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融入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2022-12-07 00:24
中文信息 2022年6期
关键词:基础理论中医药人文

李 娇 李 朋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100)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中医学科的入门课程,为后续中医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重任。本课程中蕴含了丰富的自然科学及社会人文内容,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气一元论等,不仅可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而人文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有力抓手,其有效实施能更好地贯彻立德树人的宗旨。因此,将人文教育融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立足于课程特色,深入发掘其中人文教育元素并将其广泛实施于人才培养过程,既能够传授学生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建立中医思维,又有能够发挥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功能,对于医学生医术、医德、医风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1]。

一、确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人文教育教学目标

目前,各医学高职院校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目标,重点放在医学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上,而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的人文教育内容往往被忽视。因此,发掘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教育元素,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实践,成为本课程人文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而进行人文教育改革,首要的便是确定“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人文教育教学目标,将其细化融入课程教学目标。

首先,人文教育教学目标在整体上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在整个课程教学目标中,合理地融入人文教育目标,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医药文化价值观等人文教育元素,并以此统领课程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做到人文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合理性,让学生产生共情。其次,在具体章节教学目标中,结合具体内容将知识传授与人文教育引领有机融合,并提出明确的人文育人目标,并把这一指标作为课程目标的子目标之一,使学生重视理论之外的传统文化、情感价值观等目标,对于塑造学生科学的中医思维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作用。

如在中国古代哲学这一章节的讲述中,传统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哲学各学说的基本内容以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但在很多学生的固有认知里,古代哲学是“虚无缥缈”的、“触不可及”的。而融入人文教育教学后,教学目标中可以增加让学生熟悉中国古代哲学是如何形成的这一要求,通过让学生熟悉中国古代哲学中各种学说的起源、发展过程,进而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形成的一般规律,多是由具象逐渐扩展到抽象,最后再总结为学说的过程,从而理解中国古代哲学中各种学说形成的合理性,以及其应用的广泛性,借此消除学生固有认知里的错误观念。这一教学过程比传统教学过程中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为有意义。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人文教育教学目标的明确,重视中医基础内容与人文教育内容的对应与衔接,其目标应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以达到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教学效果,而不能仅仅是随意拼凑、随意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这样不会引起学生共情,反而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2]。

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人文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学设计思路

中医基础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智慧才能,其知识体系本身即蕴含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其中天人相应、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大医精诚、调和致中、辨证论治等思想理念,无不是“仁·和·精·诚”文化的体现,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准确适当的思想理念传授对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以及良好医德医风的形成非常关键,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播,将中医基础理论的人文教育落到实处,同时,还要避免生拉硬套,脱离课程人文教育初衷。基于以上要求,笔者认为,可根据教学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1.专业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学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授课对象为刚踏入大学的学生,他们对于中医尚缺乏基本的认识与了解,因此授课过程中,在帮助学生建立基本中医思维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及中医药文化自信,激发学生中医学习的内生动力,进而使学生真正爱上中医。

如在绪论章节教学中,教师讲述中医理论体系发展的历史沿革及不同时期的代表医家及其著作观点过程中,应当进一步为学生融入中医道路自信、中医文化自信、中医理论自信、中医制度自信的中医药文化思想,并介绍目前国家对于中医药事业的积极政策,帮助学生树立“仁·和·精·诚”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再如,在“经络学说”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教学,引出国内外对于经络学说的研究现状,使学生认识到关于经络学说的临床实践已经获得国际认可,适度融入民族自豪感教育,增强学生的中医信念及民族自豪感;同时要指出,目前关于经络学说的现代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继而引导学生专注学术与科研,培养刻苦的钻研精神,为振兴我国中医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3]。

