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湿论治过敏性鼻炎探賾*

2022-11-27 05:36张青青王敏李承贤张炬王上袁卫玲
天津中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外感津液湿气

张青青,王敏,李承贤,张炬,王上,袁卫玲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1617)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属于中医学“鼻鼽”范畴。其致病因素复杂多样,总的来说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类。湿易伤脾,且脾为生气之源,鼻为气体出入之门户,鼻之健旺有赖脾气的滋养,若脾脏受损,则会出现鼻涕,鼻塞等鼻鼽之症,此为外感;若饮食不节,情志失常或劳倦过度等,伤及脾脏,致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湿浊内停,则出现鼻黏膜苍白肿胀,鼻塞流涕等鼻鼽之症,此为内伤。故湿邪与过敏性鼻炎密切相关。然而,湿邪因其黏滞性和缠绵性,历代医家对过敏性鼻炎的论治,多从风、寒角度出发,往往忽略了湿邪对该病发生的重要影响。鉴于此,文章从湿邪出发辨治过敏性鼻炎,其旨在丰富湿邪致病理论的同时,以期为临床治疗过敏性鼻炎提供一定的思路。

1 湿邪在过敏性鼻炎发病中的病因病机作用

对于湿邪与过敏性鼻炎的关系,《素问·脉解篇》明确说明:“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脉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一旦湿犯人体,使气机闭阻,人体正气循行的通路或邪气发散的通路将阻滞,湿邪浸淫于太阴,遏伏于阳明、少阳之间,致过敏性鼻炎。因湿为质阴有形之邪,性黏腻重浊,其致病具有易伤脾,易阻气机,病程缠绵难愈等特点。且鼻之健旺有赖脾气滋养,故湿邪伤人,临床会出现鼻塞、鼻痒、鼻黏膜苍白肿胀、舌质胖嫩、苔白腻等症状。湿邪有内外之别,李东垣《医学发明·脚气总论》言:“一则自外而感;一则自内而致。”外湿可影响脾之运化,进而导致鼻功能失调;内湿亦可影响机体生理功能,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皆有所损。

1.1 外湿致病 外湿即外界之湿邪,多由外感天地湿气所致。《杂病广要·中湿》曰:“湿者,天之阴雨宿雾,地之山泽蒸气,人或中之,必溢于血脉而流于关节也,其或久处卑湿,常住水湿,或冒雨露而行,劳伤汗出,衣里冷湿,皆能为病。”外湿属于外感六淫的范畴,致病具有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特征。

1.1.1 季节性 湿为长夏主气,《医学入门·外感》云:“湿气熏蒸,有自外入者,长夏郁热。”此时阳热下降,湿气上腾。长夏与脾相通应,湿气主令之时,即大暑至秋分时节,亦为湿病、脾病多发之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四之气为太阴湿土在泉之年,自然界的湿气相对偏胜,且此时正值雨水增多之际,使自然界的湿气加重;湿易困脾,脾阳虚衰,揭示出阳气虚弱、湿邪阻滞是诱发本病发作的重要原因。有学者认为[1]:长夏也是螨虫迅速生长的季节,加大了鼻鼽的发病率。

1.1.2 地域性 地理环境不同,湿邪程度也不同。如中国东南部地区多湿多温,尤其夏秋之交,炎热而多雨,病以湿病及热病为主;而华北地区则易湿易燥,空间分布图上显示其为燥湿邪气的敏感区[2]。

1.1.3 相兼性 外感风寒暑燥火皆为无形之邪,惟湿是有形之邪,易与它邪相合,临床常见寒湿、湿热和风湿相合。寒湿者,寒邪与湿邪相合致鼽,《温病条辨·中焦篇》:“寒湿者,湿与寒水之气相搏。”此类过敏性鼻炎患者除湿邪症状外,常伴随四肢不温、畏寒怕冷、神疲乏力、鼻黏膜苍白等寒证表现;湿热者,湿邪与热邪相合致鼽,《证治汇补·湿症》曰:“湿证之发,必夹寒夹热。”此类患者除湿邪表现外,常可见头晕目眩、食多腹胀、鼻黏膜红肿等湿热蕴结之象;风湿者,湿邪与风邪相合致鼽,程杏轩《医述》言:“外感之湿,非附于风寒不能中于表。”此类变应性鼻炎患者发病往往具有传变迅速、反复频发、时发时止、喷嚏频发等风证表现。

