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石墨烯增强Sn-0.7Cu复合钎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022-11-22 17:32刘屹然
中国金属通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无铅晶粒合金

刘屹然

自含铅钎料被逐步禁用以来,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经过长期大量的实验和探索,在无铅钎料的设计和强化领域不断寻求新的进展。Sn作为钎料原始基体,其不仅可以和Cu质基板反应完成生成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s,IMC)来实现连接,还可以在钎料中添加合金化元素,形成新型合金钎料。经过多年的研究,逐渐形成了Sn-Ag系合金组织(Sn-Ag二元合金、Sn-Ag-Cu三元合金、Sn-Ag-Bi三元合金、Sn-Ag-In系合金)、Sn-Cu系合金组织、Sn-Bi系合金组织、Sn-Zn系合金组织、Sn-Sb系合金组织等无铅钎料体系。日本首先研发出了Sn-3.0Ag-0.5Cu(SAC305)无铅钎料,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钎料之一。Sn-Cu系合金在Cu侧可以形成许多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比较复杂。虽然该种钎料金属间化合物性能较差,并且不能很好地满足,但是由于其中不含Ag,因此价格比较低,也使得这种钎料得到了广泛应用。

Sn-0.7Cu钎料因为其低成本、机械性能好而得到广泛应用。Sn-0.7Cu共晶合金钎料的熔点为227℃,明显高于Sn-Pb钎料的共晶熔点183℃,过高的熔点不仅会损伤钎焊设备,并且会影响焊点附近电子元器件,使其可靠性降低;Sn-0.7Cu钎料的润湿性与纯Sn接近,并不理想,当封装双面基板时,需要考虑通孔的润湿性;由于Cu6Sn5的稳定性较差,温度较高时,共晶相会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而逐渐转变成颗粒状的Cu6Sn5粗大组织,因此其热可靠性和热疲劳性能也不理想。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复合无铅钎料Sn-0.7Cu-xAg/rGONS的制备,采用球磨法将Sn-0.7Cu合金粉末与增强相均匀混合,复合钎料粉末经压片、烧结制成新型无铅钎料,对复合无铅钎料Sn-0.7CuxAg/rGONS的性能表征。完成钎料熔点、润湿性、微观组织、界面形貌等性能的测试表征,分析性能变化的规律和增强相在其中的作用机理。

1 Sn-0.7Cu-xAg/rGONS的制备方法

通过去氧化还原的方式,在石墨烯纳米片(Graphene Nanosheet, GNS)上生长纳米Ag颗粒,保留GNS的薄层结构,由此得到使用的增强相银修饰石墨烯纳米片(Ag modified reduced graphene oxide nanosheet, Ag/rGONS)。为了探究Ag/rGONS的最佳含量,本文设计5种复合无铅钎料,其增强相含量分别为0%、0.02%、0.04%、0.06%和1%。

钎料合金粉末采用湿法球磨混合均匀。不同增强相含量的钎料各制备30 g。在烧杯中预先加入50 ml无水乙醇,按照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取Sn、Cu粉末、Ag/rGONS加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10min,然后倒入球磨罐,把球磨罐安装到行星球磨机中进行球磨,转速400r/min,球磨8 h。

球磨均匀后的钎料放入干燥箱中干燥4h以使乙醇蒸发,干燥完成后即得到均匀的无铅钎料粉末。取4 g钎料,放入模具中压片,压力为30MPa,保持10s,得到饼状钎料块体。

压制成的钎料块体在管式炉中进行熔炼。熔炼温度为500℃,升温速率8℃/min,保温30min,随炉冷却,整个过程在Ar-4%H2气体氛围保护下进行。为使成分更加均匀,气体排出更彻底,熔炼过程重复两次。

2 Sn-0.7Cu-xAg/rGONS的性能分析

2.1 复合钎料的热性能分析

原始Sn-0.7Cu钎料的熔点为231.90℃,加入增强项Ag/rGONS后,熔点稍微降低,变化范围都在1℃内。总之,复合钎料熔点变化十分微小。根据林德曼准则,熔化的原因是振动的不稳定性,当晶体中原子的热振动振幅高于原子之间的距离时,晶体就会熔化,增强项的微量添加很难影响到钎料基体原子的热震动。

