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语用学视域下谈话节目中的女性话语及身份建构解读

2022-12-06 14:14张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0期
关键词:人际身份语境

张迪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社会分工, 女性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日趋重要, 为社会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女性自身的主体意识逐步获得重视。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积极通过话语建构自身的性别身份,呼吁平等的社会身份,呈现自尊自爱的新形象。女性在网络媒体的自我意识表达已成为当代不可忽视的话语和文化现象。谈话节目、脱口秀、微博,都不乏主动发声的女性。她们在日常的记录中,书写女性群体生活、情感、经历,表达她们的喜怒哀乐,更重要的是站在女性的立场,从自身视角表达或反映她们的所见、所思,她们的生存方式,困惑与矛盾,抗争与妥协。

1 人际语用学中的关系探究

作为语用学的分支,人际语用学源于语用学,但不仅关注语言本质,而是采用后现代话语分析等跨学科视角和方法探究语言更具广泛意义的社会价值[1]。传统语用学多以静态语言为语料, 结合语境进行语言层面上的分析; 当代人际语用学从一种探究言谈互动的研究视角,更多关注动态语言及情感表达,探究人际情态表达, 以及人际关系与身份建构在互动表达中的体现[2]。Haugh 等提出从三个方面研究人际语用学:人际关系、人际态度、人际评价。Levinson 认为,分析复杂社会文化现象要在个体、互动、社会文化三个层面进行[3]。 Haugh 等认为严格区分个体、互动、社会文化这三层面并非易事,因此提出人际语用学研究应立足于互动层面, 即交际者之间对社会文化常规认识的磋商, 或交际者通过话语行为对社会文化常规的确认、验证、挑战或改变。

2 人际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建构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 身份的构建不是一个成品而是一个过程。身份构建是在互动交际活动中,社会化的协商过程与具体情境化过程中多重声音的自我呈现[4]。 由于身份与语言的不可分离性,任何对语言的研究只考虑语言都是不充分的, 需要与身份结合起来。 通过话语分析发现,女性身份建构是动态、多元和复杂的过程,是通过对话时双方的互动、协商共建的。

身份构建具有人际语用学特点, 不仅关注语言本质,分析话语行为,注重交际语境,更关注人际关系,同时聚焦话语交际中参与者、互动过程,以及交际中涉及的社会文化因素[5]。因为身份是在交际互动中涌现的,需要会话双方共同进行协商与共建,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人际情态、人际评价三方面[6]。身份建构与这三方面相互影响,紧密相关[7]。该文将从这三方面论述身份建构的动态过程。

3 女性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研究

该文语料收集自谈话类节目“锵锵三人行”。 节目主要针对热门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讨论。节目嘉宾包含知名作家、学者、媒体评论者、资深影视演员等。 文中G 表示嘉宾,H 表示主持人。

3.1 人际情态与身份建构

H:十七八岁那个时候,你现在想起来,有一些特别美好的记忆吗?

G: 其实我觉得我真正觉得我自己快乐的时候是在三十岁以后。我在十几岁到三十岁之前,我觉得我都一直,因为我是个双子座嘛哈(H:对)然后我就很纠结,我就都能感觉到两个自己在打架,然后一个自己觉得人应该是这样的, 一个觉得人应该是这样的,就是特别冲突和矛盾……

H:哎对,我跟你是一样的。

G: 所以那张照片我觉得挺能代表我那个时期的,就是一直在做这些思考……

所有人都说青春是灿烂美好的, 但是其实内心是困惑的,因为你从十几岁,在三十岁之前你要解决太多人生的问题:你的工作、你的婚姻。 因为你到三十岁前还不出嫁那个时候我就觉得你是个老姑娘了。三十而立,到三十多岁如果还没立你又觉得自己……

H:有压力了。

G:你就变成这个事业上你就没有可能性了所以我觉得外在压力又不知道这个世界怎么回事, 那种懵懵懂懂一个小城市人到了北京融入那么一个汪洋大海中真的是困惑迷茫那样的状态……

在这段会话互动中, 面对女性嘉宾表达的身份困惑,男主持人表达了积极的赞同和共情。 “咱们俩一样”特意用重音强化“一样”,会话中暂时打断了嘉宾的表述,更突出了强烈相通的情感态度。在接下来的对话中, 主持人插入个人对青年时期情感状态的表达。这种趋同的站位立场肯定了女性嘉宾的“素质面子”[8],即对个人自尊和知识、能力和形象等的积极认同,顺应合作原则中的准则方式,拉近了会话双方的心理距离, 维护了男女之间在当前语境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主持人尊重和共情的人际情态表达促进了交际双方的身份构建, 使嘉宾在话语中建构自我认同的身份,呈现女性身份构建的过程。

