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都兰县哈图中游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2022-11-22 17:32朵高德王克瑞
中国金属通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金属矿矿化极化

朵高德,刘 祺,王克瑞

哈图中游金多金属矿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属于东昆仑南坡俯冲碰撞杂岩带。岩浆活动呈现多期次的特点。东昆仑南坡俯冲碰撞杂岩带夹持于昆中断裂与昆南断裂之间,是加里东、海西期两次板块裂离及俯冲碰撞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北西西向延伸的复合型的俯冲碰撞杂岩带,东昆仑南坡俯冲碰撞杂岩带组成极端复杂,构造变形十分强烈,其组成主要为加里东期、华力西期两个威尔逊旋回中形成的陆缘沉积(活动陆缘及被动陆缘)及上叠盆地(以前陆盆地为主)组成,不同类型沉积体多以不同规模、形态的构造岩片以不同构造组合样式堆垛或拼贴在一起。

该成矿带已知矿产有铁、锰、铜、铅、锌、钼、钨、锑、岩金、石墨、萤石、水晶、稀有、稀土等近20个矿种,矿产地94处。计有成型矿床16处,其中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3处,小型矿床12处;各类矿(化)点78处见。岩金、铜、铅锌、铁是本成矿带较为重要的矿产,其中岩金和铁矿已发现有多处中型矿床。

1 地质特征

区内岀露地层单一,构造以昆南断裂为依托,发育北东向断裂,区内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致使区内构造十分复杂,总体表现为构造极为发育,岩浆活动强烈。

1.1 地层

主要有古元古代金水口群变质岩系和广泛分布于河谷、阶地及山间宽谷平滩上的第四系地层。

1.1.1 古元古代金水口群(Pt1Jgg)

主要在预查区北侧大面积分布,另外在南侧有少量残留出露,面积总约23.4km2,与周围岩体多呈侵入接触,局部呈断层接触。岩性主要为灰白色花岗质片麻岩,局部有少量眼球状花岗片麻岩出露,新鲜面呈灰白色,花岗变晶结构、变余花岗结构,片麻状、眼球状构造。

1.1.2 第四系(Q)

预查区内主要在河谷及河谷两岸分布,为上更新世洪冲积和全新世红冲积(Qhpal),其中上更新世洪冲积(Qp3pal)在预查区东北部零星出露灰-土黄色砾石层为主,局部夹粉砂层,河流的Ⅱ级阶地等地貌类型;全新世红冲积(Qhpal)仅在预查区中部沿河床两侧有少量出露,主要成分为灰、灰黄色砂砾石层、亚砂土。

1.2 构造

预查区位于昆中和昆南断裂之间,构造发育普遍,全区共圈定出21条断裂构造,构造活动大致可分为四组,第一组呈北北东向展布,为预查区内的主要断裂构造,呈平行展布,包括F1、F3、F4、F6、F9、F11、F12、F13、F14、F16、F17、F20等;第 二组呈北东向展布,包括F10、F18、F19;第三组呈近东西向展布,包括F5、F7、F8),该组断裂早于第一组断裂,被北北东向断裂所截切;第四组呈北北西向展布,分别为F2、F15、F21,断裂构造规模均较小,延伸长度只有几百米。

预查区已发现的金银多金属矿体受北北东向构造控制作用明显,说明北北东向构造与该区多金属矿成矿关系密切。近东西向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但目前该走向的构造蚀变带内尚未发现有利的矿化线索。北西向断裂构造为预查区最晚的一组断裂构造,目前发现的金铅矿体主要受该组断裂构造的控制,说明该组断裂中也具有含矿的潜力。

1.3 岩浆岩

区域岩浆侵入活动极为频繁,以中-酸性岩体为主,侵入时代印支期为主,局部有华力西期花岗岩体分布。岩体出露面积约占预查区总面积的70%,主要以中-晚三叠世两期岩浆活动为主,分布少量中志留世和中二叠世岩浆岩。

1.4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在预查区中金水口岩群变质岩出露范围较小,分布于哈图与额尾之间的山脊以东至预查区范围之外,出露面积约9.4km2。在可可晒依中游部位被中三叠世花岗闪长岩、碱性正长岩岩体侵入,分支成南北两条带,预查区内变质岩主要出露灰色、灰白色、灰黑色花岗片麻岩,片麻理发育,多呈较规则的近平行分布的条带状,部分发生扭曲呈菜心状;灰白色眼球状片麻岩,具眼球状构造,片麻状构造,眼球较大,主要由石英及斜长石组成,矿物晶形及集合体、包体均出现拉长现象;少量片岩呈透镜体出现。

