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东兰铜鼓文化的基本特征及时代价值探讨

2022-12-04 13:10林琳江日青陆春潞李晓冰宁利金李小情
南方论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铜鼓民族文化

林琳 江日青 陆春潞 李晓冰 宁利金 李小情

(河池学院 广西宜州 546300)

铜鼓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独有的文化瑰宝,铜鼓文化作为广西乃至全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铜鼓在广西,广西铜鼓在东兰。在“世界铜鼓之乡”——东兰,铜鼓文化是百姓薪火相传的精神信仰,是东兰人文的瑰宝,在东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东兰县人民政府印发的《东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依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以铜鼓文化资源利用为突破口,以打造铜鼓铸造品牌、铜鼓旅游品牌、铜鼓演绎品牌、铜鼓工艺品牌等‘四大’品牌为方向,深入开发铜鼓文创产品、美术品、影视作品等文化产品,打造铜鼓舞、蚂拐舞、舂榔舞、瑶族猴鼓舞等文化精品,加快构建集冶金、铸造、绘画、雕刻、音乐、舞蹈于一体的铜鼓文化产品体系。”[1]因此,进一步剖析铜鼓文化的基本特征,深入挖掘东兰铜鼓文化的时代价值,对促进铜鼓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打造东兰铜鼓文化品牌,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广西东兰铜鼓文化基本概况

广西东兰县坐落于桂西北的红水河流域,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也是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传世铜鼓2400多面,而东兰县就有612面。东兰县至今还保留着使用铜鼓的古老习俗,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给东兰铜鼓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带来重大机遇,为东兰铜鼓文化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和市场空间。当地政府比较重视对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的支持下,东兰县建立了铜鼓文化的传习所、保护性示范基地和传习示范户、东兰民间铜鼓收藏馆;先后出版了《铜鼓文化》《铜鼓文化资料汇编》等相关图书资料;举办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等等。东兰在继承传统的铜鼓铸造工艺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实验创新,研制出新一代音乐铜鼓,2010年春节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东兰时,曾饶有兴致地使用东兰音乐铜鼓弹奏了《新年好》曲目,并欣然题词“东兰音乐铜鼓”。壮族蚂拐节传承人廖熙福先生在2009年11月组织《蚂拐舞》参加东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表演,2011年3月带领铜鼓队参加东兰县国际旅游节演出活动,2011年12月又带领由500面传世铜鼓组成的东兰铜鼓队参加河池第十二届铜鼓山歌艺术节大型铜鼓展演活动,这为东兰铜鼓文化走出中国、面向世界提供了便利条件。2013年中央新影集团与广西东兰县委县政府联合摄制了人文纪录电影《考鼓记》和6集高清电视纪录片《风物东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进一步宣传了东兰铜鼓文化,扩大了铜鼓文化的影响力。但是,随着全球化影响逐渐加深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新兴文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深藏于民族地区的东兰铜鼓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其时代价值难以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二、东兰铜鼓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娱乐性

铜鼓文化的娱乐性包括娱神和娱人两方面。以铜鼓娱神,主要体现在重大节日活动或祭祀中,比如壮族的蚂拐节、布努瑶族的祝著节。人们认为铜鼓具有“神通”功能,通过敲响铜鼓使人与神灵得到沟通,人向神灵祈求美好的生活愿景,并得到神灵的帮助,从而起到心理慰藉和精神支撑作用。铜鼓娱人主要表现在宴会或农闲时进行的活动中,古代的豪门望族在举办宴会时往往通过敲响铜鼓、和着歌舞表演的方式欢迎宾客;民间的娱人活动主要是在农闲时进行,每当结束繁忙的农事,人们就敲响铜鼓,载歌载舞,既可以打发农闲时光又使人心情舒畅。如今,铜鼓文化在东兰仍然活态传承着,它给忙碌的东兰人民带来娱乐,尤其是在一些重大民族节日,人们欢聚一堂,敲铜鼓,跳铜鼓舞,尽情欢乐,身心愉悦。我们在东兰的调查问卷中对于铜鼓文化的作用,65%的人认为可以陶冶情操,60%的人认为可以缓解压力,68%的人认为可以振奋人心,42%的人认为可以调节心理,这从侧面反映了铜鼓文化的娱乐性特征。

(二)民族性

铜鼓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下来的古老文物,它集科学铸造和精美艺术于一身,凝聚了中国少数民族鲜明的心血和智慧,是中国古代悠久而灿烂文化的结晶。铜鼓文化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大部分地区和众多的民族中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世界铜鼓之乡的东兰,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民族凝聚力使铜鼓文化延绵至今。东兰县是少数民族聚集地,除壮族外还有瑶族、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铜鼓是东兰民族文化中的奇珍异宝,是壮、瑶族珍贵的民间乐器,东兰铜鼓文化的表现形式有铜鼓舞、蚂拐舞等,每逢蚂拐节、三月三、祝著节等民族节日,东兰仍然保留着使用铜鼓的古老习俗,并且展示了红水河流域人民的精神风貌,被誉为铜鼓文化的“活化石”。东兰县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生活状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同民族不同场合下铜鼓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铜鼓文化在东兰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地位。

