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时代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以厦门市博物馆为例

2022-11-25 01:20徐冬权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0期
关键词:厦门市藏品文物

徐冬权

(厦门市博物馆,福建 厦门 361012)

0 前言

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数字中国的发展战略后,数字化建设已逐渐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面对当前的技术革新浪潮,博物馆作为非营利性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推动数字化建设,是让历史文化能够与时代脉络相契合,为公众提供更加多功能的展示平台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整体服务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实现“互联网+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对于博物馆来说,数字化建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一飞冲天的飞跃之举,而是一个动态的探索过程①。在广泛的概念之中,博物馆数字化指的是运用各种各样的数字技术:既包括广为人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流量高涨的新媒体手段,又涵盖孕育其中的数据库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将本为实体的传统博物馆于各个方面进行数字化的全新展示,既是对于博物馆本身宣传手段的新开拓,又是在发扬博物馆教育功能道路之中的新思路。

1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1.1 博物馆开展数字化建设符合新形势的需求

博物馆推动数字化建设是响应政策的号召。在目前改革进入深水区的阶段中,科技发展也成了文化繁荣的动力之一。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员,博物馆也在面临着挑战。入馆参观的观众期待更加个性化的叙事手段、更富有体验感的观展体验;无法进入博物馆实体参观的观众希冀以方便快捷的形式获得良好的观展体验。利用数字化智能技术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是与数字产业、数字社会、数字文化的联动,推进了总体现代化的进程。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融入时代变革的重要手段②。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换而言之,数字化已经全面融入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博物馆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教育场所,开展数字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公共建设质量,提升综合效益。一方面,博物馆内部的数字化建设是对文物管理方式的创新。通过将文物数字图像化,对于管理协调文物资源来说更加便捷高效,同时使得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增强。另一方面,将数字化融入博物馆对外的公共服务设施中,是对服务形式的与时俱进,符合广大观众的需求。迈入21世纪中期,网络已经全方位、多层次地融入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中,成为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分子。由于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快捷,公众对于文化标准与需求也水涨船高。博物馆延续传统方式进行展陈宣传已难以满足蓬勃的好奇心与精益求精的热情。利用数字化手段对文物在新形势下作出新阐释,努力更加喜闻乐见贴合群众需求,是博物馆搭乘网络快车进行宣传的手段,也是走进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方式。

1.2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对其功能的延伸

通过推动数字化建设,博物馆可以对藏品进行更好的保护。作为一个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博物馆内存放着不计其数具有历史、艺术以及科学价值的藏品,在斗转星移、日月更迭之后,由于保护的条件不达标或不完全达标,很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最后甚至出现不可修复的损害。而运用数字化手段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3D扫描建档,以数据、图像、文字、音视频等资料对藏品储存备份,不仅降低了藏品在反复存取中受到损害的概率,还是对其信息全面准确的保障,有利于保护和修复。另外,数字化信息管理能实现对藏品流通和出入的全面追踪记录,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以及藏品的安全性。

数字化是博物馆在时代大背景条件之下传播传统文化的一种新手段。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是推行文化振兴、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可以让人们在畅游历史长河中享受文化生活,但目前博物馆的陈列大多以实体的形式进行藏品的展陈,观众接收到的信息趋于单调,传统的展陈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迅速增长的多样化观展需求。将馆藏文物进行数字化,让信息展示更加全面,让展示手段更加新颖,让观众在交互之中动手操作,更具有参与感,给他们带来了与从前大为不同的观展体验,从而拓宽了博物馆的受众面,提升了观众的体验,让传统文化鲜活起来。

博物馆数字化亦可以推动相关研究。博物馆是收藏历史文化遗存的地方,同时也承担了对其进行研究的职能。在传统形式中,馆际之间的交流受地域、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信息的传达分享不够流畅。通过运用数字化手段,可以大幅度提升信息的传播效率,让工作人员更加便捷地汇聚到更多、更全面的相关资料,为研究提供便捷高效的条件,实现资源互通,从而更好地辅助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研究工作。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对数字化建设形式的丰富,以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的实证来验证数字化技术在公共服务之中的适应性,以便后续进行技术方面的优化调整。

