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博物馆的发展机遇与困境

2022-11-25 01:20张炅晨宋珂欣王雯周浦昱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0期
关键词:展品村落博物馆

张炅晨 宋珂欣 王雯 周浦昱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0 引言

2018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自此,乡村振兴成为中国社会的热议话题,以此为契机,乡村文化的振兴与传承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各地开始建设村史馆与乡村博物馆,旨在促进当地民众对本土文化价值观的回归与认同。毋庸置疑,乡村博物馆起着与村民与乡村社区连接的作用,为乡村社区及其发展服务,在乡村振兴中承担着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责任。

1 什么是乡村博物馆

1.1 乡村博物馆的定义

对于乡村博物馆的定义,学界现在尚无明确定论。它可以被认为是社区博物馆概念中的部分存在,现在所称的社区,通常指现代城乡不同空间中,在现代文化背景下生产与生活的共同体。在这一语境下,社区包含乡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两种类型的空间,此二者在博物馆发展的进程及条件上均有所区别。受经济与交通发展的影响,博物馆的发展程度以城市为中心向周边扩散。在乡村振兴这一概念提出后,乡村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性得以逐渐凸显。新博物馆学理论致力于引导博物馆从“神庙”走向“论坛”,强调“以人为本”,主张多元文化,关注社会发展、社区和人。该理论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与完善,其辐射对象走出城市,走向乡村。加之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诸此种种为乡村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支柱。

“乡村”一词不仅对博物馆所在地做出限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博物馆的主要受众与内容主体。受地理区位及公共交通的影响,除以发展旅游业为主的乡村外,多数乡镇地区人口流动性较差,因此,乡村博物馆的展览陈列与活动设计面向的主体首先为当地村民。乡村博物馆的展陈内容则大多集中于所处村落或宗族的发展历史,当地居民由于长期居住于此,大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这部分历史中,与乡村博物馆之间的羁绊更为深刻。因此,乡村博物馆不仅是“地处乡村”的博物馆,更是村落中村民共同记忆的留存处。

综上,笔者认为乡村博物馆是地理位置位于乡村地区,以当地村落历史文化为依托,收藏和展示乡村历史、民俗文化的非营利性公共空间,旨在传承和保护乡村集体文化记忆,激发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形成村民之间、村民与乡村之间的精神纽带。

1.2 乡村博物馆的类型

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分类参照国际上一般使用的分类法,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将博物馆划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四种类型。历史类是以历史的观点来展示藏品,艺术类主要展示藏品的艺术和美学价值,自然科学类是以分类、发展或生态的方法展示自然界,综合类是综合展示地方自然、历史、革命史、艺术方面的藏品。

这种分类方式虽较为通用,但无法普遍适用于乡村博物馆这一特殊群体。乡村博物馆展览受自身条件的制约,内容大多集中于当地历史及宗族介绍。由于乡村博物馆这一概念在我国的兴起受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故本文根据乡村博物馆的设置目的,将其分为社区型博物馆与地标型博物馆。其中社区型博物馆主要针对村民需求,经济影响力有限,但是社会使命至高无上。地标型博物馆着力吸引大量游客驻足城市并作停留,因此其产品和服务输出更偏向商业化模式。

这两种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出现主要受其所在村落发展政策的影响,随着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村旅游业逐步发展,部分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村落在原有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基础上调整经营方式,大力发展旅游业。为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此类村落更青睐于地标类博物馆。这种博物馆展览内容独特,形式多样,展馆体量较大,成为村落旅游路线上的亮点之一,展示村落历史文化的同时,为村落带来经济效益。

然而,并非所有的村落都适宜发展旅游业,部分村落更注重发展农业或制造业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这种生产模式使得当地的人群较为固定,外来流动人群较少,村落内部宗族关系较强。综上这类村落中的乡村博物馆大多以社区型博物馆存在,表现共同历史记忆、宗族联系以及村落建设成果,这类博物馆虽然体量较小,但其是村落居民的情感联系(图1)。