谈话中女性从青春期开始对自我身份和在社会中的群体归属感产生困惑的自主意识。 在成熟的自我意识建立之前,步入社会生活的初期,两性面临的未知感和不确定感是共通的。然而,随着社会文化和舆论环境对性别意识的影响, 许多女性的身份角色在此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 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标准,但是婚姻、生育、持家仿佛是社会给女性圈出的生存轨迹。 “三十岁还不出嫁就是老姑娘了”是社会传统观念对女性的评判。 因此个体形成怎样的性别意识, 很大程度上难以摆脱社会文化价值的判断与期待。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女性正在通过话语冲破传统的评判标准, 通过言语构建现代女性独立人格和思想的身份。

3.2 人际关系与身份建构

G: 亚洲的男性过度地注意年轻这回事。 文章上看到有人说小时候就在国外长大, 外国人就很少谈论老了,老了这个词儿。但是你看尤其现在网络社会哈,很多都会说“老女人啊老了呀什么什么”,就是这个会特别多。 其实我觉得就是它带来的这个欣赏标准老是在幼龄层次。

H:我很反对的。 就是我们要反对有些对女性有污名化比如说像这个剩女啊小三儿啊这种。

G:这些词儿好像在外语里都没有……

在上述对话语境中, 嘉宾和主持人在讨论两性的恋爱婚姻关系。 针对社会大众对女性婚恋关系及年龄的看法,嘉宾并未直接否定,也没有直接表达反感或针对性的态度,而是通过总结社会现象,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否定了当下社会的一些偏见,反映出嘉宾良好的素养。 主持人直接否定了社会对女性的一些带有偏见的称谓,“我是反对的” 加重了语气,明确自己与嘉宾的趋同站位,减轻此语境下女性嘉宾的尴尬,促进对方身份建构。交际的双方因此验证了当前语境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现出身份建构是一种交互的关系现象。在这样的人际关系语境下,女性嘉宾得以更自主地正面呈现身份, 强调女性年龄和女性本身身份价值的负相关,为被“污名化”的女性发声,建构女性自信自尊的形象。

3.3 人际评价与身份建构

G1:(略)后来呢,原来女性崛起真的是有一个TED 的一个演讲。 我觉得除了它内容很棒之外呢,下面的那些评论跟留言,我觉得特别的有意思,他们写的是说女性崛什么起,你看看现在整容这么流行,女生各种的化妆,疯狂的爱买保养品、化妆品,为的是,不就是为了要讨好男人吗?这怎么还能说女性崛起,这分明就是女性的堕落跟衰落。 我不晓得,你是真心这么觉得吗?就像你问我的问题,我会不会为了男人, 去优化自己的外表或者是说, 是改变一种风格,根据他的审美。

G2:不过,我不觉得一个女人打扮或者说是美容,做任何事情就只是为了讨好男性,因为女性也可以为了讨好女性来做这件事, 或者讨好她自己……那么更重要的是女性可以为自己。

H:你说我接应你一下,就是这个问题我跟广美曾经专门讨论过, 因为我自己并不喜欢女性这么浓妆艳抹,同时我得到的数据,很多调查发现60%~70%的男性,你调查,他不希望自己的太太或者,他喜欢素颜……所以那天我就问广美嘛, 我说我们并不喜欢这样,为什么那么多女的把自己化成那样呢。

G1:所以我就说其实,其实女生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她真心不是为了要讨好男人的。

谈话中的G1 首先通过反问对网络男性的评论表达了否定, 她未直接批评男性对女性外表的不礼貌的评价,而是通过反问“你是真心这么觉得吗”来构建自我的身份表达。G2 在会话中给予了肯定和趋同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女性可以为自己”驱动了G1对身份构建的呈现过程。 而H 则打断并插入话轮表示自己“并不喜欢”,进而驱动了G1 的再次打断和正面呈现“真心不是为了讨好男人的”。在这样趋同、趋异的人际关系中, 女性嘉宾采用不同策略表达情感态度,用言语构建女性身份。

