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情感与技巧的研究

2022-11-22 11:18
黄河之声 2022年6期
关键词:全曲奏鸣曲乐章

舒 聪

一、贝多芬和他的钢琴奏鸣曲

(一)贝多芬的生平

贝多芬生于1770年的音乐世家德国波恩,然而贝多芬的童年也是不幸福的,他的父亲常年酗酒成性,贝多芬出众的音乐才华使他的父亲每天逼迫他练琴,稍有不如意就拳打脚踢,幼年的贝多芬在11岁就登台演出,为家里赚取高额的生活费,可以说贝多芬的幼年生活是不幸的,痛苦的。但他并无感应失望和悲观。可能也正是童年的生活经历,使他锻就了一副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1792年,贝多芬在维也纳进行深造,钢琴技术突飞猛进。也正是在他学业蒸蒸日上的时候,老天似乎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它的双耳渐渐失聪,就这样,他只能放弃演出,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生活越困苦,我越不能被打倒,他将这种痛苦的情绪转化成了动力,在他最绝望的时候,《英雄交响曲》这部巅峰之作就此诞生了。在这时,法国正处于政治动荡时期,贝多芬的思想也因此有了转变,它彰显英雄个性,宣扬平等与博爱精神。在十年的光阴里,他创作了大量的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而在这些交响曲当中,他表现出了自己十年来遭受痛苦与磨难的情感,更突出了他对这个动荡的社会的控诉,他祈求爱与和平,希望这个世界多一点关爱,少一点灾难。贝多芬在他的中晚期的时光里,伴随着身体的折磨和心里上的无助,走过了他的一生,在1827年逝世。

对于这个从痛苦中爬出深渊的来说,他的坚韧不拔和勇气更让我们钦佩,虽然他有浓厚的英雄主义,自己处于黑暗的深渊当中,但他渴望光明,渴望幸福,他的音乐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力量和积极的心态,让我们跟着温暖的光走,这也是他的音乐能深入到我们的骨髓和灵魂之中的原因。

(二)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创作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9年,那时的贝多芬深受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影响,身体也逐渐被病痛肆虐以及父母相继去世。因此他将所作的钢琴曲取名为“悲怆”。贝多芬他的内心并没有感到消极和痛苦,更多的是乐观和积极的心态。他不想被命运打倒,不想向命运妥协。贝多芬创作的悲怆奏鸣曲不同于以往的奏鸣曲式,他采用三乐章的快--慢--快的结构。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全曲多以八度的震音效果,情绪比较激昂。第二乐章回旋曲式,曲子的悠扬缓慢,笼罩出了安静、祥和的场景。多在于抒发贝多芬内心的情感,注重神圣的宗教氛围,有浓厚的田园色彩。第三乐章采用回旋奏鸣曲式,全曲在平缓和冲突的情绪之间跳动。第三章更多的是描绘贝多芬内心的场景,全曲结束以下行音阶快速的进行,使贝多芬回到现实。《悲怆》它打破了古典主义墨守成规的手法,向着浪漫主义的方向来进行演变。展现了贝多芬面临艰苦,敢于斗争的英雄形象。而悲怆的第三乐章属于回旋曲式,他来回的展现了痛苦与欢乐,悲喜交加的情感,苦中带乐,乐中有痛的情感体验。

二、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的音乐情感分析

(一)悲怆奏鸣曲的悲剧情感因素

悲怆奏鸣曲之所以取名为“悲怆”,有许多因素的关系。上文我介绍了贝多芬的生平,让大家了解了他生活在什么样的成长环境之中。让我们体会到这个英雄人物的内心挣扎。我们从曲子本身来感受他的悲剧情感。整个作品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全曲主题部门反复出现,音符的紧凑进行给人激情澎湃和内心的沉思。展开部门多次转调、移调。游离在一种淡淡的忧郁的情感当中,好似诉说着内心想要追求田园浪漫。再现部门主题旋律再次出现,把人们憧憬在浪漫的氛围中拉了回来,回归现实,以有力强劲的音符结束全曲。曲子所充斥的悲壮情怀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贝多芬饱受着战争与病痛的折磨,作为一名钢琴家双耳朵失聪的他无疑是在战场上没有武器的士兵。但他并没有给人一种沉闷消极的态度,而是在这基础上继续生活,继续创作。在他的内心当中并不想大家以同情的姿态来对待他,他非常孤独,渴望朋友。他从不抒发个人情感,曲子大多数散发出来的是阳光的,有温度的。面对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孤独和病痛无疑是在他的身上多添加了几笔悲剧情感色彩。他的内心好似一片废墟,但就是这样,他也要使这片废墟充满阳光。

