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包积液急性加重从水结玄府论治辨析

2022-12-27 04:55王智先孙非非袁宏伟朱明丹杜武勋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5期
关键词:气液心包津液

王智先 孙非非 刘 岩 袁宏伟 朱明丹 杜武勋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

心包积液是由心包疾患或各种原因累及心包导致心包腔内积液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渗漏而引发心包分泌液体过多,积聚在心包腔内的一种心包疾病综合征[1]。临床见证可轻可重,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可致心包压塞而危及生命。目前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心包穿刺引流和对因治疗,及时地进行心包穿刺引流是缓解患者症状的最好办法之一,但也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如手术创伤大,易损伤心肌,积液增加快,抽液后易反复等,是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2],对因治疗效果也并不确切。中医古代文献中无“心包积液”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胸痹”“心痛”“伏饮”“支饮”“心水”“心悸”等病范畴[3]。玄府气液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中医学认为,寒邪入侵机体,伤及阳气,尤易损伤三焦气化及肺、脾、肾三脏功能,肺阳虚弱,未能通调水道;脾阳不足,运化失常,水液内蕴,聚于心包;肾阳虚衰,气化减弱,津液隧道纹理与玄府微妙处怫结滞致密塞,致水湿停聚心包,出现胸闷、喘憋、水肿等症状。中医药对本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优势,不但可以促使积液吸收,还可以减少激素等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及反跳现象[4],备受临床推崇。笔者以中医气化理论、气液玄府学说为切入点,系统整理幽微难见之玄府和宏观之三焦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完善脏腑水液代谢之宏、微观结构,冀为心包积液的致病机理及防治提供新思路。

1 心包积液属于“心水”范畴

津液指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分泌物。正常状态下,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及其代谢平衡是个复杂的过程,依赖于气以及肺、脾、肾等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如《素问·经脉别论篇》所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若气化失司,三焦壅塞,出入升降失调,水津不能四布,玄府开阖失度,浊阴弥漫,瘀滞不畅,造成“气液昧之”则水液泛滥周身、局部,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心包为心之外围,具有替心受邪,代心行令之功,所以外来病邪侵袭机体后容易潜伏于此处,故能“代心受邪”[5]。若外邪侵袭或久痹入心包络,或心包受损,邪气循经乘虚而入,隐伏于内,以扰乱肺、脾、肾三脏功能为著,肺失宣降、脾失运化、肾失温煦,血气凝聚,清浊相混,邪气盘踞于心包,内外隔绝,日久郁结渐深,或为水饮凝聚,或为瘀阻玄府,或两者兼而有之,渐而发生形质改变,致心包体用受损和血液运行障碍,造成血液中的水分向组织间液渗出,水饮蓄积于心包[6],其证或缓或急,或轻或重。历代医家对于类似心包积液的相关病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如《灵枢》记载“心包络之脉动则病胸胁支满者,谓痰饮积于心包,其病则必若是也”,最早对痰饮内停于心包症状进行了描述,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首提“心水”概念,指出“心水者,其人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又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其中身重而少气、喘咳不得卧、身重肢肿等主要病症,正合心包积液的临床表现,此外,临床影像学检查可见心影显著增大或心脏超声检查时发现液性暗区,可将其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因此“心水”较为符合本病的病理表现,临证时以“心水”进行辨证论治。