2.专业教学与价值观培养相结合

大学生刚刚从高中“象牙塔”中踏入大学这个小型社会中,环境差异明显,学生心理和行为与以往相比会发生巨大变化,而此时多数大学生正处于十八九岁的年纪,是价值观逐渐形成并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帮助、引导学生建立健全科学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人文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例如,在介绍历代医家的同时,通过事例融入医者仁心思想,教导学生医者医德为先;在讲述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保理念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做事顾全大局,有整体意识、团队意识考虑处事原则;在讲述藏象学说脏腑之间的关系时,以脾肾为例,肾为先天之本,可以激发后天,脾为后天之本,可以资助先天,先后天相互资助与促进,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生命过程中,先天环境条件与后天努力之间的关系,不管做什么事,先天条件起一定作用,但是想成事一定离不开后天的努力与奋进,凡事要不忘初心,顽强拼搏;在讲述病因“七情内伤”时,让学生了解情志对人体的影响,进而引导学生妥善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重视自己及同学的心理健康;讲述疾病防治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时,可以指导学生处理事情跟面对疾病时一样,要分清轻重缓急,有整体观念,大局为重;通过对社会医疗热点问题的分析,如涉及医疗救助的新闻中,适当引入医德教育,激发学生的专业自信以及作为医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如此,在学习中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原则,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4]。

3.专业教学与哲学思想相结合

中医学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传统文化深刻的的背景及特有的思维方式对其影响深远,对于初学中医的学生而言,熟悉中医的文化背景并建立中医思维直接影响其学习态度及专业认同感乃至以后的职业生涯,因此中医基础理论的专业课程教学务必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而这其中又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重。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蕴含丰富的古代哲学思想,如“气一元论”“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等都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其中所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以及医疗实践中反映出的整体观、恒动观、生命观、疾病观、职业观等,不仅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且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高度相通,这些都将成为中医基础理论人文教育的重要元素和思想源泉。再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论治,包括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因证立法、随法选方等内容,是中医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中医诊察疾病的思维过程,体现了中医学的精髓。后世总结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也是其体现,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同样的疾病可能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而不同的疾病在某一阶段可能会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临床中要辨清疾病的本质,对“证”治疗。这种用辩证思维诊治疾病的思路,更契合了中国哲学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特征,要抓住事物的共性,更要把握事物的个性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此,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哲学思想,既能让学生明白中医不是死记硬背各种经典知识,而是在临床中用灵活的思维处理不同疾病,又能让学生学会辩证看待事物,合理选择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处事态度和方法[5]。

三、丰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人文教育教学方法及手段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门理论课程,传统教学往往采用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配合的教学方式,教学形式单一,初期学生出于对新专业知识的好奇会比较感兴趣,但在后期学习中,学生往往会感觉课程比较枯燥,缺乏学习激情和乐趣,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中较为普遍。因此,在人文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为避免授课枯燥乏味,应针对教学内容制定翔实教学方案,在教学实践中可广泛采用课堂讲授、PBL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团队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依托“职教云”“智慧课堂”“优慕课”等网络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后,可以极大改善学生学习理论的枯燥状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学设计中,围绕课前导学、课中学练、课后拓展三个环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课前导学通过平台发布古代医家生平故事或者案例,引出工匠精神、钻研探究、严谨认真、民族大爱、大医精诚、学术诚信等人文教育元素;课中在讲述养生与防治原则时,可结合现在中医药养生热潮,为学生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药食同源的药物、食物及搭配方法、适用人群、适用时节,提炼勇于探索创新、继承与发扬精神;课后可以进行拓展教育,通过情境教学法,有目的地引入或者设定形象生动的场景,让学生带着主动感受进行体验,激发学生情感、引起学生共鸣的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开展线上、线下第二课堂,包括开展专业课知识竞赛、鼓励学生跟师出诊、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不断增强学生对传统中医药知识、文化的自信心。如此,通过各种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求知探索,提高学习效率和成果的同时,也能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温度有情怀,学生的目标更明确,动力也更充足[6]。

四、形成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人文教育教学评价与反馈

首先,开展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可以直接检验专业教学内容与人文教育内容的融合情况,了解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在教学评价实施中,可通过课堂检测、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方式,直观掌握学生对于人文知识的吸收程度,明确不足之处。其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中医思维建立情况,中医自信意识是否提高,有侧重点地增强课程人文教育的内容,尤其是学生进行访谈,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认识以及他们的课堂需求,明确他们对本课程的意见及建议,可以帮助老师及时进行调整,课后可再次对学生进行访谈。最后,可通过教学平台进行大数据对比与分析,从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率、测验正确率、考试成绩等进行统计,根据不同数据特征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最终,对评估内容进行分析,将结果反馈到下一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人文教育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优化和修正,提升课程教学效果[7]。

总之,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学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之一,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深刻地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在学习中升华思想情操。通过人文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形成合力,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全面育人作用。

猜你喜欢
基础理论中医药人文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人文绍兴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理、情、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