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意识的觉醒机制试论研究生德才并进

2022-12-26 18:03韩雪娇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德才研究生主体

韩雪娇 刘 志

学术探索

主体意识的觉醒机制试论研究生德才并进

韩雪娇 刘 志

实现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觉醒,是研究生教育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根本性举措,首要在于把握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觉醒的现实规律。探索发现,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觉醒主要包括“自醒”“唤醒”以及内外联动“促醒”的三种机制。其中,“自醒”是理性思维激发、自我需要牵引以及自我反思助推的“自醒”机制,“唤醒”是正向激励和负向强化的“唤醒”机制,“促醒”是“趋利避害”本能的、认知接受、情感体验以及行为反馈的“促醒”机制。

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觉醒;机制研究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1]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金字塔的“塔尖”人才,能否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直接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成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但近几年媒体对研究生抄袭他人论文、在公共平台发布辱华言论、嫖娼、投毒毒害室友等恶劣行径的曝光也揭示出研究生才学增长与道德发展的不匹配。“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2]。可见,当前研究生培养亟待强化道德与才学的双向发展和共同进步,实现研究生个人素养的德才并进。

然而,《学记》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辩证法指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若无法调动研究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觉醒,再多的外部举措也不过是“隔靴搔痒”。2022年,教育部在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成效发布会上强调:“学生要敬畏学术,要立志报国,要在学术专长上不断进步,实现一种自律的、自觉的、自主的学习和创造。”[3]因而,实现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觉醒在当前研究生培养中可谓重中之重,揭示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觉醒的机制路径,则可以为进一步把握研究生德才并进的现实规律、在研究生教育中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一、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自醒”机制

自醒就是自我醒悟,强调的是研究生自我价值追求的内在驱动作用。作为业已成人和长期经受科研训练的高知群体,研究生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和反思意识。在无须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他们也能够明确自身的价值追求,为自己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自醒”机制,便是其在自身理性思维激发、自我需要牵引、自我反思助推的内力作用下实现自主开展德才并进活动的觉醒路径。

1.理性思维激发的“自醒”机制

理性思维体现的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研究生在长期科研训练中日益形成的理性思维,能够帮助他们激发起推动自身德才并进的主体意识。林崇德在论及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时指出,理性思维是科学精神的一种,重点在于“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4]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他们在学期间所接受的学术和科研训练,其目的都在于培养他们形成理性、严谨、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具备理性思维的研究生,理应对自身的才学增长和道德发展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善于运用辩证的、科学的思想方法认识和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因而能够在理性思维的激发下自觉形成德才并进的主体意识。更进一步地解释来说,理性思维是基于感性认识的一种思想跃迁。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5]331理性选择实际上是对感性认识的现实超越,是研究生将自身积累的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系列的思维加工从而得出的符合自身价值判断的现实取向。例如,“大山的女儿”黄文秀,她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同时也是脱贫攻坚的“时代楷模”和“七一勋章”的获得者。她曾说过,“很多人从农村走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选择成为那个“要回来的人”,并不是黄文秀一时冲动的决定。对村民同自己过去一样过苦日子的感同身受、在大学经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范教育的熏陶洗礼,甚至还有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些都是她面临人生矛盾时的感性认识。研究生期间接受系统科学思维训练的理性塑造过程,帮助她对上述系列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她在人生重大抉择面前理性地选择了回报自己的家乡,创造了更有意义的人生。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她“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6]理性思维激发的“自醒”机制是研究生超越自身感性认知的理性价值判断与选择,是研究生践行科学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他们德才并进意识的自主觉醒。