2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博物馆的发展机遇

2.1 博物馆参观观众人数激增

乡村博物馆因距离主城区较远且交通不便,故参观人数寥寥无几。在21世纪之前,各村村庄贫瘠凋敝,村民生活都窘困潦倒。21世纪以来,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南京市各区政府利用各村的文化资源开发村落旅游风景区,对各村及其古建筑群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村落生态景观焕然一新。比如杨柳村凭借“吴风徽韵”的古建筑名声大噪,石山下非遗资源丰富,诸家村的宗祠文化独树一帜,南京及其周边城市的踏青、摄影、观光旅游者纷至沓来,继而位于村子里的博物馆其参观人次与之前相比呈几何倍数增长。随着博物馆参观者人数的与日俱增,非常有利于“活”化乡村博物馆,有利于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

2.2 展品资源丰富且类型多样

展品是建立博物馆的必要条件,是开展陈列宣传、科学研究、思想教育等各项业务的物质基础。毋庸置疑,展品是博物馆的“灵魂”,因此,收藏展品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下,南京地区几个乡村博物馆得益于区政府、江宁区文化馆、旅游公司以及村民等社会各阶层的大力支持,展品征集来源途径广,涵盖民族学调查、社会调查、收购和捐赠等众多途径。此外,展品种类齐全,类型多样,南京江宁区民俗博物馆不仅有农具、衣物、陶瓷等普通博物馆所收藏的展品,还有湖熟板鸭、金陵金箔等特色非遗展品。中国供销社博物馆展陈还原了20世纪供销年代场景。诸家村村史馆将宗祠文化和现代博物馆要素深度融合。由此可见,展品资源的丰富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乡村博物馆的发展。

2.3 举办各类活动,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

博物馆是非营利性的公共机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收藏、展示、研究和教育。江宁区民俗博物馆依托江宁区的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资源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育展览活动,每逢节假日,在江宁区政府的牵头下,博物馆会聚集各类非遗传承人来为观众介绍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供销社博物馆拥有丰富的现代化展陈设备资源,举办展览活动更能吸引观众,诸家村村史馆每逢村里有重大节日亦会举行活动。博物馆已成为乡村文化的教育基地,能激发参观者的乡土情结,参观者和村民都能来有所学、学有所获、获有所感。

2.4 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不仅物质资源富有,文化生活也异彩纷呈。但反观乡村,即使近年来城市逐渐反哺农村,虽然村民的物质生活有所改善,但精神生活依然贫瘠。乡村博物馆是村落中为数不多的重要文化机构,具有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的重要作用。此外,乡村博物馆的蓬勃发展也潜移默化着村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乡村文化的认同与自豪之情。村落出现了“回流”之象,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村落“空心化”现象。村民们凝心聚气,为村落的发展注入了蓬勃生机。同时,村落的欣欣向荣也为乡村博物馆带来了更多物力、人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乡村博物馆面临的发展困境

3.1 村民对村落归属感低,不能与博物馆共情

部分乡村博物馆是在区政府主导下,旅游公司的参与下规划建成的。即使博物馆的建设为村民带来了一系列物质精神上的变化,但村民在此项目中是一个被动承受的角色。笔者在与本地村民的实际访谈中发现半数以上村民非但不会去参观博物馆,而且对此博物馆的功能、目的都一知半解,甚至是漠不关心。村民认为博物馆中的很多展品是他们用了一辈子的东西,没有观看价值,认为很多非遗活动针对的观众群是满怀好奇心的游客或者研学者,与他们不甚相干。可见,乡村博物馆的职能在乡村中并未发挥作用,村民与村落之间情感脱轨,亦不能与博物馆共情,而这一问题也一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刺痛点和软肋。乡村博物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留住乡愁、留下村民、留存文化,而失去了村民情感的乡村博物馆注定不能走远。

3.2 相关制度不健全、管理运营模式松散

首先,资金充足是博物馆建馆的必备条件之一。乡村博物馆资金来源单一,除了政府投入、旅游公司投资的资金外,尚不能实现自给自足。其次,展品研究方面,博物馆的研究功能是三大功能中的首要功能,但乡村博物馆对展品的研究非常匮乏,非常影响后续陈列、教育工作的展开。此外,在陈列展览方面,展厅有分区,但无主线贯穿,整体展厅规划大杂冗,没有系统性和组织性,没有精品意识,展品展示牌不清晰、不具体,甚至大部分没有展示牌。最后是观众服务方面,除石山下供销社博物馆,其他博物馆没有任何导览路线和宣传册,只有小小的消防疏散图,使参观者面对博物馆无从下手。

