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文化润疆工程 推进中华文化认同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的路径探析

2022-12-17 04:34张冠华吴青松
新疆社科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

张冠华 吴青松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将文化润疆列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内容,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新疆历史和现实,着眼当前和长远提出的具有重大原创性价值的政治论断,既为新时代新疆的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也为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提供了智力支撑。文化润疆从文化范畴与治理范畴揭示了文化浸润人心的历史意义和传承关系,阐明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精神根脉在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奋斗的过程中形成的兼收并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博大文化。积极主动推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推进意识形态工作,使中华文化认同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促进全疆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走得更自信更坚定。①

一、文化润疆的内生逻辑起因与社会实践背景

文化润疆作为重要的历史性和重大的现实性政治任务,系统揭示了文化浸润人心的历史意义和传承关系,表达了文化浸润在抵御敌对势力渗透破坏、建设更加美好的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历史伟业中的特殊作用。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具体的表现内容直接产生于人的社会活动之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存在的意义空间与维持存在的机制也附着于实践活动的特定人群之上。②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发展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的精神成果,是维系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③文化在争取人心、凝聚人心,肃清“双泛”流毒,铲除滋生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暴力恐怖主义的土壤,增强“五个认同”特别是中华文化认同方面的作用更加突显。文化润疆的关键是文化认同,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推进文化润疆的前提。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润疆要通过开展文化工作,发展文化事业,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育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精神根脉。文化润疆的使命要求文化浸润必须立足于国家与社会的有机贯通之上,并持续发生发展于社会制度的完善和人民生产生活的互动之中,赓续传承其与生俱来的历史特性,突显把文化建设置于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考量这一历史事实。

二、文化润疆工程的建构基础和发展现状

推进文化润疆工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新疆历史和现实,着眼当前和长远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文化润疆是文化自信的深度表达,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突显了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带动发展的功能,以文化浸润人心,更有利于强化“五个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疆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时代的担当推动文化事业进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夯实了文化润疆工程的基础。目前,全疆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日臻完善,四级文化服务场馆建设力度大幅提升,公益性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趋于常态化,重点文化项目陆续建设并取得丰硕的建设成果;乌鲁木齐、和田、阿克苏、吐鲁番等地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基因,加大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力度,拍摄了电影、创演了实景剧,争取了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推广普及了京剧等戏曲艺术;一些地区持续开展了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文艺轻骑兵”走进各族群众之中,基层文化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此外,各地结合重大节庆日,举办文艺晚会、春节联欢会、古尔邦节晚会等主题文艺活动,适时组织优秀影视剧展播,译制播出少数民族语言影视剧,丰富基层文化生活;特别是通过规划引领,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凝聚各方合力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

三、文化润疆工程发展中应重视的因素分析

开展文化润疆工程,推进中华文化认同,旨在发挥文化的教育导向和教化功能,促使政府、社会、群众三方形成共识,促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参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整个社会体制机制的建设。基于此,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必须树立问题导向,以辩证的思维分析研究实际情况,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加深对文化润疆的理解和认识

文化润疆作为一项系统、长期工程,其中的“文化”包涵了广义的分析、理解、包容、教育、引导、感化意境,强调的是文明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修养,是一种普遍认可的、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润”强调的是方式方法,即主动、舒缓、柔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疆”是指新疆的社会人文环境和全疆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文化润疆”主体是人,就是使人身心受教育、思想有感悟,增进文化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人民心灵深处,夯实新疆长治久安的思想根基。

(二)拓宽文化润疆工程推进的思路

如何通过“润”这一“软治理”模式,统筹文化发展战略、推进文化发展能力、促进文化价值增生,引导全疆各族人民群众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特别是在坚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基础上,引导各族群众更加自觉自信,做“既有中国脸,又有中国味,还有中国心,更有中国魂”的中国公民。

(三)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采用务实管用的措施

中华文化浸润以绵绵用力、以柔克刚、浑然天成、不知不觉、细致入微、春风化雨的独特形式滋养各族干部群众心灵,涵育德行、引领风尚。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适宜形式、挖掘文化深层次内涵、科学的通俗化阐释、有效对接文化产业,在文化创意创新与现代文化产业链接等方面加强研究和实践。

四、拓展文化浸润质效、推进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探索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下,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坚定中华文化的主线、主体、主导地位是前提,同时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支撑,在“浸润”的进程和效果上着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让全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根植心灵深处。