2.自我需要牵引的“自醒”机制

“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7]。”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8]。研究生自我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都牵引着他们自觉主动地唤醒自身德才并进的主体意识。在心理学视域下,“需要是有机体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中因不平衡而造成的一种‘欠缺的心理状态’。它是人从事活动的驱动力,也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9]。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级。他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指出:“人类动机生活组织的主要原理是基本需要按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成等级。给这个组织以生命的主要动力原则是:健康人的优势需要一经满足,相对弱势的需要便会出现。”[10]对于作为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而言,当务之急是谋求自身发展的需要。他们对自己的学业、专业乃至事业的价值需求,对自己的人品、人格乃至人生的价值需求,都作为一种内驱力激发着研究生自主规划和主动推进自身才学和道德的双重发展。例如,首位登顶珠峰的在校女大学生、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研究生陈晨说道:“有志青年,就要有责任、有担当,担起自己的那份责任。为了梦想,就要意志坚定、百折不回。”她把个人的梦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在自我实现需要的牵引下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在挑战攀登珠峰的过程中收获了德才并进的优异自我。习近平总书记笑着对她说:“你的强大,不仅是内心强大,专业能力也非常强大”[11],并祝愿陈晨在勇攀珠峰精神鼓励下勇往直前,不断攀上事业和人生的新高峰。可见,研究生在谋求自我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需要的牵引下,能够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水准,努力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3.自我反思助推的“自醒”机制

“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的这句名言揭示了反思的重要性。研究生作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创新生力军,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是他们不可或缺的能力素养。也正是在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学术创新训练过程中,研究生逐渐觉察到自身理应具备德才并进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杜威将反思定义为“积极、持续和仔细地对任何信念或者被认为理应是这一信念的知识基础,以及由这一信念所推导出的结论进行考察”[12]。它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13]。研究生的自我反思意味着他们对自身固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话语表达习惯等方面的自我知觉,是审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差距并试图寻找解决方案的一种动态过程。首先,研究生要对自身的才学和道德水平有一定程度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这是自我反思的逻辑起点。具体如,在道德发展方面反思自己是否形成了“四个正确认识”,具备坚定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将个人的发展进步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在才学发展方面反思自己是否具备专业要求的学术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具备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能够自觉遵守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等等。研究生只有在上述德才方面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定位,才能进一步明确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才有可能生发德才并进的主体意识。其次,在明确自身发展定位的基础上检视自身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并尝试给出趋向理想自我的可行方案。在反思中找到差距与不足是自我反思助推“自醒”机制的关键步骤。《礼记•中庸》有云,“知耻近乎勇”。研究生自我省思的目的就在于找到当前的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明确自己下一步应在哪些方面有所精进。当研究生开始尝试探索能够填补差距,使自己更加趋向于理想自我的可行性方案时,就意味着研究生德才并进的主体意识在自我反思的助推下得以觉醒。

二、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唤醒”机制

唤醒是外力作用下的自我醒悟,强调外部因素对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触动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5]302研究生德才并进的主体意识得以觉醒并不只有内因在发挥作用,与研究生教育相关的其他教育工作主体、考核评价制度、校园文化环境等外部因素都对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触动作用,根据功能主要可以划分为正向激励和负向强化两类“唤醒”机制。

1.正向激励的“唤醒”机制

正向激励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教育手段。然而要想达到唤醒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目的,正向激励的教育手段还要密切结合研究生群体的独特属性,遵循研究生教育的特殊规律。首先,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与研究生构建起了研究生教育阶段最主要的教育交往关系,在导学活动这一场域中发生着最广泛、最深刻的实践交互”[14]。因而,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引导对于促进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觉醒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记》有云,“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意思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威逼学生,要劝勉学生而不强制学生,要启发学生而不将结论全盘托出,这样才能收获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学习且能够用心思考。相比本科生而言,研究生有着更为丰富的学习和人生阅历,他们的思维也相对更成熟,个性也更为独立。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引导不宜急于求成,而是要多牵引他们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多鼓励他们尝试挑战有难度但有意义、有价值的任务,多启发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深耕、对学问和人生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如此才能唤醒研究生德才并进的主体意识。其次,朋辈群体的正向激励作用也是唤醒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重要手段。研究生群体的学习时间相对灵活,自主活动的空间也相对较多,朋辈伙伴常常是除导师之外与研究生交往最密切的群体。所谓“燕朋逆其师”,与品行不端正的朋友交往甚至会诱导研究生违逆导师的教诲。因而,选树研究生身边德才兼备的正向典型能够对唤醒他们德才并进的主体意识发挥一定的正向激励作用。一方面,选树的标准要生活化。坚持“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影响身边人”的原则,让研究生感受到德才兼备的榜样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存在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的。虽然不排除有极端优秀的个例标杆,但更多要选树贴近研究生群体“最近发展区”的正向典型,使研究生产生更多的自我效能感和向上趋动力,才能够唤醒他们德才并进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选树的类型要多样化,为研究生自主德才并进提供更多可借鉴的渠道。例如,所选树的正向典型其成长环境要兼顾顺境和逆境,成长动机要辨别是始终如一的初心不忘还是机缘巧合的生命触动,成长路径要综合本专业的单线突围及跨专业的曲线发展等等,如此才能更广泛有效地唤醒研究生德才并进的主体意识。最后,师门组会研讨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常见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师门组会研讨的“唤醒”功能是实现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觉醒的必然选择。师门组会是研究生的一种学习模式,更是导生间、生生间交往互动的一个现实活动场域,是研究生导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重要阵地。导师应在组会中主要发挥向导作用,而不是在研讨中树立个人的绝对权威,要积极引导研究生关注和探索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大命题,鼓励每位成员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师门朋辈成员之间的讨论则应是问题意识牵引的、多维观点碰撞的、善于博采众人之长并始终保持开放状态的。上述平等对话的导生互动更容易引发研究生对自己专业发展和个人素养提升的思索,也更容易唤醒他们自身德才并进的主体意识。

