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理念下城市滨水环境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2022-12-21 15:22刘艾鑫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滨水空间融合

李 卓,刘艾鑫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滨水空间是指在一个城市中以水、陆相连的特殊地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逐步形成了一个最具个性、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间。它既是城市发展的源头,又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和出色的人文景观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忽略了城市原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特点,造成大片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使其无法继续发扬地方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把“先决条件”视为一个以“适当发展”为基准、以“长期发展”为核心的“良性”的自然推动周期,以政府的管理和公众的监督相结合,使城市的滨水空间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持久发展的公共空间。

一、城市滨水环境空间景观解析

滨水空间以一定程度的线性形态贯穿整个城市空间,是形成城市滨水空间特色景观的设计基础。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因沿水岸线与城市以线性形态相链接,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导向性。

(一) 滨水环境空间发展

1.生存促其诞生。早期的时候,人们都是在河流的边缘或者湖泊的交界处,逐渐形成新的居住区。在发达城市中,水运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交通形式,因此交通建筑以及城市商业等汇聚在一起,从而使城市与滨水空间融合。在中国古代就曾有对滨水空间的相关描述记载,《清明上河图》中曾描绘了北宋京城的繁荣,与滨水空间相关描述可以追溯至中国古籍的记载。《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滨水空间的繁荣景象,以多样化的方式表现了北宋时期京城在滨水文化领域的突出景象,可以发现城市滨水“ 融合” 空间早已成为当今公共空间的主要部分;西方国家同样为古今滨水空间保留了历史文化迹象,展现了不同时期的发展样貌。更是滨水“融合”空间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结合产物。

2.隔绝促其消落。步入工业时代的城市经济,使水路运输的运输优势逐渐被滨水空间所占据,滨水空间则是工业空间;然而到了工业革命的末期,水路运输渐渐失去了优势,被陆上的公路、铁路取代,带来了更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工厂、仓库等都被废弃了,于是滨水空间区域变成了一辆垃圾车,将城市和海洋隔绝开来,从那以后滨水空间就越来越少,越来越被疏远和边缘化。

3.融合促其回归。伴随生产力发展,后工业时代来临,巨大飞升的生产力带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对生活质量和娱乐有了较大的需求。而滨水空间所处的水陆交接点所赋予的优渥的环境优势和丰富的公共空间为人民提供了可选择的良地。滨水“融合”空间作为滨水空间最核心和最重要的部分,逐渐由隔离体变成融合体,更加促进了水系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开始复兴之路;滨水“融合”空间让自然环境回归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承载文化、传承历史的载体。滨水空间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变化,并随着城市发展和人们需要而不断地变化。

(二)融合滨水环境空间特征分析

1.融合包容性。人与自然:滨水“融合”空间是水体自然环境与城市人造环境的交汇之地,它改变了线性的滨水空间与城市单调的直线联系,进一步扩大了接触面,促使许多自然元素从滨水空间延伸到城市空间;作为线性滨水空间的核心地区,它是一条直线型的滨海生态系统,它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建完善的生态网络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融合价值。城市是由社会、自然、经济三个亚系统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而水系贯穿着三者。它既为人类社会创造了许多必要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条件,同时也为其创造了许多重要的环境和生态服务。滨水“融合”空间是城市生态体系之一,它对城市及流域区域都有特殊的意义。

自然生态价值:维护都市生活与非生活体系,以生物代谢媒介的生活体系,以水为媒介,以水与水的有机结合,城市正是因为滨水空间才解决农业、工业中所需的各类用水的水源。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城市滨水空间是大多数城市保留天然特征最完整的区域,具有植物昆虫密集等多样性等特点。

经济功能价值:滨水空间可以在运用土地方面极得提高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河岸土地的最大经济效益,利用城市的物质资源、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作用所产生的使用价值、土地所提供的使用价值、土地未来的潜在使用价值。

社会人文价值:在改善城市景观的美学价值中,滨水空间是具有净化和吸收污染功能的一种生态环境。由于滨水空间与城市生活的长期融合,它不但对城市的物质形态,而且对城市的人文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丰富的城市社会性也是滨水空间生存的一种效应,它为人类的各种娱乐活动创造了条件。

(三)融合滨水环境空间存在的问题

1.总体体系存在缺陷。滨水空间正常应顺应岸线和城市呈线性形态链接,但是缺少发挥停留、转换、融合作用的地方,所以滨水空间数功能不足。虽然滨水空间能衔接城市和水,但是缺少有效的衔接和完整的体系,很难起到融合、过渡的作用。在总体体系建构中缺乏形态、功能、规模、特色等具体方面的相辅相成,均是各自为政,“融合”空间很难正常发挥它本身独有的作用。

2.公共职能难以发挥。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由于高强度、高效率的城市开发建设,使滨水空间被挤压,不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公众的需求,使“融合”的空间功能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

3.生态环境缺乏保护。滨水空间缺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能力,导致在建设过程中无法渗透其他空间,难以发挥其作用;水系自然形态均一化、断面形式单一僵硬、滨水景观一成不变、原有生态破坏导致城市亲水性降低和生态环境自然面貌遭到破坏;长期农业、工业的污水和垃圾会造成水质污染,影响面貌和特色,阻碍人们的亲水活动。

