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大学生职前职业认同感培养路径优化研究*

2022-12-07 00:24王晓蕊李芳婷
中文信息 2022年6期
关键词:医德认同感中医药大学

王晓蕊 李芳婷 苏 敏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1]。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已经构建起多渠道、多规格、多形式的职前教育培养体系,重点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中医药大学生是投身中医药事业的后备军,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梳理我国中医药大学生职前职业认同感培养现状,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培养原则,深入探究优化中医药大学生职前职业认同感培养的路径。

一、中医药大学生职前职业认同感培养现状

1.职业认知全面性有待提高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毕业后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个适应的过程,即存在社会认知失调和调整适应的过程。这种认知失调在即将工作时表现得尤为明显,直接表现就是临床实习经验和实操技能是否能够满足从医职业需求、学生对于医生的职业期望是否能够满足、职业生涯规划是否目标明确等。这里引入职业认知的概念,即个体对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职业生涯等职业要素的知觉和信息加工处理过程[2]。为了促进高质量就业,中医药院校要推动职业教育关口前移,提高职业认知全面性。但由于信息多元化的发展,目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常会借助网络,而部分网络媒体为了博眼球引流量,对于中医药专业的描述存在符号化的问题,容易导致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识片面化,造成刻板表浅的职业认知。中医药院校要纠正学生狭隘的职业认知,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专业,全面提升职业认知。

2.职业期望合理性有待提升

职业期望是人对某种职业的渴求或向往,它既是个人内在职业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又是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内在动力源[3]。近年来部分中医药大学生受到负面医学相关讯息的影响,尤其是有关医患关系的不正确解读,不利于学生理性地构建医生职业形象。另外,目前临床实践中部分医生存在“见病不见人”现象,仅仅把患者当成疾病载体和诊疗技术实施对象,将患者物质化和非人格化的心理倾向,违背了医疗行业“以人为本”的服务初心,严重忽略了患者的身心诊疗体验,这样不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会造成在临床实习的中医药大学生理想职业期望与现实间的落差,使得职业期望合理性有所偏差。中医药院校充分利用当今社会医疗行业的先锋事迹,通过情景再现、事迹宣讲等系列宣传工作,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面健康的职业期望,消除对职业未来发展的疑虑和担忧。但是中医药院校仍需要下功夫于生命教育,深刻挖掘中医药发展至今沉淀的以人为本、生命之上的价值取向和深厚底蕴,引导学生树立体恤患者疾苦的人文意识,合理优化职业期望。

3.职业规划目标性有待强化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和内外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4]。当前部分中医药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存在“父母之命”或者专业调剂时的随机性,并不是热爱中医药行业而选择的专业。这样的状况很难为学生提供长期钻研中医药的学习动力,容易使学生陷入迷茫和空虚之中,从而缺乏职业生涯的目标和规划,出现“空心病”现象。中医药院校为学生规划系统的专业学习时,除了夯实专业基础和提升专业技能外,也已经开始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素养课程和职业规划专题课堂,帮助学生在毕业时能顺利地进入相关医疗单位工作。但纵观中医药院校的职业类课程大多设置在大四、大五,内容大多局限于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普及就业政策等,并没有将就业课程贯穿于中医药专业学习的全过程。然而,刚入学的中医药大学生的择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等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较强。中医药院校应当抓住职业教育机遇,从大一大二严抓职业规划课程,开办职业规划竞赛,引导学生理性认知中医药行业,树立职业生涯全局观,以职业目标引领专业学习深化以及人生价值实现。

二、完善培养原则,谋划职业教育“四新”格局

1.加强浸润原则,激荡新气象

浸润原则是指中医药院校将职业认同感培养融入理论教学、临床实习、校园文化、志愿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乃至中医药专业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结合各项具体工作的实际进行。当代中医药院校开展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引导学生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形成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职业价值认同,做好职前职业认同感培养工作,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价值观。目前中医药院校重视职业教育的大趋势下,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医药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但是还应加强浸润原则,促使学生重视职业教育的主动学习、内化理解以及外化践行。中医药院校应当坚持运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和“三全育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工作,在注重中医药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职业认同感培育工作。中医药院校应充分挖掘优秀中医药传统文化资源,倡导诵读中医药古籍经典,融合“大医精诚”理念与中医药职业认同感培养,以精神引领引导学生职业实践。