2 球物理特征

2.1 电物性特征

在预查区为了解工区岩矿石电性特征,在野外激电中梯工作当中,对区内岩矿石进性了系统采集,共采集物性标本85块,进行了电物性测定;使用仪器为DZD—6A型数控多功能直流电法仪,测定参数为电阻率ρ和极化率η。

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正长花岗岩极化率值均较低,其中花岗闪长岩极化率值最高,极化率最大值为4.2%,平均值为1.18%。三种岩性电阻率变化范围较大,在210Ω▪m~1691Ω▪m之间,其中花岗闪长岩表现为相对高阻,电阻率平均值为954.42Ω▪m。综合分析,三种岩性中只有花岗闪长岩可以引起高极化异常,其余2种岩性都不能引起激电异常。

2.2 激电异常特征

该项工作于2016年完成,主要在哈图中游GA50号异常区内开展了1:5000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圈出3个激电异常带:JDH-1、JDH-2、JDH-3,其具体特征如下。

2.2.1 JDH-1异常

JDH-1异常:长约300m,宽约200m,面积较大,在JD1和JD2两条测线上有反映。该异常带整体走向为北东向,异常整体表现为低-中等阻高极化特征,视极化率平均值在2.5%以上,最高可达3.2%左右。视电阻率在平均1000Ω▪m以下,最低可达500Ω▪m以下,该异常走向上位于SBI褐铁矿化、硅化蚀变带南侧,而与F21断裂构造空间相对应激电异常有所相交,两组断裂构造均为含矿构造,该激电异常可能由两组断裂构造汇合部位的含金属矿物而引起。

2.2.2 JDH-2异常

JDH-2异常长约450m,宽约60m,在JD3至JD6四条测线上均有反映。该异常带整体走向为北西西向,异常整体表现为低阻高极化特征,视极化率平均值在2%以上,最高可达2.5%左右。视电阻率在平均500Ω▪m左右。该异常与JDH-3异常的形态及特征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目前地表还未发现引起异常起因的地质体,故对起因目前暂未清楚。

2.2.3 JDH-3异常

JDH-3异常异常长约550m,宽约100m,在JD3至JD6四条测线上均有反映。该异常带整体走向为北西西向,异常整体表现为低阻高极化特征,视极化率平均值在2%以上,最高可达2.5%左右。视电阻率在平均600Ω▪m左右。

在空间上异常位于M1矿体北侧,但是异常规模远远大于目前所发现矿体的规模,根据异常走向推断在JD5、JD6线JD3、JD2线处矿体具有延伸的趋势。推断为含金属硫化物地质体引起异常,同时可能由于矿体自身规模较小,导致了异常强度偏弱的现象。根据异常走向推断在JD5、JD6线处矿体有向北延伸的趋势。

3 地球化学特征

在1:5万地球化学测量基础上,在该区又进行1:2.5万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对1:5万水系异常进行了分解,圈出了多处稀土元素和金银为主元素的综合异常,弥补了1:5万地球化学测量工作的不足,另外以往对部分异常开展了1:5000地化剖面工作,对蚀变带开展了1:2000岩石剖面工作,进一步缩小了找矿目标,对于指导预查区找矿有重要意义。

通过1:2.5万水系地球化学测量,在预查区共圈定出GA29、GA33、GA34、GA37、GA38、GA39、GA40、GA41、GA42、GA43、GA48、GA50共12处异常,其中以Au元素为主的异常2处,以La、Ni、W元素为主的异常各2处,以Y、Ag、Bi元素为主的异常各1处。通过1:5000地化剖面特征查证1:2.5万的异常,包括了对稀土元素为主元素的异常查证和金、银为主元素的浓级中心进行了查证,本次工作主要矿种为金、银及多金属。通过1:2000岩石剖面特征主要对异常及蚀变带进行了进一步解剖和检查追索,包括了对稀土元素为主元素的异常查证和金、银为主元素的查证。

