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进教授辨治女童单纯乳房早发育经验撷萃

2022-11-23 04:03许慧洁叶进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乳房小儿患儿

许慧洁 叶进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京 210029

单纯乳房早发育(premature thelarche,PT)是指女童8岁前孤立性乳房发育,而无其他第二性征成熟体征出现,由Wilkins[1]于1965年首先提出。 研究表明,PT患儿由于身体的改变,自觉与同龄女童不同,容易产生害羞、不安、社交退缩甚至抑郁等心理行为问题[2]。 以往普遍认为,此病多为良性自限性疾病,无需治疗。 然而,随着环境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PT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其中约20.5%的患儿可转化为中枢性性早熟[3],导致成年终身高下降,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 目前,西医多以生活饮食调整、心理健康教育及定期随访作为本病的干预手段,并没有针对性的药物。 相较西医而言,中医辨证论治在改善患儿临床症状,降低其向中枢性性早熟转化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4]。

叶进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学验俱丰,尤其擅长小儿内分泌疾病的辨治。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兹将叶师辨治PT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飧同道。

1 病因病机

中医古籍中对PT并无确切记载, 但根据其临床特征,可归属于中医“乳癖”的范畴。 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叶师认为阴阳失衡、相火妄动为其本,气滞痰凝、阻滞乳络为其标;病位在肾,与肝脾密切相关。

1.1 阴阳失衡,相火妄动为其本 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发育与生殖。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有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且具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更易出现阴阳失衡。 若小儿先天禀赋阳盛,后天又过食肥甘厚味及血肉有情之品,其性甘温,耗伤阴液,肾阴亏损,无以制阳,肾之阴阳失衡,相火妄动,则“天癸”早至。 且肝肾同源,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致肝失条达,久郁化火,上扰肝络之乳房,则可出现乳房胀痛,伴脾气急躁、夜寐不安、手足心热等症。 因此,叶师认为,阴阳失衡、相火妄动为本病之源。

1.2 气滞痰凝, 阻滞乳络为其标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 小儿脾常不足,若后天培补太过,致脾失健运,水谷精微布运失职,久则聚湿成痰,积于乳络,故而出现乳核肿胀。 从经络学说来看,乳房居横膈之上,位居胸胁处,两胁为肝经之分野。 肝为调节气机之主司,主疏泄,小儿肝常有余,若因精神刺激或疾病等影响致肝失疏泄, 肝气郁结,循经上攻乳络,致其疏利不畅,久郁则化火,炼液成痰,气滞痰凝,则出现乳房胀痛而发病。 因此,叶师认为,气滞痰凝、阻滞乳络为本病之标。

2 辨证施治

2.1 注重肝脾肾 在五脏六腑中,以肾的先天精气、脾胃的后天水谷之气、肝的藏血及疏调气机对乳房的影响最为突出。 因此,叶师临证常结合患儿的症状及体质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对于形体偏瘦、 面红潮热、舌红少苔的患儿,应注重滋补肾阴,清泻相火,叶师常以知柏地黄汤为基础加减,常用知母、黄柏、丹皮、生地黄、玄参、龟甲等。 此类患儿往往脾气急躁、心烦易怒,或因提前发育而焦虑自卑,因此叶师强调在辨证过程中应因人施治,灵活变通,对于此类患儿,应在滋肾养阴的基础上加用调肝之法,方能取得良效[5]。 对于性格内向、焦虑自卑、口苦、脉弦的患儿,叶师常在滋肾养阴的基础上,加用柴胡、郁金、川芎、枳壳等以疏利肝气,当归、白芍以养肝阴、补肝血。 对于脾气急躁、心烦易怒的患儿,叶师常用夏枯草、龙胆草、赤芍、菊花等以清泻肝火,同时强调,此类药物性多苦寒,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切不可盲目久用,应用时要从小剂量开始,并注意顾护脾胃,从而达到祛邪不伤正的目的。 对于伴有嗜食肥甘、形体肥胖、舌苔腻的患儿,则要注重健脾燥湿、化痰散结,叶师常以二陈汤为基础加减,常用法半夏、陈皮、茯苓、白术、海藻、浙贝母、瓜蒌皮等。 叶师常言,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临证诊疗时需根据疾病所处的不同阶段灵活施治,根据患儿的体质特点因人制宜,方能事半功倍。

2.2 重视治未病 “治未病”是中医学理论的精髓之一,早在《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就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说法,虽距今年代久远,但其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唐代孙思邈[6]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亦言“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清代叶天士也强调要“先安未受邪之地”[7]。 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方面,对于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8-9]。 由于PT有进展为中枢性性早熟的风险,叶师在临证诊治中尤其重视治未病。 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叶师发现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的患儿更易提前发育,因此在临床施治时,对于肥胖儿童,叶师常建议家属调整患儿的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少食温阳滋补之品,如黄鳝、羊肉、毛鸡蛋、快餐烧烤及成分不明的“保健品”等;少接触不适宜儿童的影视作品及书籍,同时督促患儿加强体育锻炼,如跳绳、跑步、游泳、摸高、打羽毛球等,以控制体重,从而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对于已患病的儿童,在饮食及生活指导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使肾阴得养,肝气得舒,脾土得运,终致阴平阳秘,从而延缓甚至抑制性征发育的提早启动,从而达到“既病防变”的目的。 对于已治愈的儿童,常常定期随访,结合患儿不同的体质特点,因人制宜,从饮食、运动、睡眠、中医外治、家庭保健等各个方面对家长及孩子进行健康指导,从而达到“瘥后防复”的目的。

