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路径探析

2022-12-27 23:31杨睿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融媒体电视节目

摘要:新闻评论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种表达观点、宣示立场、表明态度的文体,拥有独特的新闻传播价值。随着新媒体崛起,电视媒体受到较大冲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面临全新的挑战,节目该如何推陈出新,争取更多受众支持,是电视媒体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有助于筑牢电视媒体的发声阵地,在纷繁复杂的“舆论战场”始终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具有独特的新闻传播价值。文章围绕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实际情况,分析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生的变化,探索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路径,得出创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要从五个角度入手的结论,旨在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提供更多创新性的参考。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评论;电视节目;创新;变化表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2-0173-03

新闻评论系新闻报道中最为常见的新闻产品,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重大新闻、社会热点等,运用综合分析等方法,就事论理发表的评论,其在舆论引导上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在融媒体背景下,受众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生产过程通常需要耗费较长时间,尽管这有助于保障节目质量,但也弱化了节目的时效性。

鉴于此,在新媒体强势崛起的环境下,电视媒体要同新媒体融合发展,综合应用新技术、新平台,善于转变新闻评论节目的制作模式,全面开展自我革新和创新工作,探索可持续生存和发展道路,为受众带来更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内容。

一、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变化表现

(一)形式方面

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呈现出多元化的發展形态,形式变化上具有三种特点。

一是节目评述结合,即节目主持人在客观陈述新闻事件的过程中,会阐述清楚事件发生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影响五个层面,将“评论”的价值结合事件讲述加以体现,让受众从多个角度了解新闻事件的具体情况,突出节目的舆论监督能效[1]。这种形式最早出现在《新闻与观察》节目中,之后有更多的节目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实现了事件阐述和评价的结合,使得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正确的引导,坚守正确的立场与观点。

二是评论节目主持人风格的个性化,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表现形式多样化的背景下,新闻评论员的作用得到凸显,部分具备较强的人格魅力,语言表达流畅且富有感染力的评论员,甚至成为提升节目收视率的关键。比如,在北京卫视的《奇妙实验室》节目中,马丁主要承担节目主持人的职能,而在江西卫视的《深度观察》节目中,马丁则扮演了新闻评论员的角色。他凭借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新颖的观点,在帮助受众了解节目主旨和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真正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

三是融媒体时代,受众参与新闻评论节目的途径多样化。在媒体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信息传播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受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不仅可以让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重新焕发生机,同时也让节目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语态方面

语态主要包括四方面因素。一是文本因素,即电视新闻在节目中表现出的文本“姿态”,与表现手法、具体文字内容密切相关;二是播报因素,节目主持人是新闻传播的核心,随着传播技术的迭代更新,电视新闻传播方式更加多元,电视节目主持人副语言中的服装、道具等均对新闻传播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是画面因素,其彰显了电视新闻的独特之处,而音视频同步技术则优化了受众的信息接收体验,让信息呈现更加直观;四是声效因素,主要包括节目现场的音效与后期编辑的背景音乐,能够在节目中配合新闻人物与主持人的语音发挥辅助作用。

传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容易让受众产生距离感,在四种语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表现出了“官方语态”的特点,较为典型的节目是《新闻联播》,主持人字正腔圆的新闻播报方式增强了传播内容的权威性。但这也会给受众留下“刻板印象”,年轻受众对这种形式的接受度不高,同时这种节目也不能及时接收受众的反馈,节目的互动性不强。随着积极推动改革创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逐渐追求与受众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节目也更加人性化,展示出了先进性和亲民性,改变了传统新闻评论节目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对受众给予了更多尊重[2]。

多年前央视播出的《东方时空》节目首先在语态转变方面做出表率,打破了传统“官方语态”造成的僵局,新闻叙述和表达更加平和,相关内容也显得更加真实。“平民语态”特征的出现宣告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进入了新时期,主持人、记者开始直接和受众交流,节目播报形式染上了“说”的色彩,逐步奠定了“平民语态”特征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的地位。

鉴于此,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需要调整语态形式,适应行业发生的变化,正视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差异。电视媒体要以平台转化等方式,立足于现实促进语态特征的转变,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让节目更加亲民和具有影响力。

二、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路径

融媒体时代,媒体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若想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便要借鉴和吸收新媒体的成功经验,在新的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完成转型升级,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一)强化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性

传统电视节目的制作周期较长,影响了节目的时效性,而新媒体节目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可完成创作,信息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在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需要采用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迎合时代发展需求,实现样态变革,拓宽节目的传播途径,达到全程化传播的目的。

传统电视媒体通常采用线性传播方式,但新媒体的崛起和发展让受众的信息获取、传播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线性传播方式不符合融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这要求电视媒体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推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不断完善节目的编辑、制作、传播等流程,扩大节目的影响力。

电视媒体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时转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让信息传播更加高效。在融媒体时代,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电视媒体也要利用其固有优势,做好信息传播工作。电视媒体可搭建官方网站,并开发网络电视功能,受众可随时登录网站收看直播、录播节目。

电视媒体还要加强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并在短视频平台开通官方账号,挑选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精彩瞬间剪辑成短视频并上传至短视频平台,达到扩大信息传播范围,强化节目传播成效的目的。

电视节目不仅可以通过各大电视台播送,还可以使用新兴的社交软件加以传播,如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甚至论坛、IRS、RSS等平台上同步发布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凭借推送、转发等方式实现信息的二次传播,使节目的传播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除此之外,电视媒体也可积极与网络视频平台合作,如优酷、爱奇艺、哔哩哔哩等,这些平台拥有充足的视频资源,也能在线播放电视节目。电视媒体可考虑在合作期间专门拓展电视合作模块,发挥拓宽节目传播途径的作用[3]。