(一)不断巩固思想基础

“文化润疆”倡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各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广泛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根本前提,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思想文化工作体系,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真正领会贯穿文化润疆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同时,应当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持续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细化体现到国民教育、文明创建、文艺创作、社会生产生活全过程。④此外,就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完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要位置、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⑤

(二)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的要求,深挖各类宣教资源,丰富表达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拓宽展示载体,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持续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爱国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挖掘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共性优势,包容互鉴、美美与共,增进各族人民的亲近感,促使大家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手足相亲,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正视共性、增进一体,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相互认同,增强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三)全面立体广泛施“润”

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作为基础和前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推进文化润疆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抓手,着眼于稳步推进社会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及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树立“一盘棋”思想,明确目标任务,搭建和运用好文化润疆的“四梁八柱”,为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提供遵循。建立区域协调联动、统筹推进建设的数控模型,使文化浸润有的放矢,通过打造中华文化标识、滋养文学创作、加快文旅发展,完善公共服务,全方位、多侧面、宽领域地做好各项文化浸润服务工作。聚焦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建设发展的薄弱点位,精准发力,坚持点对点、一对一,送温暖、解难题,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聚人心、铸根魂、兴家园。

(四)打造中华文化标识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掘好、利用好丰富的文物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建设一批具有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重点工程,推出一批正确反映新疆历史、具有中华文化底蕴、融合现代文明的精品力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充分体现文化资源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提升中华文化标识的影响力。在现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要素,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倾力展示中华民族大团结文化内涵。按照各地的区域文化特质,用好现有的红色资源,挖掘红色革命历史,做好“红色资源+”文章,发展红色资源“+培训”“+研学旅行”“+生态休闲”“+特色农业”“+特色手工业”“+生态环保”等文旅业态,为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赋能。

(五)优化公共文化服务

把增加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作为文化润疆的重要环节,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重点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为依托,通过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动态调整机制,优化配置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资源,统筹推进“硬件”和“软件”建设,形成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相适应的开放兼容、内容丰富、传输快捷、运行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新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加强对社会文化组织的引导、扶持和管理,提升文化服务供给质效。优化数字文化产业供给结构,促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形成导向正确、技术先进、消费活跃、效益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第三,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加强城乡区域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向文化涵养相对较弱区域倾斜,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完善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抓好公共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准确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制定“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目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度。

(六)滋养文艺创作沃土

坚持把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与增强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有机统一起来 。加大主题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策划部署,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推进民族团结等现实主题,推出具有中华文化底蕴、融合现代文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进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浴血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以及人民群众丰富的生产生活中汲取文艺创作素材,从地域自然资源、民俗文化和民族艺术等多元文化样本中找寻文艺创作契合点,拓展丰富文艺创作空间。

(七)延续壮实文化根脉

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更充分地释放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围绕各民族文明融合、彰显文化共性主线,将反映各民族文明融合、文化共性的出土文物整理成册,在博物馆举办画展,开展“流动博物馆”巡展,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充分发掘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坚持让收藏的文物、陈列的遗产、古籍的文字都活起来,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发展,成为各族人民群众开启新征程的强大动力。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用游艺、饮食、服饰、广告、动画等可感可视的形式,融入旅游消费享受、休闲娱乐等项目之中,让人们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认知认可并接受蕴含中国符号的中华文化,讲好文化故事,强化文化记忆,营造文化氛围,彰显文化魅力。依托文化阵地,厚植文化优势,深挖中华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用先进文化凝聚思想、引领进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推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要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立足于近年来的意识形态工作、文化建设工作基础,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着手,维护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文化润疆工程打造成凝心聚力的铸魂工程,使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在文化交融中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促进,夯实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作出更大贡献。⑥

注 释:

①③李建军,苗昕:《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开展文化润疆工程》[N],《新疆日报》,2021年1月7日,第7版。

②青觉,吴鹏:《文化润疆:新时代新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话语与实践逻辑》[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1年3月25日,第10页。

④陈健:《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N],《吉林日报》,2020年4月6日,第4版。

⑤《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第1版。

⑥吕四元:《切实肩负起文化润疆的责任与使命》[N],《兵团日报》,2020年11月16日,第6版。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谁远谁近?
让文物漂洋过海去说话——记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陈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