔辟谣”专栏,针对每天网络上流传的谣言及时联系相关部门,进行信息的核实,第一时间辟谣,让谣言无处遁形,例如,“红码人员进超市”“溧水在建方舱医院”这一类的谣言在网络传播的24 小时内就得以及时辟谣。

除了“辟谣”这样的“防守”方式,提高民众认知力的“主动攻击”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疫情防控期间,大众获取防疫抗疫知识的诉求明显增强,而短视频作为一种低语境的传播语言,它的门槛低、可视化、互动性强,并且能以简单易懂、清晰直观的方式将重要信息传达给受众。短视频的这种形式有利于缓解大众的信息饥渴,特别适合用于宣传疫情知识、号召大众科学防疫。疫情防控期间主流媒体纷纷将短视频平台的巨大流量转化为科普高效传播通道,如,央视利用“小央视频”和“新闻联播”等多个账号来宣传专家观点、演绎科普知识。微视则策划了“疫情知识官”小视频系列,用小视频宣传疫情防护的知识,提升用户对真假谣言的信息辨别能力。这种“辟谣+ 科普”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也被沿用到了2021 年南京禄口的疫情报道中。除了“牛咔辟谣”,在“南京新闻”公众号上还开辟了主持人“敲黑板划重点”的小版块,每天由一名主持人用“敲黑板”的形式,科普新冠相关知识,教授防疫重点,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认知、辨识和批判能力,从而达到了遏制谣言强度的目的。

四、“拉长”直播镜头,事实全景融合虚拟空间

美国著名的评论家李普曼在其著作《舆论学》中提到了“两个环境”理论,李普曼认为所有人都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个是现实环境,一个是虚拟环境。“现实环境”指的是人们生活的客观世界,“虚拟环境”则是本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简而言之,一个人生活的空间是很有限的,他周围一切的事物构成了他所处的“现实环境”;但在有限的“现实环境”以外,一个人也可以通过各种传播途径来了解未曾到达的世界,这就形成了这个人的“虚拟环境”。

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人们生活的“现实环境”不断缩小,更需要“虚拟环境”的拓展,除了短视频,“慢直播”这种独特的传播方式也显得格外亮眼。“慢直播”的形式可以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的融合,但并不是任何内容都适合“慢直播”,它的内容选择要符合高热点、广视角和实用性的特征。

2020 年疫情防控期间,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在施工时进行了现场慢直播,这种24 小时不间断呈现施工现场实时画面的直播方式,吸引了全国人民的注意力。慢直播开通三天时间,累计访问量超过两亿人次,单个直播的同时段在线人数超过1 亿。不同于传统的主持人连线现场记者的新闻直播方式,慢直播没有解说、没有剪辑、没有任何后期加工,只有固定的机位和几个不同的画面角度。这种毫无修饰的全场景内容,不但更具真实性、透明性、参与性,而且给予观看者一种“控制”的感觉,有助于缓解大众对于“事件发展不可控”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放松心情。

2021 年南京禄口疫情暴发后,没有“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于是南京广电将“高热度”的直播转向了新闻发布会,利用“南京新闻”“直播南京”公众号,以及牛咔APP 直播了南京市政府的每一场新闻发布会,让人们更加了解南京禄口疫情每一天的最新状态。同时,“Live 南京”城市直播频道也广开视角,将长江大桥、鼓楼广场、夫子庙等数十路城市美景以慢直播的形式放上了网络,这样的实景慢直播为人们提供了同时在场的虚拟物理空间。在城市慢直播的评论区里,网民们的留言又构筑了一个新的信息场,物理场和信息场的交互共同构建了新的情境信息系统,促成了慢直播的二次传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及其团队发布《2020 上半年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指出,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让疫情中虚拟的在场成为可能。继“云赏花”“云监工”“云游览”之后,南京广电在禄口疫情防控期间又推出了“我的大学”进行“云教学”。“我的大学”栏目全天候直播互动,以一对多网课的形式,汇集了健康养生、健身运动、美食家居、兴趣体验、文史赏析、心理疏导等各类精彩课程,全时在线,累计播放量超过350 万,构建了丰富的线上生活,成为了人们抗疫居家时期的解压利器。

注释:

[1] 王蕾.论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J].新闻大学,2008(4):29-34.

[2] 2020 上半年新媒体发展研究[R/OL].搜狐网,(2020-10-21).https://www.sohu.com/a/426314153_99900352.

猜你喜欢
辟谣谣言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南京大闯关
不信谣言 科学防“疫”
“最强辟谣101条”引发质疑
你被养生谣言忽悠过吗?
谣言π=4!
真相查清之前别急着辟谣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