(二)尊重受众需求,扩大节目影响力

为了强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传播效果,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力,在制作和编辑节目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联系实际情况,突出节目的真实性,增强节目的时效性。为满足受众的个性化节目观看需求,工作人员应站在受众的角度深入思考,使节目引发受众共情,带领受众更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为新闻评论节目注入更多的活力,建立受众与节目间的情感联系。

电视媒体除了可以综合多平台和终端发布信息外,还可以考虑开展在线互动与交流活动,以话题跟踪的方式,持续增强话题带来的信息传播效应,最大限度地扩大节目的影响力[4]。

比如,2018年,被上海观众爱称为“新闻晚餐”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坊》正式启动了全媒体民生服务平台,在原有板块创新的基础上,利用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与丰富的线下活动,收集了更多贴近民生的优质素材,真正做到了将镜头对准民生、将话筒交给坊间。其公众号每天都会面向受众开展投票活动,选择和讨论最受关注的城市新闻热点,并将其引入电视节目中引导受众进行思考,同时展示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部分贡献度较高的网民还有机会被邀请到直播室中“做客”,接受节目采访等,给受众带来了新鲜的体验,有利于扩大节目的影响力。

(三)创新新闻评论写作模式

新闻行业从业者需要形成“前卫意识”,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要想满足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便要积极创新新闻评论写作模式。这要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工作人员对于新媒体技术和平台拥有充分认知和了解,确定全新的写作目标和方向,并以此为中心开展相应的工作。

在新媒体平台逐渐成熟的今天,更要致力于在形式、方法、细节、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不断丰富节目内容。受传统新闻行业发展观念的影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写作模式相对固定,但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更要关注与社会热点的结合。这要求相关工作者与时俱进,在日常写作中积极融入新媒体思维,主动借鉴各种先进的写作方式,提高自身的媒体思维素养和写作能力。

新闻评论员可以及时跟进和深入解读各类热点和流量新闻,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新闻评论工作。在具体的稿件撰写中,要善于融入新媒体思维,创新新闻评论写作技巧,使新闻评论可以直奔主题、一针见血,避免出现形式主义等问题,为受众提供更加真实、客观的内容,实现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正确引导舆论的目标。新闻评论员还要在选题立意的过程中,尽量选择目前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重点问题,如涉及教育、民生等方面的问题,坚持以维护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为导向开展工作,彰显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社会价值。另外,还要做到深入分析新闻事件,挖掘隐藏的问题,突出重点,关注新闻内容的延展性,对措辞等进行反复推敲,以提高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影响力。

(四)做好新闻评论节目采访工作

高质量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离不开采访工作的支持。在采访开始前,新闻记者要加强对采编主题的认知,全面掌握采访对象的个人资料,如性格、兴趣爱好等,设计出基于现实情况的新颖、独特的主题。在拟定采访提纲之后,新闻记者应设想采访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并编制科学的应急预案,避免因突发事件影响采访工作的有序开展。在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要谨遵“因人而异”的原则,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习惯均存在差异,任何细节问题都可能成为采访工作顺利进行的“拦路虎”,为此,新闻记者需要针对采访对象的实际情况设计和提出适宜的问题。

新闻记者代表的是电视媒体的对外形象,能够体现出媒体的风格、实力、主张、思想倾向等[5]。在与被采访者谈话的过程中,新闻记者应按照语调的变化融入特定的感情色彩,引导被采访者根据对话逻辑回答问题。另外,新闻记者应拥有把握全局和控制对话走向的能力,若被采访者存在语言表达障碍,新闻记者可灵活采用思维疏导的方式,通过类似日常问询的方式,将情感因素融入采访过程,以获得理想的采访效果。

(五)做好新闻评论节目编辑工作

开展编辑工作的过程中,编辑人员应基于正确的三观和价值引领,结合评述、短评、编后话等,将工作重心放在新闻评论上,让受众可更加快速地通过观看节目把握重点信息。在关注新闻评论编辑层次的同时,编辑人员也要深入挖掘新闻材料,从独特的角度出发分析新闻材料,根据具体情况以简练、精准的语言描述新闻事件,坚守客观公正的立场,保证节目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为受众带来更多的新鲜感,不能为了博得受众关注而夸大事实,或使用引导性较强的敏感词等,规避报道不实的风险。

比如,四川卫视曾经制作了一期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编辑人员以社会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为切入点,展现节目的重點内容,在做到有理有据的同时,也让内容呈现更加直观。融媒体环境下各大平台的新闻评论信息较为杂乱、短小、琐碎,在该节目中,编辑人员规避了碎片化的内容编写方式,深度整合评论内容,除了采用多种手法增强新闻评论的趣味性外,还适当引用了名人名言,让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和精彩,吸引了更多受众的关注,达到了传播正确思想和价值观的目标[6]。

三、结语

在融媒体背景下,若想切实提高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收视率,电视媒体要明确节目创新的重要性,并且还要突出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尊重受众的需求,不断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创新新闻评论写作模式,做好节目的采访与编辑工作,推动我国电视新闻媒体行业实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玉辉.转型语境中主流媒体新闻评论引导力研究[J].中国报业,2022(8):46-47.

[2] 张博.新媒体时代报纸新闻评论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新闻前哨,2022(11):31-32.

[3] 翁之颢.新闻评论:多元主体的社会想象、认知与建构[J].中国编辑,2022(1):25-29.

[4] 魏万民.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40年的嬗变与未来发展[J].传媒,2022(5):45-47.

[5] 毛广勇.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类短视频存在的问题与突破[J].新闻传播,2022(5):59-60.

[6] 张琳,赵红艳.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围之策[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3):158-163.

作者简介 杨睿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融媒体电视节目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