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漆工精神对中国设计范式的推动

2022-11-28 10:40李培暠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天工 2022年25期
关键词:工匠设计师工艺

李培暠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现代制造的发展证实了传统手工艺不可简单机械地照搬到现代设计之中,传统手工艺和现代工业化制造不可一概而论。以漆①漆是漆树汁液,称作生漆、天然漆、大漆等,是制造漆器的主要材料。为例,传统漆艺是工匠用“手”赋予漆物生命,而机器化生产的漆器就缺乏热度与生命力。对传统漆工精神的阐释,一方面可以保持漆工艺的活化传承,另一方面是为我国快速发展的设计领域、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助力,这也是如今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

范式是指遵从的一个模型或一个范例,或是指一种做事的现成体系,这一概念是由托马斯·库恩在他讨论科学进步的本质时引入科学哲学提出的。当前,设计的方式、方法、组织以及知识网络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设计范式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1]中华漆工精神是设计创新的驱动力之一,设计师具有的视角、设计实践及设计理论均影响着设计行业的更新。

一、中华漆工精神的内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国家。传统漆艺可书、可画、可嵌金银珠宝、可与其他工艺完美结合。“漆”彩流光实则背后暗含着优秀的中华工匠精神,为我们呈现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漆的文化。漆艺作为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典型代表。漆具有耐酸、耐磨、耐腐蚀、防潮等特征,从生产、调和到髹饰,无不彰显着我国漆工的智慧。

“万物皆可髹漆”是漆工精神最典型的物化形式传递。漆物除漆为主材之外,还有木、竹、藤、皮、骨、陶、瓷、玉、金属、棉麻等材料。漆工不仅懂得漆的特性,而且对如木、陶、瓷等的工艺均有所涉略。《诗经》中有:“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国语》中有:“土木之崇高,彤楼②彤楼是建筑采用丹漆髹绘和雕刻花纹,中国建筑髹漆历史悠久。为美。”漆与古代乐器有着不解之缘,漆也是古代建筑的重要材料。漆工使漆已然不囿于传统漆艺之范畴,使它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态之一。

法度精神是漆工匠在手作中的物化展现。漆工匠以宇宙天地为行为准则,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手作规范,体现手作程序与物、人、社会、自然、宇宙的和谐观。法度即尺度、规矩,反映在漆物生产上就是对漆的用度。法度思想不仅是对漆物的长、宽及高质量的要求,也是漆工匠追求漆物实用价值的考量。以符合人的需求为依据,漆工调漆、髹漆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调和的过程。

藏美精神是漆工匠在手作中的美学传达。漆从自然中来,漆工匠赋予漆物温润的触感、光亮的色泽与无尽的暖意,又使漆物更加接近自然;漆工匠感化于漆的天然内驱力,万物皆为其所用,在时光的流逝中打磨着漆与自己;漆工匠一遍遍地涂漆、细致地反复用手推磨,给予漆物温暖与精雕细琢之美。漆工匠以自身宽广的胸襟,赋予了漆之物无尽的可能,藏美精神也是漆工匠对其生活层面的艺术追求。

专注精神是漆工匠在手作中的技术呈现。专注即匠心,这是工匠的生存态度与工匠精神的根基,也是“工”之所以为“匠”的核心。就漆工艺性而言,漆工匠分别具有“巧者”与“智者”的身份。前者主要致力于传承,后者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漆工艺。

二、漆工精神推动中国式设计视角的革新

中华漆工匠使漆物千姿百态,“漆”彩流光,在各种工艺之上皆可髹漆,漆与金属、玉、瓷、陶、木、麻等都有所联系,可谓与百工“联姻”,共同构筑引以为豪的古代中国独特艺术形态。

漆工精神传递出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盐铁论》言“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虽是对统治阶级的奢侈无度的鄙夷,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其中体现出漆工匠相互间的完美协作。设计行业正需要这种精神,不仅要求设计师之间相互合作,而且要求设计师与各行各业进行合作。漆工的团队精神是指与“各行各业”的合作,这也暗含了为人设计的根本意义。设计师需要针对设计的任务,在前期调研中务必要“广”要“全”,既能解答客户的疑问,又要给客户提供超前的预判。

