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博物馆:旅游民俗表演与文化景观的再生产
——以贵州丹寨万达小镇“非遗”展演活动为例

2022-11-23 08:08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非遗苗族

张 洁

(重庆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 401331)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振兴乡村文化,大力发展新业态、新生态的乡村融合发展格局,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1]。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2]。2021 年4 月29 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支持文化文物单位、景区景点、主题公园、园区街区等运用文化资源开发沉浸体验项目,发展演艺、展览等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战略”[3]。国家政策的倡导推进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旅游的发展,促进“非遗”文化扎根城乡社区,“非遗”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为博物馆化(museumification)的社区在地化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政策支持。

博物馆是文化展示、文化保存与文化再现的主要机构,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场所。博物馆人类学的研究大多限于共时态研究,集中对人与物、物与社会关系的探讨。被陈列在博物馆的物品彰显物质文化的同时,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以及发挥文化保存和还原历史记忆的作用。迈克尔·罗兰(Michael Rowlands)认为,“人类学有关物质物化的研究或者说文化的物质性研究关注的是在时空中的文化传播,包括技术、行为、知识的传播如何通过事物构筑人”[4](47)。20 世纪70 年代以前,博物馆主要是传统的、建筑形式的实体文化场所,突出“以物为中心”的文化展示,20世纪70年代以后,后现代工业社会的到来改变了传统博物馆的实践形式,强调“以人为本”的博物馆文化展示过程。新博物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人文主义观念,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以人为本[5]。“生态博物馆”(econniseum)就是在原社区生态环境范围内开展整体性保护,保持原有景观,它具有原地保护、整体保护和自我保护等理念[6]。

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带来了乡村文化的凋敝,迫使一种城乡社区二元融合的新型博物馆应运而生。博物馆不再仅仅作为一个文化机构或建筑实体,以旅游小镇作为社区博物馆为例,实现以民俗旅游表演形式还原乡村社区的原有文化景观,这样的博物馆更具有文化传承保护功能,而旅游被认为能够促使城乡文化二元融合。有学者认为,旅游是“人群天然的流动现象”[7],“旅游是一种朝圣仪式”[8]。赵旭东认为,乡村旅游实际上是工业和农业相互需求带来的一种轴的转动,导致乡村触碰了城市,产生了乡村旅游[9]。孙九霞指出,旅游就是一种典型的流动形式,旅游流动伴随着资源及其系统引发的社会与文化关系、资本及其经济关系的流动[10]。很显然,旅游的流动属性带来社区资本的流动,推进社区旅游商品化进程,带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旅游的经济“扶力”显而易见,卢俊阳、邓爱民认为,乡村旅游通过多重利益主体推进旅游业市场化进程,助力实现乡村振兴[11]。周歆红认为,旅游促进扶贫,旅游就是把信息、技术、物质、人力等稀缺资源注入旅游市场[12]。张小军、吴毅认为,旅游促进社区发展,人类学家应该充分尊重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权利,提升社区文化自信[13]。由既往研究可以看出,旅游的流动性、转化性、社会性等特质使得文化的传承和展示变得通透、明朗,内隐文化逐渐显现,正如王铭铭认为,“文化展示可被界定为使某种‘隐’的东西得以显现的活动”[14]。在此意义上,旅游民俗表演可使民族服饰文化、民族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会还原、显现和传承。岳永逸认为,“民俗、非遗以及传统文化的社区保护,不仅是要关注似乎外在于人的文化,更要关注与人和特定时空——村庄或街巷胡同——一体的文化……时空一体、人物互现互动……有内在逻辑、韧性十足的‘场域’、‘地方’重要莫名”[15]。据此,民俗旅游与地方知识有机融合可以助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旅游小镇作为一个系统发挥市场功能的城乡二元连续体,是城乡文化接触带和贸易枢纽,具有文化展示、记录、消费的作用。旅游小镇在文化展示中发挥何种作用,当“非遗”文化与旅游小镇(社区)相遇时会产生怎样的文化景观,是否能够生成一种新型的旅游社区博物馆?如果是博物馆的话,谁为谁提供舞台,谁又是谁的展品?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参与观察法和个案访谈法,对万达小镇的民俗旅游表演进行纵向的仪式过程分析和横向的社会结构分析,阐释旅游结构中多元主体嵌入、互动的发生机理,探讨文化的在地化传承和保护机制,为博物馆人类学贡献于民族“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有益思考。

