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科技情报服务体系构建
——以江苏省制造业低碳发展为例

2022-12-10 02:30汪晓燕张卉卉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32期
关键词:情报服务双碳江苏省

汪晓燕,鲁 旭,张卉卉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42)

0 引言

2020年,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一直以来,我国都是制造业大国,碳排放量前几名行业大多是制造业,因此,提升制造业碳减排贡献度,实现低碳发展,对于实现“双碳”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江苏省作为制造业强省,低碳发展刻不容缓。尽管先进制造集群规模全国第一,纳米技术、高端纺织、智能电网等领域具有领先水平,但产业链、价值链与创新链总体处于中低端,能源资源消耗量较高,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较大。如何优化江苏的产业结构、引导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研发低碳技术和装备,这就需要在现有基础上,构建更为完备的科技情报服务体系,为政府部门提供科技决策参考,进一步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潜力。

1 “双碳”与制造业

1.1 “双碳”的背景和内涵

随着全球极端气象灾害愈发严重,2020—2021年期间,近120多个国家纷纷宣布制定碳中和目标,其排放量约覆盖了全球总排放量的65%,横跨政治、经济、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然而这个结果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早在1990年第一次评估报告中就强调了“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影响,人类活动引起的排放对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具有显著性影响”[2]。2018年IPCC作出《IPCC全球温控1.5 ℃特别报告》,随着科学认知的不断明确,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等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更加积极的政策,例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碳中和联盟声明》等。

我国于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宣布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3],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将“双碳”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随后国内各地区积极响应并制定相应方案,《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要求制造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绿色安全低碳技术装备普遍应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鼓励部分行业碳排放尽早达峰。

目前,关于“碳中和”的概念有诸多解读,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王灿等[4]强调,广义上的碳中和目标是指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狭义上的碳中和目标是指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净零排放或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净排放量需要降至零。这意味着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量必须等于移除的二氧化碳量,需在二氧化碳的“源”和“汇”之间实现平衡。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温室气体的“源”可以理解为温室气体向大气排放的过程或活动,温室气体的“汇”则是温室气体从大气中清除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我国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实就是“减源增汇”。减源主要体现在通过节能减排、能效提升、零碳排放等途径来减少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增汇则需要通过实施碳移除或负排放技术来抵消经济生产等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从而实现净零排放。

1.2 制造业低碳发展是实现“双碳”的关键

实现制造业低碳发展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步。依据中国碳核算数据库,2017年钢铁、水泥、化工、有色等高耗能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合计达到全国碳排放量的36%。现在到碳达峰的10年或将是制造业减排面临挑战最大的10年,如何降低高耗能制造业碳排放量、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李新安等[5]运用广义矩估计(GMM)等方法论证“双碳”目标下碳减排将驱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碳减排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中介效应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同时显著促进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制造业结构优化会对碳排放更具抑制作用。张志新等[6]基于价值链地位提升的视角对制造业上市企业进行分析,结果证明“双碳”目标促进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借此提出要优化碳减排政策设计,要完善价值链上游企业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同时要严格监管价值链中游企业的碳排放水平,关停和迁移部分低生产率、重污染企业,倒逼价值链下游企业减排增效。付华等[7]分析了2000—2017年中国制造业28个子行业的碳排放及影响因素,提出以科技创新促进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高耗能行业降低能源强度,提高制造业能源使用效率,鼓励低碳排放下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助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毕克新等[8]运用结构升级模型发现制造业产业升级与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呈相互促进的关系,提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约束下,实施低碳创新将是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主旋律,为此要继续加大财税政策对低碳新技术与低碳产业的扶持,鼓励和引导低碳服务创新以及服务外包活动。

《人民政协报》2022年6月23日第3版从宏观角度为制造业低碳发展指明方向,主要包括4点内容:构建清洁绿色低碳的能源产业体系、构建清洁绿色低碳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制造体系以及构建支持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绿色金融体系。各地政府应参照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地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1.3 重点高耗能制造业的低碳发展之路

目前我国仍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是美国排放总量的2倍,是欧盟排放总量的3倍,其中制造业规模大、增速快,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攀升,仍处于高增长高排放的传统制造业阶段。谭志宣等[9]研究了国内碳排放现状,发现2019年国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高达115亿吨,约占全球的30%;人均碳排放水平超过欧盟水平25%,比全球水平高出65%。制造和建筑部门则是碳排放的主要源头,作为国内终端使用的最大耗能部门,工业能耗占比达到了全国总能耗的68%,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30%的能耗占比。