2.2 复合钎料的润湿性能分析

在本实验中,采用铺展面积法评价钎料的润湿性。不同增强相含量的复合钎料的铺展面积总结后可以看出,在添加了0.02%Ag/rGONS后,钎料的铺展面积增大,润湿性能提升,但是当Ag/rGONS含量超过0.02%之后,润湿性均不如原始Sn-0.7Cu钎料,且Ag/rGONS添加量越多,润湿性越差。不难看出,各相界的表面张力决定了润湿性的好坏。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主要有五点,分别是①物质的本性;②所接触邻相的性质;③温度;④溶液组成;⑤压力。当添加0.02% Ag/rGONS,Ag/rGONS聚集在钎料和助焊剂之间的界面处,改变了界面处的物质,因而降低了此处表面张力,减小,接触角度减小,润湿性能提高。Yin等人已经指出,液态钎料/助焊剂之间表面张力减小的具体原因,是GNS和助焊剂同为非极性分子,它们之间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当增强相的添加量超过0.02%时,有效添加量范围内的增强相继续起到增强润湿性的作用,但是多余的增强相会被排除钎料体系,在液态钎料表面,阻碍了钎料的流动和铺展,因而润湿性降低,这与其他研究人员的结果具有共同特点。

2.3 复合无铅钎料的微观组织分析

如前文中提到的,Cu6Sn5的稳定性差。在Seo等人的研究中,Sn-0.7Cu合金钎料在200℃下分别保温2h、4h、8h后,共晶相完全被破坏,粗化的Cu6Sn5随机分散在β-Sn基体中,Cu6Sn5的平均晶粒尺寸经保温时效后由1.8um长大到了7.8um;Sn-0.7Cu合金钎料在150℃下保温100h后Sn晶粒也发生了变化,Sn晶粒完全被破坏,连通成了连续结构,IMC颗粒变大,保温1000h后,IMC颗粒粗化明显。

对复合钎料微观组织进行分析,发现当不添加增强相Ag/rGONS时,稳定性较差的Cu6Sn5+β-Sn共晶组织几乎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长条状的组织,为了确定长条状组织的物相,对其上的两点做EDS点扫,结果显示Spectrum1位置的成分为50.89%Cu和49.11%Sn,其比例大致符合6:5,由此推测长条状组织为Cu6Sn5金属间化合物相;Spectrum3位置为99.99%Sn,由此推断灰色部分为β-Sn基体。

通过对Sn-0.7Cu钎料的微观组织和成分分析,发现共晶相已经被完全破坏消失,原共晶组织中的Cu6Sn5颗粒在退火过程中发生了长大和互相联结,最终导致原来的共晶组织演变成了β-Sn和长条状的Cu6Sn5;而当添加了0.02%Ag/rGONS时,共晶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但在β-Sn/共晶组织相界处,有较为粗大的短棒状或大颗粒状的Cu6Sn5晶粒;当添加了0.04%Ag/rGONS时,共晶组织形貌特征比较明显,原β-Sn+Cu6Sn5的共晶组织被较好地保留下来;当Ag/rGONS的含量继续增加达到0.06%时,共晶组织已经发生了变化,β-Sn/共晶组织相界附近生成了大颗粒状的Cu6Sn5晶粒;继续增加Ag/rGONS的含量,达到0.1%时,增强相对组织的优化作用再次减弱,组织中重新出现了长条状的Cu6Sn5相,共晶组织内部仍有未长大聚合的Cu6Sn5颗粒。

为了分析C元素在钎料中的分布情况,在Sn-0.7Cu-0.04Ag/rGONS试样中,选取了一段穿过Cu6Sn5晶粒的直线做电子探针线扫描,在某片共晶组织区域进行了电子探针面扫描。