2 水结玄府的病机特点及与心包积液证候间的关联

2.1 “阳化气、阴成形”之过与不及是心包积液发病的基础

气化是世界事物存在和运动的一种普遍形式,是生命活动的本质。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人体生理活动中的新陈代谢、疾病状态及病理产物的形成,皆是“气”所呈现的不同状态,都可以概括成“阳化气,阴成形”“聚则成形,散则为气”,若无气化,气将永远处于混沌状态,万物亦不复存在。阳动而散,阳化气的过程是“由阴化阳”,可将有形之物弥散成无形之气,此为阳化;阴静而凝,阴成形的本质是“由阳化阴”,可将无形之气凝结为有形之物,此为阴化,水饮等有形实邪之聚散消长皆依靠“阳化气”的推动和“阴成形”的积累。无论“阳化气”或“阴成形”,其“化”与“成”始动因素则归于“阳气”。“阳气者,若天与日”,《类经·阴阳类》云“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阳气具有温养、气化、防御卫外之功能,是一身气化之原动力及功能承担者,水液的输布、蒸腾、排泄都是在三焦气化的参与下完成,并通过脏腑为载体,以玄府为通道,环流周身,营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郑钦安《医理真传》也云“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阳气散漫,则阴邪立起”,阳化气正常则蒸津化液,布于体内濡养脏腑,达于体外为汗、为溺;阴寒极盛,则销铄阳气,机体气化活动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则气化结构或程序被打乱或者衰减,不能化气或成形,即可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死亡[7]。“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虚是伏邪潜藏或邪气留连的基础,即《时病论》所谓“壮者邪不能居”。心包积液病程绵长,本病多因先天阳气不足或后天失于养护导致人体阳气亏虚,邪气乘虚侵袭心包而发,从而引起脏腑推动、温煦、气化功能减退,其气滞、血瘀、水结莫不与阳虚相关。外邪侵犯人体,早期人体正气充足,寒邪隐匿潜藏于病邪潜伏于玄府、膜原、肠腑、经络等难及之处,自我积聚,潜证导向,复加内外多种致病因子的侵袭下伺机而作或逾时而发;日久正气亏损,邪气久滞不祛,或失治误治、过用、久服、寒凉之品伤阳,或“阳从内消”或“阳从外走”,致“五脏阳已竭,津液充廓”。“阳化气”动力不足,机体脏腑功能无动力支撑,则脾不能升清运化,使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和排泄,阴津凝敛成形过盛,气液运行受阻,瘀滞而导致病理产物内生,如血积成瘀、水停成饮等。因此,心包积液患者内有伏阴的致病基础,外受阴寒邪气,内外相引,致使元阳中脱,不能化气行水,水液运行出入无序,饮停心包,则喘憋不得卧;痰浊内阻,使经脉不通,血行郁滞,血不利则为水,血、水互患互化,相兼致病,使津液流通受损更甚,加重胸痛、胸闷等症状;水气凌心射肺,则见心悸烦满;阴邪蕴结玄府,气液渗灌失司,水液聚而成饮成痰,甚则水湿泛滥,聚而成肿,肺气郁结不通,则呼吸困难加剧或咳嗽不止,导致急、慢性心包积液的发生、发展与转变。

2.2 水结玄府是心包积液“气液昧之”的病理表现

在津液代谢过程中,人体阳气的气化,气机的和畅顺达,是气化的先决条件。阳旺津生,气化津行,而气机的畅顺又与玄府气液宣通密切相关,因此,玄府与脏腑之气化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共同担负着机体气血流通、营卫交会生化、津血互渗的功能。心包之玄府络脉颇丰,气液流通旺盛,血气内外交错,沟通表里,多维传递,渗灌最多。心通过调节心包玄府之开阖,控制津液输布渗灌、营卫交会生化、水谷精微的转化代谢,以达到“气液宣通”;若阳化气不利,“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气液昧之”[8],津停水阻则变生痰饮、瘀血、浊毒等病理产物,久病入络,痰瘀有形之物锢结不解,易入难处,水结玄府而产生种种病变,造成诸证蜂起。

2.2.1 玄府乃津液代谢之微观通道 “玄府”之名,首载于《黄帝内经》之“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所谓玄府者,汗空也”[9]。以其细微幽玄不可见,或汗液色玄,从孔而出,故名,又名元府、汗孔,具有聚集汗液、泄越卫气之功用,为“气液出行”以及“精神、营卫、气血、精液出入流行之纹理”之处[10],是遍及机体肌肤腠理、脏腑、肌肉、筋膜、骨髓、五官、九窍微观结构,内入脏腑、外达肤腠,谓“无物不有”,为气升降出入之门户,气液流通之微细孔道,担负着机体气血流通、津液渗灌、沟通内外、营卫调和之功能。玄府是阳气功能与气化活动之场所,为津液代谢提供终极通道和至微结构基础,具有微观性、广泛性、开阖性、通利性等特点,在气液流通的过程中扮演着“控制阀、开阖枢”的开关角色,且兼有“运水以行津”“行血以通脉”“行气以气化”和“传递以运转神机”诸功能,正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所言“玄府者……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之用者,皆升降出入之通利也”,刘完素将其称为“气液宣通”[11]。

