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作业批改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2022-11-24 11:23胡依依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作业教师学生

文∣胡依依

作业作为课堂的一种延续方式,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水平。为改善作业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于2021年7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对改善作业问题作出明确指示,这也给教师在作业批改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作业批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是一项复杂且需要创造性的工作,富有创意的批改方式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目前,小学阶段的作业批改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作业批改维度趋于标准化

大部分教师和家长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侧重培养学生的短时技能,忽视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其他方面的表现,作业的功能和价值没有完全实现。教师在作业批改中侧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是无可指摘的,但如果只看重知识结果的呈现而弱化作业批改中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学习习惯的养成等,则难以满足当前教育发展对作业批改的新要求。

以二年级数学作业中的一道填空题为例,学生写的答案为:“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如果除数和商的积是大于被除数的,说明试的数(错)了,要修改(商);如果被除数减去除数和商的积得到的差是大于除数的,说明商(小)了,要改(正)。”教师根据标准答案来批改,画了四个叉,并没有指出学生出错的原因,也没有在批改完所有作业后对常见错误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该学生只在旁订正为(大)(小)(大)(小),学生只是看到第三个答案写的“小”是错的,便将其改成“大”,并以此推断出其他答案。教师在作业批改中只是进行简单的对错评判,导致学生不知错在何处。

(二)作业批改缺乏针对性

目前,小学阶段教师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批改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发展:结论型批改方式和批注型批改方式。结论型批改方式是采用分数或等级来评价学生的作业情况,是一种综合性的量化评价手段。从学习指导方面来看,结论型批改方式是一种较为模糊的批阅方式。比如学生打开作业本发现作业本上打着“√”和“×”、写着等级,无法就作业的批改情况看出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的批改只是给学生粗略的测定了学业水平,容易造成学生在得知作业批改结果后仅将注意力放到结果的相互比较上。

批注型批改方式有效地弥补了结论型批改方式的不足,更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批注呈现修改信息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进行有效订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批注内容包括对审题、答案要点、规范性等的批注。当前绝大多数教师是有意识在作业批改时采用评语批注,但不够深入具体。参考学者董轩在宁夏调研时获得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评语:“相信自己,只要努力便会有收获。”“做得很不错,继续保持。”“有进步,很棒。”“好样的,字迹很工整。”“你的想法很特别,能否再详细一些?”[1]

这类评语可以简单概括为“放之四海而皆准”,没有体现针对性,对解决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也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建议,学生除了获得被肯定后的喜悦心情之外,对学习本身没有多少助益,这种互动绝不是师生间的有效交流。长此以往学生甚至还会对“很好”“很优秀”产生“免疫”,会认为老师都已经表扬“我”的作业了,说明 “我”的作业完成得很好,对自己出现的问题不明确,也不清楚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作业批改质量无法保证

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埋头苦干完成任务,不去琢磨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那么教师将在作业批改中耗费大量时间却无法取得与之匹配的教育成效。很多学校要求教师参与听课、示范课、研讨会、外出学习等活动,同时也对开展的各项活动制订了详细的量化标准,作业批改只是教师众多教学任务中的一项。在重重压力下,有的小学教师批改作业不及时,导致学生完成作业时间与教师反馈时间相隔过长;有的教师批改作业时敷衍了事,导致作业批改的质量无法保证。

二、提升小学作业批改质量的路径

(一)立足“以生为本”,力求多层次批改

教师要明确“参考答案”只是起到参考的作用,在作业批改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思考问题及能力水平的差异,改变只参照答案完成作业对错评判的方式。

学生的思维具有发散性,其作业经常会出现与标准答案不同的答案,对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一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该知识点,为了应付作业而写出的答案。对这类情况建议教师进行面批,详细询问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疑惑并对此进行解答。在与学生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二是学生在知识层面未出现偏差,但由于自身表述不清而出现比较笼统的答案。面对该情况需要教师在作业批改中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批语中直接点出要求或建议。三是对于主观题,学生常有不同的答案。首先,教师对学生呈现的答案要进行价值观方面的判断,若学生在这方面出现偏差,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交流,找出原因并及时引导,确保学生在正确的价值体系下进行思维发散;其次,教师要能够发现学生的创新点,对学生出现较为新奇的点子进行肯定,鼓励学生拓展思维。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跳出知识、技能层面,从作业中的字迹、完成情况等方面考查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如学生字迹十分潦草,说明他在完成作业时不专心、不认真,教师可以对该类学生进行持续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学生及时改正。

(二)加强作业批改的针对性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应充分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作业是否达到了基本标准;二是对比前几次作业学生是否理解了评语,此次作业是有进步还是出现了新问题;三是教师的批改方式是否有效。教师应通过批改作业使学生明确“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么改”。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较大,教师的作业评价方式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段进行选择。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看,处于小学中低学段的学生发展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具体性”,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进行“直观教学”,作业批改时也要考虑到“具体性”。教师可以尝试用各种不同样式、颜色的印章来评价中低年级学生的作业。如大拇指代表A等级、向日葵代表B等级等,或者运用 “赠送贴纸”的方式来奖励学生,调动起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而处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则已经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外部奖励已经不能够完全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了,这个时候教师要从成就感、激励性角度出发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教师不仅可以针对学生的性格或作业完成的具体情况来书写评语。还可以根据作业情况设计花样丰富的简笔画,满足小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通过有针对性的作业批改方式促进学生学业发展。

(三)保障作业批改质量

有效的作业批改是一个教与学相互影响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作业批改可以诊断课堂教学效果,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对教师作业批改的结果进行反思,衡量自身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因此,保障作业批改质量,提高作业信息反馈功能对师生双方发展至关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在不知道学习结果的情况下,重复次数的多少与学习进步与否没有关系。所以要保障作业批改的效果,教师必须进行及时反馈。从学校角度来看,学校应适当对教学任务进行规划,减少不必要的行政任务,让教师有时间和精力潜心育人;从教师自身来看,教师可以在作业交上来之后利用课间先进行简单翻阅,记录作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课堂上或者自习时间与学生交流订正后再让学生提交作业,教师详细批改学生“二次修正”的作业后再具体对单个学生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学生也能通过多次巩固订正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魏书生曾说,坚信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个学生的助手。面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教师应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而不能一味地批评和打压学生。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提前了解班级的学风、班风等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年龄、接受知识的能力等进行了解。在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之后,再根据学生自身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措施,比如对于作业完成习惯较差的学生,要积极联系家长,密切家校合作,帮助学生改进;而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在课后与学生就疑难点进行沟通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作业变革的推进中,教师应将作业批改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进行链接, 构建以高效课堂为主阵地的新时代作业批改体系,明确小学阶段作业批改应达到的高度和水平,把作业评价的重心由关注知识转化为关注学生本身,达成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乐于展示的发展目标,培养出适合未来社会的人。

猜你喜欢
作业教师学生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作业
圆我教师梦
我想要自由
聪明的学生等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