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学术热潮及成因

2022-11-25 14:04刘永谋
科学经济社会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者宇宙学术

刘永谋

最为吊诡的是,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中国各领域学者对元宇宙的热情有增无减。不少人文学者“技术至上”的情绪浓重,急于在元宇宙领域“抢占山头”,相反,很多计算机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却更为冷静和客观,对元宇宙的前景并不太看好。

2021年10月底,脸书(Facebook)公司宣布改名为元(Meta)公司,宣布全面进军“元宇宙”(Metaverse),在国内国外触发的反响迥异。简单说,中国人如获至宝——“元宇宙”在中国很快走向狂热,而美国人却无动于衷。

一、国内的“元宇宙热”

在英文主流媒体上,对扎克伯格更改公司名称一事,嘲讽的声音是压倒性的:“Facebook业务不行了,使出改名招数,想用花拳绣腿忽悠大家啦!”2022 年2 月2 日,周三盘后公布第四季度财报后,Facebook股价暴跌23%,市值一天蒸发2 000亿美元。

在与国际同行交流后,发现他们多数不知道“元宇宙”,知道的也没有觉得是个值得讨论的事儿。可以说,西方学界完全无视“元宇宙”。关于这一点,在任何一个国际学术期刊数据库检索一下,就能够知道。

元宇宙在发达国家遇冷,却迅即在发展中的中国爆火。“红得发紫”的程度,夸张一点说,可以“直接让美国人吓尿”了!Facebook暴跌的前两天,“元宇宙”登陆虎年春晚,成为老百姓街头巷议的新词。连菜场买菜的大妈和公园跳广场舞的群众都在议论:“元宇宙是个啥玩意儿?”

眼看着“元宇宙韭菜”在春天里茁壮成长,中国商人们应该在欣喜:“元宇宙炸弹”终于爆了,收获的季节就要来了!实际上,至少从2021 年初,资本与媒体联合搅动的元宇宙炒作行动,就已开始。当然,它仍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主打口号仍是“千万不能错过发财的机会”。

在A 股市场,多支“元宇宙”相关概念股票,短时间内涨幅超过60%,甚至达到80%,惊动监管部门下发关注函,要求相关公司予以说明。上市公司星宏传媒控股公司原来主业是高档家纺面料,涉足影视传媒才四五年,12月9日宣布打算改名为“元宇宙公司”,次日公司股价大涨13.75%。

“元宇宙房地产”的火热程度不亚于A 股市场。10月28日,虚拟社区“虹宇宙”开始内测,其中的虚拟房产被“爆炒”,用户需要预约抢购,摇号才能进入游戏,甚至由于参与人数过多导致服务器一度崩溃。据说,“虹宇宙”中有人已经囤积虚拟房产一百多套。12 月9 日,香港房地产巨头新世界发展集团CEO郑志刚,在元宇宙游戏“The Sandbox”中购入一个数字地块,投资金额竟然高达500万美金。

至于在各种媒体上,满目满屏都是“元宇宙”三个字,并不令人惊奇。倒是元宇宙还没有怎么建设,线上各种元宇宙相关课程,收费从几十到几百元不等,已经在某些知识付费平台上“火”了好一阵子了,令人啧啧称奇!讲的东西基本上网上认真搜搜都能找到,核心话术就是“元宇宙如何能让你赚大钱、赚快钱”。据说,有讲师卖“元宇宙”课程,一个月挣的就超过百万。

2022年2月11日,在接受专访时,杜撰出“元宇宙”这个词的小说家尼尔·斯蒂芬森说:“我是一名小说家,我的工作是讲述有趣的故事,让人们阅读时乐在其中,有的想法并不完全符合现实。”①朱月红,姚远:《专访来了,“元宇宙之父”如何看当今“元宇宙”热潮?》,2022-02-11,https://mp.weixin.qq.com/s/oYRLQbzEz3R98H-CgQTRuQ.显然,越来越多的国人把元宇宙当真了。

二、学界拥抱“元宇宙”

实际上,20 世纪之交,资本就热炒过一波元宇宙相关技术,尤其是VR 技术。当时,好莱坞跟风拍摄过许多相关科幻电影,比如1982 年的《电子游戏争霸战》,1990 年的《全面回忆》,1999年的《异次元骇客》《感官游戏》《黑客帝国》等。当时,很多人宣称马上就人人一个VR 头盔,天天活在虚拟世界中了。然而,热潮过后,“春梦了无痕”。