2.2.2 水结玄府本质为气血津液的病变 玄府是津液运行的道路,“玄府”宣通,开阖通利,则气得宣畅,液得流通,经络、腠理、三焦、脏腑滋养有度,方能“推陈出新”;同时,亦要气液轻清,才能一气周流;反之,津液隧道纹理与玄府微妙处怫结滞致密塞,“气液昧之”,不能渗泄滋润于外而荣养百骸,聚停于形体、心包,形成水淫玄府之证,轻者水淫局部玄府,形成隐性水肿证;重者水饮泛滥周身,形成显性水肿证。阳虚气化失常、津液环流障碍、停滞积聚,气血水结于心包中,水湿不化,内生水、湿、痰、饮等,诸邪怫郁,玄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阴津渣浊丛生,垢气逆窜,遂生痰浊、瘀阻、气滞等,痰瘀等有形之物锢结不解,盘踞于玄府,邪闭孔窍(玄府),内外隔绝,致气机升降失常,气血不得渗灌,津血不得互化,而致心包“体用俱损”,出现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等支饮症状;水饮扰心乱神,邪陷心包则嗜睡、昏蒙不识等,甚者出现心包压塞,险象迭出,危及生命。

3 温阳化气、开通玄府贯穿于心包积液治疗的始终

心包积液乃寒邪在体内潜匿积聚心包络所致。阳从内消,津液不能渗灌,积于玄府,着而不去,可致急性期表现;阴毒蛰伏、销铄正气,伏而待发,演变为隐匿期。其病变程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轻到重、由无形至有形,使病情逐渐加重,一遇新感引动或伏邪势盛,应时而动,因加而发,皆可痹阻玄府水道,导致气液流通障碍。治疗当从扶正和祛邪两方面入手,急则祛邪为先,以分消诸邪,透邪外达,重点予以温阳益气,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救阴固脱、回阳救逆等方法治疗,以开通玄府,重建正常的开合流通功能,恢复气血津液的正常流通渗灌和气化的正常运转之目的;隐匿期注重调理,扶正祛邪,注重损复,减少其反复发作的频率为治疗目的,全程病证结合,紧握病机,辨证施治,以通为用,调和气血,贯穿始终,体现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防治原则。

3.1 加重期以祛邪为主,气、血、水共治

3.1.1 温阳化气,利水泄浊 慢性心包积液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水饮、痰浊、血瘀等标实证,加重期治疗目的主要是迅速缓解慢性心包积液临床症状。水饮、痰浊、血瘀为津液异化的产物,一源化生而出,本为一体,同属水气为病。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提出“血不利则为水”重要论点,阐明水与血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中“血不利则为水”中的“水”为病理产物,其原因为脏腑功能失常,气化不利,血行不畅,导致津液输布、代谢失常的病理状态,临床常表现为气血水同病,以胸痛,气喘,水肿等为主要表现。清·何梦瑶在《医碥·肿胀》中言“气水血三者,病常相因,有先病气滞而后血结者,有先病血结而后气滞者,有先病水肿而血随败者”。唐容川《血证论》言“水病可以累血,血病可以累水”“治水即以治血,治血即以治水”[12],为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及水气病提供理论依据。水饮、痰浊、血瘀为阴邪,重着黏腻,弥漫于三焦,蕴蒸不化,胶着难解,“内闭九窍”,停于心下。“凡属有形者,无非阴邪渣浊之物”“阴霾湿浊之气既消,则热邪自透,阳气得通矣”,表里阳气温升宣通,则饮化为气,气化为液,从而正常输布津液,方能使水谷精微运贯全身,旧饮去而新邪不留,譬犹日光,普照大地,促使“形化气”,故仲景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以鼓荡气血,祛寒散湿,通关开窍。“温药”具有振奋阳气、开通腠理、通行水道之功,能恢复肺脾肾气化功能,“化有形为无形”,使气液流通复畅,体现了“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原则,扶正包括益气、温阳,佐以滋阴;祛邪当以气、血、水同调,汗、利、下同施,务利水湿复其气化,以振奋卫气,或温阳化饮使水湿、寒热去,给邪以出路,据此进行处方用药,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指出“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当从小便去之”是从气化的角度,使气化水行饮有去路,则短气之证亦除。叶天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提出“外饮治脾,苓桂术甘汤为主方;内饮治肾,肾气丸主之”,奠定了水饮病的辨治思路,为历代医家所遵从。临证常选用五苓散和当归芍药散、苓桂术甘汤、济生肾气丸及小青龙汤类方剂温阳化气,使水气得发,玄府宣通,水道通调,体现“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此外对郁而化热者,常选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木防己汤等清热利水方药,以宣通怫郁郁结,则通利可愈;同时兼顾患者本虚症状,给予益气温阳、养阴生津等治疗方法,做到祛邪不伤正。

