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如何抓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2022-12-07 00:24王丽艳
中文信息 2022年6期
关键词:初中生文本阅读教学

王丽艳

(城阳第十三中学,山东 青岛 266108)

初中生思维发散性非常强,为引领学生的思想意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教师可将语文阅读作为载体,对学生的心智情感进行不断熏陶浸染,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在具体教学工作开展阶段,教师需秉持“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在阅读教学环节中融入核心素养意识,促使学生进行循序渐进地阅读思考,有效提升初中生的语文阅读思维品质,在深度阅读学习中,汲取阅读文本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

一、语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应当具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即在实际生活当中,灵活地运用语言知识,实现对语文知识的迁移,增强学生的汉语文化学习自豪感与自信心。学生进行汉语言建构与运用时,必须契合语文学科学习内容,深入挖掘阅读文章的文化思想与语言价值,促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断提升。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初中生进行语文学习时,应当基于语文课程的学习认知,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视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如学生的辩证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情感思维、创造思维等,使得学生思维品质得到质的提升[1]。在初中生的思维品质得到质的提升后,则能够有效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预期教育改革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铺垫基石。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初中生的审美鉴赏意识,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起到直接影响。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应当引领学生的审美鉴赏意识,使得学生能够发现美、认知美、感知美、领悟美。通过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引导,可促使学生内心的真善美得到升华。笔者认为,在审美鉴赏与思想创造的引导下,能够促使学生个性化成长,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与成长的幸福感,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成长。

4.文化传承与理解

新课标教育改革背景下,为推动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当突出文化教育的融入。在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下,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完成传承,并主动认知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初中生的文化修养。文化自信视域下,教师应当契合核心素养育人要求,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合理创新,将语文阅读作为载体,引导学生汲取文本文化内涵,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理解,实现文化育人、思想育人的工作目的。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注意事项

1.用心品悟,读懂作者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需指导学生,用心品读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感受作者描写的文字意象、思想情感。通过全身心的投入,才可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文本创作的内心情感,体会作者表达的喜怒哀乐,有效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我爱这土地》文章阅读理解时,学生应当从中提炼出爱国主义情感,并实现与作者思想的交流,不断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挖掘出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感,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搜集“爱国”主题的文章资料,促使学生进行主题式阅读,进而用心品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产生精神共鸣,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思考,促进初中生语文阅读思维品质的不断提升。

2.体会内涵,读懂形象

在语文阅读文本中,作者描写了千千万万的人物形象,学生应当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通过触类旁通体会文章人物形象的内涵。为此,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时,可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实现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还原,进而在脑海中勾勒出真实的人物形态,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学习思考。如《乡愁》文本阅读思考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朗诵,通过多次的有感情朗诵,提炼出文本中的抽象形象,并解读余光中内心的乡愁,并基于诗歌中的“乡愁”进行合理的延伸拓展,引领学生的故乡思绪,启蒙初中生的人文意识,促进初中生文化修养的不断提升[2]。

3.对比反省,读懂自己

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可得到不断升华。因为,在初中生进行阅读思考时,可完成自我与作者的思想对话,从作者文字描写的内容中,发现全新的自我,进而更加深度透彻地读懂自我,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初中生学习成长中,若不能及时地反省自身,则可能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为此,学生可在阅读思考中,对比反省、读懂自己,对自己产生正确的认知。如《谈创造性思维》文章教学时,为充分挖掘出文本的教育价值,教师应当设置相关的问题,驱动学生对文本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思考,基于作者的文本语言描述,进而完成对自我的反省,发现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不足之处。在文章《谈创造性思维》中,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问:何为创造性思维;自己是否具备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具象化表现是什么;如何形成创造性思维。在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基于文本的支撑,完成对自我的阅读,进而不断弥补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的不足,提升自己的综合学习水平与生活质量。

4.问题情境,思维训练

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时,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促使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为实现预期阅读教学目标,教师可设定合适的教学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促使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思考。在质疑思考中提出问题,并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训练,实现对文本内容的辩证阅读理解,有效提升学生阅读学习实力。如《怀疑与学问》文章教学时,为有效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设定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基于文本阅读进行主动提问质疑,并基于文本进行发散思考,逐渐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意识,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路径

1.寻找关键语句,积极建构语言

学生进行语文教材内容学习时,为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水平,教师需进行合理引导,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思考。学生解读一篇新文章时,则需要基于文章的语言表达,完成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基于文本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可促使学生完成对文章的基本阅读,如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的主要人物角色、文章描写的时代背景、文章的叙述场景等[3]。