二、旅游小镇的民俗展演:一种流动的文化景观

旅游小镇的民俗表演以多种类型的展演形式渗透到“非遗”旅游的方方面面,“非遗”民俗表演在旅游文化“场域”(field)[16](131~156)中形成一种“流动的文化景观”(flowing cultural landscape)。

(一)“非遗”旅游的丹寨样本

贵州省丹寨县是“非遗”富集地,全县境内拥有7 项国家级、21 项省级“非遗”,为发展“全域旅游”[17]提供了资源。万达小镇是集旅游、消费、娱乐、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小镇,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2017~2021 年,万达小镇年平均接待游客突破600 万人次,累积接待游客同比增长23%,旅游收入增长46%,游客和人均消费都大幅度增长①数据资料来自2021年5月16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建林在万达小镇开幕式上的讲话。。2021年5月15~23日,万达小镇策划“非遗”活动周,旨在宣传和展示民族“非遗”文化和技艺。不同的“非遗”民俗表演活动轮流演出,包括蜡染服饰长街秀、芦笙展演、非遗绝技秀、千人手绘蜡染千鸟图等活动,游客身临其境,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参与,充分发挥了旅游社区文化展示、文化还原的功能。

(二)服饰巡演:一种流动的文化景观

万达小镇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民俗表演和展示内容,全面展示丹寨县境内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

1.作为符号互动的服饰巡演。服饰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反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服饰就成为苗族同胞表达思想、进行社会交流的“语言”,被誉为“无字史书”,是“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贵州丹寨的“八大苗族服饰”巡演形式展示了苗族服饰文化,苗族妇女身着苗服,苗绣技艺和苗服文化以“具身化”(embodiment)[18]、“身体在场”及“身体律动”[19]三种形式得以显现。在巡演中,苗族妇女身穿苗服,并列两队,撑伞而行,芦笙师边吹边跳,游客手舞足蹈,边看边跳,拍照留念。在芦笙歌舞的渲染中,苗族盛装巡演充满韵律感,烘托出一种欢快的氛围,在此过程中,服饰、配饰、音律、色彩、图案交织在一起,构成“流动的文化景观”。

2.作为文化表达的服饰语言。苗族通过服饰语言(款式语言、图案语言及配饰语言)表达文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苗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品位。苗族服饰具有多样的款式语言,苗服颜色一般以明亮艳丽或清亮素净为主,图案以染色或刺绣为主。苗服的搭配多见于上衣下裤或者上衣下裙,款式有筒裙、百褶裙、短裙。据《丹寨县志》记载:“丹寨苗族服饰有八种类型:龙泉、南皋、排调、排莫、城江、雅灰、刘家寨服饰以及方胜等八种苗族女子服饰。”[20](192~193)巡演者说:“我们展示的八个支系分别是排倒排莫、柳江、锦鸡、南皋、八寨、兴仁、城江、龙泉,一共八个支系服装。”①受访人:城江苗寨杨大姐;访谈时间:2021年5月16日;访谈地点:丹寨万达小镇。例如,龙泉苗族服饰的特点是蓝色上衣,下裙围刺绣裙片,对襟无纽扣花衣,银饰点缀纽扣,下穿围裙,中等盘发,头插银饰,脚穿绣花鞋。雅灰支系的百鸟衣服饰特点是上衣下裙,盘发髻,头戴牛角银饰,上衣刺绣苗族图案,外穿青色蜡染小褂,下穿百鸟百褶裙,裙底部是白鸡毛或者鹅毛,裙子挂银坠饰。排莫支系女子服饰的特点是头盘锥髻、颈戴银项圈、上衣下裙,布料以蜡染为主,下身蜡染长裙,蜡染图案繁多。值得注意的是,苗族服饰巡演的过程呈现出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所言的仪式阈限前后的结构和反结构两种形态[21](15),也就是“做表演”和“过日子”两种形态。巡演时苗族妇女都会把服饰最美丽的一面展示给游客,但是由于苗服做工精致、材质厚重,一遇下雨,容易掉色,所以巡演妇女一旦展示结束,就会换掉盛装,穿上常服。“我们是雅灰服饰,主要是青色为主,上衣有刺绣,百褶裙有白色的鸡毛,天气热,我们一般在盛大活动的时候穿,平时也不穿。”②受访人:丹寨巡演妇女;访谈时间:2021年5月16日;访谈地点:丹寨万达小镇。“排莫服装是用猪血和燃料染成的,穿着有点热,有鹅毛,遇到下雨就掉色,我们只是表演穿一下,回去就换了常服。”③受访人:丹寨巡演妇女;访谈时间:2021年5月16日;访谈地点:丹寨万达小镇。万达小镇的服饰巡演就是把苗族服饰文化艺术呈现给观众的文化展示过程。

