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东盟跨境电商小语种直播人才的新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究*

2022-12-29 01:24广西大学刘欣怡罗漫粤
区域治理 2022年17期
关键词:语种跨境校企

广西大学 刘欣怡,罗漫粤

受益于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技术日渐普及,跨境电商行业蓬勃发展,由此催生出跨境直播带货的新型外贸模式,即将本土市场的传统直播带货功能优势延展到外贸领域,以此推动中国与他国贸易的深入发展与密切合作。2020年后新冠疫肺炎情在全球爆发,这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跨境电商直播带货这一新模式的优越性。根据中国2020年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信息,在2020年前三季度中,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0.7%,9月份出口总值更是达到16619.7亿元,同比增长8.7%。后疫情时代,我国外贸逐渐转向以线上营销与线上线下展会相结合的数字化外贸新态势。快速拓张的海外市场,使得我国外贸领域对于跨境直播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尽管中国跨境电商贸易以全球市场为目标,但目前其仍然在欧美市场。然而,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大背景之下,东南亚市场潜力日渐凸显。于此,东盟在推进中国与东盟双边合作、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助推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增长迅猛,市场体量增速明显,并进一步拓展了跨境电商在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辐射圈,完善了跨境物流配送体系,简化了双边交易程序,优化了双边贸易环境。在此浪潮之下,对于面向东南亚小语种直播人才的培养需求日渐增长。

2017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鼓励企业依法参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在多种人才培养方式之中,校企合作以其鲜明的实践性与直接的导向性逐渐在近年来的人才培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此范围内,当今时代的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在跨境直播领域的主要目标对象仍呈现“企业—-高职院校”的主流模式,并未与各大高校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也并未打破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的局限性,无法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与其进行直接的横向对接。然而,各大高校显著的师资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以及人才组成优势,都为正面临着因海外市场需求激增而急需更高质量的跨境直播人才困境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选择方案。同时,“企业—高校”之间与跨境直播领域的合作拓展,也为校方学生就业的对接开拓了新思路。由此,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外贸数字化的浪潮下,借助“一带一路”与“产教融合”的机遇,进行面向东盟跨境电商小语种直播人才的新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究尤为必要。

一、东盟跨境电商发展的现状

(一)东南亚电子商务增长态势明显

根据谷歌与德勤中国联合发布的《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发展报告》,受疫情影响,各国消费者纷纷转向线上消费,2020年东盟成员国印度尼西亚的电商增长率甚至跃居全球首位。同时,根据谷歌和淡马锡联合发布的《2019年东南亚电子商务报告》,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东南亚网络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而在互联网花费每日时长统计中,东南亚也位居全球榜首。报告还指出,东南亚是目前全球互联网发展潜力最大、增速最快的地区。这些都表明东南亚电子商务正以如日中天的势头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东南亚两大电商巨头Lazada和Shopee早已开展电商直播业务和平台。Lazada的合作家电品牌MIUI更是凭借140场直播在半年内位居行业前十。在疫情的大环境下,东南亚的“宅经济”发展迅速,为东南亚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前景。

(二)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发展良好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支持下,中国—东盟跨境电商不断发展。据中国海关总署报道,2020年,东盟已超越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中国与东南亚的跨境电商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助推实现区域贸易自由化。而且,国内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等,也已经开始协助东盟国内电子商务的企业建设发展,帮助他们完善物流系统和冷链配送等基础设施,为东盟跨境电商发展保驾护航。阿里巴巴和腾讯还收购或入股Lazada和Shopee企业,进一步加快两大巨头在中国—东盟跨境电商的发展。此外,2020年起,Shopee每年都会联合广西区内高校举办“中国—东盟主播大赛”,面向东盟带货、服务广西的同时,又可以为企业培养直播人才。在多种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下,中国—东盟跨境电商的发展大环境良好。

二、新型校企合作东盟小语种直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目前校企合作小语种直播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与局限性

自201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来,各高校和企业都在稳步推进校企合作,但在小语种跨境电商直播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总体零散、停留在表面、专业性不强、小语种的师资有效资源较少等问题,从而导致小语种跨境电商直播人才的培养一直得不到有效开展。