从扫描结果来看,C元素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特征。在线扫描中,在线段穿过相界进入Cu6Sn5的位置,C Ka强度陡然下降,而当线段完全贯穿Cu6Sn5晶粒进入β-Sn中时,C Ka强度有急剧上升,说明Cu6Sn5中Ag/rGONS含量很低。为了验证这一结论的可信程度,对EPMA Mapping结果进行讨论。EPMA Mapping图案以绿色为主,而其上出现了多个蓝色的斑点,斑点周围有浅蓝色过渡光晕,根据颜色标尺可以判断蓝色斑点处C含量较绿色更低。将蓝色斑点的位置对照,发现蓝色斑点的分布大致与组织中Cu6Sn5晶粒的分布相吻合,说明Cu6Sn5中碳含量较低。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确定Ag/rGONS主要分布在β-Sn中,而在Cu6Sn5中含量很低。

通过对钎料微观组织的分析,可以发现添加适量的增强相Ag/rGONS能够在钎料凝固和退火过程中起到稳定Cu6Sn5颗粒和共晶相的作用,添加量为0.04%时达到最佳效果。对Ag/rGONS的强化机理进行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Ag/rGONS的非均匀形核作用。在液态钎料金属凝固过程中,Ag/rGONS起到了固体杂质的作用,晶粒借助Ag/rGONS表面形核长大,造成了非均匀形核,起到了细化晶粒的作用。

(2)在无铅钎料合金形核凝固的过程中,晶粒界面处的Ag/rGONS能够降低晶粒的表面张力,从而使得晶粒生长平面向外推移受到抑制,细化了Cu6Sn5晶粒。通过EPMA线扫描的结果显示,在Cu6Sn5晶界处的C含量变化十分剧烈,因此认为有少量的Ag/rGONS被吸附在Cu6Sn5晶粒表面,如Fe2O3、Ag3Sn等在形核长大过程中可作为晶界的活化材料存在。在共晶钎料合金开始结晶凝固时,在Cu6Sn5的生长晶面上,Ag/rGONS的吸附表面超量和晶粒表面张力的分析得出,Ag/rGONS在Cu6Sn5晶界的少量吸附使得晶粒的表面张力减小。通常来说,表面张力越大,晶粒的生长越快,因此,吸附在晶粒上的Ag/rGONS减缓了晶粒的长大。

(3)Ag/rGONS对原子的扩散有阻碍作用,能够抑制共晶相中Cu6Sn5颗粒的聚合长大。Xu等人认为,无铅钎料中IMC的形成反应是在反应物供给有限的条件下进行的,即在Cu6Sn5的生长过程中,Cu原子的数量是被限制的。本实验中,钎料熔炼后降温的过程是退火过程,Cu原子可以不断扩散到Cu6Sn5/β-Sn相界处,不断反应生成Cu6Sn5。而对于添加了Ag/rGONS的复合钎料来说,因为石墨烯材料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固有属性,在形核凝固过程中,Cu6Sn5晶核周围的液相中Ag/rGONS含量较高,Ag/rGONS阻止液相中Cu6Sn5微晶和Cu原子向正在生长的Cu6Sn5晶粒靠近,从而抑制其长大;在凝固完成后的退火过程中,在共晶组织中,Ag/rGONS大多分布在β-Sn相中,其薄片形状形成一道道“屏障”,Cu原子的扩散迁移被有效阻隔,生成Cu6Sn5所需的反应物不足,使得Cu6Sn5颗粒的长大聚合被抑制。在许多其他研究中,GNS对无铅钎料/Cu基板界面处IMC层的生长抑制机理也有相似的解释。

Ag/rGONS的添加量达到0.06%、0.1%后,增强效果降低,经分析,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达到Ag/rGONS的最高有效含量后,Ag/rGONS容易在钎料中产生团聚现象,Ag/rGONS在钎料中分散不均,此时过多的Ag/rGONS相当于钎料中的杂质而非增强相,这样的结果与添加过量的Ag/碳纳米管颇为相似,且在实验过程中,在复合钎料中发现的气孔缺陷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推断。