2 厦门市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

2.1 云上服务

经过了农业、工业、服务经济的发展,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已经来到了体验经济。而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体验经济体现在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提供观众体验方面的技术支撑。厦门市博物馆已全面采用预约参观制度,观众使用文旅绿码小程序可提前预约到馆参观的时间、人数(图1)。使用小程序进行提前预约一方面顺应了时代潮流,利用网络化手段进行线上登记,节省了观众的时间、精力;另一方面,利于馆方在后疫情时代对于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与此同时,厦门市博物馆利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让馆内的厦门历史陈列、闽台民俗陈列、馆藏文物精品陈列等基础陈列实现数字化展示(图2),让观众能够云端畅游厦门市博物馆,随时随地感受其独特的闽南魅力。

在厦门市疫情防控期间,厦门市博物馆推出了一系列“文物助力抗疫”活动(图3),让原先死板的文物“活”起来,号召市民居家隔离时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极大增强了趣味性,也是对于云游博物馆活动的补充。

2.2 数字化藏品

对于馆方来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既是对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又是扩大文化宣传的一种重要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新型的数字化手段,更能激发公众在博物馆中的参与意识,从而达到博物馆在新时代中开展教育宣传的效果。

在厦门市博物馆中,将馆藏文物存档建库,建立了便于快速分类、分时期查询文物相关信息的数字文物库。同时,运用专业的数字化手段对馆藏文物进行建模处理,开放部分馆藏文物进行3D展示,带来视觉盛宴,让文博爱好者能够360度观赏文物,足不出户感受文物静谧中的千言万语(图4)。

厦门市博物馆结合了数字化技术,将部分馆藏文物(如清·雕玉立鹤、明·白玉双龙带钩、清乾隆·青白玉如意)做成数字藏品,于2022年3月10日结合线上平台进行售卖。在上线之后,短时间内三万份藏品销售一空,可见公众对于文物数字化收藏这种新模式抱有极大的热情,以及博物馆数字化的前景。同时,在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厦门市博物馆不仅响应主题举办了相关活动,而且特地增设了数字藏品展区与数字创意展区,让公众在方寸之间领略文化魅力。

2.3 破界联动

历史无界,领悟历史文化亦是无界。在博物馆数字化的建设中,厦门市博物馆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促进了博物馆总体数字化的进程。2020年厦门本土的游戏公司青瓷游戏旗下放置类手游《最强蜗牛》与厦门市博物馆进行联动,以闽南本土文化为创作灵感,将馆藏文物素三彩达摩像与游戏元素相结合(图5),开展了“海上丝绸之路”主题活动。

2022年,厦门市博物馆与王者荣耀全国大赛东南赛区合作,以国家级非遗漆线雕技艺作为设计灵感,设计了赛场舞台与赛区冠军奖杯。其中,冠军奖杯“逐梦之冠”以厦门市博物馆馆内藏品陈元光圣王像上的官帽为创作核心(图6),又结合了漆线雕这一传统民间手工艺技术,造型威风凛凛又精巧绝伦,将本土的闽南文化与新生代的电子竞技相融合,带来了穿越千年之美。

3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展望

随着时代变化,博物馆面对的观众群体将越来越多元化。在此情景之下,博物馆适时构建数字化服务体系显得极为重要。利用数字化技术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与时俱进的展示内容,开展各类数字化建设,可以说是当代博物馆建设必由之路。数字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期间不仅需要理性的反思,更需要前瞻性研究。博物馆在代入数字思维时展开相应建设时,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深入数字化水平。

3.1 采集更精细

当前大部分博物馆已经建成了数字化的藏品档案库,然而,这并不是数字化建设的最终目的,而只是一个开始。文物电子存档、文物数字化修复及展示等等,都离不开精细化的文物建模,以及全面清晰的藏品数据。藏品采集的颗粒度、精细程度,都将影响数字化建设的后续发展。目前大多数以保存及文物信息普查为主的藏品数字采集并不能满足进一步的研究需求。然而受经费、场所等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博物馆无法做到将所有藏品的高精度采集。这时可以先对部分“镇馆之宝”实现高清三维图像的采集,摸着石头过河,在这部分精品文物中率先拓展其他用途,起到一个导向作用,最终推动藏品数字化的整体精细程度。