1.2 内湿致病 内湿即内生湿浊,既是机体的一种病理产物,也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产物。《医原·百病提纲论》言:“内湿起于肺脾肾,脾为重,肾尤重。盖肺为通调水津之源,脾为散输水津之源,肾又为通调散输之枢纽。”内湿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1.2.1 脾生湿 《时方妙用·湿病》曰:“冷浆瓜果,皆自内得。”内湿多因偏嗜肥甘厚腻或寒凉之品,饮食不节,停积胃肠,甚至酿湿成热,致脾胃受损。《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淫于内者,脾土不能制湿,而湿内生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湿。若脾阳不足,运化无力,易成湿困脾土之征,正如《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所言:“脾气弱则湿自内生,湿盛而脾不健运。”一方面,脾阳无力运化水湿,使津液停聚于鼻而致鼻塞、流涕等症。另一方面,因脾气虚损,人体水谷精微也无法上输鼻窍,使鼻失于濡养而致鼻塞,从而诱发过敏性鼻炎。

1.2.2 肺生湿 《血证论·肿胀》:“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肺之宣发可使体内水液迅速布散至全身,上至头面诸窍,若雾露之溉,充养润泽其他脏器,鼻为肺之上窍,肺气通于鼻,若肺气虚弱,肺主行水功能失常,通调水道功能受阻,则生水肿、痰饮、尿少等水湿内停之证,水湿停滞于鼻,致鼻内黏膜苍白和鼻甲肿胀等过敏性鼻炎的症状;肺者气之本,气行则水行,若肺气虚,则气化失司,化湿无权,《温病条辨·上焦篇》云:“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着重强调在治疗湿邪所致疾病时宣肺利气的重要作用。

1.2.3 肾生湿 《素问·逆调论》言:“肾者,水脏,主津液。”肾脏虚损,则津液输布失常,排泄障碍。肾为气之根,肾阳为诸阳之本,《素问·水热穴论》有“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的说法,言明肾阳不足无法调控脾胃水谷之气以养脏腑,化气行水不利,秽浊难除为内湿形成的重要原因,若水湿留于鼻窍则出现鼻塞流涕之象。

1.2.4 肝生湿 《灵枢·刺节真邪》说:“喜怒不时,津液内溢。”情志不畅,则肝气不舒、脾气不和,使津液内溢,湿自内生。肝主疏泄,可调达气机,促进体内津液输布运行,若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易致津停气滞,水湿内蕴,可出现水肿、痰饮等内湿之症。正如《济生方·痰饮论治》所言:“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又如《医原·百病提纲论》所说:“气结则枢转不灵而成内湿。”现代新安医家亦认为:人体水液代谢需要肝气的调达,否则肝气郁结则会水停痰聚,故治疗水盛之证需要理气化湿[3]。

1.2.5 心生湿 《奇效良方·水肿门》曰:“水之始起也,未尝不自心肾而作。”强调在机体水液代谢中,除肾外,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气充足,阳气充盛,可促进津液正常运行及气化,反之,若心阳虚弱,则水湿痰饮易生,正如《素问·本病论》所言:“君火欲降,水运承之。”其次,《景岳全书·血证》载:“血液灌溉一身,无所不及,津液得以通行。”心主血脉,血行则气行,气行则水行,若血液运行不畅,血不利则为水,水津不调,水湿自生。

2 湿邪与过敏性鼻炎发病相关性的现代研究

自然界的六气变化与过敏性鼻炎发病具有密切关系,刘健等[4]认为六气之“湿气”易引动太阴经致鼻鼽。刘丹等[5]则通过对天津市7年间过敏性鼻炎病例与气象资料的整理研究发现:过敏性鼻炎患者在四之气时人数较多,此时气候变化以湿气为主。

林元新等[6]随严道南教授临床学习多年,认为变应性鼻炎可以归属中医学“湿病”范畴,并从湿邪学说的理法方药及近代免疫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出发,探讨二者的相关性。黄飞剑以仝小林教授“脏腑风湿”理论为基础,明确提出过敏性鼻炎是呼吸系统的风湿病,肯定了湿邪在本病中的重要作用[7]。

