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腹泻的病因分析及其防控技术研究

2022-12-13 04:54王勇徐本全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农业农村局
中国畜牧业 2022年22期
关键词:羊场产气梭菌

文│王勇 徐本全(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农业农村局)

羔羊腹泻是羊场常见疾病之一,一般以10日龄左右的羔羊发病较常见。临床症状主要以严重腹泻、脱水、小肠发生溃疡、出血为特征。引起羔羊腹泻的病原包括大肠埃希菌、B型产气荚膜梭菌、沙门氏菌、轮状病毒、牛病毒性腹泻、艾美耳球虫等病原体。该病全年可见,常见于冬春季,病程较短。饲养环境改变、环境卫生差、饲养管理混乱、防疫消毒措施不严格等因素都可造成羔羊严重腹泻甚至大规模死亡,给牧场或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羊场环境因素、温度等的变化也是诱发羔羊腹泻的诱导因素。目前,加强母羊、羔羊的饲养管理,制定适合的免疫程序,严格规范羊场的消毒等措施是预防羔羊腹泻的关键。

一、传染性因素

1.细菌性因素。羔羊腹泻症最常见的细菌性病原主要包括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沙门氏菌等。大肠杆菌引起的羔羊腹泻临床上俗称羔羊白痢。大肠杆菌能同时引起羔羊和成年羊的腹泻,研究表明羔羊腹泻后检出大肠杆菌感染的比例高达17%,且病原主要是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常引起7日龄以内的羔羊发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病初期体温明显升高,且很快出现下痢现象,粪便颜色从淡黄色变成灰白色并混杂着气泡、黏液或者血液;体温由高降低,精神沉郁,背部拱起,机体虚弱;常常在腹泻后的24~36小时出现死亡,死亡率为20%~70%。

羔羊痢疾最主要的病原是产气荚膜梭菌,产气荚膜梭菌又称魏氏梭菌,可产生15种以上的外毒素,其中a、β、γ、ι四种毒素的研究最广泛。其中B型产气荚膜梭菌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病原菌。其引起的羔羊腹泻典型症状是有明显的痢血、肠段出现血块,该症状俗称“血肠子”,主要引起3日龄以内的羔羊发病,致死率可达90%以上。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病初期羔羊精神沉郁,腹部膨胀并伴有痛感,渐渐发生腹泻,散发恶臭味,逐渐变成水泻,并出现血便。机体明显脱水、被毛粗乱、卧地不起,常在24小时内出现死亡。部分羔羊表现出神经症状,如四肢瘫痪,卧地不起等,常在数小时内死亡。另外,由C、D型的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羔羊痢疾也时有发生。

沙门氏菌病引起的羔羊痢疾称为羔羊副伤寒,7~15日龄的羔羊易感染该菌,死亡率在25%左右。临床症状通常是羔羊体温明显升高,达到41℃,腹泻排出带血的黏性稀粪;精神沉郁,机体虚弱,在发病后的1~5天死亡,发病率为30%左右,死亡率在25%左右。

2.病毒性因素。引起羔羊腹泻的病毒主要有轮状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其他病毒。轮状病毒是引起羔羊发生腹泻的病毒之一,一般羔羊出生后前几周内是最易感染轮状病毒的时段。生产中最常见该病毒感染10~40日龄的羔羊,临床特征性症状是病羔羊腹泻后的粪便颜色为灰白色,发病率较高,死亡率较低。通过剖检可见胃内有凝乳块,小肠内出现大量液体,肠壁变薄且伴有弥漫性出血。国外相关研究表明从羔羊腹泻的粪便样品中可分离出的轮状病毒的检出率约为25%,对我国内蒙古地区腹泻羔羊粪便中的轮状病毒进行检测,检出率在30%以上,对检出的病毒进行分型发现致羔羊腹泻的主要是A血清群轮状病毒。

3.寄生虫性因素。引起羔羊腹泻的寄生虫病原主要包括艾美耳球虫、隐孢子虫、贾第鞭毛虫等。常见由艾美耳球虫引起的腹泻,主要表现为反复腹泻,2~4月龄的羔羊最易感染。病羊普遍消瘦、食欲不振,并出现反复性腹泻,粪便呈褐色或黑色,常伴有大量肠黏膜,病理剖检可见小肠黏膜出现大量浅黄色或乳白色卵圆形米粒大小的结节。

二、非传染性因素

1.羔羊自身的因素。引起羔羊腹泻的自身因素,主要是由于机体尚未发育完全。首先是新生羔羊的消化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对母体及外源性摄入的食物消化能力较差;其次是新生羔羊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体温、应激反应等的调节能力较差;再次是由于羔羊自身免疫系统还未完全形成,对外界环境缺乏抵抗力。以上各种因素综合后,在生产中就会出现羔羊腹泻的现象。

2.母羊的因素。母羊机体的营养水平是造成羔羊腹泻的间接因素,在妊娠后期母羊采食的日粮中所含蛋白质、维生素等含量过少或配比不均衡。一方面会直接影响胎儿在母体中的生长发育,导致羔羊出生后体格小、体质差;另一方面,会造成母羊营养不足而导致乳汁分泌不足或者母乳营养不全面,羔羊不能够从初乳中获得充足够的营养,自身免疫力低下,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