《碳中和经济学》一书从绿色溢价角度梳理出5个重点高耗能制造业领域(钢铁、水泥、有色、化工、一般制造业)低碳发展路径[10]。第一大碳排放行业的钢铁,电炉冶炼是如今最成熟、最经济的碳减排技术路径,同时,钢铁行业有高炉氢能冶金和非氢直接还原铁两种探索中的绿色冶炼技术,可以说是已经具备成熟的减排路径;建议采用碳交易机制作为钢铁行业减排的激励政策,积极探索新的碳减排技术路径,持续发展电炉钢技术,从而有望实现碳中和。关于水泥行业,由于除碳捕捉外暂未有成熟的减排路径,而依赖碳捕捉实现零排放代价高昂,因此,碳中和难度高,需等待自然需求下滑及碳捕捉成本下降;建议政府通过碳交易、碳税等政策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试点补贴来鼓励企业创新,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来降低单耗与碳捕捉。电解铝行业是有色行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电力非碳化是其减排的关键,长期来看,随着电力非碳化技术的成熟、非碳电力和碳捕捉成本下降,碳中和将会实现;建议引入碳交易和碳税机制,通过试点优惠补贴来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建立绿电自备电厂。关于化工行业,直接以天然气、煤或石油作为燃料以及化学品生产过程中能耗排放的部分可以通过其他清洁能源来替代,但是以天然气、煤或石油作为原料生产化学品涉及反应原理的部分排放难以替代,碳中和之路尚需努力;建议加强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建立化工企业绿色责任考核体系,让企业与政府同时成为碳排放约束主体,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一般制造业已经越过了碳达峰阶段,降低电力消耗和减少冶金铸造碳排放是降低制造业碳排放的重点方向,实现碳中和主要依赖于清洁能源替代;建议通过数字化转型、高效电机与变频技术等提高能源利用率,通过补贴来推广新技术。

2 提供江苏省制造业低碳发展科技情报服务的可行性

2.1 江苏省制造业低碳发展趋势良好

相对其他省份,江苏省开展低碳经济和技术研究较早,2010年就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低碳技术研究院——江苏现代低碳技术研究院,涵盖能源、建筑、交通、生活等方面的低碳技术研究。此后,江苏开始在重点领域和高碳企业开展低碳化研究,争取打造国家级低碳城市,目前已经把低碳发展目标纳入省“十四五”发展规划中,为实现“双碳”目标打下基础。

近十几年,无论是碳减排工作,还是能源结构调整,又或者是产业优化升级方面,江苏省低碳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牛鸿蕾[11]从碳排放强度、研发投入、固定投入、国有资本投入、产品结构等方面,实证分析了江苏省制造业低碳发展的演变特征。2007—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江苏工业的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均呈现显著下降的变化趋势,累计降幅均超过50%,而制造业是工业部门中的能耗大户,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江苏制造业低碳发展的成效显著;在江苏高技术产业企业研发项目数的上升趋势比较明显的同时,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一直处于不断上升态势,说明随着科技研发投入的增加,科技创新是驱动江苏省制造业低碳发展的重要原因;江苏在高碳制造业领域的投入呈下降趋势,说明钢铁等重点高碳行业的去产能成果已逐渐显现,同时,高碳制造业固定资产净值率近几年呈下降趋势,说明生产部门没有盲目追加对高碳行业的投资,这为产业低碳化转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国有资本投入来看,江苏国有及国有控股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出现周期性波动但总体呈扩张趋势,同时,近些年国有资本快速增加其在高碳制造业实收资本中所占的份额,这些都有助于政府加强产业低碳发展的有效干预与管理。

2.2 影响江苏省制造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一是制造业规模。制造业作为江苏省的支柱性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规模不断扩大,近两年才开始转型升级注重高质量发展,相应的制造业碳排放总量大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并于近两年趋于峰值,与其经济发展的趋势一致。这意味着如果只是单纯地扩张制造业规模,那么碳排放总量势必增加,如果只是提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那么碳排放总量会有所减少。随着《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出台,今后制造业碳排放应该会呈现下降的趋势。

二是制造业内部结构。碳排放量增加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是结构效应的主要表现,而江苏省能源消耗的主要部门是制造业,特别是其中的重工业。因此,推动江苏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淘汰能耗过大的重工业或改革低端落后的化工企业,将会有利于碳排放总量的减少。