李鸣婧[8]认为湿困证是构成过敏性鼻炎临床证型的基础,其在对20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属于湿困证的过敏性鼻炎患者高达72例,占有很大的比重。李芸[9]运用六经辨证思维对111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中属于太阴病的患者最多,占44.14%,太阴病的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盛,充分说明湿邪在本病发作中的重要作用。对儿童患此病者,李萌等[10]通过对218例小儿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痰湿是构成小儿变应性鼻炎临床证型的三大基础之一,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白东林等[11]通过多年儿科临床实践发现,采用健脾祛湿通窍之二陈汤合并四君子汤治疗本病,疗效显著。这也从侧面肯定了湿邪对过敏性鼻炎发病的重要性。

3 治则治法

针对湿邪在过敏性鼻炎发病中的重要地位,临床上以祛湿扶正为总的治疗原则。由于内湿和外湿对过敏性鼻炎发病的影响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疗时应针对内湿和外湿辨证治疗,不可一概而论。

3.1 外湿——解表祛湿外湿致鼻鼽者,当以解表祛湿为基本治法。临床上可采用轻清宣散、利水祛湿之品。如苦杏仁、生薏米、桔梗、茯苓等。因外感湿邪常兼它邪为病,故治疗时应各有不同。如外感风湿相合时,临床可见四肢困重、头痛如裹、鼻塞、流清涕、苔白腻、脉浮等症,可用解表祛风除湿之法治疗,方用羌活胜湿汤、防己黄芪汤或麻黄加术汤加减治疗[12]。风湿既去,疾病自愈;外感寒湿相合时,常见肢体酸痛、四肢水肿、鼻黏膜肿胀、鼻流清涕、苔白腻、脉濡迟等,治以解表散寒、化湿和中为主,可选用苦温燥湿之品,如藿香正气散。此方把苦温、芳香、淡渗之品集于一体,厚朴、白术、半夏为苦温燥湿,藿香、白芷等为芳香化湿,茯苓、大腹皮为淡渗利湿。全方起解表化湿、温化寒湿之效。此外,无论外感湿邪或湿热及寒湿等引发本病时,均可在各自基础上,适当加入通鼻窍要药,如苍耳子、辛夷等,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鼻部症状从而加强整体疗效。

3.2 内湿——温阳化湿内湿致鼻鼽者,脾阳多虚,气机不畅,《六因条辨·伤湿辩论》云:“伤内者脾土必虚,内经所谓卑隘之土,易于聚湿,胸腹必满,气机必滞”。治以温阳健脾,化湿和胃为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13]。湿在里者,可夹寒夹热。寒湿中阻时,治宜健脾燥湿、温肺祛寒。方以白术附子汤加减为主[14]。附子、生姜乃辛温之品;白术有益气健脾化湿之效。全方乃表里兼治,温补兼施之方。诸药合用,外能发表散寒,内可宣肺利湿,寒湿得除,肺气宣通,则鼻窍自通,症状即解。湿热内蕴时,治宜清热利湿、宣肺通窍。可用苦寒燥湿之品加减治疗,如石膏、黄芩、桑白皮、辛夷、石菖蒲、生薏米、茯苓、苍耳子等[15]。

此外,正如上述所言,除脾之外,肝、肺、肾、心皆可生湿,应随证治之。如肝生湿时,可选用泽泻、茵陈、薏苡仁、车前草、黄芩、栀子等清肝泻火利湿之品;肺生湿时,可选用贝母、竹沥、瓜蒌等清肺化痰利湿之药;肾生湿时,可选用杜仲、菟丝子、枸杞子、山茱萸等滋阴益肾之品;心生湿时,可选用淡竹叶、木通、生甘草等清热宁心利尿之品。

4 小结

过敏性鼻炎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疾病,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16]。因此,对其防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湿邪因其隐匿性和缠绵性,常出现伏而后发的特点,往往导致疾病不易治疗。过敏性鼻炎深受湿邪影响,无论内湿或是外湿,在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视湿邪在过敏性鼻炎发病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丰富六淫之“湿邪致病”理论,同时也能为今后临床治疗过敏性鼻炎提供一定的思路。

猜你喜欢
外感津液湿气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健身是去湿气的好办法
这些信号提示体内有湿气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夏季保健,勿忘除湿
《老老恒言》中的环境养生
气血津液辨证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金碧清热汤治疗外感高热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