二、 融合城市滨水环境空间景观设计分析

(一)融合城市滨水环境空间景观设计思路

1.整体考察、评估资源与生态。在对城市滨水空间进行景观规划调研时,要对有关的“融合”区域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调研,并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记录、搜集数据、整理信息,对该区历史文化、原有资源、商业工业等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梳理,重点是对资源的运用、开发的条件、资源的综合评价。对城市滨水“融合”空间进行构建,建立相应的需要焦点,以它的自然性为先决条件和起点,并根据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的特点,对其相关的各个功能特性进行剖析和界定,从而构筑城市“融合”的城市滨水空间。

2.统筹把握、依需构思改善。依据城市滨水“融合”空间相对应的所属地域所需的发展需求、景观规划设计等结构性设计要求,进行把握城市滨水“融合”空间设计的对象和定位,明确整体的发展目标及发展趋势,并遵循整合思想所指引的原理,进行规划方案的构想。也要针对同一区域的不同点,展开不同的构思,不同的设计方案,以改善方案的整体表现,并进行方案的集成与选取。

3.覆盖各环节,落实实施机制。实施机制包含滨水空间的休闲娱乐活动、相关的交通设施建设和城市的基本功建设等。实施保护滨水空间区域的管理规划、规划方案,正确合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实施并生产滨水空间有关的特色产品以及相关的产业链接;搜集采纳居民和游客的需求,并实施相关规定。

(二)融合城市滨水环境空间景观设计要素

城市空间是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建设的重要基础,主要是社会经济、自然、文化历史、科学技术要素共同作用,对城市滨水空间功能和内容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 自然因素。城市滨水空间的“融合”自然生态环境体系的组成十分复杂,其中的气候条件、绿植物和城市水文都是其设计的重点。

气候条件在滨水空间的天气环境中,四季和微观天气对滨水空间的使用方式和形式都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各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和自然因素的作用,导致了地区间的微气候变化,各地区海岸线的形状最易受到天气的制约。由于海陆两种不同的温度作用,使得温度分布不均衡。所以,在进行设计时,既要避免干扰水的作用,又要加大水对环境的作用。

2.社会经济要素。构建滨水空间的社会经济要素包含基础设施条件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两个方面:在满足基础设施条件下,城市滨水空间只有在充分考虑到现有的基础上,在相关法律、政策的指引下,按照规划的进行合理的保护和规划,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建设和维护设施的建设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政策支持和招商引资。

3.文化要素。历史文化是城市空间的一种重要元素,它与建设的滨水空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改善城市的滨水空间的认识性、地域特色,需要通过对外部的空间的规划与对生态文化协同创造。

4.科学技术要素。城市滨水空间涉及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建筑等多方面,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的科技、新的物质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人们在进行滨水空间设计规划时,也突破了以往使用的技术手段,解决环境、交通、工程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客观上改善了整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使得“融合”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手段更加系统化、更加科学化。

(三)融合城市滨水环境空间景观设计内容

1.生态融合。生态融合主要内容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生态资源评估基础调查、生态评价中的管理机制。在资源评估中生态本底的调查:首先对现有的生态资源进行调查,例如地势地质、土壤土质、景观景色、水质水色等,在全面的保存和全面的调查中,也应该考虑到如何利用一些方法,例如设计和恢复受损和被破坏的海岸生态资源,同时还应对所规划的生态资源进行“融合”,充分发挥其在区域内的生态作用。

2.产业融合。产业融合主要表现在地域特色的评估分析与设计布局中的产业链接,力求“融合”城市的滨水景观,使之成为区域标志性景观,实现城市自身的品牌提升,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

3.人文融合。人文融合主要包含资源评估中历史文化遗产的地域人文本底分析、设计方案中的文化基因的传承设计。文化历史能营造出城市空间的归属感,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和地域文化历史有着不可分开的联系,一是文化功能,二是景观设计艺术在空间中的表达、三是公共空间的文化艺术设计。以上3种元素可通过滨水空间的设计进行创造从而体现出地域特色文化,提升滨水空间的可识别性。

三、 结语

从城市化视野下滨水空间和城市空间相互交融的角度入手,研究了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的表现方式和艺术表达方式,采用与理论结合的方式进行阐述,整合出城市空间文化和滨水空间景观文化之间的相似联系,从而形成了本文的理论依据。文章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提出滨水空间在景观设计研究过程中应该遵循整体性、生态性、人性化、文化性、创新性等设计原则,借助滨水景观中的地形地势、植物生物、水文水系、建筑结构、材质品质等要素作为表现途径,探讨保留与重现、凝练与抽象、对比与融合、隐喻与象征、重铸与创新的多个设计表现手法。

猜你喜欢
滨水空间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空间是什么?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大咖妙语论道 “最宜居”的滨水新城,最理想的人居状态
黄韬 滨水新城齐集三大“兴奋点”,绝版人居成就溢价黄金期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创享空间
《融合》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滨水景观的研究——以浙江舟山群岛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