3.3 过分依赖村落,后续发展动力不足

乡村博物馆是依托乡村的物质文化资源建设发展的,村落的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博物馆的生死存亡,而村落的发展与政府政策引导直接关联。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博物馆借势迅速发展。比如自2013年杨柳村相继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后,杨柳村依靠政府资金投入发展势头迅猛。但随着政府对其他古村落进行大力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后,如今杨柳村渐显颓势,被其他古村落弯道超车。如今对村落依赖甚深的乡村博物馆还面临着游客流失、展览活动减少等诸多问题,呈现出后续发展动力严重不足的现象。

4 乡村振兴背景下优化乡村博物馆职能建议

4.1 建立博物馆“村委会”,调动村民积极性

乡村博物馆虽然是政府主导的公立性博物馆,但因乡村博物馆的特殊性,其可以建立博物馆“村委会”,吸纳村里有意愿参与博物馆运营管理的村民加入,给予他们一些优惠条件,例如将博物馆的收益与此村民利益挂钩,当地村民与村民的孩子进馆参加采用免票或者半价票制,定期举办针对本地村民的教育活动等。博物馆给予“村委会”范围内最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让村民切身感受到博物馆、村落与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系。使村民在自主参与过程中,逐渐承担主人翁角色,为博物馆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2 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博物馆对外交流

健全相关制度包括外部宏观管理制度和内部建设制度。首先,政府在博物馆管理运营中是绝对的主导者与决定者,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指导与监管作用,不断完善乡村博物馆宏观管理的法律法规,让乡村博物馆有章可循、有规可守、有法可依。其次,博物馆的内部建设制度才是博物馆运营的关键。博物馆要创新内部管理制度,招揽专业人才加入博物馆藏品部、陈列部、宣传部等各部门,建立“责任人负责制”,彻底整治管理松散、无人负责的乱象。同时博物馆可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最基本的是博物馆馆际交流,借鉴其他发展较好博物馆的建设经验,积极改革自身缺陷。此外,可以加强馆校合作、社会组织加入等,多途径提高博物馆内部管理和对外交流水平。

4.3 打造博物馆自身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7年江苏省颁布《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方法》第一章第三条指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遵循保护优先、兼顾发展、合理利用、活态传承的原则。乡村博物馆植根于乡村传统文化,与村落应该相辅相成、和谐发展。乡村本是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如今都被开发得千村一面。乡村博物馆要破局,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打造自己的特色,挖掘吸睛点。相关村落可以在乡村档案材料的基础上,收集当地典型个体口述资料、当地的特色文化、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人情风俗、情感传承等,整体全面地了解乡村临时的、动态的变化,并将乡村记忆作为历史档案的补充,让乡村博物馆展现村落主体的经历、记忆和感受,增强乡村博物馆的特色性。

4.4 明确村落发展定位,精准对标博物馆类型

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应为乡村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在博物馆的类型与当地的发展政策及理念相符合的情况下,精准对标所在村落的发展方向,助力博物馆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如村落以发展乡村旅游为重点,普通的社区型乡史馆则无法满足外地游客的需要,应发掘村落自身特色,并通过地标型博物馆呈现出来,以进一步拉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同时,如村落较为封闭,建设地标型博物馆对于这类地区不仅实际宣传效果甚微,甚至会平添一笔巨大开销,反而达不到其本意。对于这种地区,建设社区型博物馆以起到记录村落历史、维系村民情感联系即可。乡村博物馆在明确所在村落的发展定位后,对标自身类型进行建设,能够发挥“1+1〉2”的效果。

5 结语

乡村博物馆是传统博物馆的补充,是整个博物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建成的乡村博物馆按其设立目的和实际功能可以分为社区型与地标型两种类型。前者常见于以农业发展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村落,此类博物馆规模较小,但与当地历史与宗族关系高度凝练。后者常见于以旅游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村落,此类博物馆规模较大或形成博物馆矩阵,成为当地地标性景点,并助推旅游业发展。当前我国乡村博物馆参观观众人数较以前有所增长,展品类型丰富,教育活动多样,但仍存在村民归属感低、制度不健全、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博物馆”村委会并完善相关制度,在明确所在村落发展定位的基础上打造自身特色,以实现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使命。

猜你喜欢
展品村落博物馆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展品被盗了
博物馆
油画《村落》
气象科普展品创新设计的思考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国宝展品被盗案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