苗族服饰通过图案语言反映苗族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花纹图案不仅有装饰美观作用,而且具有文化意蕴”[22](77),苗族人把自己崇拜的动物形象如蝴蝶妈妈、锦鸡、鱼和铜鼓等绣在服饰上,表达他们对自然的崇拜和情感。石榴图案象征多子多福,锦鸡图案象征五谷丰登。“石榴和石榴花象征吉祥如意,还有保佑老人健康长寿、平平安安、大吉大利”④受访人:银饰匠人穆天宏;访谈时间:2021年5月16日;访谈地点:守艺人研学教室。。苗族服饰还通过配饰语言诠释艺术。苗族逢年过节、公共仪式、嫁女时都要佩戴银饰,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配饰具有文化表达、装饰艺术、烘托氛围等功能。首先,银饰起到精神信奉的作用。苗族银饰图案造型各异,有银梳子、银喇叭、银牛角、银蜻蜓。“我们如何表达我们崇拜的图腾动物?我们就把我们信奉的动物形象刻印在银饰上。”①受访人:银饰匠人穆天宏;访谈时间:2021年5月16日;访谈地点:守艺人研学教室。其次,苗银配饰主要发挥装饰功能。银饰相互叠加,彰显了苗族人“以富为美、以大为美”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品位。最后,银饰还起到烘托氛围的作用,苗族盛装的银饰叮叮当当、银坠饰品相互敲击、清脆悦耳,起到协调步调、调整韵律、烘托氛围的作用。

因此,苗族服饰语言表达苗族的文化艺术,呈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万达小镇的苗族服饰巡演将丹寨县的苗族服饰文化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旅游业融为一体,形成民族风情旅游业的一种体验项目或者体验经济,从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民俗旅游有社区互动机制,有必要从旅游互动的角度加以分析,找到旅游小镇如何与景观、地方知识及社区博物馆建立关联的衔接机制。

三、多元主体嵌入民俗旅游的机理

旅游是一种超越历史记忆又沉浸在地方知识(local knowledge)中的社会流动现象。旅游小镇通过多元主体的嵌入、互动还原或再生产民族社区文化。

(一)旅游社区结构中的再生产:嵌入与互动

拉图尔(Bruno Latour)认为,“人和物之间不仅是互为主体的关系,二者还是互为物体的本体关系”[23]。吉登斯认为,“再生产就是系统的结构化过程,一种借助于生成性能力的规则和资源,在无意识后果的背景之下,通过互动而得到生产与再生产的那些方式”[24](66)。万达小镇包括旅游小镇(社区)、表演者(人)、政府(机构)、外来游客(人),民俗表演以视、听、触、味、感等感官路径植入行动者(agent)群体中,让人“既见文化又见人”,传播民族文化,体现了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非遗”文化传承原则。

1.民俗旅游中多主体的“嵌入”。尤而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从交往理论思考个体之间讨论式、交往式的行动,认为主客体之间通过交往理解和沟通,缔造和谐的社会关系[25](134~142)。主体间性是一种主体之间互动商榷式的内在力量要素,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和决策。民俗表演是多元主体嵌入旅游社区的共时互动过程,包括政府主导、市场运行、游客参与、乡民展演。万达集团作为企业主体,负责举办“非遗”旅游活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组织者是地方政府,政府搭台,宣传文化,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盘活乡村旅游经济;展演者通过对本民族文化、技艺和产品的展示获得旅游经济分配;游客是文化凝视者和消费者,也是文化景观的再生产者。