1.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与实际需求脱轨,难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是第一批进行“产教融合”“办公室进校园”的实施对象,但纵观其发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育模式并不充分且不足以与企业需求接轨。高职院校在跨境直播教学中,大多数院校课程设置单一,语种较少,多以英语为主,在东南亚语系领域处于弱势。同时,相较于具有深厚基础的英语而言,大多数学生对于东南亚小语种的学习都需从零开始,且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学习能力不是特别强,因此,学生需要花费大部分时间在语言基础技能的磨炼之上,其实操时间将被大幅度压缩。由此,在此类高职院校中,学生很难实现一年顶岗实习与就业。

现今,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践课程仅是采用模拟直播平台进行,并未深入企业直播环境。此外,校方在课程设置时并未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列为重点培养能力之列,导致学生在日后从事直播工作时频繁出错,甚至触碰到对方的文化禁忌。

与此同时,尽管企业与各高职院校已存在广泛的合作,但培训合作模式比较单一,多以外派优秀员工来做培训课程和经验分享为主,并未与实践充分结合,因此就导致了后期结课或学生毕业后,企业对直播人才的期望值和实际直播能力不成正比的情况。由此,企业对高职学生的培养停留于表面,并无实际效应。

2.校企合作进一步向高校开展存在多重限制

在面向东盟市场的小语种跨境直播人才市场需求激增的环境下,传统的校企合作方式与合作对象已经难以满足其市场需求,不少企业将目光投向了师资和生源更为强劲的本科院校。在大多数高校,面向东盟的小语种及其关联专业通常设置在外国语学院,然而,各综合大学的外国语学院在课程教学设置上均偏向于语言学与文学类课程,培养重心在于学生的理论知识而非实践操作。同时,跨境电商直播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成长的新兴行业,本身便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征。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基础与沟通能力,也要求其具有相应的商业学知识。但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其外国语学院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师资安排上,均没有该新兴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以广西大学为例,该校外语类专业中占据最优资源的英语系自成立以来经过多次变更,自2020届起,外国语言文学大类专业取消商务英语方向,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缺乏该专业相应的商学教资,由此,该分项专业随之转入该校商学院的管理范围,而商学院对于东南亚系小语种的空缺又无法使得小语种跨境电商直播人才的培养得到良好发展。

三、东盟小语种直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一)借鉴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推陈出新

2020年,全国有七所高校获批开设跨境电商本科专业,其中有四所为二本院校,三所为三本院校。跨境电商作为新兴产业,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发展潜力巨大。近两年也不断有高职院校加入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大军。

杭州师范大学作为首批开设跨境电商本科专业的院校,开创了“专业群+微专业+英才班”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微专业”中实行跨专业、跨院系的联合培养模式,学生主要为跨境电商专业群,并实行“微专业”学分互换。并在大四开设为期两个半月的“英才班”,教授跨境电商全产业链综合知识。同时,学院倡导“校企合作、以赛促学”,通过校企项目,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空间;通过赛事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意识。

浙江外国语学院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面则是开通“3+1”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原专业完成三年的课程学习后,通过选拔,第四年进入跨境电商学院进行能力培养和创业训练。而在大四的培养训练中,学校会以高校创业指导课为基础,聘请阿里巴巴、速卖通等电商企业的讲师以及各行各业的优秀创业人才为学生授课,并让学生进入Wish平台参与卖家企业践。

目光转到高职院校,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三年教学,开创“1+1+1”教学制,即1年东盟校区学习专业知识,1年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学习专业实操课程和1年的顶岗实习与就业,将培养、实践和就业融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以上三所院校无一例外都采用了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原因在于跨境电商专业本就是市场需求的产物,教学自然也应服务于市场,闭门造车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培养跨境电商人才中,电商平台应参与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习场所,并多开展“以赛促学”等激励性方案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政府主导的产业园或高新区也为企业发展和学生创业提供了政策扶持。政、企、校三方的协调联动合作,促成了如今跨境电商专业的蓬勃发展。

