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新生物课堂教学

2022-11-26 10:55韦常远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华生物传统

韦常远

(田东县油城学校,广西 百色 531500)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应摈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善生物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初中生物课的知识点很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人们生活和劳动智慧的结晶,教师应努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机联系,借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引导学生探索人类生存的奥秘,适当利用古代名人哲学、文化故事、传统诗词、文言语句等创建激情课堂。

一、在生物教学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教学过程没有融入传统文化

在传统生物课堂中,教师的讲课方式单一,大多是照着课本读,机械地勾画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许多教师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历史、语文和政治等学科,对生物学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意识还不够高。生物教师教学重心都放在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上,认为只要将重难点知识对学生进行讲述即可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面对学习时学生涌现出的诸多不同观点与想法,教师没意识到要通过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深化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知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很多家长和学生不理解为什么生物课堂需要渗透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误以为生物课堂和传统文化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此外,在生物教学中缺乏相关文献以及技术的探究,学生思维形式相对固定,不利于实验能力和生物核心素养两方面相统一、相促进。

(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深刻

在信息化时代,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多数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主要是通过学习教材中的历史典故来进行,难以产生学习热情,甚至认为传统文化无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人们对生物知识(特别是病毒知识)的关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热情也较为高涨。在这样的形势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加强与文史科目的高度融合、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有益,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其实,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关于生物现象的描述从来都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古籍《周礼》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就是说瘟疫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自古以来,人们跟病毒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些在各种文献、诗词中都有大量记载。比如杜甫就留下了“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的诗句,生动地记录了他和疟疠做斗争的经历。1958年,毛泽东作诗《送瘟神》两首,表达了对消灭血吸虫的欣喜之情。八年级语文上册有一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里面对生物现象的描写非常生动翔实,令人感受到生物世界的神奇、有趣。如此例子,不胜枚举,说明生物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如果在生物教学中都能信手拈来,相互融合,肯定相得益彰。

二、利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新生物课堂

(一)利用古代名人哲学,创新生物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内容呼吁人们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古代名人哲学,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爱护大自然。如利用老子“天人合一”“万物相生、平等相依”的哲学思想,告诫学生关爱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个弱小生命的存在,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动物、植物没有贵贱之分,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生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例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生物的繁殖》这一内容,需要学生掌握植物、动物以及人的繁殖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性生殖时,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一颗种子经过培育成熟后,通过适宜的环境萌发,发育成根。告诉学生,在漫长的发育过程中,有很多种子并没有萌发,让学生明白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不容易的,使学生掌握生命的价值,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

(二)渗透传统文化故事,提升教学质量

中华文化中的经典故事众多,有很多涉及生物知识,可以把它们有效地与生物课堂结合起来,丰富课堂内容,使教学活动更具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和生命知识的热情,促进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出发,深入发掘传统文化故事,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比如通过生物学的角度,探究《西游记》中的女儿国为什么都是女孩呢,是什么决定了生男生女等问题,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学习《遗传病与优生》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通过说明,《红楼梦》中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是贾母的孙子,引导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来探究,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否适合结婚,为什么?

(三)巧用传统文学名句,激发学习兴趣

经典诗词可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传统的文学名句巧妙地设置疑问,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感受文学诗句魅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生物课堂教学的深度。很多诗句反映了生物学现象,例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落红”为落花,落花“化作春泥”离不开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落花中的有机物化作春泥中的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环卫工人清扫的落叶,不作为垃圾拉走,堆积在树根附近,原因是落叶可被细菌、真菌分解为无机盐,作为肥料促进树木的生长。“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一名句描写大自然充满生机,体现了动物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巨大等等。教师可以结合生物教学内容,巧妙地使用相应的诗文,为学生构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场景,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生物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又如,向学生介绍生态体系的概念时,教师可以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诗展现作者对美好田园生活的描述,以蛙声来衬托出田间生活的悠闲,也体现出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青蛙是“初级消费者”,青蛙要靠捕捉稻田里、小河边的青虫为生,而蛙声一片也体现出青蛙的数量很多,青虫为青蛙的生存提供了条件,同时青蛙捕食青虫,提高了水稻的产量。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生态系统,向学生展现生态系统的相互制约作用,巧用传统文学诗句,让学生体会一种动物的消亡对于食物链的重要影响,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爱护地球的意识[1]。

(四)依托成语谚语内容,激活课堂氛围

成语谚语是古人从劳动经验当中总结出来的,蕴含了许多深刻的哲理,是科学规律和智慧的生动体现。教师应该通过构建生物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一个适应学生认知特征、符合教学目标的文化交流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例如八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内容中,教师可以利用成语、谚语引出本章的知识。遗传和变异不仅是人类特有的,植物中也会出现。比如人们所熟知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就包含了遗传知识。说明了遗传物质的特性具有普遍性。又如“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句谚语体现了变异的特性。母猪虽然生下来的都是猪崽,但是每只小猪的长相都是不一样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变异。再如,“树怕伤皮,不怕空心”这一句谚语则充分说明了植物内两种运输线的作用。植物体内有木质部和韧皮部之分,木质部中的导管,把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和无机盐,自下而上输送到叶里及植物全身。韧皮部中的筛管,把叶制造的有机物自上而下输送到根部及植物的全身。树干空了,导管并没有中断。树皮坏了,筛管被切断,根部得不到足够的有机物会“饿死”,直至整棵树枯死。这样的古谚语还很多,如“飞蛾投火”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生物影响环境,“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增加周围大气的氧气和湿度,等等。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谚语、成语知识描述生物知识,使抽象难懂的生物知识与生动形象的俗语连接起来,使复杂变简单,化枯燥为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生物课堂的效果。

(五)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和扩展学生的生物知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核和魅力。

例如七年级上册《我们身边的生物世界》的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动物和植物,培养学生发现美、探索美的能力。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文化知识,改革生物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生物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2]。

三、结语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不仅能够促进生物课堂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也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养、生物学素养,为祖国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猜你喜欢
中华生物传统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第12话 完美生物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