3 用药特色

3.1 擅用祛痰药 小儿PT的基本病机为肝肾阴虚,相火妄动,炼液成痰;或平素嗜食肥甘之品,以致脾胃受损,水液壅滞,日久成痰,阻滞乳络而发病,故“痰”是本病的重要病理因素。 叶师临证时擅用祛痰药,常用法半夏、浙贝母、海藻、茯苓、白术等以健脾化痰,杜绝生痰之源。 痰随气机升降,气壅则痰聚,气顺则痰消,因此叶师在化痰的同时常配伍理气药,正如《丹溪心法》中所言:“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10]临证时叶师喜用陈皮、枳壳、麦芽之品以理气宽中、行气导滞,屡获良效。

3.2 顾护脾胃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正如清代吴鞠通[11]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所云:“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 ”叶师认为,小儿如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随拨随应,选方用药贵在“轻”“灵”,不得妄加攻伐之品,即便有是证而用是药,也应中病即止,需时时顾护脾胃,因此在方中常加入炒白术、怀山药、生麦芽、生山楂、炒扁豆等健脾护胃。

4 验案举隅

患儿,女,7岁8月,2020年3月11日初诊。 主诉:发现双侧乳房隆起1个月。 家属代诉患儿平素喜食油炸及膨化食品,脾气急躁易怒,手足心热,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偏干,纳寐尚可。 家属近1个月来发现患儿双侧乳房隆起,右侧触痛明显,遂来就诊。 查体:身高128 cm,体重27 kg;双侧乳房隆起,Tanner分期为B2期,可触及乳核,大小约1.2 cm×1.2 cm;外阴为正常幼女外观,无阴毛、腋毛生长;舌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数。 左侧手掌正位片示:骨龄与年龄相符。 妇科B超:子宫2.1 cm×1.6 cm×0.7 cm; 卵巢: 左侧2.8 cm×1.1 cm,右侧2.9 cm×1.3 cm,直径大于0.4 cm的卵泡左侧卵巢3个,右侧卵巢6个。 西医诊断:PT;中医诊断:乳癖,辨证:阴虚火旺证。 治则:滋阴降火、疏肝散结,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 处方:知母10 g,黄柏6 g,生地黄10 g,丹皮10 g,赤芍10 g,白芍10 g,郁金10 g,海藻8 g,夏枯草8 g,生山楂10 g,醋柴胡6 g,陈皮6 g。共21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并嘱患儿合理饮食,忌食蜂蜜、鸡翅、豆浆等雌激素含量高的食物;坚持运动,如摸高、跳绳、跑步等,控制体重。

2020年4月3日二诊。 服药后乳房疼痛减轻,乳核较前变软,大便仍偏干,二日一行,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前方去夏枯草,加炒枳实10 g、浙贝母10 g、生麦芽10 g。 共28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2020年5月2日三诊。乳核消退,乳房回缩变软,无触痛,纳寐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前方继服1个月后复查妇科B超,提示子宫、卵巢较前缩小,双侧卵巢直径大于0.4 cm的卵泡左侧卵巢1个,右侧卵巢3个,予以停药。 后续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 本例患儿以乳房隆起伴胀痛为主症就诊,患儿平素喜食肥甘,脾气急躁,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属虚实夹杂之证,治疗上以滋阴降火为基本大法,兼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中知母苦寒而润,上清润肺金而泻火,下滋补肾阴而润燥,叶师常与黄柏相须为用,共奏滋阴泻火之功。 生地黄甘寒质润,养阴津而泄肾经伏热。 丹皮、赤芍、白芍、郁金、夏枯草、柴胡主入肝经,其中丹皮、赤芍入肝经血分而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白芍养血敛阴,柴胡疏肝解郁,与行气活血之郁金同用,使肝气得舒、肝郁得解,乳房胀痛则消。 夏枯草味辛能散结,苦寒能泄热,然因其药性苦寒, 不可盲目久用, 叶师常中病即止。海藻入肝肾两经,有消痰软坚、散结利水之效,配伍陈皮行气止痛、健脾和中,使气顺痰消,脾土得运。 生山楂既能入脾经,功善消食化积;又能入肝经,行气活血、散结止痛,且药性酸甘,微温不热,祛邪而不伤正,故尤为叶师所常用。 全方共奏滋阴泻火、化痰散结之功,使阴津得复,郁结得解,脾土得运,标本同治。 后根据症状变化,减少苦寒之药味,予以健脾化痰、行气散结之药味加减,并结合生活饮食之调护,收效颇佳。

5 结语

PT作为儿科内分泌系统常见疾病之一, 因其可能进展为中枢性性早熟,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故受到家长的高度关注。 叶师结合多年临证经验及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指出阴阳失衡、相火妄动为本病之源,气滞痰凝、阻滞乳络为本病之标,基于“脾肾互赞”“肝肾同源”理论,注重从脏腑论治,并结合患儿的体质特点因人制宜, 根据疾病所处的不同阶段灵活施治,将“治未病”的理念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始终。同时,叶师提出“痰”是本病的重要病理因素,临证时擅用祛痰药,在化痰同时配伍理气药,使气顺则痰消,疗效显著。 根据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叶师选方用药贵在“轻”“灵”,并时时顾护脾胃,在方中常加入炒白术、怀山药、生麦芽、生山楂、炒扁豆等健脾护胃。 叶师辨治PT,紧扣病机,四诊合参,重视“因人制宜”和“治未病”的理论,遣方用药具有个人特色,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猜你喜欢
乳房小儿患儿
小儿肺炎护理4重点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小儿惊厥不要慌,记住这些护理知识
小儿涵之三事
乳房
小儿难养
乳房不对称 少女莫惊慌
准妈妈 请小心呵护乳房
长着乳房的大树
小儿惊厥紧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