但三所学校的生源来源各有侧重,主体分为两大类:一是从入学就开始培养跨境电商专业人才,二是采用选拔机制,从其他专业挑选出最有潜力的人才。不仅如此,针对不同学年制,每所院校也各有侧重点。本科院校强调的主要还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大专院校则是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培养模式。无论是哪一种培养模式,以上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都为面向东盟的小语种跨境电商直播人才提供了借鉴,并激发了各院校对此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

(二)跳出传统圈,更新教师定位

直播人才培养采用的是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依靠企业与学院直接联系合作,开展相关讲座培训课程,并没有深入到科任老师,与教师的联系不密切,也缺乏与学生的直接沟通。传统模式下的校企合作模式未发挥教师在企业和学生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扮演好中间者角色,从学生的就业观和企业的需求中促进对东南亚语系直播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考研热”持续上升,据教育部统计,2021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457万人,较2020年增加80万人次。学生群体盲目跟风寻求“体制内”工作,一味寻求稳定。为此,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关键。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特别是要引导东南亚语种学生抓住跨境电商的东风,进入出色企业,找到一份能发挥自己专业价值的工作。同时,要引导学生转变对直播专业的刻板印象,跨境电商直播同样是一份极具挑战的职业,教师应增强学生的职业自信。

此外,校方不应将师资来源定位于国内,也可充分引进外教,例如可以引进一些有跨境电商直播经验的优秀外教。以广西大学为例,外国语学院的金雅丽老师,同时也是Lazada旗下特邀的金牌跨境电商主播。有着双重身份的金老师无论是在课堂上教授语言知识还是跨文化知识,抑或是传授直播经验都深受学生欢迎。由此可见,若院校能发挥外教作用,将直播与课堂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主播的实战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三)拒绝单一,发展跨境电商多语种直播

自跨境电商直播带货繁荣至今,其主要针对目标仍为欧美市场,因而直播过程中所借助的语言多为英语,语言种类较为单一。然而随着“一带一路”等多项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及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不断增长,东盟市场已经成为中国跨境电商的重要海外市场。

随着电商直播的不断普及,网络购物的市场主体也随之扩大。根据谷歌和淡马锡联合发布的《2021东南亚数字经济报告》,2021年东南亚网络消费者较去年增加了6000万。这意味着越来越多人加入互联网消费中,互联网消费的年龄层不断丰富。从年轻人到父母辈,互联网消费者年龄层的不断丰富要求跨境电商直播作出新改变。根据跨国教育集团“英孚教育”公布的2021年全球“英语能力指数”,东南亚国家对英语的熟练度几乎全被评定为“Very Low”,即较低水平。因此,单一的英语直播带货无法满足多年龄层的需求,发展面向东南亚的多语种跨境电商直播迫在眉睫。这一需求在东盟市场尤为旺盛,当地人对本国语言有着极高的认同感,若在直播带货时能够采用本地语言将大大提高带货数量,让消费者迅速产生文化认同,从而提升直播带货的速度与效率。

综上,应转变跨境电商直播人才的需求,面向东南亚市场招聘小语种人才,努力挖掘东南亚市场的潜力。

三、关于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下东盟小语种直播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打破学院壁垒,积极进行学生转换

就跨境电商专业而言,于高校中增设全新专业,需要经过长期调查,耗费巨大的人力资源成本,加之招录人数的不确定性,各大高校无法在短期内增设东盟小语种直播专业。因此,为进一步满足企业与市场的需求,校方应打破学院壁垒,开展跨专业跨院系交流,从语言类、商务类以及金融类专业进行选拔,挑选出对东盟小语种直播感兴趣并具备相关知识能力素养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在学生大三或大四时进行人才转换,从而获取来自各大高校的高质量跨境直播人才,解决目前企业所面临的人才资源与市场需求不对等的难题。

(二)合理调整人才培养体系,正确引导学生

1.增强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增添相关语言互动培训内容

小语种多开设在外国语学院,但综合院校的外国语学院在教学设置上偏向于语言类和文学类课程,并未过多关注到实践性。然而,学习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流畅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敏捷的临场反应能力不仅仅是针对跨境电商直播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更是所有语言学习者应当具备的基本运用技能。增强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不仅有助于跨境直播人才在本科学习阶段以渐进式积累的方式习得良好的语言实践能力,还有助于提升各专业学生整体的语言运用能力。对此,各大高校可以略微调整考核方式,增添多元化的语言实习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并进一步提升其语言实践的相关能力。就与跨境电商直播相关的语言实习而言,教师可以教导学生从直播前期借助短视频等自媒体方式进行引流,直播过程中熟练运用直播专业话术,实践中锻炼其时间把控能力和临场反应能力等。借此,高校学生能够在原本设定的课程安排中进一步探索自己的兴趣,兼顾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从而满足当今市场对跨境直播人才的素质要求。

