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新媒体“浙江宣传”和“深圳卫健委”,到底好在哪?

2022-12-08 03:37小林
公关世界 2022年21期
关键词:卫健委浙江文章

文/小林

2022年5月30日,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打造的公众号“浙江宣传”正式上线。从无到有,截至10月11日,“浙江宣传”上线135天,发布285篇文章,生产280篇原创文章。其中,10万+有168篇,占全部的58.9%。“浙江宣传”用普通人视角平视现实,《嘲讽“小镇做题家”是一个危险信号》《历史不会浓缩于一个晚上》等文章在移动端热传,引发众多读者共鸣,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常理常情总能激荡人心。“浙江宣传”始终坚持“9个字”:说人话、切热点、有态度。说人话,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讲完即止,不搞长篇大论、不做官样文章、尽量不说“正确的废话”;切热点,就是直面热点、解剖难点,不回避问题、不避重就轻,在互联网海量信息中聚拢眼球;有态度,就是立场鲜明、亮出观点,第一时间发出理性声音、产生共情共鸣。可以说“浙江宣传”打造了本年度政务传播领域“宣传战线第一公号”的发展速度。

确实在最近一段时间里,“浙江宣传”很出圈。我看到朋友圈很多人转发它的文章,老实说这并不稀奇,因为一些朋友是浙江人,他们为家乡点赞可以理解。我也看到网友们对它展开讨论,基本是好评,这么一来浙江宣传在同行里就显得很“出圈”了。

虽然官媒凭借专业属性容易获得粉丝,但能让人记住,并主动转发的实在不多。浙江宣传公众号做到了。这让我意识到,它真的得到了大众认可。那么“浙江宣传”究竟是怎么样的存在,能让人过目不忘,又口口称赞呢?

浙江宣传公众号上线100多天,发布230篇文章,打造了一个图文世界的大观园。像追剧一样追完这些素材庞杂的文章也不容易。不过钻进去一看,就会发现里面风格明晰。首先来说说浙江宣传第一次火爆全网的出圈。在易烊千玺事件中,中国新闻周刊发布文章,嘲讽了小镇做题家。没多久,浙江宣传做出了回应,写的文章就叫《嘲讽“小镇做题家”是一个危险信号》。里面鲜明地指出,“小镇做题家”不应被嘲讽。也鲜明地指出,真正令人不齿的,反而是那些精神贵族们,他们用一句轻飘飘的“小镇做题家”,就抹杀别人多年的努力。这些评述说出了网友的心声,他们夸它是负责任的媒体。

从这一次出圈后,浙江宣传坚定了自己的一个判断,那就是常理常情总能激荡人心。具体做法是敢主动蹭热度,为年轻人说话。他们喜欢脱口秀,它就去写脱口秀的正能量方面;他们关注地球高温,它就去科普相关知识;他们为重庆山火里的勇士点赞,它也跟着赞美那一股子川渝英雄气。这倒不是说,浙江宣传找到了流量密码。其实它风格一直如此,难能可贵的是,浙江宣传敢对自己人说狠话。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媒体苦口婆心:

不少主流媒体发出的声音,似乎越来越难以直抵人心。

一些电视从业者仍沉醉于往日辉煌,幻想着能够继续支撑维持下去,不愿意冲到互联网上搏击。

有一些(电视)单位的领导不愿冒风险改革得罪人,于是假装看不见,宁愿拖着,直到把包袱甩给下一任。

对其他的体制内干部言辞犀利:“要深刻认识新闻宣传是一门艺术。”这是浙江宣传一次大的出圈。它写下《“低级红”“高级黑”的六种形式》文章,顾名思义就是说一说一些部门在舆论场上的糟糕表现。具体情况包括:

夸大其词、无脑吹捧的“浮夸风”;

用力过猛、任意拔高的“脸谱化”;

自我美化、弄巧成拙的“唱高调”;

明褒实贬、暗含讥讽的“软刀子”;

含沙射影、指桑骂槐的“放冷箭”;

上纲上线、小题大做的“扣帽子”。

比如,里面有一个案例叫《三代烟草人的传承与守望》。谁看了不会联想到与“小镇做题家”同样成为梗料的周公子呢。类似的一些报道或许没什么恶意,但因为当事人没有站在民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让人看了就觉得荒诞可笑。而浙江宣传就是在揭露这种拙劣的自我美化现象,毫不留情。

当然,浙江宣传也放眼全国乃至世界,进行宣传工作。根据当时的热点,它写下《历史不会浓缩于一个晚上》《戈尔巴乔夫留下的四点启示》等文章。看似时事评论,实际上还是想告诉人们,为什么中国要坚定走自己的路,为什么要有长远眼光。有人可能说,浙江宣传点评社会热点、聚焦全球事务,怎么好像一个时评账号,而不是一个地方的官宣号。实际上,浙江宣传更主要的工作恰恰是科普本地人文历史。它最拿手的就是,通过风物志文章,展现全省殷实生活。例如嘉兴的槜李香脆,但做到闻名遐迩并入不容易,过程是怎么样的呢;舟山的面食鲜美,但从家常素面向海鲜佳肴升级也有难度,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浙江宣传在文章里,既写了美食诱人的一面,也写了聪明勤劳的浙江人致富经历。

