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老龄化视角下老年人群重大疫情防控探析

2022-12-11 15:28孙明雷王晨赵娟邹丹丹吴群红梁立波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传染病应急

孙明雷, 王晨, 赵娟, 邹丹丹, 吴群红,2, 梁立波,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 -19)自暴发以来,众多民众受到病毒侵袭。老年群体表现为普遍易感,患病率高,病情进展快,死亡率偏高,是本次疫情的易感人群和高危易发人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老龄化社会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共同特征[1]。中国老龄化虽未达到日本、意大利、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严重程度,但中国老龄化进程较快,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2]。据统计,2019年65岁及以上人口达1.76亿人,较上年增加94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较上年增长0.7个百分点,达12.6%[3]。同时,中国在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物质支持尚未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老龄化进程,为中国老龄化应对带来巨大挑战[4]。此次重大疫情提醒我们,亟需探索老龄化存在的种种问题及老年人群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本文深度剖析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老年群体暴露出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为老年人及更多弱势人群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及推进健康老龄化进程提供参考。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老年人群面临的问题分析

1.1 老年群体是本次疫情的易感人群及高风险人群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各器官功能随之衰弱,机体调节能力下降,患有脑梗、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的比例较高[5]。此次疫情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中国72 314例新冠肺炎病例特征进行总结[6],指出3%的患者年龄在80岁及以上,70~79岁患者病死率为8%,80岁及以上病例病死率达14.8%。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等合并症患者病死率升高。另有学者对138例住院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行研究,调查对象中位年龄为56岁,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接受治疗的患者年龄更大[7]。2020年2月4日国家卫健委在新闻发布会中提到,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死亡病例中,湖北省80%为60岁以上老人,75%以上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一种以上基础疾病[8]。老年群体自身抵抗力低下使新冠病毒在体内启动了“风暴”导致肺炎转为重型或危重型,使老年人身体脏器受到更大的威胁和伤害。诚然,对于高龄且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只要感染肺炎,在临床上都是一种高危因素,存在高病死率。

1.2 老年群体认知功能衰退,健康意识及自我健康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第一,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脑组织开始萎缩,认知功能逐渐下降,出现认知障碍甚至老年痴呆[9]。第二,受个体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及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老年群体对待疾病或死亡的认知和态度有所不同,健康意识较为薄弱[10]。部分老年人在新冠疫情早期和我国疫情逐渐消退之时对疫情防护存在懈怠,轻视新冠肺炎病毒对该类人群的威胁,一部分老年人对感染新冠肺炎病毒抱有侥幸心理。第三,我国大部分老年人喜欢群体生活,其文娱活动较为丰富[11]。固有的生活方式及习惯使得部分老年群体在疫情期间未能响应国家号召做到居家隔离。邻居间或亲朋间互相走动、一同出行采购或进行群体性娱乐活动等现象时有发生。第四,一些老年人会比较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及疫情相关知识,但由于其对信息的接收、理解及应用能力较差,对相关信息的优劣不能进行清晰的分辨[12],一些很容易被识别的伪科学、谣言等被老年人相信和接受,可能导致其产生不正确的健康行为及防护行为。第五,疫情期间部分老年人可能因无法正常出行,与子女见面机会减少,买不到生活必需品、防护用品及日常服用药物,担心自己或家人被感染等因素而表现出焦虑、恐慌[13]。不良情绪及心理问题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亦带来威胁。

1.3 相关部门和机构对老年群体的疫情防控有待增强,老年关爱服务亟需完善

2020年1月28日,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发布《关于做好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老年群体新冠肺炎病毒的易感性及严重程度[14]。随后,国家卫健委、疾控中心等部门相继发布关于老年人疫情防控的政策指南,医保政策的完善及医保资金的支持也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国对老年群体疫情救治不遗余力,但因疫情发生突然,部分地区相关部门和机构未接受过大范围疫情暴发的考验,在疫情前期多数机构防控意识及管理机制均存在不足,部分政策措施未能及时且严格执行,导致多地老年机构群体聚集性事件暴发[15-16]。一方面,虽已有明确规定要求养老机构实行严格的封闭管理,但部分机构仍存在工作人员外界接触史不明晰、家属探视、机构内对老年人群管理疏忽等现象,管理与执行中的漏洞导致新冠肺炎在老年人群中传播扩散;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养老机构医疗环境及医疗设备设施不够完善,无法做到对老年群体检测筛查与及时隔离,防疫物资急缺以及医务人员数量较少亦使老年人处在感染危险之中。除养老机构外,社区对老年人的关爱服务有待完善,独居、空巢、留守、失能老人不在少数,该类人群生活或行动不便,无人照看。同时,疫情初发时正处于春节期间,农民工返乡使农村老年人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1.4 老年人群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准备不足

