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读—演—思”的初中英语课外阅读读中推进课教学实践

2022-11-30 09:10庄蓉蓉张梦思
关键词:课外阅读初中英语

庄蓉蓉 张梦思

摘    要:童话、小说等长篇故事的课外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对完整的文化场域,让学生对不同文化形成完整的认识,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认识过程的逐渐完善,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成长。基于“读—演—思”的初中英语课外阅读读中推进课教学可以通过多样阅读、多元演绎、多维思考帮助学生由“点”及“面”地整体关联作品提供的文化场域,达成学用结合,提升阅读素养。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外阅读;读中推进课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指出,教师要确保学生在九年级结束时课外阅读量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1]。这就要求初中英语教师指导学生坚持课外阅读,为学生选择并补充符合其认知发展需求和语言发展水平、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国内正式出版的英语(分级)读物,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使学生所学知识网络化、立体化、综合化[2]。童话、小说等长篇故事的课外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对完整的文化场域,让学生对不同文化形成完整的认识,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认识过程的逐渐完善,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成长[3]。然而,由于英文原版长篇故事类作品通常篇幅较长、生词量较多,学生的“新鲜感”会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消失,甚至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开展读中推进课,以推动学生课外阅讀的有效进行。

读中推进课强调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它既适用于拓展性课程中的长篇故事类作品阅读教学,也适用于课外长篇童话、长篇小说阅读的指导教学。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课外阅读读中推进课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以“点”代“面”,即套用教材内单篇阅读的教学模式,过多关注一个章节、一个场景或一个现象的解读,忽略章节间以及章节与整本书间的关联性;二是以“说”代“用”,即以表演课的形式推进长篇阅读,使阅读活动停留于文本本身的角色朗读、表演;三是以“被动”代“主动”,即多数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一点点地阅读、一步步被动地完成阅读任务。基于此,笔者借助“读—演—思”一体的小说拓展教学流程(该教学流程详见本期同一栏目中的《区域推进初中英语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实施路径》一文。编者注),探讨海雀出版社出版的The Twits Chapters 5-8的读中推进课教学,以帮助学生由“点”及“面”,整体关联作品提供的文化场域,达成学用结合,提升阅读素养。“读”即阅读,教师通过学生自读、同伴共读、教师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厘清小说要素、理解小说内容;“演”即演绎,教师通过设计演绎故事片段、经典人物对话,诵读美文美句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小说,学会欣赏小说;“思”即思考,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反思、体验和感悟,探究小说的主题意义。The Twits Chapters 5-8讲述的是Mr. Twit与Mrs. Twit互相捉弄的两个回合的交锋过程。学生经过导读课和初步的自主阅读,对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仅仅停留在浅层次、低思维的信息获取阶段,未能掌握错综复杂的互斗情节和情境以及人物行为背后的真实情绪与意图。读中推进课旨在运用相应的阅读策略推动学生的深度阅读,使学生与作者、人物共情,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一、多样阅读

阅读的意义在于理解。长篇童话、小说具有篇幅长、情节复杂的特点,因而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理解其中的内涵。这一环节涉及学生自读与同伴共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读情节——厘清主要脉络

情节是故事的骨架,是在故事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梳理故事情节是厘清故事主要脉络的前提。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时间轴、情节山形图、情节梳理列表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还可以为学生的深度阅读作铺垫。

经过导读课和自主阅读,学生已经初步了解Mr. Twit与Mrs. Twit互相捉弄的事件。为此,课堂伊始,教师呈现表1,并提出问题“What things do they use to play tricks on each other?”和“What are the things like?”,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迅速找出Mr. Twit和Mrs. Twit在互相捉弄中所使用的道具及其特征,进而了解人物特征,推演人物行为,把握人物冲突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厘清章节的发展脉络,为“演”提供道具和动作铺垫。同时,这一过程也可以检测学生前期的课外阅读效果。

(二)明要素——把握人物行为

故事情节的完整叙述涉及“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等要素。其中,“何人”“做何事”是掌握故事概要的关键要素、把握人物行为的重要抓手。这是因为人物行为是通过一系列动作来完成的,动作描写的实质是人物行为的分析描写。而把握人物行为是理解故事主题的前提。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首先呈现图1(斜体部分为学生填写的内容),并提出问题“How do the Twits carry out their tricks?”“What are  the other ones reactions?”,让学生以小组共读的形式再次阅读Chapters 5-8,关注人物的动作行为,旨在引导学生把握人物行为,理解故事主题。

然后,教师将人物行为的关键动词及动词短语took ... out、dropped ... into、carried等按发生的时间顺序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以对白形式介绍Mr. Twit和Mrs. Twit的行动和反应,旨在内化学生关于人物动作行为的知识。

二、多元演绎

“演”的目的是内化学生对长篇童话、小说的理解,使学生在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语言、人物的心情,进而深层次理解其中的内涵。这一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学生真正爱上阅读。这一环节包括品语言、析人物和演故事三个活动。其中,品语言和析人物是演故事的前提,演故事是对品语言和析人物的内化。

