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政建设研究

2022-12-28 20:45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彭烨
区域治理 2022年31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全过程育人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彭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特别是以互联网、数字化、5G为引领的第四次技术革命的高速发展,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与全新机遇。党和国家明确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显然,贯彻“三全育人”工作理念,推进网络思政科学发展,既是时代之需,更是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三全育人”与网络思政的逻辑关联性

新时代高校强化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积极融入“三全育人”思想,首先需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既要明晰“三全育人”与网络思政的科学内涵,又要厘清二者的逻辑关系,深入挖掘其内在关联。

早在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提出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三全育人”理念强调全员参与思政工作、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覆盖高校教育教学全方面,协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基于网络虚拟时空,遵循网络的特点以及人们在虚拟社会中的思想、行为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意识、能动地对网络受众进行有效的影响。”强调思政工作与互联网的双向融合,既要突出互联网及时性、交互性等功能特色为思政工作服务,又要发挥高校思政的育人功能,在互联网中规范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政治观点。“三全育人”与网络思政的内在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三全育人”理念为创新与强化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理论认为思想意识会随物质生活的改变而改变,但它对社会生活同样具有反作用力,即“人类在进行物质交往、生产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完善个人思想,意识并不能左右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在新形势下创新与强化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应着力提升其科学性与实效性,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从育人的主体出发实现全员参与网络育人,育人的纵向维度上实现网络育人贯穿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育人的横向维度上实现学生教育教学的各方面自然融入网络育人要素。

其二,高校网络思政是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重要内容和载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2],指明了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建设目标。一方面,高校网络思政运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实现了思想意识工作虚拟与现实的互通、贯通了线上与线下的渠道,为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提供了重要的育人载体;另一方面,“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直观体现为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网络育人作为其中十分之一,与组织、文化、课程、实践等工作协同联动,共同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的全方面覆盖。

二、高校网络思政建设的时代使然性

探讨高校网络思政建设的时代使然性,实质是回答“为什么”要着力提升与加强高校网络思政建设的问题,是对其建设策略进行科学探索的逻辑追问,既需看到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的外部因素,又需深度挖掘高校网络思政发展的内在诉求。

“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其中,20-29岁网民占比17.4%。”显然,这一代学生生而具有网络基因,互联网对于他们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影响也极为深远。特别是新冠疫情的爆发,导致2020上半年几乎全国所有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完全依赖于互联网来开展,无论是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或是班级管理、党团工作,互联网都在其中展示出强大的活力与价值,网络育人得到空前的关注与重视。因此,高校加强网络思政建设,既是应对诸如新冠疫情等特殊情况下开展思政工作的有效手段,又是培育新时代具备互联网特色人才的针对性路径。

新时代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让高校网络思政的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多。国内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传播与发展,但网络思想意识领域仍是一块亟需占领的高地,复杂多变的信息,多元碰撞的价值观,使得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认识偏差、理想信念淡漠等情况,为了搏取流量和关注甚至做出偏激扭曲乃至违法乱纪的行为。面对这些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客观要求高校网络思政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着力实现因时而异,引导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使其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更加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要求。

新时代强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的引领功能,客观要求贯彻“三全育人”工作理念,强化高校网络思政建设。“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 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理论作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科学的导向价值,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引领。思想引领是一个多方面、持续性的能动过程,尤其在复杂多变的网络世界中,更需要充分发挥网络思政的思想调控和价值引领功能。对于积极向上、符合主流思想的思想意识予以激励倡导,对于消极腐败、违背新时代党和国家要求的思想意识予以警示引导,力求帮助学生甄别网络信息,作出正确选择,主动向先进和榜样靠近。

三、“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政建设的科学探索

科学探索高校网络思政的建设策略,实质是回答新时代构建“三全育人”格局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该“如何做”的问题。应遵循科学规律,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层面进行思考,大力提升网络育人实效,实现网络思政创新发展。

(一)协同育人主体,强化队伍建设,凝聚高校网络思政全员育人合力

高校网络思政凝聚全员育人合力,强调运用系统思维全面协同各育人主体广泛参与到大学生网络思政工作中,构建一支术业有专攻的网络育人队伍,产生高校网络育人“新的力量”,可从以下两点入手:

其一,深度挖掘高校网络育人要素,拓展育人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4]”当前,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主要承担责任与发挥作用的仍是思政课教师,但新时代做好网络育人工作仅凭他们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在坚持系统思维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他育人主体的作用。既要有知名学者、党政骨干、行政教辅、管理服务以及网络宣传者等群体,也要发挥家庭在网络育人中的作用,还要覆盖朋辈学生群体,多管齐下,注重各育人主体间的协同联动与有机合作,充分发挥其参与网络思政工作的有效性、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添砖加瓦。

