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及对策

2022-12-15 20:00苏迎春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13期
关键词:黄山市电商农民

苏迎春

(黄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黄山 245000)

近年来,黄山市紧抓长三角一体化、“融杭接沪”发展新机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以高素质农民培训为抓手,积极探索培训与产业发展结合机制,大力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发展现代农业、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人才支撑。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义

1.1 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服务

随着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提高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最根本的还得依靠农民,特别是依靠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加快培养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升,农业问题才能得到很好解决。

1.2 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从单一农户、种养为主,向主体多元、领域拓宽、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缺乏,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只有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培养会运用先进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接受新技术和新知识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1.3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劳动力素质整体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关键是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措施,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示范带动引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才能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

2 培训工作主要做法

2.1 上好政策“辅导课”

针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等3种培训类型,重点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乡村振兴战略、强农惠农政策等内容培训[1]。现代农业发展、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农耕文化、社会责任等专题培训,让农民了解到政策、看得准趋势、把握住机会,使学员对农业产业充满信心。同时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支持农民参加多种形式的展览、技能比赛,创造条件拓展农民视野,激发其创新活力。支持农民抱团发展,在产业发展、生产服务、营销促销等方面开展联合与合作,引领农民与市场充分有效对接。

2.2 修好产业发展“名师课”

坚持精准培训,特邀专业教师进行产业规划、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发展趋势等专题的培训;聘请本地企业家重点讲授农产品加工、货品包装、直播带货等操作技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强化品牌创建、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职业素养、科学发展等内容培训;对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员,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培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培训中融入农业项目申报、合作社法规、财务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金融等内容,为学员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知识套餐”,最大限度满足学员的求知欲望、提升学员经营管理能力。

2.3 办好评议研讨“交流课”

采用小组自评、学员互评、专家点评的方式,总结梳理环节和问题,让学员认识到存在的差距。每个培训班都建立了QQ群和微信群,便于学员随时向授课教师、农技专家咨询农业生产技术和政策等相关问题。培训为学员提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增进了友谊和感情,进一步提高了参训学员的自身综合素质,切实增强了每一位学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为乡村产业队伍注入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鲜血液”。学员们充分利用培训平台,交流探索产业发展方向和前景,实现资源共享。用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让农技推广真正为农业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2.4 建好多方共赢“发展课”

组建微信群、共享授课视频,使学员听得懂、问得到、用得上。坚持课堂培训与实地观摩相结合,组织网络营销、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内容培训以及外出参观考察现代农业产业园,使学员加深了对农产品生鲜电商、渠道建立、品牌塑造等问题的认识。学员之间相互咨询产业信息、交流销售经验、分享创业心得,解决农民生产实际中最关心、最迫切的难题。在提高学员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员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加强对参训农民的跟踪服务,创造有利于农民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2],提升务农兴业含金量,努力使他们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

3 取得的主要成效

3.1 增强了发展信心

通过系统培训,参训学员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经营理念,学习了先进技能,增强了发展农村产业的信心。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精准对接学员需求,耐心细致开展辅导服务。休宁县茗洲峰秀茶业专业合作社学员参加电商培训后转变了对电商的看法,成功办理了电商营业执照,也品尝到了电商的甜头。学员们普遍认为培训内容针对性强、教师讲课水平高、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管理规范、服务到位。“三农”问题、现代农业发展、体验式农耕文化、社会责任等专题培训,使学员把握了宏观形势。培训中还融入支农惠农政策、农业项目申报、合作社法规、财务管理、农产品认定等内容。组织网络营销、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内容培训以及外出参观考察现代农业产业园,使学员们加深了对农产品生鲜电商、渠道建立、品牌塑造等问题的认识。

3.2 推动了创业就业

参训学员掌握生产经营技能后,辐射带动了一批农民工、大学生、返乡青年、退伍军人返乡创业,手机变成了新农具、电商变成了新农资、直播成为了新农活。据统计,黄山市农村电商从业人员中,大学生占46%、返乡青年占20%、农民工占29%、退伍军人占5%。一名黄山市徽州区2021年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学员返乡创业,和村里另外5名青年组成电商团队,开起淘宝店、微店,帮助代销村级农副产品。2021年他的抖音、淘宝等线上平台及线下直销累计销售额达到28万元,带动16户脱贫户销售农产品,户均增收2 300元。

3.3 增加了农民收入

生产型和经纪型人才队伍建设,拉近了农民与市场的距离,能够有效拓宽农产品生产销售渠道,让农产品卖得更远、卖得更好。一名黄山市黄山区返乡大学生在参加省级农业经理人培训后,回到家乡创立了“骆驼坑”品牌,成立了黄山市黄山区骆驼坑茶叶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使茶农感受到“钱袋子”的变化。在做好线下销售的同时,他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建立了“骆驼坑”茶叶的品牌网站,每年带动茶农增收30%以上,帮助13户贫困户实现脱贫。经调查,多数新型职业农民不是从事单一的生产经营,而是多种经营方式并存,但种养殖业和加工业仍然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调查显示,80%新型职业农民有种植业的收入,主要是种植茶叶、蔬菜、菌类、水果等;20%新型职业农民有养殖业收入,主要是养殖畜禽和鱼等;10%新型职业农民有农产品加工收入;20%新型职业农民有工资性收入和农业农村服务收入,主要是提供养殖、种植方面的技术指导和社会化服务。