2.强化主体原则,推动新跨越

主体原则是指中医药院校在开展职业教育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以达到培养职业认同感的目标。为了提高中医药院校职业教育效益,就必须坚强化主体原则,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多样,使中医药院校在拥有信息方面失去了曾经的优势。另外,自媒体盛行使得传播内容杂糅、核心价值消解等问题日益严峻。在自媒体的引导下,部分大学生崇尚“多金、自由、轻松”的工作,排斥“劳动、务实、艰苦”的工作,传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认同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5]。中医药院校培养的学生通常要进入相关医疗单位工作,难免会有繁重的工作压力和日常值夜班、倒班休的情况,而这往往是自媒体眼中所谓的“辛苦”职业,职业偏见影响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面对这种情况,中医药院校应当强化主体原则,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认同感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充分挖掘学生自身对于本专业的职业认同,并树立为之长期奋斗的目标,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

3.坚持方向原则,勾勒新路径

方向原则是指中医药院校职业教育应始终与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中医药人才培养具有复杂性,要求科学和学术、临床能力、健康与社会、职业素养四个方面达标。仅依靠“一纸定终身”的传统终结性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要求。中医药院校教育是面向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未来的,其目标是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造福人民健康。以职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中医药院校应当构建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即兼顾结果与过程、定性与定量的终结性考核模式[6]。中医药院校应当坚持方向原则,依托于当前的“生物—心理—社会”的中医药教育模式,重视“专业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综合素质结构”的阶段性目标制定。中医药专业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深入学习《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中医药典籍,扎实理论知识,形成专业认同和情感认同;临床见习过程中,促使学生掌握本领、提升能力,在获得感和成就感中寻找到行业归属感,形成理念认同和价值认同;最终在提升中医药大学生综合素质时,使得专业认同、情感认同、理念认同和价值认同逐步向职业认同方向发展,提高中医药行业职业教育实效。

三、中医药大学生职前职业认同感培养路径优化

1.深化理论学习,夯实专业基础

中医药院校在进行专业理论教育的过程中,理应避免“填鸭式”的理论灌溉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可以多采用问题设置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前查找资料、自主预习,并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预习情况,最终由老师带着学生深入系统地进行学习。同时,一定要重视将理论学习延伸到第二课堂。比如,可以加强班级之间的互动,每个班级为单位备课书本中的一个单元内容,形成课堂理论讲解小组,利用晚自习时间去给其他班级生动讲解,使中医药大学生在充当朋辈教师的过程中,获得职业认同感,加深职业情感。另外,还可以以赛促学,实现中医药大学生学用相长。中医药院校应当从院系到校级再到校际开展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广泛参加专业技能大赛的层级选拔,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理论学习,在提升专业认同的过程中促成职业认同的培养[7]。

2.关注医德教育,寻求突破路径

中医药院校的医德教育应当通过挖掘医药典籍中蕴含的高尚医德元素以及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进行必要的理论宣讲,使其具有坚实的理论支撑而不至于流于表浅。比如,可以加强中医药经典诵读,使学生更能真切感受未来投身的中医药事业的神圣性,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激发从医热情。同时,中医药院校应该及时将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引入医德教育的内容之中,增强其现实感染力,而不至于变得空泛。比如,将当今社会医疗行业的先锋事迹融入医德教育之中;重视临床教学实践对医德教育的正向影响力;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主题座谈、社会实践等形式,丰富医德教育形式。医德教育的内容要能够强烈震撼和触动心灵,促使学生进行心灵反思,认识到中医药学不仅是一门诊断治疗技术,更是一种关乎人性的道德实践,提升对其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感、职业使命感和职业自豪感,形成高度的职业情感认同[8]。

3.重视实践锻炼,提升培养质量

中医药院校要充分挖掘专业教育、临床实践以至于社团活动中的职业机会,将中医药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关注落实为具体的行动,通过“下基层、进社区的志愿服务”、中医药知识普及宣讲等具体的职业体验活动,形成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增强职业认同感培养实效。中医药院校应该深入推进人才实践培养模式,构建职业实践情景模拟,让职前中医药学子直面医疗实际中的现实性问题,融合理论和实践内容,促使职前中医药学子对于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原理和知识的内化和升华。同时,中医药院校可以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提供共同培养平台,构建起中医药学见习、实习和研习一体化体系。具体来讲,就是中医药院校与相关医疗单位及科研实验室签署实训见习基地,充分发挥临床及科研一线医务工作者对于中医药大学生的培养作用,推动医疗高等教育和中医药事业的有效合作,让中医药大学生的培养面向未来职业发展[9]。

结语

培育好中医药大学生职前认同感是中医药院校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不可或缺的重点研究课题。在研究培养中医药大学生职前职业认同感的优化路径时,中医药院校应侧重于理论、精神以及实践方面,深化理论学习、关注医德教育、重视实践锻炼,实现专业素养提升与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融合,提质增效中医药院校职业教育,夯实中医药高素质人才基础。

猜你喜欢
医德认同感中医药大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湖北中医药大学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
中职护生医德认知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