三是制造业技术水平。江苏省虽然是制造业大省,但是一些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生产过程中碳减排技术的进步将推动产业从高能耗与高排放的形式逐渐发展为清洁型的方式,进而使经济发展更为高效,并最终达到经济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同时,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利用率,有利于实现减少能耗和碳排量的目的。

四是制造业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一次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江苏省产业结构偏重工业,能源消费结构则偏重煤炭,化石燃料占比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而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在燃料供给中的占比较小。众所周知,煤炭、化石燃料的使用情况是决定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因此,现有制造业能源消费结构对实行低碳减排发展造成不小的压力。

五是制造业中的中小微企业。相较于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中小微企业缺乏相关政策扶持,享受不到碳中和目标下的补贴激励;同时,企业本身运营模式僵化,在技术和管理方面都存在不足,无法迅速地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另外,金融市场中小微企业的绿色金融体系并不健全,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因此,中小微企业为了规避低碳发展带来的巨大风险,保持自身正常营利,对“双碳”目标持保守观望的态度[12]。

2.3 科技情报服务助推制造业低碳发展

“双碳”目标的提出,不仅给我国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经济压力,也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车、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大机遇,特别是新能源、智能电网、绿色低碳装备等江苏省优势制造业,围绕碳中和的科技与产业竞争已经拉开序幕,将形成一套全新的技术与市场标准和全新的产业链格局。为了降低制造业的碳排放量,确保“双碳”目标的实现,无论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的预判、绿色能源的替代,还是低碳生产技术的提升,又或者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路径,都需要从科学的角度、一定的战略高度给予科技政策支撑和国内外最新技术情报分析服务。

赵志耘等[13]提出科技情报可以对“双碳”研究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主要从开展技术监测与分析和区域科技创新评估两个方面提出科技情报服务内容,进而构建了面向“双碳”服务的科技情报服务体系基本框架。该框架中对数据源进行了重点分析,坚持多渠道、跟踪性的数据获取方式,主要从数据库数据、网络数据、机构数据和其他途径获取数据资源。由此可见,数字化发展也是科技情报服务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将在此研究基础上,打造制造业低碳发展的数据库。

3 面向“制造业低碳发展”服务的科技情报服务体系

鉴于制造业的低碳发展是需要政府、企业自身和行业共同发力的,因此构建的科技情报服务体系一定是面向3种服务对象的平台,并且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如图1所示。

3.1 面向政府的科技决策

制造业不再是单纯的扩张规模,而是转变为高质量发展,这需要政策的引导和制约;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都需要政府给予试点企业一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考虑到中小企业的特殊性,政府还要为中小企业发展碳减排新科技进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扶持和指导。同时,政府要制定合理的碳税、碳交易制度,建设碳交易市场和金融市场,从宏观上推动制造业向着低碳方向发展。面对这些情况,科技情报服务平台将全面分析、对比国内外最新政策和制度,实时收集并分析数据,结合各地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和经济基础,为政府提供决策智库功能。

3.2 面向企业的核心技术

企业是研发绿色低碳技术的核心,是推动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关键力量。当下已有不少企业做出了自己的碳中和规划,从减排技术路径来看,主要是提高生产效能、采用清洁能源替代、提升原材料利用率、创新工艺材料、优化生产水平技术等。由于企业发展的不均衡性,行业龙头企业将通过研发和购买技术的方式来实现碳中和,中等企业将依赖外部基础设施、技术等生产条件实现低碳化,小微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局面。科技情报服务将为其提供最新的技术分析和技术发展导向、关键核心技术支撑等。

3.3 面向行业的合作平台

单个企业的碳减排、碳中和技术的研发和探索需要较高的成本和门槛,因此,全球较多重点企业通过自发形成碳中和倡议的方式共同探索碳中和路线,并号召行业内其他企业也加入碳中和行动。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同一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共同努力,科技情报服务将为行业打造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共同促进行业排放标准的制定和低碳技术的分享,加强国际同一个行业间、国内不同行业间的交流与学习,积极打造碳中和产业链。同时,为行业及时解读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和优惠补贴,促进行业绿色转型。

猜你喜欢
情报服务双碳江苏省
面向安全管理的安全情报服务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对高校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工作开展的思考
高校图书馆情报服务策略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河南省产业竞争情报服务协作平台建设研究
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第七届江苏省音乐舞蹈节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