3.4 促进了产业转型

参训学员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学员占78%,这批“新农人”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不断引领农产品生产、销售结构向“互联网+”转型[3],涌现出许多农村电商示范镇和示范村,形成菊花、茶叶、烧饼和臭鳜鱼等几大电商产业,开发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产品,延伸产业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农村电商已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载体。按照黄山市实施农业产业化“826”行动计划(立足茶叶、黄山贡菊、竹业、山野食品、木本油料、山泉米、皖南花猪、泉水鱼等“八大传统优势产业产品”和休闲农业、健康养生“两大新型业态”,实施“六大工程”),全面打造“小(小产区)精(精致)特(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推动黄山市农业产业跨越式发展。

3.5 扩大了示范带动效应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仅能培育出产业发展的领头羊,还能带动其他农民一起增收致富,实现“培养一个、示范一片、带动一群”。为促进农村厕所改造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黄山市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开设各类农村改厕专业培训班,优先培训农村厕所改造从业人员、村民组长、后备村干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使受训学员由原来农村改厕的“门外汉”转变成为“专家能手”,全流程参与、全过程监管,确保改厕施工质量和使用效果。要着眼于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推进专业化、精细化培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管理、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结合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加农旅融合、青创农场、农村电商、绿色农业等专业化培训项目,在增强乡村振兴“人才驱动”、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动能方面取得成效。

4 对策

虽然黄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应予以重视,在今后的工作推进和政策制定上要不断完善。

4.1 精准培训对象是基础

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教育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宣传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大力宣传职业农民培训的意义、政策,努力提高全市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度。围绕科技示范户、贫困户、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调研,摸清有意愿参加培训的对象底数及发展产业需求,为确定年度培训类型、培训班人数和课程设置提供依据。对各乡镇农技站进行调查摸底,严格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遴选原则,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初审、县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确定等程序择优确定学员。探索创新学员遴选方式,充分发挥相关行业部门、行业协会作用,遴选学习意愿高、产业基础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学员参训,为精准培训奠定基础。

4.2 优化培训内容是保障

推进实施高素质农民教育行动计划,增强培训工作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切实提高学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能力。要坚持持续培训的理念,农民受个人知识水平、周围环境等限制,不可能通过一次培训就掌握所需的全部知识,因而要参加多期系统培训,由浅入深。按照《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要求,紧扣需求,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科学组合教学模块、设计培训课程。要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实行差异化培训,根据不同培训对象、培训需求,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坚持产业引导的理念,将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相结合,设置实用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内容,切实满足农民实际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

4.3 适宜的培训方式是关键

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采用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重实训、强服务的培训方式,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增强农民自主参与意识。采取农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调动农民主动培训的积极性,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员参与其中,激发学员学习的热情,提高学员参与度和满意度。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农时季节和农民对技术的需求,分阶段培训,注重实践技能操作,做到系统知识培训与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培训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健全完善跟踪服务工作机制,对已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所创建的成长性好、规模较大的标准化示范基地进行优先扶持[4],组织农技人员对口指导,实行培训教师与农技人员双联系服务机制。

4.4 培训全程监管是保障

为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培训任务,市、县两级在要求培训机构全面落实“五项管理”规定的同时,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监督检查,建立学员培训质量随机抽查机制和培训现场暗访机制。市级开展定期月调度和不定期抽查,了解区(县)培训进度,及时协调解决影响培训进度和质量等相关问题。区(县)对培训机构不定期抽查和暗访,出具问题清单和整改意见,督促及时整改。培训机构结合本地实际分专业制定培训方案,做到“一专业一案”“一班一计划”。强化培训信息化管理,要保证参训学员台账信息完整、电子影像档案齐全;月报制度执行规范,各项报表材料按时、按质、按量上报。培训教材选购规范,保证参训学员人手一套省级以上统编教材,按要求将相关信息录入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组织学员通过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云上智农App开展在线评价。针对项目实施要求,制定产出目标(培训任务完成程度等)和质量目标(培训合格率等),培训结束会同财政部门对培训机构教学管理和培训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

5 结语

黄山市职业农民培训“四堂课”模式,有效拓展了培训方式、丰富了培训内容,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将会使基层创业者思维更活跃、技术更扎实。随着黄山市农业发展步入新高度,以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契机,新型职业农民将寻找到更多适合自身创业的优势和机会。

猜你喜欢
黄山市电商农民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耕牛和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安徽省黄山市:油菜花开景如画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
农资电商逃得过地推吗?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