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与开发

2022-12-26 08:11陈伟斌卢泽鑫
档案天地 2022年11期
关键词:畲族特色文化

陈伟斌 卢泽鑫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制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1]。因此,加强非遗档案的保护和开发,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乡村非遗档案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非遗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化存储的载体,其主要形式有非遗本体档案、项目档案和传承人档案[2]。其中,少数民族非遗档案具有独特的政治和民族双重属性,是乡村非遗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档案事业发展的工作重点之一。例如列入《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宁德市畲族民歌、畲族服饰和畲族三月三节俗等畲族非遗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传承和经济开发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保护和开发乡村非遗档案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的必然要求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重要的地方性文化资源,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乡村非遗档案作为乡村文化最原始、最真实的载体,是乡村特色文化的原始积累和历史沉淀。乡村非遗档案的保护与开发,是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建设人文乡村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

(二)促进乡村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乡村旅游日益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但是,由于同一地域内地理环境具有同质化的特点,且各村落的自然资源条件各不相同,景观类旅游难以形成普适的发展路径。相比之下,借助乡村特色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融合了文化属性的乡土文化旅游,是促进乡村特色旅游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3]。例如福建省将宁化石壁客家文化特色小镇、屏南药膳特色小镇等51个特色小镇列入福建省特色小镇清单[4],促进了当地特色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的有力举措

乡村发展仍然存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大,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加强乡村非遗档案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将乡村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优质文化资产的重要举措之一。开辟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路径,弥补乡村文化发展上的劣势,实现与城市文化资源的双向互动和协同发展,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例如宁德市蕉城区七都镇北山村充分利用当地畲族非遗档案,建立畲族主题文化创意园,弘扬畲族特色文化。

(四)推动乡村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乡村非遗档案是维护和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凭证,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物质文化条件的限制,乡村在文化传承和非遗档案保护方面仍较为薄弱。另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驻留乡村的人口数量流失严重,许多传统的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风险。因此,加强非遗档案的保护与开发,也是维护乡村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乡村非遗档案保护与开发的现状问题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完善非遗档案制度,促进非遗档案和记录成果的社会利用[5]。但是,我国乡村非遗档案的保护与开发还面临一些瓶颈问题,集中体现在制度、资金、人才和模式等方面。例如一些地方存在地方性配套法规不完善、缺乏针对性的实施细则的问题[6];保护与开发模式主要是“自上而下”,存在传承方式过于单一且过度迎合市场需求的现象;乡村非遗档案保护与开发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加上一些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导致非遗档案保护与开发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闽东畲族为例,畲族主要聚居于福建宁德(俗称闽东)地区,其中福安市畲族人口约占宁德市畲族人口的二分之一,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形成了较为典型的畲族村落。但是,在闽东畲族非遗档案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状问题。

(一)法律条例贯彻落实不到位

2017年7月1日,《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要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民族事务部门定期对辖区内畲族非遗进行普查建档和信息共享,开展非遗记忆性项目调查并建立档案库[7],为闽东畲族非遗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规范指导与制度保障。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于该《条例》的贯彻落实还不够到位,例如福安市对于《条例》中规定的月度会议未得到有效落实,畲族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的相关管理制度并未出台具体规定[8]等。

(二)专业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非遗档案作为一种专门档案,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非遗专业知识,是档案管理与非遗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但是,闽东畲族非遗档案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结构还不够合理。例如许多畲族非遗相关社会团体如畲族文化研发中心、畲族传统武术协会等,其工作人员大多是兼职,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制约了畲族非遗档案化保护的成效[8]。宁德市民族中学虽然开办了畲族武术兴趣班,但是畲族武术相关师资力量不强,学生对这些兴趣班的热情不高[9]。同时,基层档案工作人员更换频繁,畲族非遗档案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不够稳定。

(三)保护开发产业模式不健全

畲族非遗档案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开发,是拓宽畲族非遗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是,畲族非遗产业主要依赖政府拨款和专项计划,社会化力量参与较少,产业模式较为单一。福安市为支持畲族文化发展,已经成立了畲族歌曲协会、畲族医药研发中心等组织,但是,这些社会团体的运作经费主要依靠政府财政经费资助,未形成产业化运作模式,社会和市场认可度低[8];闽东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九月九”等,虽有政府部门组织投入的保护工作,但由于缺乏社会资金支持,其传统习俗仅停留在档案保护和特殊场合可见[10]。其他畲族传统(如对歌、舞蹈、纹样等)非遗档案中所蕴藏的经济效益未被有效开发利用,畲族特色文化资源尚未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

(四)文化传承载体形式不稳定

畲族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畲族非遗档案保护的初衷,也是畲族非遗档案资源开发的重要源泉。但是,畲族非遗档案传承载体和形式还存在一些风险性问题。一是畲族非遗载体破坏严重。畲族非遗的物质载体遭到破坏,将直接影响到畲族非遗档案保护与开发的效果。例如畲族传统特色建筑因年久失修或被简易房屋取代,导致具有畲族特色的传统畲村建筑大量消失;霞浦县畲歌古抄本、古籍因保管不善而被虫蛀;闽东畲村祖图因村民未进行防虫、防潮的专业处理,导致祖图缺失不完整或褪色、图案模糊[11]。二是畲族非遗文化面临断层危机。随着城乡融合进程的不断加快,畲族文化正在面临断层的风险。一些畲族群众考虑到非遗项目传承缺乏经济转化路径,转而从事其他行业;一些畲族年轻人由于没有接受畲语专业教育,缺少必要的畲语氛围,加上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畲族文化对畲族青年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三、乡村非遗档案保护与开发的策略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档案的保护与开发,要根据本地本民族非遗档案的特点,制定具体有针对性的保护与开发策略。以闽东畲族为例,非遗档案的保护与开发要不断完善和落实规章制度,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加强畲族非遗产业支撑,形成全方位的非遗传承体系,借助信息技术,进一步拓展非遗档案的保护与开发模式,探索建立符合畲族特色的非遗档案管理体系。