2.旅游情境的多主体互动。多主体在嵌入“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实践中,通过旅游体验再生产民族文化景观。多元主体的互动过程包括主客互动、观演互动、消费互动三重互动。

旅游过程中的主客互动。赫尔曼·鲍辛格认为,“技术世界中的民俗实践主体面对人自身创造出来的强大技术世界,技术、工具已经成为身体图式的一部分,技术的世界构筑了生活世界,在实践主体的精神生活中建构民间文化”[26](20~25)。这里的技术既包括传统手工业技术(民族手工艺),也包括现代多媒体技术,正是技术建构民间文化,技术的主客互动助推文化的传承和展示。万达小镇“千人手绘蜡染鸟图”技艺展演仪式在展演前、中、后形成互动关系。展演前,地方政府主导、民营企业参与、大众媒体宣传举办开幕式②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国家文化与旅游委员会主办,丹寨县政府文化部门以及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宣布仪式开幕。,扩大影响力,吸引游客参观。展演中,染娘绘制“锦鸡图”,多主体(干部、新闻记者、游客、经营者)进行观看。蜡染技艺现场有20 多位染娘,她们坐在长桌旁边,专注蜡染,精心绘制千只锦鸡造型。“锦鸡是我们信奉的神圣的图腾,它为我们带来第一颗稻米,保佑我们五谷丰登,衣食无忧,把这一千只绘画下来,代表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①受访人:丹寨蜡染染娘;访谈时间:2021年5月16日;访谈地点:丹寨万达小镇。游客在围观、凝视技艺的同时,用手机拍照、记录,发微博或朋友圈,民族民俗文化借助多媒体技术得到扩大、传播和再生产。展演后,“千鸟蜡染图”成为一件富有意义的艺术品和收藏品,可被收藏、留念和拍卖。游客和表演者在“看与被看”的技艺凝视中产生两种行动动机:一是到民族村寨去旅游,体验和消费蜡染手工技艺;二是把旅游小镇的所见所闻、亲身体验感受带回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解释文化,赋予意义。基于此,旅游小镇的民俗表演通过“指尖技艺”转化为一道亮丽的旅游文化景观,是一种流动的、变迁的文化资本,非遗“指尖技艺”不断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展演过程中的观演互动。民俗旅游表演中,游客的身份是先在的,表演者与游客的观演关系是基于互动参与和视觉反馈而不断再生产的社会关系。民俗是特定区域成员集体享有的文化传统,通过直接的、经验的观察,分析所讲述的文化内容[27](208~210)。语言人类学家戴尔·海姆斯提出的“讲述的民族志”,从讲述的手段、社会角色和交流能力、讲述事件以及讲述的社区四个层面来研究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27](216~217)。表演研究的理论将表演置于一个社会结构或者情境之中,表演者和观看者全身心参与,进行共时互动。表演者作为讲述者讲述文化符号,观看者被讲述者带入自己的文化生活背景中,从而达到身临其境、沉浸体验的效果。表演的“生成性”(emergent)意味着“文本”是在表演事件中不断变化的,“事件”本身也在生成中,因而具有创造性。在同种旅游情境下,表演者所表演(讲述)的内容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表演者要有意识地向观众展示自身的文化特色,面对观众的观看做出有意识的调整、创造和改变,以吸引游客的眼光。因此,“文化表演”并非原真文化的呈现,而是在特定语境下的文化再创造。万达小镇老年旅游团的游客全程参与巡演,跳着欢快的舞步,绕锦鸡广场一圈。展示者将符合现代潮流的文化产品推介给游客,邀请游客到自己的家乡旅游、体验、消费,游客对民族服饰和手工艺品产生喜爱的情感,并与表演者合影留念,互加微信。因此,民俗表演是“表演民族志”的建构过程,表演者是“文化讲述者”,游客是“文本阅读者”,在旅游观演互动中再生产旅游文化景观。