(一)品语言——赏析生动表达

长篇童话、小说的语言是艺术化的语言,它通过各种修辞方式,使语言生动形象、丰富多彩,从而准确传递人物的性格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心理、情感、意愿等[4],进而真正领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叙述性语言和描写性语言的修辞方式,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在“‘Youre plotting something, Mrs. Twit said, keeping her back turned so he wouldnt see that she had taken out her glass eye. ‘Whenever you go all quiet like that I know very well youre plotting

something.”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plotting”,旨在使学生体会到该词的重复使用显示出Mrs. Twit在面对劲敌的计谋时了然于胸的得意。又如,在“‘Youd better be careful, Mrs. Twit said, ‘because when I see you starting to plot, I watch you like a wombat.”中,教師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比喻修辞方式,旨在使学生意识到该修辞方式反映出Mrs. Twits胜券在握的信心。再如,在“‘I told you I was watching you,cackled Mrs. Twit. ‘Ive got eyes everywhere so youd better be careful.”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eyes everywhere的一语双关,以使学生理解该修辞方式体现出语言的幽默诙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描述人物行为的关键动词,并用肢体语言来对其词义进行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当学生无法用肢体语言来表现词义(如辨识cackle、laugh、grin、smile等表示不同的“笑”)时,教师进行示范演绎,使学生感知其中的差别,品味语言的丰富性,为学生在后续的“演”中更加精彩地展示对文本的理解与体悟提供示范。

(二)析人物——塑造立体形象

人物所作所为及其内心世界是通过其语言和行动塑造的。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塑造人物立体形象、探究故事意蕴的重要抓手。分析人物的动作与表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在陈述人物动作时的语言特点,进而准确地再现情景以及人物的形象。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核心话语,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教师借助问题“Why was Mrs. Twit so scared?”引导学生再次阅读Chapters 5-8,找到Mr. Twit 的话语“I tried to kill it but it got away.” “Its got teeth like screwdrivers!” “Itll bite off your toes.” “By golly it is a Giant Skilly wiggler!” “Itll bite off your nose.”,使学生理解Mrs. Twit恐惧的原因和Mr. Twit的凶狠与狡黠,为学生更好地演绎人物性格打下基础。又如,教师借助问题“How did Mrs. Twit feel when Mr. Twit found he ate worms?”引导学生关注“‘Because it was worms!cried Mrs. Twit, clapping her hands and stamping her feet on the floor and rocking with horrible laughter.”中的多个动作,使学生理解Mrs. Twit诡计得逞后的得意与兴奋。

(三)演故事——沉浸丰富场景

语言的使用是在情景中发生和发展的。演故事的过程不仅可以为学生模仿语言与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提供平台,展现对故事的理解、体验人物的经历和心理等,而且也可以帮助学生将作品描绘与情景结合起来,即构思场景。这一过程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从Chapters 5-8中任选一个章节进行表演”。经过故事情节梳理和人物对话分析,学生在选择演绎片段时都能聚焦冲突,展示高潮迭起的场景片段,设计人物动作、语言表达方式、心理情感展现方式等。有一组学生为真实还原Mr. Twit在Mrs. Twit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每天增加一点walking stick长度的情景,以可拆卸的若干小节塑料管为walking stick道具,并在表演过程中一节一节地进行粘连;也有一组学生用黑色细纸条粘在口罩上做成Mr. Twit的dirty beard,形象生动,方便穿戴。这些自制的道具有助于丰富场景细节。学生在展示自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时,既是读者,也是演员,更是故事中的人物角色。这容易引发共情,实现心理共鸣,达成阅读的最佳浸润效果。

三、多维思考

阅读的价值在于思考,思考的意义在于感悟。在阅读和演绎后,教师应围绕故事主题,引导学生针对故事背后的价值取向,开展思辨活动,评价作者或主人公的观点和行为,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方法策略和思想观念,多角度认识和理解世界,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理性表达情感、态度和观点。

(一)思主题——探究作品内涵

主题是长篇童话、小说内涵的重要载体。探究主题的过程,实际上是欣赏作者使用哪些内容和技巧把意思表达清楚、把感情表达充分的过程,最终展现的是作品的内涵。这一过程是学生走进作品、领会作品价值的过程,也是学生建构新的价值理念,丰富人生阅历和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

通过阅读和演绎,学生对Mr. Twit和Mrs. Twit的相处模式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此,教师提出问题“Why do the Twits play tricks on each other?”“Why dont they leave each other if they hate each other so much?”“Do you think they enjoy themselves while they are playing tricks on each other?”,引導学生深刻体会故事的内涵“性格决定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我们有时虽不能理解他人的生活方式,但须尊重他人独有的生活方式,理解和尊重是人与人相处的重要准则之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思维碰撞中逐步深入思考,对人物性格这一主题形成不同角度的考量,进而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谈感悟——领会价值意义

《义教课标》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将阅读经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发情感共鸣[5],成为意义探究的主体和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更高层次进行情感和价值观教育的机会,即提出问题“Do you think you can accept a father or mother like one of them?”,引导学生思考故事所传递的意义与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意识到故事的价值意义“Everyone has his / her own way of life, and it depends on what he / she is like.”。

在借助“读—演—思”一体的小说拓展教学流程开展课外阅读读中推进课教学中,“读”“演”“思”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读”中有“演”,“演”中有“思”,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促使学生品味语言美、理解故事内涵、感悟作品价值、建构人生信念。需要说明的是,“演”的目的在于呈现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但表演不是唯一的呈现形式,学生还可以运用绘画、诵读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学生也不是唯一的读者和演绎者,作为课堂教学实施的重要推动者,教师也是读者和演绎者。教师应为学生的阅读树立榜样,与学生一同阅读,一同交流,一同参与演绎,形成一个非正式的阅读共同体。如此才能给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带来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0,41.

[2]王蔷,陈则航.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实验稿)[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15-17.

[3]吴欣歆.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38.

[4]吴国军. 读编创演:高中英语戏剧体验式教学的优化路径[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2(8):16-19.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初中英语
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以读促写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让初中英语教学更有效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从《蝉》到《昆虫记》,由自读延伸至课外阅读
点燃课外阅读的火焰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初中英语教学“四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