疫情监测、预警、防控、特殊人群管理等一系列风险应对需要各省份、多部门协调配合,才能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应急预案充分发挥作用[17]。SARS之后我国建立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对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应急措施提及较少,未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系统的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体系,使得疫情前期对老年人群的防护措手不及。一方面,各部门在意识到老年人群将会是此次疫情的防控难关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前期启动略显无力,卫生应急准备对老年人等弱势人群考虑不够周全;另一方面,在物资的筹备、分配及使用过程中均存在一系列问题。新冠疫情暴发之初,医疗保障体系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裂痕,预防性保障制度、理念乃至实施均存在空白。我国疫情前期未将疫情检测、就诊、治疗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面对高额的治疗费用,不得不使一些患者及家庭放弃治疗或把治疗的机会留给年轻人,使老年人的健康得不到保障。相比国外部分国家对老年人群采取放弃治疗措施,消极对待老年人防疫工作,我国及时出台有关新冠肺炎的医疗保障制度,患者医治费用由国家承担,做到应治尽治,但在医疗保障缺位之时仍给放弃治疗的家庭留下永恒的伤痛,使前期未得到治疗的老年人付出惨痛代价。

2 对老年人群面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的思考与建议

2.1 提高老年人群健康危机意识及健康素养,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老年群体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的认知水平较低,应对能力较差,亟需促进老年人群提高其健康危机意识及健康素养水平,树立正确的健康观[18]。一方面,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关闭老年活动场所,并进行集中消杀工作,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可丰富线上文化服务内容,尽可能避免老年人聚集和集体活动;另一方面,社区、医疗机构和大众媒体应建立多元的老年人健康教育体系,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线上宣传教育,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广播电视、社区公众号推送等渠道传播正确的疫情防护知识,推广居家健身等简易锻炼方法,提醒老年人做好疫情应对工作[19]。以疫情聚集传播、防护不到位等典型案例为反面教材,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意识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性及危害性,提高老年人群自我危机意识,帮助老年群体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及健康观。

2.2 加大对老年群体的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

建立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支撑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庭应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怀与照顾,在疫情防控的态度和行为上,消除父母和子女的代际差异,父母一代应培养逆向学习能力,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培养新媒体素养;子女一代需注重与长辈的情感沟通及疫情防控知识技能传授[20]。注意父母日常生活状态的变化,关注老年人是否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及饮食和睡眠情况。另外,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用,健全社区和居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对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监测,建立健全社区网络化管理系统,充分利用信息和互联网技术,搭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定期了解老年人群健康及疾病控制情况,加强老年人群的慢性病管理。重点关注认知衰退、独居、丧偶、失能及高龄老年人的生活情况,提供相应的帮助[21],走访关心其生活上是否存在困难、是否缺少生活物资及防护物资、日常药品是否储备充足、督促其按时服药等。对于疫情期间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的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及多种形式的沟通,满足老年人的心理照护需求。

2.3 强化老年人重大传染病政策的执行能力,提升政策的可操作性

各部门和机构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政府发布的老年人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政策和指南,提高政策执行力,在我国抗疫形势积极向好之时亦不可放松警惕。政策措施和指南在制定过程中应确保其可行性及可操作性,将政策文件细节化、具体化,做到可落实、可实施、可执行。首先,各地区相关部门做好老年人群疾病监测及筛查工作,多部门协作严格做好应急响应处置,成立老年人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不得漏报、瞒报和谎报;其次,各地政府应将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作为常备意识,将具有前瞻性的风险排查工作作为当前工作重点,结合当地疫情现状,查找风险漏洞和风险靶点并进行及时修正;再次,养老机构落实部门管理责任,根据各机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防控方案、组织实施、应急物资储备等工作。认真记录老年人每日健康情况,对出现疑似症状的老年人及时进行诊断,出现确诊病例应立即转送定点医院进行诊治,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22],做好新冠肺炎出院老年患者跟踪随访、康复和健康管理。加强养老机构人员的进出管理,防止接触疫区人员及有症状人员上岗,为老年人群提供安全的居住及生活环境。针对部分老年机构人力不足的问题,动员养老服务社会力量和资源,更多地发挥社会志愿者群体的作用,利用社会网络对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社会人才进行招募,参与应对老年群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老年人群提供更多的医疗保障。

2.4 健全特殊人群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与完善预防性保障制度

在面对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时,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是提升老年群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环节。应急预案体系不仅仅是预案的制定,针对重点人群进行预案的演练及评估更是预案管理的重要内容[23]。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机构根据各地区老年人群生活环境、行为习惯等方面适当增加老年人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内容,加强常态化培训和演练,使相关部门了解自身职能和职权,熟悉应急工作流程及行动计划,契合部门协作,灵活运用预案规定的流程进行老年人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演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修订预案,将文字变为应急能力和素质[24];另一方面,老年群体重大传染病疫情预防性保障制度亟需建立与完善,将公共卫生、临床医学与医保体系有机整合,协调各方资源,发挥医保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资源合理的投入与配置,使医疗保障在重大传染病初期便发挥出应有的职能,进一步探索预防性医疗保险的启动,将此次疫情中医疗保障临时性机制转化为长期制度;与此同时,争取做到流感、肺炎等传染病预防性免疫接种覆盖到所有人群,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体系。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传染病应急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应急预案的编制
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