3.饲养管理的因素。新生羔羊新陈代谢快,需要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对于泌乳前期羔羊应该保证每日摄入足量的母乳。对于生长后期的羔羊,应提供适量、营养全面的日粮,营养不足将降低其对疾病的抵抗力,从而增加羔羊腹泻发生的可能性,日粮营养过剩同样会引起羔羊消化不良,从而引发羔羊腹泻。因此,要确保饲料的品质和饮水卫生。在羔羊补充外源性饲料时,刚开始需少量补充,避免由于饲料替换造成应激反应,从而引发腹泻。另外,保证补充的饲料尽量是新鲜的食草,避免使用存放时间过久或出现霉变的饲料而造成中毒的情况。对于羊舍内的饮水槽要进行定期清理消毒,避免因长时间使用造成致病菌生产、繁殖和传播。

三、其他因素

羊场饲养环境对羔羊腹泻的发病具有潜在的影响。对饲养环境的控制包括温度、湿度、通风、环境卫生、消毒等方面。在冬季或者夏季一定要控制好羊舍内部的温度和湿度,气温突变,羊舍内温差变化大使羔羊遭受冷风、寒冷的刺激产生应激反应,从而诱发羔羊的腹泻。消毒不严造成羊场内的致病性病原长期存在,致病性病原可通过母羊的乳头、体表以及其他杂物入侵羔羊消化系统,从而引起羔羊腹泻。羊舍周围环境卫生的控制以及充分消毒是减少病原菌传播、降低羔羊发生腹泻的基础。

四、羔羊腹泻的防控

1.加强饲养管理。加强母羊的饲养管理,针对怀孕前期、后期、泌乳前期的母羊,应按照母羊的饲料摄入情况合理制定日粮配方,如适当补充一些精料、矿物质、微量元素,如玉米、豆饼、维生素B、维生素C等,提高母羊的生产性能,确保母羊拥有充足的奶水。对于饲养条件较好的羊场可以根据母羊的体况进行分群饲养。母羊在产羔后,应对其胸腹部和乳房部位进行全面的清洗消毒,减少机会致病菌对刚出生羔羊的影响。加强小羊的饲养管理,羔羊出生后应尽早让其吃到初乳,尽量保证出生后的3小时内哺喂初乳。对多胎羔羊可分批进行哺乳,对于无奶或者无护羔经验不会哺乳的母羊需进行人工辅助哺乳。羔羊出生10天后开始补饲玉米、颗粒料促进羔羊胃肠道生长发育,同时要供给充足的饮水。

2.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羊舍、周边环境进行清扫,保持清洁卫生。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如建立并落实临产母羊及新生羔羊的卫生消毒制度,定期对分娩栏、补料槽、饲料车等用具进行消毒。产羔期每天对羊舍进行喷雾消毒1次,常用消毒药物有百毒杀、消特灵等;对羊舍外部的环境可选择石灰粉、2%~4%火碱进行消毒。每批羊转群或出栏后,要对羊舍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养殖人员进入养殖区前要进行全身消毒并更换工作服。

3.加强免疫驱虫管理。适时对羔羊进行驱虫,做好各种免疫接种工作。对出生半个月的羔羊进行羊“三联四防疫苗”的免疫,三联四防疫苗是针对羊快疫、猝疽、肠毒血症、羔羊痢疾四种疾病的防控,提高羊群整体的免疫水平。在羔羊快要断奶阶段进行伊维菌素的注射,进行体内外的驱虫,促进羔羊的生长。做好各个生长阶段羊的免疫接种工作是预防羔羊腹泻的基础。

4.羔羊腹泻的治疗。坚持早发现、早治疗原则,对病羔要及时隔离,加强护理。由细菌引起的羔羊腹泻,在发病初期,土霉素、磺胺类药物对羔羊腹泻有良好的效果,可口服庆大霉素100万~200万单位/只,按10~20毫克/千克体重肌内注射土霉素每日2次,或肌内注射20%磺胺嘧啶钠5~10毫升,每日2次。对于治疗后有好转的羔羊可应用微生态制剂进行加强治疗,加速恢复胃肠道机能。对于发生腹泻临床症状较为严重的羔羊,可采取对症疗法。如衰弱时可以注射强心剂,机体出现脱水时静脉补充钙、镁离子促进机体电解质的平衡。由病毒引起的羔羊腹泻,可口服补充黄芪多糖治疗,严重的进行输液治疗。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羔羊机体生长发育不完全,羊场环境的变化很容易造成羔羊感染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从而诱发羔羊腹泻。在平时的饲养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加强羔羊的饲养水平,同时也要提高母羊的饲养水平,还要加强羊舍及周围环境卫生的消毒处理,同时还要加强运动、增强体质。在疾病防治方面,要坚持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猜你喜欢
羊场产气梭菌
湿垃圾与病死猪混合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研究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复合丁酸梭菌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Meso-mechanical model of concrete under a penetration load
规模化育肥羊场免疫程序的探讨
种羊场生存发展之路
抗艰难梭菌毒素B抗体可以预防艰难梭菌感染复发
羊场疫病防控体系创建思路及分析
团结的班子
煤层气排采产气通道适度携煤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