其二,加强队伍培育培训,科学提升各育人主体业务能力。针对不同育人主体应采取相应的知识技能与业务培训,譬如传统的高校思政工作队伍是开展网络育人的主力军,他们有专业理论的优势,可通过开展专题辅导、研讨辩论以及网络实践教学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其互联网意识和网络素养;管理服务人员、党政干部等群体具有思想引领的优势,通过调研调查、网络技术开发、跨屏互动宣讲等活动,有效改革创新其工作方式、提升网络育人实效;家庭具有了解学生的优势,通过家校联动、家长会议等方式,能着力加强对于大学生网络行为、思想状态的把握与引领;朋辈学生群体具有贴近学生生活的优势,通过学生干部锻炼、学生自主策划网络活动等方式,积极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5]”还要注重各育人主体的相互协作,搭建起网络新媒体的矩阵,协同发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素养高、本领硬的工作队伍。

(二)遵循成长规律,注重环节衔接,构建高校网络思政全过程育人接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6]”高校网络思政构建全过程育人接力,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将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贯穿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学生成长成才的各环节,形成环环相扣、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网络思政工作接力态势,需着力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贯穿从进校到本科毕业的全过程。学生成长规律强调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复杂的长期过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各阶段,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刚刚踏入高校的新生,对学校周围与网络世界的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也最易受到身边环境与互联网信息影响出现思想波动和认知偏差。大二基本适应高校生活,但学校各种线上线下课程、人际交往、社会热点等,都会导致其思想观念的波动。大三开始思考个人今后的人生发展,其选择过程不仅会受到线上线下各种信息的影响,选择结果更是会反作用于思想意识。大四开始接触社会,激烈的社会竞争与在校时天之骄子的强烈对比,将再次影响其内心平衡。显然,无论哪个成长阶段,都与互联网产生密切联系,亦强调通过网络开展好思想引领和指导工作。

另一方面,贯穿从本科到博士的全过程。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全过程育人强调学生各个人生阶段都需环环相扣,以实现各培养环节的有序衔接和时空对接,形成育人接力。本科阶段是学生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成长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当前高校网络育人的聚焦点,从丰富的线上教育教学活动、到易班平台的广泛运用,已初步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针对硕士和博士的网络思政研究与实践则处于一种相对空缺和匮乏的状态,实际上这两个阶段更需要借助网络做好思想引领与品质培养。硕士和博士的思想道德品质相对比较稳定,对社会事件、道德观念的认知和处理独立性更强,但其高级知识分子的特性客观要求必须注重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培养其为国、为民甘于奉献的高尚品德。

(三)创新工作平台,拓展育人路径,焕发高校网络思政全方位育人活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7]”高校网络思政焕发全方位育人活力,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着力创新搭建网络思政工作的全方位育人平台,实现高校十大育人路径的全面贯通、相互融通,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增强时代性,构建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创新平台。当前“00后”已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主体,开展思政工作如仍然沿用传统的线下方式,收效甚微,应主动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加强线上工作平台建设,将网络思政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各方面,讲究深入浅出,把晦涩的道理通过网文、短视频等新颖的表达形式和创新的新媒体手段讲清楚、讲透彻。既要“入眼”,善用“两微一端”、易班、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注点再加以引导;又要“入神”,精益内容,着力构建资源共享平台,瞄准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推出有针对性、有温度、有创意的网络文化作品;还要“入心”,助推线上线下相贯通,促进学生将网络思政的内容实践于生活中,实现由内化到外化的飞跃。

二是强化融合性,实现网络思政与其它育人路径的有机联动。网络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的其中一项,其特殊性在于“互联网+”可有效与其它九条路径实现有机融合。直播授课、在线学习、慕课、微课等都是“互联网+课程育人”的生动诠释;网络论坛、网络调研、线上研讨等则是“互联网+科研育人”的具体体现;网络宣讲、网文写作、微视频大赛等是“互联网+实践育人”的新型合作;“互联网+文化育人”体现在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积极向上;心理测评、网络咨询、线上谈心等“互联网+心理育人”工作方式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互联网+管理育人”将学生的法治思维延展至网络空间,培育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文明网络公民;一网通办、校长信箱等“互联网+服务育人”的工作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精准的靶向服务;自强模范宣传、贫困数据库建立等需要“互联网+资助育人”的有效结合;“互联网+组织育人”是丰富党团班建设,促进朋辈组织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创新网络思政育人平台,为高校教育教学全路径注入了新活力,为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添加了新动力。

相关链接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既是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更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做好试点工作,不仅要巩固优势、扩大影响,更要破立并举、善于创新。通过改革试点,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全过程育人
土建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问题与处理对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在工程中的应用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分析
土建工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应用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