语文阅读教学时,学生需进行基本的阅读思考,对文本内容进行阅读理解。基于学生的文本阅读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寻找文本中的关键语句,为学生的深度阅读提供切入口,促使学生积极建构语言,尝试将语言新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融合,促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有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如文章《孔乙己》教学时,为保证学生阅读学习效果,教师可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并寻找文中的关键性语句,基于语句进行语言建构,对文章的基本内容认知了解,便于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情感、阐述观点进行深度学习,在循序渐进的学习环境下,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又如,文章《变色龙》教学时,为引导学生完成语言建构的学习内化。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国外经典作品《变色龙》,该部作品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经典作品之一。学生在阅读文章《变色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语句,如人物语言的表达、情绪的变化、人物关系的变化等,进而抓住文章的思想表达要点,深入地解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汲取文章语言建构的精髓,为学生今后的语言建构与迁移铺垫基石。在学生完成《变色龙》文章阅读后,教师可契合学生的阅读学习进行合理拓展延伸。学生基于作品《儒林外史》与《变色龙》的对比思考,找到语言建构的共同点与异同点,逐渐消耗阅读文本的语言建构精髓,有效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综合学习水平。

2.梳理脉络线索,倡导发展思维

为促使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思考,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教师可基于学生的文本基本阅读理解,指导学生寻找字里行间的情感线索。通过梳理文章的脉络线索,促使学生有效地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探索故事情节的内在关联、挖掘文章的文化内涵、发散学生思维想象力。在学生透过文字描写,对文本情感、思想、文化解读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

例如,初中语文《出师表》诗词教学时,为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思考,促使学生阅读思维发展,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故事线索进行梳理,进而找到阅读思考的着力点,保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考分析,抓住文本的核心思想、文化内涵、精神诉求,实现与作者表达思想的共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精神感知。

鉴于《出师表》诗词阅读学习的难度,为有效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教师应当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讲解《出师表》诗词作者的人生阅历、诗词创作的人物背景、诗词的核心思想、诗词的语言建构精髓等。为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参与度,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本脉络线索时,应当与学生进行动态互动,以诸葛亮、曹操、刘备、刘禅等人物作为历史抓手,为学生创设《三国演义》的时代风云,促使学生全身心沉浸其中,找到《出师表》阅读思考的切入口,进而完成与诗词作者的思想共鸣,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质量与效果,挖掘出《出师表》诗词的文化内涵,学习诗词文本中的语言组织表达技巧,不断提升初中生的语文阅读综合能力。

3.提炼精神情感,推进审美鉴赏

学生的情感体验、精神共鸣,对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非常关键。学生进行文章字里行间脉络线索的提炼,则可以树立文章的整体框架,实现对文章的整体阅读思考,而文章的精神内涵与情感态度,则是文章的核心内涵。为促使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实际语文教学引导时,教师则需要指导学生,对文章的精神情感进行提炼,促使学生文章审美鉴赏认知高度的提升[4]。

通过文章精神力量、情感态度的提炼,可促使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度理解,感受文章描述的潜在意象、文化底蕴、思想情操等,进而使得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情感体验。在情感熏陶、精神引领的教育环境下,可实现对初中生价值观的培育,促使学生身心全面成长。

例如,文言文《鱼我所欲也》教学时,为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高度,引领学生的情感精神世界。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文本阅读学习过程中,提炼文本的核心观点与思想,并对其进行深度解析,思考其思想与观点的真伪性。在学生阅读思考学习过程中,完成对《鱼我所欲也》观点的认知,解读其中的文化底蕴,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与人文素养。

4.批注好词好句,理解传承文化

文化的传承是教育的内核,通过文化的传承教育,才可使得教育工作持续不断的开展。初中生语文阅读学习时,为实现核心素养育人目标,教师应当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促使学生基于文本的阅读思考,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知理解。鉴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开展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批注好词好句,并对其进行深度解析,了解好字好句的文化背景、创作时代,为学生解读传统文化提供现实载体,保证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阅读,实现文化育人的教育工作目标。

例如,《屈原》节选相关内容教学时,为保证初三学生阅读学习的质量与效果,教师应当合理应用多媒体设备,辅助学生进行思考想象。基于学生的阅读思考,对文章的精彩词句进行批注,并联想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一生的阅历、为何投江的原因,进而解读出文章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实现对文章阅读的情感认同与精神共鸣,实现文章阅读教学引导的预期目标。笔者认为,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认同感与责任感,教师应当筹办相关的主题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对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人物进行搜集,并整理相关爱国主义人物的人生经历,促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完成传统文化的认同,有效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结语

综上,文中简单阐述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路径,旨在说明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通过架构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模式,则可以实现预期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学习实力。在今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时,教师需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契合学生的学习诉求、教育部的指导思想,为学生建构高效的学习环境,挖掘出语文育人的潜在价值,为国家人才战略计划实施铺垫基石。

猜你喜欢
初中生文本阅读教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