3.1.2 开通玄府、透邪外出 三焦气液布化失常,出入升降失调,水津不能四布,浊阴弥漫,邪气阻滞,玄府枢机不用,邪无出路致水液聚而为患,临床症见“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慢性心包积液急性期水肿发病,始于血肿,次之气肿,由生水肿,继之演化为水饮、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在体内滞留或堆积,日久成肿,而病机的关键在于玄府,引起玄府气郁、水瘀、毒滞,为病机关键,序贯而生其他病邪。玄府当“通”,“水浊”当“透”,以顺应玄府“复其开合,贵于通利”之性,重建正常的开合流通功能[13]。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指出“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对玄府郁闭之证,“开门逐寇,透邪外出”是其主要治则,欲驱邪外出惟有使用辛散温通之品,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玄府。临床用药多以辛味药为主,风药具有升、散、透、窜、燥、动等多种特性,能“以辛散结”“令郁得开”,李东垣《脾胃论》也谓“味薄风药,升发以伸阳气,则阴气不病,阳气生矣”,汪昂《本草备要·药性总义》云“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风药与肝主疏泄,喜条达之机恰合,有开启玄府腠理、开通经络窍道、开发郁结闭塞之功,能疏通各种淤滞而使脉道通利,津液通达,营卫和调,血流畅行[14]。通过辛味药行经通络而祛其闭,更能深入痼结病所,松透病根,使邪气外,不仅能开发肌表汗孔以解散表邪,同时也能透达贯穿全身脏腑经络、玄府孔窍[15]。临床常用:防风、羌活、荆芥、白芷、葛根、柴胡、青皮、香附、郁金等辛散通玄药及全蝎、地龙、蜈蚣、僵蚕、当归、川芎、红花等虫类通玄药以散玄府气机、宣腠理、行津液、通气血。

3.2 隐匿期扶正固本、培土治水

加重期在诱因去除或病因平稳之后,此时邪气尚未超越人体正气的自身调节范围,邪气无力与正气相争,两者相互牵制,力量势均力敌,或正邪交争的程度较低,势态隐匿,不立即发病,伏藏于内。此时虽症状不显,但机体正气亏虚、阴阳失衡未得到有效纠正,正如《灵枢·贼风》所言“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若调摄不当,或伏邪未净积聚至正虚邪盛时则极易病复。故加重期不力克新感、去邪务尽,隐匿期若不培元固本、坚壁清野,则客邪不断,藏伏益深,病必渐重。隐匿期的治疗体现了中医药长期疗效的优势,是延缓、阻断病程进展的关键“拐点”。因此,隐匿期的后续治疗和对患者的有效管理显得异常重要,直接关系到疾病的预后及转归。此期患者水饮、痰浊、血瘀等标实证基本得到控制或减轻,脏腑功能亏虚的本虚证则上升为主要矛盾,恢复脏腑气化功能是此期治疗的关键。在治疗上,把握“未病”时机体的状态,在正气尚不虚馁,邪气还不炽张之时,充分调动机体的内在因素,采取“未病先防”“执中焦以通达四旁”的治疗思路,以“脾胃为中心,整体调理,治病与防病并举”,重点予以益气温阳、养阴生津、平衡阴阳气血,同时兼顾水饮、瘀血、痰浊等标实证,活血利水应与益气温阳,补血养阴等治法同用,临证多选用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益母草、白芍、扁豆、仙茅、淫羊藿、山药等药物以扶正培本,则阳气得以生发,气液得以流行,玄府得以宣通。