漆工匠有着对技能广博的精神追求。不妨将漆工匠隐喻为古代“交叉学科”的从业者,漆的化学特性、对气候的要求及与其他材质的配合都指向漆工匠知识领域的广博,镶嵌、犀皮、雕漆、夹纻、堆漆、雕填、脱胎、戗金等漆工艺更彰显漆工匠的钻研精神。“博”指引当代中国设计从业者,尤其是初学者或新锐设计师将知识面拓宽。这看似老生常谈,但的确值得引起重视。设计初学者除聚焦自己的喜好之外,还要涉足其他领域。现在网络资源丰富,精品慕课等都是有利的学习资源。设计学是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不仅可授予艺术学学位,还可授予工学学位,加之“交叉学科”的设立,更表明了设计需要广博的知识为地基。

漆工精神更在于高超技艺的专注。“博”并不妨碍“专”,如漆工匠一般,并不是在闭门造车,而是在对前沿工艺有所涉及了解之后,才能在漆物上开疆拓土。元代张成、杨茂以雕漆出众;明代张德刚、包亮以雕漆技艺而成为宫廷御用艺人,杨埙的“杨倭漆”连日本漆匠都自叹不如,黄成编著的《髹饰录》是我国唯一的古代漆工专书;清代卢栋所制漆砂砚,声名超过了他的祖父(卢映之),沈绍安精通福建脱胎漆器工艺,时人号称“沈漆”……流传至今的每一件漆物都在向我们传递漆工匠“专”的精神。作为专业的设计师,必须有“一技之长”,方能在具体设计领域如鱼得水。

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培养创新型复合设计人才是漆工精神对当下教育的重要启示。其一,需重视设计普及教育,这是美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人会设计,人人懂设计”是设计普及的目标,设计方法、设计思维对培养国家创新型人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二,改革设计专业教育迫在眉睫,设计的宗旨是为人服务,有实用与精神的双重价值。设计不是纯粹的艺术学科,与艺术、科学、技术、化工、材料、物理、社会心理、社会伦理等联系密切,将设计学一级学科调整到“交叉学”门类之中,有助于设计在新时代的发展与培养创新人才。设计是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其无论是对创新型国家与社会、教育的外在驱动需求,还是个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需求,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漆工精神推动中国式设计实践的发展

若我们把传统漆物看成是一种文化符号,那么在其背后的漆工匠则为我们传递出其中的文化精髓,即中华漆工精神。古代漆物对于使用者是身份的象征,寄托着使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当下中国设计正面临着从满足物质需求向满足精神需求转型。这意味着中国设计需要有质的飞跃,抓住站在世界设计之巅的机遇。古代漆工虽地位普遍低微,但仍“守”在漆工艺的生产岗位,保持着对漆艺的热爱与痴迷。

中国设计创新需“饮水思源”。我们对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并不陌生,但绝不是把传统的工艺照搬到现代设计中。古代漆工匠彰显出其对漆工艺传承与创造的智慧。我们不妨将夹纻漆与脱胎漆看成是髹漆技术的传承与创新的典范。夹纻工艺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已流行,是用漆灰造型并用麻布粘贴作为漆胎,轻盈灵巧便携,但自宋元以后夹纻技法逐渐衰落,到了清代,福州沈绍安开创了脱胎工艺,其特点是薄、轻、巧。虽然夹纻与脱胎技艺是否一脉相承饱受学界与业界的争议,但从艺术社会学视角来看,脱胎工艺是在继承、发展与创新流传数千年的夹纻技艺基础上形成的。夹纻工艺乃脱胎漆器工艺之“源”,脱胎漆器工艺乃夹纻工艺发展之“流”。[2]创造符合当下人们需求的漆物,并加之一定的技艺更新而开创未来,一直是中华漆工的精神追求,这也应该是设计行业的行为追求。

