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协同推进教学组织管理创新*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探索

2022-11-24 14:06蒋志远
江苏教育 2022年75期
关键词:江阴跨学科社群

蒋志远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将“创新教学组织管理”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自2019 年起开始开展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高中班级学科协同教学共同体建设”的研究实践,以学科协同为路径探索班级这一教学组织形态的变革。通过研究和实践,学校确立了全科育人的理念,形成了保障选课走班有序推进的一系列机制,从班级的组织变革逐步扩展为探索更广范围的教学组织和学校管理的变革。

一、理念重塑——确立全学科育人的育人理念

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落实全科、全员、全方位育人,这就需要教师更新学科育人理念,从某一个学科的教师转变为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工作者。

1.通过彰显育人目标提升系统化理念

育人目标是一所学校对于“培养什么人”的整体性设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全体成员的教与学的行为。“做时代的领跑者”是江阴高中的育人目标,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 年,学校开展了“育人目标具化”的专题研究,通过对学生、教师、校友、社会人员的访谈和调查,促使师生参与到“新时代领跑者形象”的讨论和研究中,使研究过程成为澄清和传播综合素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等概念的过程。

通过研究,学校将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时代领跑者”具化为“坚卓的先行者、谦卑的学习者、幸福的创造者”的素养化形象,并构建了五育并举的“领跑者”课程体系,使育人目标获得体系化的课程支撑。通过专题研究,教师明晰了“全面发展的人”的整体性形象,促使其在课程实施中提升系统化思维,由只重视学科知识转向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学科教育并重,由部分学科育人转向全学科育人。

2.通过实施学科协同拓展跨学科视野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从学科本位出发,过于强调本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忽视本学科内容和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和整合性;只关注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忽视班级全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为改变这一现象,江阴高中提出了打破学科边界才能打开学科眼界的观点,从班级层面的学科协同入手,积极构建教学管理协同、教学方式协同、选课走班协同、教学资源协同等协同路径。

学科协同的实施,使班级师生之间的互动频次明显增加,教师更加关注不同学科之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关联点和融合点,并在实践中提炼出了“一课多师、学科内专题融合、学科+跨学科教学、学科间跨界融合”等多种课堂形态。跨学科的协同教学,不仅拓展了教师的教学视野、发展了教师的综合思维、落实了全科育人理念,更促使教师对本学科的立场和边界有了更多的思考。当学科协同从班级层面拓展到年级层面时,更多维的协同平台、更系统的协同机制成了教师的主动诉求,这促使学校构建并形成了多个以跨学科为思路的课程基地。

二、机制重构——构建适应走班制的组织机制

选课走班是我国普通高中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组织形态的一次大变革,从教学制度层面体现了高中教育选择性的特点。江阴高中在探索传统班级的赋能、非行政组织的作用等基础上积极构建选课走班新机制。

1.教学共同体:班级教学功能的再发现

对班级的正确认识是高中教学组织变革的理论逻辑起点。从组织属性来看,班级既具有表明学生身份归属的行政组织属性,即行政班级;又具有表明学生学习行为特点的教学组织属性,即教学班级。基于这一认识,江阴高中坚持从行政属性和教学属性两方面同时发力,提出了“班级教学共同体”这一组织形态。

学校认为班级中的教师、学生和教学客体内在交融、共生发展,可以发展成一种“共同体”自组织,传统班级向“共同体”这一自组织方向变革可以使教师、学生、教学三个层面产生新的增长点。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江阴高中建立了以班级为单位的联合教研和跨学科教学机制;形成了首席教师制、成长导师制、学生先生制等教学管理机制;制定了跨学科课堂观察和个性化的集体会诊制度;围绕“协同学习、互助共享”的理念建设自主管理的学生文化。“班级教学共同体”既适用于传统的行政班级管理,也满足了走班之后的教学班管理的需要,为教学组织管理的创新提供了一种路径。

2.非行政组织:破解教研固化的新思路

选课走班具有课程的选择性、学生的流动性等特点,需要班级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管理等保障机制跟进,尤其是校本教研机制要发生相应的转变。江阴高中在推进“班级教学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适时调整研究视角,从班级内学科界限的打破,到年级和学校层面学科壁垒的打破,逐步探索教研管理结构的变革。

为了建设“班级教学共同体”,学校组建联合教研中心,研制《班级教学共同体手册》,推动以班级任课教师群为单位的联合教研的开展。基于这一教研机制,学校设计了跨学科课堂观察表等研究工具、任务包式的统整化作业,形成了多种跨学科教学的课堂形态。在实践中,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又促进了项目化教研机制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学校的几名理科教师在通用技术课中发起了自组织式的研究活动,他们组建了通用技术备课组,成功申报了省“物理+跨界”课程基地。此外,学校成立“大思政”课程开发中心、“领跑者”四有好教师团队等多个非行政化的组织,已经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新型研修方式。

三、关系重建——营建学习社群式的成员关系

江阴高中以“班级教学共同体”的构建为切入点,进一步拓宽视野,以“领跑者”学习社群的建设探索普通高中教学组织的创新,并于2021年申报并立项江苏省“十四五”规划课题“创新教学组织的‘领跑者’学习社群建设研究”。

1.优化组织架构建设互动创生关系

受“班级教学共同体”建设的启发,学校开始对学习社群展开探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行政赋权,拓展中层干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视野和决断能力,以管理重心的下移建立各管理层次与整个管理系统之间积极、双向、有效互动的创生式运行机制;二是发挥行政部门的教学组织功能、服务职能,通过建设教学研究中心、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等,扩大教务处、德育处、教科室等的职能,将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变为规划与互动创生的关系。通过管理重心下移、服务功能提升打破行政部门与教师之间的界限,拓展教师自组织的空间,形成社群式的治理结构。

2.改进学习方式拓展意义协商关系

“促进成员持续不断地学习”是学习社群的首要任务。在教师层面,江阴高中以“自组织与他组织协调发展”为思路,通过组建“教师发展成长营”“UGST 合作生态圈”等,以开放式架构给予教师之间、专家与教师之间、校际教师之间以专业对话、意义协商的空间,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可能。在学生层面,学校帮助学生组建学习俱乐部、阅读朋友圈、云成长研学社等学习社群;建立成长合伙人制、学生先生制等学习机制;研制成长规划自设、社群管理自治、学习活动自创、关键能力自塑、生命成长自觉等“五自”学习社群星级评价制度。对师生对话、协商、合作空间的拓展,使师生在社群中的意义协商行动成为构建知识的过程,推动了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变革。

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指导意见》提出的“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包含了“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管理”等三个任务,江阴高中从“班级教学共同体”到学习社群的建设,力求用系统化构思重塑组织关系,使教学组织管理创新基于选课走班又不停留于“有序推进选课走班”,紧紧围绕育人方式改革这一目标展开,我们坚信这具有真正的前瞻性意义。

猜你喜欢
江阴跨学科社群
跨学科视野下的音乐表演体系研究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江阴: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江阴蝉联2020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榜首
《登江阴黄山要塞》
社群新玩法:分层和快闪
营销的最短路径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