2.负向强化的“唤醒”机制

激励的类型有正有负,除了正向激励的教育手段之外,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觉醒也能通过负向强化来实现。所谓“负向强化”,实际上是指通过反面例证的说服教育或制定一系列惩戒措施对研究生偏离德才兼备的思想和行为进行预防、规范和治理,从而引起他们的警觉和重视,帮助研究生自主形成德才并进的主体意识。一方面是底线管控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负向强化。底线管控是通过外部的警示教育、批评处罚等纠偏措施帮助研究生明确自身行为的底线标准,筑牢德才并进的思想防线,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对研究生底线行为的管控需要贯通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始终,将其与研究生教育的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才能在不断的负向强化中使研究生觉察到德才并进的重要性和自主性。最直接的管控,是根据研究生不道德行为所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对其进行惩罚。例如,研究生出现蓄意谋害他人、嫖娼、诈骗、违反防疫政策规定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学校可对其处以记过、留校察看、取消评奖评优资格甚至开除学籍等处分。更重要的是,后续要及时给予受处分的学生以严肃批评教育,让其深刻反省并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危害,而不是仅仅给出一个处理结果。这样才能让有行为偏差的研究生认识到作为一名高知分子,自身的道德发展水平也要与研究生的身份相匹配,否则就会引发德不配位的系列问题,从而达到唤醒他们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目的。由于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大部分也是高自尊群体,若教育引导的方式不当易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因而对于未出现偏差行为,但存在思想误区或意志不坚定的研究生,要在过程评价中及时给出反馈进行预防,而不宜采用直接批评的方式。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向学生讲授正确的观点之外,还要对各种非主流思潮中的错误观点进行批判和辩驳,通过负向强化的方式帮助研究生形成正确认识,逐渐养成自主提升自身才学和道德素养的习惯。导师在组会上要对社会热议的研究生群体中的反面典型进行批判,与研究生共同探讨这些偏差行为的危害及其背后成因,引导研究生自觉提升学术诚信意识、规则意识以及德才并进的主体意识等,杜绝类似的行为发生。另一方面是制度规范与文化约束相结合的负向强化。制度规范是对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觉醒的硬性约束,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于2020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严格规范培养档案管理,探索建立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校际馆际共享机制,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15],针对研究生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给出了具体处理办法,通过加重行为后果的负向强化方式唤醒研究生提升学术诚信的主体意识。但对主体意识的唤醒不能仅仅停留在硬性的制度规范上,还需要结合文化约束的软性治理,在研究生群体中树立去恶扬善、扶正祛邪的荣辱观。例如,将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作为研究生入学的第一课,小到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大到对他人学术观点的规范引用,在日常科研训练中时刻敲响学术诚信的警钟,在研究生群体中形成一种求真务实、严谨认真,耻于抄袭和弄虚作假的良好风气。