3.2 范围更广阔

部分观众不愿意进入博物馆,认为博物馆是传统、守旧的代表,单纯的实体展示、线性陈列对于这部分观众而言缺乏吸引力。作为新时代的博物馆,应与各界广泛合作,打破这种刻板印象,让其中的隔阂消弭。基于此,国内外博物馆均有先例。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庆祝建馆150周年,与任天堂旗下著名的模拟经营类休闲游戏《集合啦!动物森友会》合作,在游戏中能够以数字形式看到、触碰并且收藏博物馆近40万件展品。玩家可以打造专属于自己的私人收藏馆,以数字艺术品形式实现与艺术的零距离接触,进一步增强了博物馆的体验感。国内的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共同开发了小游戏“声动画语”,可在指尖领略敦煌风情,在游玩中全方位学习晚唐时期关于社会民俗、服饰等相关的文化知识,在寓教于乐中成为新时代的“数字供养人”。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通过多样的展现形式,可以激发观众对于文物、博物馆的好奇心,同时,增强他们对于文物本身以及历史文化的理解。与数字文物进行“互动”,是文物与时代接轨的方式,也是别样的呈现方式,更能满足当代观众的需要。

3.3 研究更深入

博物馆与数字的结合,是文化与科技的碰撞,能为数字化后续发展激活无限的想象空间。对内而言,标签化精细化的数字藏品,带来了便捷的解读。一方面,使文物保管员能够实时了解馆藏文物的现状及整体情况,方便藏品的出入库,最终推动由目前的发掘、抢救性保护,逐步向预防性保护转变。另一方面,全面准确的文物信息资源库对博物馆研究人员来说是一个开放且完整的研究环境,能够有效助力学术研究之路。

对外而言,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能够激发参与文博、文创等多方位合作的积极性。在展陈研究方面,通过对观众的参展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可以发现趋势,为日后的展陈策划做准备。在文创方面,消费数据一目了然。市场上什么文创产品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是否出现同质化产品都能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得出。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在展厅设置智能设备,既可以进行导览,又可以分析游客停留时间、喜爱藏品等数据。对于博物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能够更加贴近大众,从而更好地对于历史文化内涵进行阐释,最后传播其价值,使人们多维度地感受到其中内涵。

4 结语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时代,社会处于无始无终无处不在的变化之中,各方面认识与时俱进的同时,需要提升相应的设施建设水平。互联时代为博物馆建设开辟了一条新路,数字化让藏品搭上时光飞船走进现代,走近生活。推广数字化建设,不仅仅是审视人们的需求,也是细水长流地了解观众的情感。博物馆拥有着对藏品以及藏品背后历史文化挖掘教育的功能,其中对于内容的表达要求具有充沛的真实性、科学性,无论是通过在馆内实体展陈还是以数字化形式进行表达,都不能因博取一时的眼球在原则中失衡。

然而,不能贸然进取,更不代表着要因噎废食,博物馆要在坚守自身、立足于真实可信的历史文化基础上,通过新的数字载体让观众体会历史律动。数字化建设对于当前绝大多数的博物馆来说,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萌芽阶段。在这期间,博物馆人不能被传统理念裹挟,要积极地学习探索,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才能取得新的突破。

(文中图片源于厦门市博物馆公众号、厦门市博物馆官网:http://www.xmmuseum.com/。)

注释

①李文昌.发展中的中国数字化博物馆[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08(Z1):61-69.

②刘彬.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文物管理的特点[J].文化科技,2018(8):41-42.

猜你喜欢
厦门市藏品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七彩屋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舫山第二小学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厦门市妇联打造“爱在厦门”交友联谊互动平台
文物的逝去
“Double-subjects” at PWP Stages in English Class at Junior Stage
组织祭扫活动 缅怀革命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