(二)曲式结构分析

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Op.13 No.8第三乐章Allegro(快板),2/2拍,奏鸣回旋曲式。整首钢琴曲曲分为三个部门:呈现部分(0-61),展开部分(61-120),再现部分(120-210)。贝多芬的悲怆第三奏鸣曲不像第一乐章那么的活跃和激情澎湃,又不似与第二乐章那么平静淡雅。这首曲子创作于贝多芬慢慢失聪期间,这时的他处于绝望与痛苦的边缘。所以这首曲子展现了激烈的情绪和斗争力量的同时,贝多芬悲怆第三乐章更多布满的是空想与故乡的色彩,使人在脑海中充满的是安静和祥和。

(三)曲式结构中的情感走向

呈示部的主题部门有两次第一次为(1~8),第二次为(25~43),为全曲的主题灵魂。全曲共出现了四次主题旋律,每一次的思想情感都更加的饱满。而这最主要的一个主题是弱起小节,他成功的将一种游移,沉闷的一种气氛在其中进行了有效性的展现,并逐渐的将曲子的冲突情感一一展开。而呈示部(1~24)以轻巧和柔和的力度缓慢的将主题旋律展开,但并不是一味的追求弱,更像是一种积蓄能量,一种爆发力被压抑着在等待一个适当的时机像喷泉一样迸发出来。呈示部的(25~43)慢慢的不再是忧郁的,平静的,它的旋律变得明朗起来,旋律线条也更加的流畅轻盈。它像是去诉说一件事情,有平静的诉说,也有矛盾的冲突,更有事情的缓和。而(44~61)为一个连接部门,渐渐转回c小调,给了一定时间的缓冲。展开部是(62~120)小节,这一部门在于作者的内心创作情感,很多都表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些忧郁的思想情感。之后,有一个近似三声中部的一个(79~107)小节,第一部门是79~94小节,转为bA大调上,主题较为柔和。两个声部交相辉映,抑扬顿挫,好似一个优美的舞蹈缓缓展开,舞蹈中的音符,闪烁着忧郁和忧伤的情感。中间部门虽然只有四个小节,但调性上也从降A大调迅速转为降E大调,再转回降A大调。短暂的转调,使得曲子的剧情发展更加的紧凑,使逐渐的将曲子推向一个小高潮。最后的(99~106)小节,情绪慢慢的转向了热烈激昂的感觉,使前后有了强烈的对比,像是在在控诉着命运的不公。后面的几个小节也是一个连接部门,它就像是无数个小浪花,在一次又一次的击打着礁石,一遍又一遍的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凝聚成一股强劲的嘶吼,使音乐达到顶点,紧接着呼啸而至。

再现部门为(120~210),调性又转到了C小调主题上,主题部门完美再现了呈示部。如果说之前的主题旋律部门更加的忧郁以及沉闷,那么现在的主题部门在情绪上变得不再忧郁、游移,更多的是让人抱有幻想、激动的情绪。最后的展开部门,从整体上来说,首先完美的复制了呈示部的主题部门,紧接着又以极度温柔而不和协的旋律改变着情感的走向,矛盾冲突以各种形式,各种方式存在于最后的曲子当中。或强或弱、或君或臣、或温顺或猛烈。一直保持着调性的稳定与不稳定之中,直到最后主题的闪亮登场,所有力量在那一刻得到了宣泄,最后爬行性音阶犹如悬崖上的滚石,蜂拥而下,将所有的痛苦都给消灭掉,以一种轰轰烈烈的结尾来结束整首曲子。使所有人回到原点,回到充满无奈的现实。

这首曲子从曲式结构中来了解作者的情感走向,曲子从开头到结尾,给人一种忧郁沉闷的情绪,但是也有激烈激昂的情绪,只是从未让人觉得快乐的思绪是全曲的主题情感。贝多芬的悲怆第三乐章,在音调、和弦肢体的选择上不再采用八度震音,更多采用音阶的上行和下行。给人一种轻巧灵活、有生命力的气息。

