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科学环境下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22-12-07 06:35许延芳
天津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出版商学术期刊期刊

陈 曦,许延芳

(天津大学期刊中心 天津 300072)

2020 年11 月9 日,第2 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开放科学与开源创新合作论坛”在北京举办。此次论坛以“开源创新与科技发展”为主题,由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进鹏出席并致辞。开放科学作为一种科学实践,在研究数据、实验和其他研究过程免费提供的前提下进行协作和贡献,在协议下可以重复使用、重新分配和复制研究其基础数据和方法。开放科学通过鼓励科学与社会需求之间更紧密的联系,通过促进所有人(科研人员、决策者、普通民众)的平等机会,可以实现打破格局,缩小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在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的差距,实现科学信息、科学数据和科研成果在全球范围内被人类平等获取的权力[1-2]。

开放科学近年来发展迅猛,得到了包括出版商、研究机构以及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也推动了开放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欧美国家相继提出了关于开放科学的宏观政策和战略部署。2018 年2 月欧洲开放科学云计划提出了开放科学的框架[3];2018 年7 月法国国家科学院发布了国家开放科学计划[4];随后,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了开放科学规划[5]。开放科学在科学界兴起并迅速获得了全球科技强国在国家层面的关注。

我国在2014 年5 月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发布了开放获取政策,明确指出受到资助的项目需要向社会开放。当年9 月,科技部颁布了《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6],从国家层面对开放科学的建设有所重视。2018 年12 月,我国在第十四届柏林开放获取会议上明确表示支持OA2020 计划和开放获取S 计划,表明了对开放科学的支持态度。然而,开放科学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开放科学的认识尚局限于纸质图书、期刊资源的数字化开放获取,并未达到对知识的管理和深层次利用[7]。

1 开放科学

开放科学的主体包括“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开放同行评审”“开放教育资源”4 个部分[8]。开放获取作为所有开放科学运动的前提,是平等获取和利用知识、创造科学的基础,应用于科研机构、出版社、政府部门、商业公司、文化机构等;开放数据作为开放科学的重点体现了社会需求,应用于政府部门、商业机构、图书馆等;开放同行评审确保学术成果的质量,体现开放数据的价值,应用于出版、学术等领域;开放教育资源是开放科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开放科学所要达成的使命,应用于教育平等和构建创新型社会。开放科学即通过构建和整合图书馆、研究人员、学术机构、出版商等的资源体系,逐步实现知识和数据的平等共享,使得科研和创新由过去的竞争逐渐向合作转变。

2 开放科学的实践

2.1 开放科学的实践体系

开放科学实践项目包括欧盟委员会设立的旨在整合现有的数字化和科研基础设施,并为欧洲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方便数据存储、共享和再利用的虚拟科研环境的“欧洲开放科学云(EOSC)”;由非营利性组织COS 开发的旨在提供给研究人员方便的信息管理、连接科研项目各个阶段平台的“开放科学框架(Open Science Framework,OSF)”[10];旨在服务科技和医学人员并由众多诺贝尔奖得主和慈善机构支持的非盈利性学术组织“PloS(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11];专门面向发展中国家的项目中收录期刊的“开放科学目录(Open Science Directory)”[12];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的面向学术期刊行业的开放科学公益性计划“开放科学计划(Open Science Dentity,OSID)”等[13]。

2.2 各国开放获取系统实例

随着开放科学政策和实践体系的发展,各国逐步向开放科学转型,涌现了许多的开放获取系统成功案例。①研究型大学支持并运营的开放科学系统,如Bepress(原伯克利电子出版社);由美国6 所主要大学主导的通过公共知识项目(Public Knowledge Project)开发的学术期刊出版系统 OJS(Open Journal Systems);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图书馆共同开发的学术期刊出版系统DPubS,管理从提交到出版到索引的整个出版过程。②开放获取出版商,如非营利性的OA 期刊出版公司Plos,提供下载图表以及在出版后接收读者评论和收集实时使用统计数据(查看、引用、保存、讨论)的功能;一家OA 出版公司BioMed Central,于2000 年开始运营,2008 年被施普林格收购,在科学、技术和医学领域出版了256 种同行评审的OA 期刊,提供多种全文服务,包括下载图表和表格的功能。③传统出版商,如加拿大科学出版社CSP,出版了16 个领域的学术期刊,维护了1 个绿色OA 政策,提供PDF 格式全文阅读;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Max Planck Society of Germany)合作的Living Reviews,出版科学领域的在线同行评审期刊,开发并使用开源电子出版软件(ePubTk)来支持期刊的全周期出版,该软件支持写作、提交、同行评审、编辑、出版和维护;由日本科学技术振兴院运营并在全球发行国内期刊的JSTAGE,该系统自1999 年开始使用,包括1 700 多种学术期刊[14]。