2.4 复合钎料的焊后IMC层形貌分析

Sn基无铅钎料在Cu基板上钎焊时,钎料和被焊Cu基板相互扩散,界面处会生成Cu6Sn5和Cu3Sn两种二元化合物,把在钎料/铜板界面处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统称为IMC层,IMC的性能和钎料基体、Cu基板存在差异,容易成为裂纹源,导致焊点的拉伸性能、热疲劳性能等的下降,若在高温中时效,IMC层会生长变厚,IMC层是钎焊时效的频发部位,对于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和寿命起着关键的作用。

对各成分复合钎料的焊接接头IMC层形貌进行分析。不同增强相含量的复合钎料中,都在钎料/Cu基板界面处生成了IMC层,IMC晶粒大多呈贝壳状或短刺状。对Cu6Sn5IMC层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一般认为回流钎焊后很难观察到Cu3Sn IMC层的生成,此时的Cu3Sn IMC层一般仅有几百纳米厚。

根据分析,Sn-0.7Cu/Cu界面IMC层形貌非常粗糙Cu6Sn5晶粒呈现出了贝壳状、短棒状、长刺状的特征,甚至有的晶粒长度达到二三十微米;当添加了增强相Ag/rGONS后,IMC层上不再有长刺状晶粒,且贝壳状特征更加明显,晶粒之间也变得更加致密连续。因此,Ag/rGONS对IMC层的形貌具有明显的优化作用。

对不同增强相成分的复合钎料焊后界面IMC层厚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钎料中添加了增强相Ag/rGONS后,IMC层的厚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特别是当增强相含量为0.02%、0.06%、和0.1%时,IMC层厚度减小十分明显,分别降至4.27um、3.84um和4.06um,当含量为0.06%时效果达到最佳,厚度减小了26%。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最佳增强相Ag/rGONS含量应该在0.06%左右。

在IMC层生长过程中,主要有5种原子扩散通道,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①扇贝状IMC峰顶部位的Cu原子向峰谷处扩散;②Cu基板的Cu原子穿过IMC层渗透扩散。Cu原子的扩散过程可以被钎料中的Ag/rGONS阻隔。当Ag/rGONS含量过多时,Ag/rGONS会产生团聚,增强相的团聚在事实上减小了其有效含量,所以看到如Ag/rGONS含量为0.1%时,优化作用略微减弱。

3 结语

(1)本文制备的复合无铅钎料Sn-0.7Cu-xAg/rGONS的熔点在1℃范围内有所降低,但十分微小,认为Ag/rGONS的加入不会提高Sn-0.7Cu的熔点。

(2)本文所制备的0.02%Ag/rGONS可以提高钎料的润湿性,但是更高含量的Ag/rGONS并不利于复合钎料的润湿性,推断其原因是过多的Ag/rGONS在钎焊过程中浮在表面阻碍钎料合金的流动铺展。

(3)Ag/rGONS能够有效提高共晶组织的稳定性,Ag/rGONS含量为0.04%时效果最佳,熔炼退火后的钎料中的共晶组织能够完好地保留下来;对C元素的电子探针分析,Ag-rGONS主要分布在β-Sn中。分析认为其作用机理主要为:①Ag/rGONS的异质形核细化作用;②Ag/rGONS能够降低晶粒表面能,减缓其长大;③β-Sn中的Ag/rGONS对Cu原子的迁移有阻碍作用。

(4)Ag/rGONS能够减小IMC层的厚度,当添加0.06% Ag/rGONS时,IMC层厚度减小了26%。其机理为,Ag/rGONS可以在IMC层晶粒表面和钎料基体中阻碍Cu原子的扩散,从而抑制Cu6Sn5的生长。

猜你喜欢
无铅晶粒合金
热加工工艺对316LN 奥氏体不锈钢晶粒度的影响研究
CoFeNiMn(TixC100-x)0.25高熵合金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
对锰硅合金冶炼工艺技术问题的解析与研究
超超临界S30432 无缝厚壁管的带状晶粒组织研究
15Cr12CuSiMoMn钢的奥氏体晶粒长大动力学
专利名称:一种Al-Cu-Li-Yb合金三级均匀化处理工艺
粉末冶金含氮高熵合金高温氧化性能的研究
精密铸造304L不锈钢晶粒度检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