说老实话,资本炒作“元宇宙”,是人家的本分。自20 世纪下半叶以来,经济发展日益依赖高新科技的突破,资本炒作高科技概念,已然成为常规操作。目前,互联网跨国公司对AI的流量炒作,渐渐快要“见顶”,于是抛出元宇宙概念,希望继续站在“流量C 位”,刺激新冠疫情暴发后疲软的经济形势。

说老实话,媒体炒作“元宇宙”,也是见怪不怪。冷静、客观、深刻的媒体,从来都只是一个“传说”。在很大程度上,今天的大众媒体尤其是良莠不齐的自媒体,日益沦为变相的“广告机器”,被深深地“摁”在消费主义的商业链条之中。什么热就炒什么,什么有好处报道什么……元宇宙不热?咱们硬生生给它炒热!

不过,当前的“元宇宙热”,可以称得上某种奇观,主要不在于资本的炒作,或者媒体的狂热,而是中国学界对元宇宙的“全面拥抱”。在此次热潮中,一改往日清贵,学者们纷纷跟进,速度令人咋舌。各种元宇宙的会议、笔谈、研究报告、论坛、论文和图书,不是什么“如雨后春笋”,而是“像原子弹爆炸一样”。

新世纪以降,经历过好几次与新技术相关的研究热潮,如世纪之交的互联网热、2011年前后的物联网热、2014年大数据热、2016年以来的AI热以及后来的区块链热,以及2019以来新冠疫情研究热,都没有达到这样的热度:不管有没有了解和研究,在最短的时间里,各个学科全“围”了上来,对着还没影子的“元宇宙”,开始云山雾罩地口吐莲花、评头论足和指点江山。

当学界开始吹牛,真没商界什么事儿了!论“瞎掰”,学者是专业的:各种奇思妙想、脑洞大开和概念创新,绝对让人不明觉厉,拍案叫绝!

什么元宇宙是未垦殖的“新大陆”,是人类未来的“应许之地”;什么元宇宙最终会走向共产主义,全人类的解放就靠元宇宙了;什么元宇宙将结束主客二元对立,人类将在元宇宙中永生,从碳基生命走向硅基生命……这些都不算什么。最让人“炸裂”的是,有些学者竟然放言,元宇宙可以实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法术,尤其是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三根救命毫毛和长生不老术,而把元宇宙中的化身(Avatar)视为孙悟空拔下毫毛变化出来的无数“分身”!

在中国,人人都喜欢孙悟空,孙悟空先去了元宇宙,要不要跟去呢?不愿去?哈利·波特、机器猫、超人和哪吒都在元宇宙中呢,你到底去是不去啊?!

三、学术热潮成因分析

好好想一想,为什么元宇宙“研究”变得如此“狂野”了呢?是不是因为“元宇宙”这个词“大”“空”“灵”,特别适合神侃呢?

然而,从科技角度看,元宇宙相关的技术进展很清楚,主要与VR、AR、AI、5G、区块链、脑机接口和电子游戏技术等领域相关。一些人认为,这些技术新进展在当下出现某种会聚迹象或趋势——关于这一点,许多科学家和技术专业也不赞同——于是“元宇宙”概念应运而生。但是,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元宇宙”完全落地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离资本推销的“新大陆”“新纪元”还有十万八千里。近期来看,能看得到、摸得着的主要是VR游戏、虚拟头盔、虚拟眼镜、数字货币等技术产品,实用性和商业价值差强人意。

因此,在神侃之前,学者们是不是得认真了解研究一下相关科技进展及其社会影响呢?完全就为了凑热闹、赶时髦而发“注水论文”,会不会让别的“界”看不起呢?学术,学术,得先学学吧。

技术上和应用上的“瓶颈”,元宇宙也一目了然。比如,VR 技术高耗能,哪有那么多的能量仅仅用来创造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呢?再比如,郑州水灾,凸显网络的脆弱性,电一断,连微信支付都搞不成。这种情况发生在元宇宙上,结果会怎么样?再比如,首尔市是第一个入驻元宇宙的首都级政府。有人质疑,网上办事大厅就很方便,为什么一定要带上头盔,去见办事人员的虚拟化身(Avatar)呢?这显然会增加社会交易成本。

自古以来,学术讲究与社会保持距离,反对跟风炒作,主要对时尚、流行和社会现状进行反思和批判,以应然的精神推动现实社会向前向好发展。尤其是哲学家们,更是以批判性为“生命线”。哲学要把握时代精神,而哲学家又要时刻警惕不着迷于轻佻的当下。