2.3 四大出版商的开放科学实践

爱思唯尔(Elsevier)作为科技期刊出版行业的龙头,旗下共有2 500 余种期刊,包括医学类顶级期刊《柳叶刀》等,以及39 000 多种电子书,每年共有约35 万篇论文发表在爱思唯尔旗下的期刊上,同时它还拥有全球最大的摘要和引文数据库Scopus。在开放科学的环境下,爱思唯尔集团合并了数据库访问权限和免费发表OA 论文的2 种协议,变为“阅读与出版协议”,此协议允许参与机构及其成员使用此数据库,且所属机构的科研人员可以免费投稿和发表OA论文。同时,爱思唯尔公司还积极发展增值服务并扩展新服务,为政府、国际组织、大学、科学团体、出版商和科技公司提供基于数据的决策、战略规划和成果评估;建立集数据、产品开发等为一体的强大的信息系统[15]。

施普林格(Springer)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出版社之一,以出版学术性出版物闻名于世,其数据库包括了各类图书、期刊、参考工具书等。近年来,施普林格围绕开放科学展开了多项工作。一方面,与多个国际学术资助联盟签署了“出版和阅读”协议,提升在混合出版模式的期刊上发表开放获取文章的比例,逐步推荐向全OA 的刊物发展;另一方面,在Springer-Nature 出版平台全面推行开放获取出版。在应用开发方面,施普林格在2017—2018 年间推出大量新的数据共享服务,涉及文献、数据、软件代码等原生数字资源,也涉及到传统论文发表以外的评价、共享、引用和计量等领域[16]。

约翰威力(Wiley)作为世界第一大独立的学术图书出版商和第三大学术期刊出版商,在2016 年首次将开放获取作为集团发展的两大战略主轴之一,主要部署了3 类开放获取部门:出版部门、研究教育部门和解决方案部门,并且这些部门通过为Wiley 增加业绩并创造了可观收入,抵消了期刊订阅量减少和出版造成的收入下降。除此之外,Wiley 面向科研资助机构提供开放获取出版服务、为学/协会提供开放获取出版平台[17]。

泰勒弗朗西斯(Talor &Francis)作为四大出版商之一,每年出版超过1 600 种期刊和4 000 种新书,目前已出版的专业书籍达到了10 万余种。泰勒弗朗西斯集团在2019 年初的立场是支持开放获取。与此同时,泰勒弗朗西斯集团通过与各大学/协会建立合作积极布局开发新的开放获取期刊;启用新的数据共享政策,增加了数据引用和数据发现功能,增强科研成果的可发现性。在数字文献和数据出版以外,泰勒弗朗西斯集团还推出了新的开放科学模式,发展了开放同行评议评估机制、移动跟踪前沿服务,以及语音播报科技论文等新形式[18]。

上文介绍的开放获取系统成功案例,分为大学运营、OA 公司和传统出版商等,可以看出:①OA 学术期刊数量大幅增加。不仅公共科学图书馆和生物医学中心在OA 模式下运行,而且大多数商业出版公司都在筹备或实施OA。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制定了政策,允许OA 在公共资金支持下发表研究成果,从而加速了OA 学术期刊的发展。②学术期刊的出版越来越电子化,纯纸质期刊无法提供的各种服务也得到了发展。具有代表性的电子服务是DOI,它为期刊的每一篇文章分配一个唯一的标识符,以扩展其参考链接并在互联网上提供对这些文章的访问。此外,还引入了一些技术,如无法打印的多媒体数据链接、Cross Check 中的剽窃验证、全文XML 构建、社交网络服务等。③从稿件提交到期刊的宣传,管理整个出版过程的服务也受到了关注。在过去,在线评论系统、编辑和出版服务、搜索功能和推广是分开进行的,但现在出现了在一个整体服务系统中支持所有步骤的服务。

3 开放科学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

我国近年来OA 科技期刊加速发展,新创办的刊物多为OA 出版模式,相比于传统的订阅模式期刊,OA 刊物具备文章自由阅读、下载,全文分享、推广便利的特点,同时,由于OA 刊物的特性,其文章的传播没有壁垒,缩短了科研成果被获取的时滞。但是,由于作者付费的盈利模式导致在初期OA 刊物的作者接受度较低,因此,OA 刊物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下文从2 种OA 模式的利弊分析引入讨论,提出了新创办OA 刊物的发展模式及未来前景。