(三)区域性

桂西北的红水河沿岸铜鼓文化积淀深厚,原生态铜鼓民俗丰富多彩,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壮瑶铜鼓民俗”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地区。[2]东兰县是红水河沿岸中拥有铜鼓最多、铜鼓民俗最为典型的县,是“世界铜鼓之乡”。首先,东兰县地处红水河畔,地理位置优越,四季气候宜人,孕育着灿烂的铜鼓文化。其次,流经东兰的红水河第一湾形态像U型,与铜鼓浑圆的外表极为相似,是铜鼓文化区域性生长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再次,东兰县铜鼓文化的区域性特征还表现在一些风俗习惯上,如东兰县弄宁瑶族铜鼓民俗村的布努瑶祝著节,节庆活动主要是祭拜和缅怀密洛陀祖先,当天,人们聚集在一起,吹奏铜鼓,表演“非遗”节目《瑶族猴鼓舞》,唱瑶歌……铜鼓声与歌声、笑声、欢呼声融汇在一起,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展示了布努瑶民的热情好客风格,其热闹场面如同过新年;再如东兰县巴畴乡巴英村的壮族蚂拐节,每年二月初二,村民们迎着春光,举行盛大的聚会,通过敲铜鼓对唱山歌,到田间寻找蚂拐、祭拜蚂拐、孝敬蚂拐、埋葬蚂拐等风俗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健康,表达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两个区域有较浓厚的铜鼓文化氛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四)艺术性

古代的铜鼓有8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铜鼓造型、纹饰虽有所不同,但都具有艺术性。铜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艺术,铜鼓的造型、鼓面外观的纹饰以及鼓身的雕塑,无不体现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美的追求。[3]鼓面的图形有祥云纹、太阳纹、生肖图像、骑士、水波纹等,形态多样,造型美观,寓意深刻。鼓面中心则是太阳纹,寓意着世上万物生长都离不开太阳,太阳是生的希望,散发着光和热,表达了人们对太阳神的崇拜;鼓身外形有很多的纹,每种铜鼓外形波纹都不一样,每种波纹都有其特定的意义;铜鼓外围装有鼓耳,方便携带及挂起;鼓足留有空底,与外围结合起来使整个铜鼓变得虚实相间、相得益彰,使鼓声更加清脆和响亮,传递声音更加清晰。铜鼓的所有图像形状分明,浮雕技法熟练,画像传神逼真,线条遒劲有力,图形布局合理,整体视觉效果较好,符合古骆越文化的神话传说,具有较强的审美艺术。铜鼓的艺术性还表现在铜鼓手工品上,人们常常将铜鼓手工品拿来展示和欣赏,或买来当挂件、装饰品,或收藏,在东兰的铜鼓收藏馆里所收藏的每个铜鼓都具有艺术性。

三、东兰铜鼓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丰富地方民族文化课程内容

铜鼓文化具有的社会属性对社会群体具有广泛的辐射带动功能和教育功能,学生在浓厚的铜鼓文化氛围中学习地方民族文化课程,不仅能够通过显性的教学资源了解铜鼓文化知识,还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成为新一代铜鼓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人。因此,在东兰开设地方民族文化课程,将铜鼓文化写进教材,融入课堂,把铜鼓文化作为地方民族文化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因地制宜利用作为东兰民族特色文化的铜鼓文化优势资源开展现场教学,以强烈的视听效果、生动的现场展示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铜鼓文化的兴趣,使地方民族文化课程和民族校本课程更加生动,学生感受更为直观,铜鼓文化的魅力得到最大化的展现。由此可见,将铜鼓文化融入地方民族文化课程,不仅丰富了地方民族文化课程教学内容,还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利用铜鼓文化的同时保护传承铜鼓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

(二)提供乡村振兴建设精神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建设产业兴旺、治理有序的现代乡村社会的重要方法。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铜鼓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用于打造文化品牌,开发文化旅游,能够增强居民的凝聚力,为乡村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因此,东兰县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创新蚂拐节、祝著节与铜鼓文化有效结合的形式,推进韦拔群纪念馆、红水河铜鼓生态博物馆、东兰县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博览园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推动铜鼓文化与红色文化有效融合,继续举办国际铜鼓文化旅游节,加快铜鼓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进而不断提高铜鼓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地方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凝魂聚气。

(三)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促进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铜鼓文化作为东兰县的文化符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东兰人民的日常生活,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表明,有65.63%的人认为铜鼓文化对东兰县的发展是比较重要的,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人们通过敲铜鼓、跳铜鼓舞表达精神诉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在蚂拐节的时候,男女老少,敲锣打鼓,进行蚂拐祈福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进而培育文明、质朴的乡风。铜鼓文化与东兰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铜鼓文化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因素,如团结友爱、善良勇敢、乐于助人等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够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铜鼓已经是这一地区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具有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文化标志”。[4]笔者在东兰县巴英村、弄宁瑶寨实地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当地居民对铜鼓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他们对与铜鼓相关的故事比较熟悉,能够滔滔不绝地给笔者介绍铜鼓的相关故事,并且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在他们看来,铜鼓文化就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一种文化印记。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铜鼓文化具有教育、精神引导和传递文明的作用。铜鼓作为东兰县的文化符号印记,展现了具有区域性、民族性的特色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四、结语

铜鼓作为物质载体,储存着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众多信息,集中体现了我国少数民族先民的图腾崇拜、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源。[5]东兰县有着“世界铜鼓之乡”的称号,拥有非常丰富的铜鼓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因此,我们要推进铜鼓文化和红色文化有效结合,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不断挖掘铜鼓文化的时代价值,推进铜鼓文化与特色文化旅游相结合,进而使铜鼓文化不断焕发活力,为打造东兰独具区域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提供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实现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铜鼓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广西铜鼓的演奏形态特征研究
东兰铜鼓响八方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谁远谁近?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