从“AI热”开始,学者们明显开始跟着媒体和资本的节奏在“起舞”:它们炒什么,大家研究什么,有人称之为“学术媒体化”。最近几年,学术期刊和学术出版愈发大众传媒化,每年发布很多“学术热点”“学术展望”和“重点选题”,主动谋划着“炒”点什么,努力想“博”一些“眼球”。学术刊物多少有些媒体性质,可问题是:学者们对此亦趋之若鹜,失去了判断力和独立性,甘心接受媒体和资本的“研究指导”。

最为吊诡的是,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中国各领域学者对元宇宙的热情有增无减。不少人文学者“技术至上”的情绪浓重,急于在元宇宙领域“抢占山头”,相反,很多计算机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却更为冷静和客观,对元宇宙的前景并不太看好。

那么,在“元宇宙热”中,学界究竟为何如此“失态”呢?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学术工分制”之流行:科研人员纯粹为评职称而做科研,失去了科学研究的初心,既无追求真理的执着,也无造福人类的热血。在“工分制”之下,学术等同于通过量化考核、计件工资考评和职称晋升。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尤其是很多年轻的学人,在“学术工分制”之下被潜移默化,把学术等同于一篇接一篇地发表论文、一个接一个地争取项目、评一个又一个奖和一级一级地晋升。究竟写了什么、提了什么,反倒越来越不重要。

按照“学术工分制”的逻辑,评职称需要什么,就朝什么方向努力。需要论文,那就拼命发表论文吧:可以托关系、找路子,可以追热点、造数据,可以抱团取暖,也可以“独狼”潜行,还可以结交编辑,请托转载文摘。现在元宇宙热,论文好发表,当然要立刻投身元宇宙“伟大事业”,管它有没有研究、值不值得研究、和自己的研究相不相关。

长此以往,“研究”会沦为一出出“闹剧”,“学术”会沦为一次次“搞笑”吗?

四、警惕“元宇宙陷阱”

话又说回来,学界原创力缺乏,可以说是人尽皆知。没有原创力,不跟风热炒,就得“贩卖”外国人的“牙慧”,或者论证一下上峰的指示,实在没有能力说出点自己的想法,更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者们越来越懒惰,完全放弃批判性思考了。四面八方都是风,风往哪儿吹,我就往哪儿倒!如果元宇宙是个“坑”,学者们不仅仅不会“拉一把”,反倒会随大流“踹一脚”。

如此学界,价值何在呢?

学术存在的终极目标,是看护社会福祉和公众利益。因此之故,对于社会热点,学者必须习惯性地“冷思考”,时刻不忘风险意识。面对元宇宙来势汹汹,从人文视角反思“元宇宙的陷阱”,提醒社会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是一个清醒学人当仁不让又不可推辞的职责。此即为本文的主旨。

戳破色彩斑斓的“泡沫”,元宇宙究竟是个啥玩意儿呢?

元宇宙与哪些技术相关,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它究竟是技术突破,还是纯粹的概念炒作?

建设元宇宙究竟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它真的能满足人类所有的需要吗?它的社会影响如何,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伤害吗?

从长远来看,元宇宙真的如一些人鼓吹的,将全面取代真实世界吗?元宇宙产业发展的前景如何,可能在哪些领域真正落地?

不同社会群体,尤其是普通劳动人民,能从元宇宙中得到什么好处?在元宇宙中,真的不再有“内卷”吗?

在元宇宙中,艺术何为,艺术性何存?世界和人生,真会成为“一场游戏一场梦”吗?

人类将在元宇宙实现“数字永生”吗?这是否意味着人类彻底消失在数字世界中呢?

最重要的是,元宇宙会失去控制吗?元宇宙的发展可能导致何种社会风险,又应当如何应对?

类似的问题很多,乍一听可能有些“煞风景”,也不能指导从“元宇宙热”中挣钱,可它们与社会福祉和公共利益紧密相关,非常值得哲学家认真地回答。此即为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本人始终认为:我们生活的时代,与其说是科学时代,不如说是技术时代。在技术时代,哲学如果不研究技术,谈什么“把握时代精神”呢?

哲学对新科技的研究,聚焦于反思技术与人的关系,不同于理工科的技术研究。可以预期,建设元宇宙,将会产生有目共睹的社会冲击,势必影响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亟待深入反思。

由是观之,在“元宇宙热”中,我们正在创作名为《元宇宙陷阱》的“小冷书”,并非毫无意义的无聊之举。

猜你喜欢
学者宇宙学术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宇宙第一群
这宇宙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