3.1 金色OA与绿色OA的异同及发展前景

金色OA 旨在研究发表时提供即时、永久的开放获取渠道;任何人均可在发表后立即访问最终发表的文章,出版成本以文章出版费用(APC)的形式由作者在出版前支付。绿色OA 指作者将研究文稿的不同版本自行存档至开放获取的平台,例如arxiv 或作者的个人网站等;读者免费访问所订阅的文章的一个版本,通常会有时滞,依靠订阅模式运营,作者无需支付任何费用。

金色OA 清除了大多数的权限障碍,作者保留了文章的版权,通过金色OA 发表的文章可以在金色OA 期刊(所有内容均OA 出版)或混合期刊(带有OA 选项的订阅期刊)上发表。相比于绿色OA,金色OA 没有禁运期,保障了发表文章的实时性;同时,在科研及出版全业态视角下,金色OA 避免了科研成果发表和传播投入的重复性,即国家对科研工作成果发布和传播的投入只局限于文章发表之前的文章出版费用。科研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建立OA 期刊信任名录以及设立文章发表费用专项基金,通过政策导向达到既扶持本土OA 科技期刊集群及数字化出版平台发展,又减少科研的重复投入以及科研经费的外流。

绿色OA 的文章通常并非文章的最终版本,之后可能经历重大修订,这一特性显然限制了绿色OA 这一开放获取模式的未来发展,但是它无需作者支付额外费用,因而可以作为由传统出版到开放科学的转型期的中间态进行推广,逐步提升科研主体对开放获取的接受程度。

3.2 开放科学环境下的出版伦理

开放科学具有共有性、无私性的特点,公众可以自由获取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科研评价模式也相应地由传统的不透明专家评审朝向公开、具名的社会评议转变,科研道德与科研诚信成为开放科学模式下必然需要思考的关键伦理问题和重大挑战,随之而来的诸如抄袭、剽窃等诚信问题和学术不端行为必然也会影响开放科学的发展。在开放科学模式下,数据和成果均处于共享状态,因此严格地划定出版伦理问题的界限至关重要。可通过一系列引导性的政策或协议实现科研领域和出版行业的共识。国际层面上,制定和推广相关协议;国家层面上,建立层次明确的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政策和框架体系;行业层面上,制定符合其特殊性的开放科学出版伦理标准。

3.3 开放科学环境下我国OA期刊的发展模式

首先,OA 刊物创刊之初面临着主办单位支持全部APC 的局面,因此,创办OA 刊物势必要在短时间内获得知名度和认可度,只有迅速获得稿源和流量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期刊市场中站稳脚跟。其次,OA 刊物由于其作者支付费用的特点,始终面临着学术公信力和出版伦理方面的质疑,只有严把审稿、编校等学术质量关,才能取得读者和作者的信任,创立期刊品牌。最后,OA 刊物有文献自由下载和使用的特点,在推广传播方面具有超越订阅期刊的先天优势,因此,邮件推送、文献共享、个性化转载等手段可以大幅提升传播效率,可以善加利用,以达成迅速扩大知名度的目标。

3.4 如何应对开放科学的加速发展

①宏观层面的政策激励。在国家层面整体规划和部署开放科学的发展,在开放资源、数据库平台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出指导性规范。

②科研主体转变思路。科研主体包括科研机构、高校、图书馆、政府部门、企业甚至普通民众。开放科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打破知识获取的壁垒,使得全社会各层面平等地获取研究成果、加入讨论;摒除利益和竞争关系,在科技创新和教育资源等方面展开合作。

③加强资源开放平台建设。资源开放平台建立在数据自由获取的基础上,我国已建成了可存储期刊论文数据的大型数据库,包括国家社科、国家自然科学数据库,中科院OA 科技期刊平台等,但目前仍不具备服务科研全过程的能力,知识服务的水平有待提升。

4 结语

本文梳理了开放科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国内外开放获取机构体系、四大出版商应对开放科学发展的策略和实践。基于开放科学的视角,通过对我国学术期刊在开放科学环境下出版模式、出版伦理、传播方式进行探讨,提出了学术期刊出版应当根据环境的变化在政策规范等方面适时调整,加强学者和出版行业等相关主体的协作,以实现学术期刊出版的全开放、透明化和规范化发展,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出版商学术期刊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以学术期刊为桥梁促进科研与科普结合
期刊审稿进度表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说明
各行各业
2006年国际消费类杂志调查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