G1 在会话中所提及男性对女性外表的评价,反映出大多数男性对女性外表看法的社会心理:“女为悦己者容”。 女性的角色是被观看者,她的外貌打扮应该是以取悦男性为初衷的。 根据搜狐网一项问卷调查,就“是否介意女生化妆”这一问题,83.33%的人选择了不介意。而选择“你经历过化浓妆后被人指指点点吗?”的比例为30.43%。大部分男性回复表示对女性化浓妆不接受,持反感的态度。 “女性化妆是否为了取悦异性”这个话题,则争议最大。 根据知乎提问“女性化妆是为了吸引异性关注吗? ”在回答中大部分男性认为,女性化妆、打扮是为了吸引异性,博取他人注意,进而产生爱恋。而回答中绝大部分女性则表示化妆是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更悦目, 心情愉悦,从而更加自信,而并非取悦异性迎合男性审美。

社会大众对女性的审美素来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标准,比如浓妆和身份联系起来,装扮方式与男性喜好联系。反观男性又是另一种画面,比如很多男性很少注重自己的外表形象,认为男性不拘小节,邋遢一点实属正常。这是一种不平等的视角,是对女性素质面子的否定,对女性身份的消极评价。 G1 通过言语呈现出女性对自我审美的心理状态: 并不是为了讨好异性。女性有自身的审美价值,化妆是对美好外表的追求,是一种行为的自主选择,而这个选择出自行为者自身,而不再接受社会或他人的价值评判。 “悦己”是女性对自身素质面子的新追求,是女性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形象的追求,是女性自发的主体意识[9]。

3.4 身份解构与建构的实现

H:……有人说这是榜样是吧,但是呢,有一女孩就说,她说我觉得徐老师,她年轻的时候也是想结婚,遇到种种问题,比如说对这个失望了,然后呢,好像给自己找个理由,说我就不爱结婚。

G1:我觉得不是,那小时候对我影响没有这么大,而是因为我觉得我的思想升华了。我现在反过头来想过去,真的就是其实是受什么影响,全是小时候看的那些小说、电视剧啊就认为生活就是这样,然后就给自己形成一个概念,我就应该是这样的生活。后来我才发现,其实那个不是我的独立思考,是我受我的教育和,不是教育了是自己看的书。

G2:这种文化影响。

G1:对。

G3: 就是我觉得每个人都是自身经验的囚徒啦,就是我特别认同这句话。就是你看到这个未婚的女性和已婚的女性很难形成一个非常愉悦和友好的对话就是因为双方都陷入对彼此生活方式的不满当中。 我觉得尤其对女性来说。

G2:或许反过来就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比别人更不幸的。

G1:我反正就是一直我的言论其实并不是不婚主义者。你想要结婚,你觉得结婚幸福,我就恭喜你。你结婚我也送你礼物什么这些。 每个人就过自己觉得高兴,没必要拿自己当一标准去评价别人,也没必要拿别人的标准来评价自己。

G3:萧伯纳说,反正结婚不结婚,你们都会后悔的(众人笑)。

在当前语境下,H 并未直接抛出问题,而是通过转述她人评论,引出G1 对自己婚姻观的表述。 通过对G1 不婚身份的解构,驱动了对方身份的建构,具有积极的人际意义。 G1 对身份建构的表述可归为“正面的自我呈现”[10],在此过程中G2 插入话轮为其言语表述做补充说明,直接肯定会话者的言语行为,表达了趋同的站位原则, 从人际情态上为其身份建构过程起到促进作用。

G1“没必要拿自己当标准评价别人”的说法,表达对她自身评论的否定和负面情感, 解构已婚与未婚女性之间关系,G1 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人际情态,对他人评论的否定也促进其自我身份认同和建构,G3 及时的幽默言语, 将谈话走向带入缓和的气氛,拉近了会话方的距离,减轻话语对面子身份的威胁。嘉宾和主持人的笑声印证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效果。

4 结语

人际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建构, 不再如传统语用学仅关注语言本质, 而更注重语言以及非语言因素对人际方面的作用与影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际关系、人际情态与人际评价三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身份是在动态语料中构建起来的,是由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建的, 身份的构建离不开具体的社会背景和实际交际语境。 女性身份构建不仅是会话者在社会实践中寻找自我归属的心理建设, 更是通过话语交际行为互动构建的。 女性在会话中重塑自己的性别角色和诠释新的身份, 向社会对身份的偏见提出质疑, 不断发声表达对独立自尊自爱的自我身份认同,引起大众的思考,从而促进社会关系中两性之间的平衡。

猜你喜欢
人际身份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搞好人际『弱』关系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