三、贝多芬《悲怆》第三乐章的演奏技巧

(一)把握好速度

悲怆的这一乐章属于C小调,2/2拍,快板,是一个回旋曲式布局。这首曲子是一个充满着田园、幻想色彩风格的曲子。这乐章不像似第一乐章,第一乐章全曲以沉重而又激昂的情绪来表达感情,速度快而强劲。反之,第三乐章不似它那么猛烈,它的每个音符像是一颗颗流动的水滴,清脆明亮。它要求手指的轻盈和松驰。全曲大部门以极平静和轻巧的音符撞击着情感的堤坝。但并不是说曲子它没有激烈的地方,全曲在极重要的地方发出了该有的情绪表达。有一句话更能表达这种意境,“暴风雨来临之际,湖面上都是平静的”。这首曲子属于快板,速度较快,在早期练习时,需要慢练,《悲怆》第三乐章属一个比较经典的回旋曲式,节奏型丰富。在练习时,要保证手指的松弛与轻巧。要掌握好瞬间触键的本事,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也要保持一些原则。首先,这首曲子为快板,速度上要求轻巧、清晰。其次,这首曲子属于古典时期,在保持速度的同时也要有正确的呼吸。给人以美的感受、美的沉思。最后,在弹奏的过程中,我们要速度均匀、节奏清晰、表达情感。

(二)演奏时的强弱变化

全曲为回旋曲式结构,弱起小节的主题旋律反复出现,在弹奏时要特别注意开头一小节是弱的三个跳音,左手的旋律旋也不可忽略,也需要好好的注意。到19小节的p,由于前面的一小节有休止,所以我们这里应弹的比较沉重有力。

在演奏时,由于我们经过了第二乐章的柔和,在第三乐章中,曲子的力度方面上也有弱到强,谱例多次出现f,ff。特别是在一曲末尾。主题旋律再次出现,曲子在协和与不协和的音符中来回跳动,曲子逐渐进入高潮。在这时曲子反复出现subito p,这种紧凑感必须得弹出来,后面逐渐出现ff,犹如倾盆爆发的大雨,需要宣泄。“最后的ff要用稍微宽广的感觉弹奏”①,结尾的重音弹奏,要弹出一览无余,辽阔深远的感觉。使全曲不仅有速度的激情还有所有情感得到宣泄的大气凛然。

(三)控制好三连音

这一乐章中节奏型比较丰富,三连音比较多,以呈示部为例,在33小节往后的小节中,出现了均匀且连贯的三连音,在这里我们要弹出欢快的情绪,后面的三连音反复出现,并且我们在力度上要由弱到强,表达出贝多芬愤恨的情绪。反复出现的三连音,更像是在诉说着某件事情,所以我们在弹奏时必须得连贯,粒粒分明,要将音符弹的柔和灵巧,精准的弹好每一个音。在左右手交替中,当右手弹奏三连音时,要保持好手型,指尖触键要清楚,不拖沓,在手腕的动员下来弹奏。双手完美的配合,才能将全曲的情感一一展露,给人美的享受。

结 语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贝多芬创作的《悲怆》钢琴奏鸣曲是一首经典的回旋曲结构,我们从他的生平、曲子所蕴藏的情感、以及技巧进行研究。在我们面前,贝多芬他呈现了一个自强不息,在困难面前绝不妥协的英雄形象。因此我们在演奏《悲怆》奏鸣曲时,不再是进行快餐式的练习演奏,我们要在有技巧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入的理解,然后通过再创造,给大众呈现出一个具有自强不息的大英雄形象。也希望通过这次的研究,能够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让大家不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所有演奏的曲子都应该建立在你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并进行了反复的琢磨和推敲。只有这样,它才能够永远保持艺术的魅力,让人们变得高尚,给人们力量去追逐美好的人生。愿大家永远保持对艺术的热爱,去认真的享受这个世界带来的美好。用他说过的一句话来结尾:“我要遏制住魔鬼的咽喉,决不能让黑暗笼罩着我的生活”。②■

注释:

① 李玉峰.敲击命运的琴弦——简析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演奏特点[J].辽宁师专学报,2013,(03).

② 陈子娴,朱银华.扼住命运的咽喉——浅析贝多芬《悲怆》第一乐章[J].北方音乐,2019,(17).

猜你喜欢
全曲奏鸣曲乐章
手机上的奏鸣曲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萨拉萨蒂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艺术特征分析
《九宫大成》所收【番鼓儿】曲牌旋律研究
谱写肌肤新乐章
饥饿奏鸣曲
呼噜奏鸣曲
祭献奏鸣曲(组诗)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