三、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内外联动的“促醒”机制

促醒是研究生自我觉醒的内力驱动与外力唤醒的双重联动,是研究生在自主驱动与外界刺激相互交融的双重作用下逐渐提升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现实过程。“促醒”机制效用的发挥,一方面体现在实现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觉醒的作用力是来自于研究生的内部自醒和外部唤醒的双重联动。另一方面,区别于“自醒”与“唤醒”机制,“促醒”机制能够深入影响研究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动态发展,在更进一步的过程维度中促进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觉醒。

1.“趋利避害”本能的“促醒”机制

趋利避害,是人之本能。“面对有利的刺激选择趋近,面对有害的刺激选择回避,对于维系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6]研究生虽是具有一定理性思维和自我反思意识较强的高知群体,但在面临不同的外部刺激时也会同常人一样表现出主动向好和被动规避的两种倾向。谋求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是研究生当前最紧迫的自我需要,这种自我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一种内生动力,内在驱动着他们不断寻求机遇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准。当这一内驱力受到外界提供的正向刺激,如高校为鼓励研究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水平人才所设置的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或是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出国访学交流的机会等时,便会使研究生如雨后春笋般强劲地萌生提升自己和发展自己的意愿和诉求,在内外合力的双重作用下强烈地促动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觉醒。反之,对德才兼备偏差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的规避,则是研究生最基本的现实生存的需要。外界产生的负面刺激,如媒体曝光的研究生违法违规的恶劣行径、社会舆论对研究生群体的负面评价等,都会让研究生本能地产生警觉或紧张的情绪。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指出,紧张“并非是一种单纯焦虑或不愉快的状态,而是一种行为的准备或激发状态”[17]。当外界刺激使研究生出现紧张情绪时,实则是在激发研究生采取被动规避和杜绝错误、主动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行为活动,从而使研究生在德才并进的行为准备状态中逐渐实现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觉醒。

2.认知接受“促醒”机制

认知接受“促醒”机制实则是研究生将外部规范内化到头脑的认知图式中,实现对德才并进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认同的现实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指出,“内化是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是变‘社会要我这样做’为‘我要这样做’”的过程[18]。这一过程既包括对德才并进这一行为的“知其然”,也包括明晰行为背后成因的“知其所以然”,因而能够使研究生在基于理性认识的前提下实现自身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觉醒。认知接受的过程包括感性和理性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最初的感知阶段,是研究生对“德才并进”形成直观认识但尚未形成深刻概念的初始认知阶段。研究生在接收外部的规范要求,如要成为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要遵循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要有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同导师建立和谐的导生关系等外界信息时,他们刚开始在头脑中只是对这些论断有初步的感觉和印象,“以及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5]285。在这一阶段,研究生对于“德才并进”的认知大多是片面的、外在的。随着实践的增多和认知程度的加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研究生对“德才并进”的理解,经由对头脑中原有认知图式的分解加工和重组排列,逐渐从表面深入到本质内涵、从片面拓展至概念整体、从字面延伸至实际意义。他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德才兼备”并不是外界施加的束缚,而是与自身发展需要相契合的方向指引。同时也意识到,“人无德不立”,专业素养的提升是无法离开优秀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的支撑的。对“德才并进”背后深刻内涵和意蕴的理性认知,能够促进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觉醒,帮助他们明辨是非、作出决断,更好应对道德的两难困境,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3.情感体验“促醒”机制

情感体验是“个体受外部环境中情感诱发因素的影响下,历经情感直觉、情感解释、情感判断和推理等阶段,最终达到身心智和谐统一的心理过程”[19]。情感体验“促醒”机制则是研究生在外部情感诱发因素的影响下,历经系列情感发展阶段最终实现德才并进主体意识觉醒的过程。根据影响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短暂情绪反应机制和稳定情感认同机制两种类型。短暂情绪反应机制是研究生在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时作出的应激反应,通常适用于一些偶发事件对研究生造成的短暂情感触动。这种触动多是应激性的,过分依赖外界环境刺激的,研究生一旦脱离情绪体验的具体情境,德才并进的主体意识便容易再次归于沉寂。例如,研究生党支部组织观看的《感动中国》《同上一堂思政课》等节目、组会研讨中导师满载着生命智慧的谆谆教诲,这些都会让研究生在当时的情境中产生向上向好的情绪体验,并有可能在这种暂时性的情绪体验中完成自身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觉醒。但是当这种短暂的情绪体验不限于情感直觉,进而走向情感解释、情感判断和推理等阶段时,便会在研究生头脑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情感认同机制。虽然外界的环境刺激依然可能是偶发的,却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与研究生已有的心理图式产生共鸣。当研究生将《感动中国》中的人物事例如黄文秀等与自身的生命经历建立起情感关联时,他们就会对黄文秀毅然选择奉献家乡的理念和信仰产生稳定的情感认同,并在自己择业时更趋向于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这时的情感认同机制已不再过分依赖外界的环境刺激,甚至能够在研究生面临诱惑和质疑时,帮助他们坚定自身成长成才的理想信念,真正意义上实现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觉醒。