其中一些小知识也别有风趣。

海宁人路过。吃了这么多年的“眼镜糕”,才发现是"眼睛糕”,更是第一次知道人家有个正经学名”堰兢糕"。堰兢糕[yàn jīng gāo]

江南水乡的味道,就在字里行间散发出来了。在吃喝之外,这些风物志还与历史隔空对话:古代的徐渭开创新的书画风格,今天的绍兴徐渭艺术馆,向游客昭示全新的文化审美。近代的莫干山进行着中西文化碰撞,今天的莫干山带来住好玩好的江南图景。吃喝玩乐丰富,再加上交通的便捷,许许多多读者就来打卡美景美食,也让浙江宣传的带货能力更上一层楼。

到了这里,你也明白,浙江宣传虽然关注宏观叙事,但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浙江大地上的人们,“创作出我们伟大文化的人们”。不是机器人水军,不是“博主精选评论”下毫无感情色彩的网友。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这些人有焦虑,也有欣喜。

这些人为二三两碎银奔波劳累,也为同胞的幸福着想。浙江宣传的文章里有很多小人物的故事,或者写给小人物的文章:《致二舅们“平凡的世界”》、《文艺批评,说真话为何这么难》、《文物建筑的大门可以敞开吗?》这么做原因在于,它认为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无论社会监督还是好事宣传,文章技巧已经并不重要了,在那些经常性的10万+文章里,重要的是真诚:“学会多说人话,用让人舒服的方式去和网友对话。”这句话是浙江宣传自己说的。很明显,它也做到了。

上一个让人如此称赞的官媒,或许要算“深圳卫健委”了。它们两者有很多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深圳卫健委公众号的一大特色是幽默。它把中国人不敢说、不敢讲、不敢问的知识巧妙地科普出来,同时又不失风趣。深圳卫健委公众号在科普知识的同时,还会紧跟时事。比如关注吴某凡、点题王某聪、联动韩剧《鱿鱼游戏》……这一切的原由在于,“深小卫”的定位是活泼的90后。也就是说,它既要提供老百姓、医护群体需要的知识信息,又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说出来,还要结合短视频、条漫等新颖方式。光是看它的图,都觉得妙趣横生。

在“活泼”的定位下,深圳卫健委做得更多。可以看看它的评论区,在那里,“电话发我”成了深圳卫健委有温度的反映。一次是及时解决孕妇的核酸证明问题。一次是关注小微企业主的精神压力问题。深圳卫健委帮情绪崩溃之中的早餐店店主联系了当地,当地上门解释封控的原因,还告诉他社区防疫人员每天需要大量早餐,希望他可以供应。

店主喜极而泣。因为他的精神压力得到释放,他的店铺危机也得到了一定缓解。

深圳卫健委的一个理念就是,把线上的言语落地到线下的实际行为。换言之,说人话、办人事。一个难处则是一些人投诉它低俗。每个人的感官判断不一样,社会并不禁止人们发表不一样的看法。好在审核投诉信的人开明,没有满足投诉人的要求。因为更多人看到了深圳卫健委的弥足珍贵。很多知识确实有用,但生活压力下,大家并不愿意一板一眼去学。毕竟风趣幽默地科普知识,什么时候都是稀缺品。这也是新媒体时代官宣号的机遇和挑战。所谓机遇就是,它能短期因为专业属性,而吸粉无数;所谓挑战在于,传统平淡的语言风格难以吸引网友。

机遇和挑战如何平衡,难倒了很多账号。否则出圈的官宣号也不至于一双手数得过来。不过上线百日的那天,浙江宣传总结了一个出圈经验。

说人话,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讲完即止,不搞长篇大论、不做官样文章、尽量不说“正确的废话”。

切热点,就是直面热点、解剖难点,不回避问题、不避重就轻,在互联网海量信息中聚拢眼球。

有态度,就是立场鲜明、亮出观点,第一时间发出理性声音、产生共情共鸣。

或许算是浙江宣传的谦虚,或许就是讲了一个实情,但道理还是那样。而且,说人话、切热点、有态度,是媒体该有的基本工作水平,并不是多么高的要求。常常是只要基本做到位就行了。比如可以把放假天数说直接点,简单点,几天就是几天。比如可以少请一些专家表达投石问路的话。换句话说,我们更容易被一个好故事、好态度而不是一个好理论说服。至于那些干巴巴的文字更像是说给机器听的,非常不真诚。真正面对大众的宣传,夸张点说,得是这样:新媒体时代,见鬼也得说人话!

“浙江宣传”“深圳卫健委”等账号的存在,就是在告诉我们,官媒可以听大众的声音,并在与大众互动之中改善内容,加强宣传,而不是相反。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讲好中国的故事,不是只有一种方式。讲好中国的故事,起码不应该用机械僵硬的方式。

猜你喜欢
卫健委浙江文章
隔离
Mother
Task 2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卫健委印发近视预防新版指引
外行领导内行?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