精工与情感是当代中国催生优秀设计的关键。发掘传统文化与创新,要求设计从业者不仅要对形式、材质、文化、思想等有着独到的体悟与新颖的提炼,更需要饱含热情进行创作。每一件漆物都是漆工匠有感情、有温度的作品,都是漆工匠的心血,髹漆需漆工富有情感地一遍遍手作才得以完成。早期工业化机器大生产的弊病就在于其生产的是“冷冰冰”的产物。现今,中国设计与制造不仅要追求精工,更要追求赋予所生产物品的情感温度。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马踏飞燕”玩偶,凭借“丑萌”的造型火出了圈。在造型设计、形式设计上与原版马踏飞燕都大相径庭,但为何如此火爆?其实,“马踏飞燕”玩偶的热卖,并不是因为“丑萌”,而是缘于人们对于带有“情感”的设计的喜爱,归根结底就是“马踏飞燕”玩偶有温度,让观者感觉有意思。设计师本人说“就差我自己去踩缝纫机了”,这样的“用心”不仅能使消费者心动与共情,也能让设计师将爱与生命联系在一起投入工作,正如历史上的多数中华漆工也是这般因为爱而艰苦努力手作。

四、漆工精神推动中国式设计理论的建构

关于古代漆的专著目前来说仅有《髹饰录》流传,其为现今对漆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髹饰录》成书于私营作坊泛滥、文艺活动向大众偏向的明朝并不奇怪,亦可说以黄成为代表的众漆工暗含着“尚文”的精神追求,期望工匠阶层与文人士大夫平起平坐。一部隐喻的《髹饰录》彰显出中华工匠精神的核心理论体系。[3]如今,这种身份地位差异不复存在,但如漆工黄成这般的“尚文”精神理应存在于各行业之中。

对于中国设计理论的构建也是设计从业者的个体态度与责任担当。新时代为设计行业搭建了广阔的新舞台,作为个体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每个个体都应主动对接国家需求,对接国家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一,进一步加强对设计行业的创新力度,书写当代的“工匠精神”,满足消费者由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的转变,发展中国设计的原创性与高品质,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其二,中国设计体系建设需要设计个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成当代的设计语言、设计形式,使大众轻松地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认识、理解,从而提升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大众的文化自信,同时也为世界设计贡献出中国设计的方案和智慧。

当下,若将生产(业界)与理论(学界)作区分,则是给中国设计发展增添绊脚石。设计从业者不仅需要创作,在理论上也应该有所涉略。记录与表述设计见解是设计师文化自觉的表现。文创产业、“互联网+”、元宇宙等都有设计的身影,设计师如何完美融入?如何设计出具有中国精神样式的作品?最为关键的就是“在传承中创新”,传承不是意味着照葫芦画瓢的仿造,创新也不代表独一无二的形式。“假古镇”模仿传统建筑的外表,内在依然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还有一些仿古建筑的确是使用了古材料、古工艺,但为什么我们依然会觉得很奇怪,归根结底就是缺少传统文化知识。漆工精神指引着当代设计师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并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设计材料、设计理念等把自己所理解的文化展示出来,即创造新文化。这既是国家需求、国家意识,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五、结语

中国设计的崛起,不仅要“向前看”,提出新的设计理念、形式、原则,更要“向后看”,古代中国漆工匠的智慧如同大海上的灯塔,为前行者指引方向。以现代社会的视角解读漆工精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掩饰了漆工精神的本质价值,但不影响漆工精神带给中国设计行业的多维度启示。

悠久的中华漆工传统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增添了新的内涵、赋予了崭新的意义,促进了中国设计从模仿制造到创新创造的转化,满足人们从物质文明转向精神文明的需求。对漆工精神深入的阐释既是彰显中华文化的自信,又有利于培育诚实质朴、精益求精、坚定信仰、乐于奉献的中国设计人才与职业技能人才。应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让他们参与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使他们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4]唯有坚持理念创新、不懈学习、乐于创造的设计人才,才能在世界设计领域成为佼佼者,在前沿交叉设计学科成为开拓者。

猜你喜欢
工匠设计师工艺
90后大工匠
LNG加气站工艺危害分析
我是小小设计师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大型船舶T型材焊接工艺试验及工艺再造
工匠神形
创意设计师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工匠赞
致敬!老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