4 验案举隅

患某,女性,60岁,2021年10月13日初诊。主诉:间断胸闷、气短2年,加重1月。现病史: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活动后尤甚,伴运动耐力明显减低,曾于外院诊断为心包积液,经住院治疗后症状缓解,平素规律服用“呋塞米、螺内酯、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等药物治疗,上述症状时有反复。近1个月来,患者因劳累后上述症状较前加重,休息后未见明显缓解。刻诊:患者胸闷喘促阵作,双下肢水肿(++),畏寒恶风,乏力纳呆,眠可,二便调,舌质暗红、苔白,脉细弱。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ST-T段缺血性改变;心脏彩超示:左室射血分数(EF)47%,左房厚度28 mm,左室舒张末厚度36 mm,主动脉硬化,左室舒张功能降低,左心室壁心肌运动欠协调,心包积液(大量),心包水深约34 mm。既往史:高血压病史8年,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西医诊断:心包积液;中医诊断:支饮(气虚水停证),治则:温阳活血,利水开玄。予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五皮饮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处方:葶苈子30 g(包煎),桑白皮30 g,大腹皮10 g,车前子30 g(包煎),茯苓30 g,泽兰10 g,麸炒白术 20 g,陈皮15 g,丹参30 g,麻黄9 g,桂枝10 g,麸炒枳壳10 g,大枣6枚,益母草30 g,羌活6 g,水蛭粉3 g(冲服),细辛2 g。7 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用药14剂后诸症减轻,后期以培本固元平衡阴阳气血,调理脏腑功能为主,经调治后患者胸闷气喘乏力明显减轻,双下肢水肿消退,2个月后复查心脏彩超:射血分数58%,心包腔内见未见液性暗区。

按:心包积液是以玄府密闭、气化失司、水饮内停为基本病机,属玄府为病。玄府之病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开阖通利太过和不及两类。玄府开阖通利过度,多因阳邪上犯所致,所谓开之过,通有余,表现为气液的运行或神机运转亢奋或有余,临证多见亢奋有余无制,精神兴奋,出现喘憋烦躁、多梦口渴,重者癫狂、惊厥或谵语等,且出现于疾病之初;不及多因阴邪或虚所致,气液流通不足,渗灌乏力或疲惫,精神倦怠,水肿乏力,重者则出现咳逆倚息、嗜睡昏迷等。整体治疗当从痰饮着手,五脏同调,气、血、水共治。本案中气虚血瘀水停是心包积液发生的基础,阳气亏虚玄府郁闭是其加重的重要因素。治疗以温阳活血,开玄利水为主要治则,临证以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行水,下气平喘,以迅速缓解症状,五皮饮以化气利水,健脾祛湿,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化气,开通玄府,托邪外透。方中葶苈子、桑白皮均归肺经,泄肺平喘,利水消肿,二药合用可迅速清泄上焦水饮;茯苓、白术健脾渗湿,清利中焦水湿;五加皮归肝、肾经,温肾除湿利水;车前子甘微寒,具有利尿渗湿和祛痰的双重作用;泽泻归肾、膀胱经,泄水湿,行痰饮,以消下焦水湿,三焦并治,水道通调,则水饮可消,麻黄、桂枝,一则发汗,使玄府瘀滞之水得以开散通利;再则通阳宣散郁结之阳气,泽兰、益母草、丹参活血祛瘀;实现气液宣通,使瘀血浊气去而清气新血生,进一步带动全身气血周流,同时加以羌活、细辛、水蛭等开通玄府窍道之药,风药与温阳、健脾、活血之品,共奏利水开玄之功,则饮瘀得消,水气自除。

5 结语

心包积液属于水湿凝集于心之“痰饮”“心水”范畴,为五脏功能失调、血水停聚于心包所致,气化失司、玄府闭阻,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是其基本病机。加重期重在改善临床症状,隐匿期以延缓病变发展为治疗目的。临床首当辨别阴阳的多寡,时时扶阳,适时消阴,注重阴阳气血的平衡,通过调理全身脏腑功能,在阴阳气血辨证相结合的基础上辅以利水消肿,祛除病邪,目的在于增强患者抗病御邪能力,促进组织修复,改善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抗病预邪能力,从而做到“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的,使中医药“辨证论治、整体治疗、复杂干预、动态调整”的防治特色得以体现[16]。此外,在中医整体辨证论治和分液论治的基础上,对于危急重症,在病因诊断明确的基础上可选择局部外科手术,包括心包穿刺引流,心包开窗引流术,心包切开错位缝合术,可快速解除心脏压塞,缓解患者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心包填塞症状,以免危及生命,后期可用中药调理善后。对于慢性心包积液可给予中药调理治疗,若出现缩窄性心包炎则亦需及时诊治。

猜你喜欢
气液心包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1047例心包积液患者常见病因及临床特点的分析
早产儿心包积气保守治疗1例并文献复习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运载火箭气液组合连接器动态自动对接技术
微重力下两相控温型储液器内气液界面仿真分析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心包穿刺的诊断及治疗
气液固多相流对法兰接缝处的腐蚀行为研究
基于新型C4D的小管道气液两相流流型辨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