旅游商品市场中的消费互动。在旅游小镇社区的旅游市场消费关系中,人在情境中行动,资本在市场中流动,游客和经营者在旅游市场中形成消费互动关系,形成旅游文化景观。随着“非遗”旅游进程的加速,苗族服饰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起来引领现代服饰潮流②来自西南民族大学杨正文教授在2021年6月5日艺术人类学前沿讲座的内容。。以往苗族服饰都是苗族人民自己纺织、自己染色、自己缝制,颜色常以青、蓝、黑三色为主。新型材料的引进和工艺的革新使得传统苗族服装在工艺、款式、图案上求新求变,带动苗族服饰在现代旅游商品市场上兴起。“我们的衣服有的是传统的绣法,有的是现代绣法,现在时代改变了,很多布料是现代机器绣的,不是手工的——自己缝制的。”③受访人:城江苗寨杨大姐;访谈时间:2021年5月16日;访谈地点:丹寨万达小镇。苗族妇女通过创新苗绣技艺,迎合旅游市场需要。万达小镇在多元主体的消费互动中传承民族手工技艺,带动民族旅游经济发展,这是一种新型的旅游社区博物馆,在还原、保存、展示文化的同时,激活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旅游社区的民俗表演活动通过多元主体的互动形成“生产—消费—使用—反馈—创新”的市场机制,实现旅游社区文化景观的再生产。

(二)旅游文化景观的再生产

景观(landscape)基于视觉而建构,通过视觉来传达。行动者的观看角度不同,景观的广度和幅度不同。刘晓春认为,民族景观指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在与外界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视觉冲击力和美学震撼性的社会、人文景象[28]。服饰巡演的过程是再生产“民族文化景观”(ethnic cul⁃tural landscape)的过程,是文化持有者向游客“讲述”苗族文化和历史记忆的过程。旅游文化景观不仅包括实体建筑体验馆,也包括表演者、游客、技艺、服饰、民族手工艺品等,多主体在互动中产生不同的视觉体验,还原或再生产文化。万达小镇是多元主体嵌入旅游社区,通过旅游互动和消费行为而形成,基于人与景、景与物、物与人、身体与服饰、音乐与律动、技艺与图像、社区与消费等要素彼此交融、交织、交汇、互嵌、互动、互融而形成的一种民族社区的旅游文化景观。“旅游文化景观”的再生产是将文化资本合理转化为因地制宜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资本,带动民族特色风情旅游产业的形成,推动苗族地区社会发展。

四、结论与前瞻:流动的博物馆

博物馆与文化(地方知识)、社区、旅游之间是互为条件、相互转化的关系。博物馆里的“物”具有动态性(流动性)、创造性(creativity)和转化性,这一特征使博物馆人类学的研究进入新的视野。博物馆承载、彰显物质文化多样性的同时,那些以多样的形式进入博物馆的文化造物也再塑着博物馆。以旅游社区作为民族博物馆,多元主体在旅游互动、旅游表演、沉浸式体验中再造民族文化景观,文化主体(展示者和主办方)在展示家园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自身也成为旅游社区博物馆的一道风景线和一种独特的展品,游客、策展人、主办方、展演者通过社区旅游的互嵌、互动而再造一种“流动的博物馆”。这里的流动并非博物馆社区容器的流动或者物质实体的空间位移,而是人在社区中的流动,即游客在旅游现场,正是旅游促进了人在文化中的流动和文化景观的再生产。“流动的博物馆”告别了传统的、固定的、建筑类的博物馆的存在形式,超越了文化展示与文化凝视、文化主体与文化客体、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城市与乡村文化的简单二分结构,联结了一切与物质文化再创造的相关符号元素,如图像、音乐、服饰、技艺、情感、商品、资本、景观等,这些要素以活态展演的形式,借助旅游社区作为文化展示的容器,共同再生产一种新型的民族社区博物馆——“流动的博物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流动的博物馆”通过展示文化多样性,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性,以民族文化产业盘活旅游业发展,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与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非遗苗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4D空间下文化景观粒子的形态价值与应用场景分析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区域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