4.行为反馈“促醒”机制

外界对研究生自身行为所传递的各种反馈信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研究生的认知和心理活动,促进他们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觉醒。行为反馈的“促醒”机制是最直接体现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在内外联动作用下得以觉醒的现实过程,它既涉及研究生自身行为的外在反馈,同时也涉及研究生对外在反馈信息的内化与消解,通常可以划分为正向反馈和负向反馈两种机制类型。对研究生德才并进行为的正向反馈,实则发挥的是对类似行为及其背后认知和心理图式的正向强化作用。例如,武汉大学的4名医学研究生在跑步途中偶遇车祸伤员并利用专业知识联手施救的故事被媒体宣扬报道,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华南师范大学的一名女研究生因喝止暴徒而受伤的英勇事迹也引发了社会关注,她说“我虽害怕但不懦弱,遇人有难若不相助会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浙江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因与路人合力救起落水父子的义举,被当地公安局授予“见义勇为行为确认书”,他认为此次成功救人得益于平时积累的急救知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类似的种种行径,使研究生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扬中更加坚定了提升自身才学和道德发展水平的信念。外界对研究生危难之际显担当行为的宣扬和赞美等正向反馈,加速了他们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觉醒。与之相应,对研究生偏离德才并进行为的负向反馈,则警醒着研究生自觉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发展水平。具备一定独立精神的研究生能够在学术上进行自主创新并在生活中探索和尝试更多的可能性,但在一些涉及政治性、原则性的“大是大非”问题方面则是不容“试错”的,对研究生触及道德和学术底线的边缘性行为的警示反馈,则从另一面促动着研究生德才并进主体意识的觉醒。

[1] 习近平.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N]. 人民日报, 2020-07-30.

[2]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7.

[3] 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④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成效[EB/OL]. [2022-09-01].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521.

[4] 林崇德. 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 67.

[5]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6] 习近平.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N]. 人民日报, 2019-07-02.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691.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286.

[9] 周冠生. 需要的系统观与自我社会价值实现说[J]. 心理学报, 1995(3): 274.

[10]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 第3版[M]. 许金声, 等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42.

[11]习近平. 中国有梦青春无悔——习近平五四青年节参加主题团日活动侧记[N]. 人民日报, 2013-05-06.

[12]DEWEY J. How we think[M]. Boston: D. C. Heath& Co., 1910: 6.

[13]曲铁华. 基于自我反思的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40(1): 90.

[14]刘志, 张佳宁.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建设“导学思政”体系[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2): 96.

[15]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教研[2020]9号[A/OL]. [2022-09-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16]WILKOWSKI B M, MEIER B P. Bring it on: angry facial expressions potentiate approach-motivated motor behavior[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0, 98(2): 201-210.

[17]申荷永. 充满张力的生活空间勒温的动力心理学[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49.

[18] 陈万柏,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1.

[19] 李文昊, 祝智庭. 改善情感体验: 缓解大规模疫情时期在线学习情绪问题的良方[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5): 23.

韩雪娇,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长春 130024;刘志,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长春 130024。

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研究”(编号:18JZD050)

10.16750/j.adge.2022.11.009

(责任编辑 刘俊起)

猜你喜欢
德才研究生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画家 孙德才
孙德才·美术作品欣赏
何谓“主体间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躬耕教苑 德才双馨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