(一)贯彻落实法律法规

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都在于实施,《条例》为畲族非遗档案工作提供了总体性的指导和规范,但是,《条例》的深入贯彻与有效落实,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要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地方政府要依据《条例》的原则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非遗档案工作实施细则,为基层非遗档案工作提供规范性指导,确保《条例》规定有效落地。二是要做到权责明确。要明确各有关部门的主体责任,避免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同时,要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保障《条例》得到贯彻落实。三是要发挥法律的宣传作用。要加大《条例》的宣传力度,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手段,推动形成畲族非遗档案保护的广泛共识。同时,调动畲族民众文化支持的积极性,尤其是要发挥畲族干部在政治与文化两方面的带头作用,拓宽畲族非遗档案的征收渠道,让非遗档案普查工作更全面、建档工作更细致和利用工作更多样。

(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要提高畲族非遗档案的工作水平,培养技能专业、结构合理的非遗档案管理人才队伍是关键。一是要提供档案专业人才支持。要发挥好档案机构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独特作用,积极为畲族非遗档案保护与开发提供对口专业帮扶。例如福建省档案馆支持乡村振兴的挂钩帮扶县柘荣县,推动畲族非遗档案保护利用工作,发挥档案专业机构的人才优势,为畲族剪纸口述档案、畲族歌曲采录等保护性措施提供专业指导。二是要做好非遗人才梯队建设。要培养具备畲族非遗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为畲族非遗社会团体、非遗宣传教育体系和非遗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强大的后备人才力量。三是要提供人才优惠政策。为畲族青年建设乡村档案事业提供制度化保障,提高畲族青年留乡、回乡和下乡意愿,培养扎根基层的畲族非遗档案专业人才队伍。

(三)健全非遗产业模式

畲族非遗档案是畲村宝贵的文化资源,借助文化旅游的融合优势,是畲村特色而永续的发展路径。同时,产业化配套又能够为畲族非遗档案事业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形成正向反馈和良性循环机制,构建更为完善的非遗档案保护与开发模式。一是要鼓励畲族群众创业。要建立健全非遗档案融入当地创业项目的体制机制,为掌握非遗技艺的畲族群众提供资金、政策支持,拓展畲族非遗档案的经济转化途径。二是要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依靠非遗档案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延伸,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升级,为畲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留住畲村原住居民。三是要发挥品牌效应。要挖掘畲族非遗文化内涵,打造非遗特色旅游品牌和产品品牌,提高文旅辨识度与地方知名度。例如福鼎市将畲族传统服饰技艺——福鼎装应用到现代日常服饰中,使传统非遗档案焕发新的生命力。

(四)巩固非遗传承体系

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非遗档案保护与开发工作的起点,也是非遗档案工作发展的文化源泉。因此,加强畲族非遗档案的保护与开发,要巩固和完善非遗传承体系。一是要建立畲族非遗文物保护体系。通过修缮、改造与新建方式,对畲族非遗的物质载体(如建筑、服饰等)进行保护,保障非遗传承的物质凭证。二是要健全畲族非遗传承制度。发挥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宣传和示范作用,帮助和支持畲族非遗传承制度化。三是要营造畲族非遗氛围。推动非遗档案进校园、进社区,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例如,将畲族非遗项目纳入民族学校的校本课程;利用乡村振兴柜宣传、出售畲族非遗产品,保持畲族非遗的生命力。四是要完善畲族非遗研究体系。要与图书馆、档案馆等信息机构以及高校、研究所等学术机构开展广泛合作,提高畲族非遗传承的研究水平,为畲族非遗传承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五)提升信息管理手段

档案信息化是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重要发展趋势,畲族非遗档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实现数字化保护和信息共享,丰富畲族非遗档案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一是要提高非遗档案人员的信息素养。要通过自主培养与专家指导相结合,建立完善和系统的信息素养培养机制,加强非遗档案人才队伍的信息思维与技术能力。二是要增加信息化配套设备投入。加大数据库、档案管理系统、计算机和扫描仪等软硬件设备的投入,尤其是有助于畲族非遗档案(如畲族民歌、畲族传统武术等)保护与开发的声像处理工具,建立畲族非遗档案数据库,推动畲族非遗档案资源数字化、利用网络化和管理智能化。三是要拓展信息开发利用技术。应用VR(虚拟现实)技术,使畲族非遗档案的展示和开发利用不受档案保存机构的实体限制,通过建设畲族虚拟展馆,赋予畲族非遗档案利用的沉浸式体验,让用户切身感受畲族歌曲、畲族舞蹈与畲族建筑之美,拓展畲族非遗档案的传播利用范围。

四、结语

非遗档案是乡村档案的一个重要且独具特色的类别,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非遗档案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手段。加强少数民族(如闽东畲族)非遗档案的保护与开发,可以借鉴现有乡村非遗档案的工作经验,推动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文化发展模式,同时,还需要明确少数民族乡村文化特色,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文化发展格局,依据地方特点拓展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档案发展模式,使乡村非遗档案保护与开发,成为推进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猜你喜欢
畲族特色文化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永安“三月三”
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谁远谁近?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