4 矿化蚀变特征

4.1 蚀变带特征

通过前期工作,预查区内发现含稀土矿碱性岩体两处,圈定出稀土矿体两条,发现与金多金属矿关系密切的构造破碎带6条(SBⅠ-SBⅥ),其中4条蚀变带呈北北东向展布,SBⅠ和SBⅡ分布较为相近,平行展布;1条呈北东向展布,另外1条呈北西向展布(SBⅥ)。SBⅡ和SBⅥ蚀变带发育在哈图中游GA50号异常区内,SBⅠ蚀变带发育可可晒依GA43号异常内,其余三条发育在额尾奇耿GA48号异常内。

4.2 矿化体特征

在预查区内蚀变带中圈出金多金属矿(化)体5条(M1、M4-1、M4-2、M5-1、M5-2),矿体延伸方向与蚀变带展布方向基本一致,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除M1矿体外,其余矿体总体走向15°~30°,M1矿体呈北西向展布。预查区金银多金属矿主要与构造蚀变带关系密切,矿床类型属构造蚀变岩型金床;参考指标(矿产资源工业要求手册2010版)。

4.3 矿石特征

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石结构主要为它形粒状、半自形粒状、半自形-它形粒状等,交代结构。矿石构造主要块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矿石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等,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绿泥石、石英及少量磷灰石等。矿石类型主要为氧化矿石。

4.4 围岩蚀变

金银矿体主要位于构造蚀变带及接触部位围岩中,围岩主要有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碱长正长岩及二长花岗岩等,这些岩石构成矿体的顶、底板,有时夹在矿体中间成为夹石。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等,蚀变带内见强烈硅化、高岭土化及少量的绢云母化等。

5 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5.1 控矿因素

通过以往工作的开展实施,预查区内发现的金银多金属矿体与矿化线索均与构造蚀变带关系密切,表现出明显的构造控矿的特征,目前发现的矿化体均产于后期发育的北北东向及北西向次级断裂构造蚀变带内,与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裂构造关系不甚密切。另外截止目前,未发现矿体的展布与地层岩性具有任何的相关性。

5.2 找矿标志

5.2.1 化探异常

预查区内涉及到12处2.5万水系异常,通过两年的预查工作在哈图中游GA50、可可晒依GA43号异常内发现矿化体,其中GA50号异常以金为主元素的综合异常,AuPbAgZn元素套合较好;GA43号异常以Ag为主元素的综合异常,与其他元素套合不明显。异常区内发现的矿化体与蚀变带空间位置与水系异常套合良好,说明1:2.5万化探异常定位较为准确,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是预查区开展金银多金属找矿工作最直接的找矿标志。

5.2.2 构造标志

该区金矿(化)体、银矿(化)体均受构造蚀变带控制,且4条破碎蚀变带呈北北东向近平行分布,主要发育强烈高岭土化、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个别发育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在北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造中不同程度的圈出了矿体,说明这两组构造结合化探异常是本区金银多金属找矿的直接标志。

5.2.3 围岩蚀变

目前发现的金银矿化体主要位于构造蚀变带及接触部位围岩中,主要的蚀变有高岭土化、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及少量的绢云母化等,这些蚀变与矿化关系较密切,故蚀变是该区找矿的又一间接标志。

6 结语

预查区内岩浆活动较为强烈,有少量地层发育,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岩浆活动为成矿可提供物源和热源,而断裂构造可为成矿热液的运移和储存提供良好的导矿和容矿空间,地层的分布也可能为成矿元素的萃取提供来源,说明预查区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地、化资料显示出预查区具有良好的成矿潜力,另外区内已发现的矿体品位均达到工业矿体要求,良好的成矿事实说明预查区内有很大的找矿潜力,但目前由于勘查成果过低,而未客观反映出预查区内的找矿潜力,通过进一步工作有很大希望扩大矿化体规模,取得新的突破。

猜你喜欢
金属矿矿化极化
温度对贵州喀斯特黄色石灰土有机碳矿化、水稻秸秆激发效应和Q10的影响
活跃在高考中的一个恒等式
极化雷达导引头干扰技术研究
CO2矿物封存技术研究进展
基于干扰重构和盲源分离的混合极化抗SMSP干扰
地球物理方法在金属矿深部找矿中的应用及展望
地球物理方法在金属矿深部找矿中的应用及展望
极低场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中预极化线圈的设计
极低场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中预极化线圈的设计
贵州黄壤性水稻土不同粒径有机碳之间的矿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