2.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践运用

跨境电商直播作为直接面对文化差异处理的实践活动,对主播本身所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主播正确解读文化信息,并根据不同文化特色灵活变通直播方式和直播话术。从已经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高校来看,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现状多呈现出课时较少、实践性较低的特点。因此,各大高校可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增加案例分析教学,真正促进学生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实践相结合,以此满足跨境电商直播人才的素质需要。

3.利用多样资源,实现授课方式的多元化

受时间冲突及师资紧缺等多重因素的制约,面向东盟的校企合作跨境直播人才培养模式在各高校的发展遇到重生阻碍。然而,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多种资源得以共通共享,校方在与企业达成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的同时,可以邀请企业导师以网课形式将其实践经验与相应的跨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此既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能力,又达到了过滤复杂的跨学科知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人才培养效率的目的。

4.丰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多元的择业观

受传统就业观念与信息滞后影响,多数高校学生盲目涌入体制内岗位,造成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跨境电商这一新兴领域中普遍缺乏高质量直播人才的现状。鉴于此,各大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课程传授时,可以打破传统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模式,为学生提供新兴跨境电商直播领域的职业信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职业探索与规划,拓宽择业思路,为企业输送高质量跨境电商人才。

(三)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落实推进实践培训

1.与教师长期合作,有效挖掘学生资源

“铁打的教师,流水的学生”,教师在学校中的职位是相对长期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企业需转变校企合作的模式,建立与老师的长期合作,让老师在校企合作中扮演人才输送的角色。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比企业长,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着更为直观的了解。企业在人才培养时可向教师咨询,快速找到可培养的跨境直播人才。

随着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的稳步发展,企业导师入驻高校已成为当今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然而,此类导师制多存在于理科学院,文科学院于此处空缺较多。而跨境直播作为一项以实践为特色的专业,其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以更深度,更实际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依托。因此,企业要充分利用与教师合作的机会,开创东盟小语种类企业导师,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和直播实践中的引导和培训作用。同时,也需对接课程教师,进行直播培训和上岗学习,增强教师的实战能力,让教师做到在学中教、教中学。

2.校企活动对接,共同实践进步

跨境直播重在实践,企业应充分将企业活动与校方活动挂钩,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践中。因此,校企在对接过程中,校方应以社会实践和语言实习为主要导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实践活动,为企业提供实习生和劳动力。企业则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以合理的小组人数为单位,真正进入直播间,以实践的形式上课,当主播的助手,从基层接触直播,现场学习、积累经验。与此同时,跨境直播的实战性要求必须有真人演示,因此主播的现场直播培训和演示就尤为重要。企业可以让资深主播进入校园,切身给同学们传授直播经验,并开启现场直播演示,邀请同学上台试播产品,并及时给出建议和意见。通过不同种类的产品,在不断地现场试播培训下,学生们的积极性和直播能力得到了提升,也能学会如何互动和应变突发状况。除此之外,企业可以进一步为学生提供深入企业的机会,在其具有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后邀请学生成为主播,参与公司的促销活动。例如,在“双十一促销活动”时,企业可与校方共同举办直播比赛,为学生积累直播经验的同时,又为企业增加商品销量、积累人气、提升企业知名度,并且能够帮助企业快速选拔出可塑之才,缩短人才培养周期。互惠互利,共同进步,这才是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日渐发展壮大的东盟市场必然在中国跨境电商全球化市场中占据日渐重要的地位。因此,不断开拓小语种跨境电商直播人才培养领域,进行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索,迎合市场发展要求,是提升中国跨境电商在东盟成员国市场警竞争中的必经途径。

猜你喜欢
语种跨境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波斯语课》:两个人的小语种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跨境外币清算:从“走出去”到“连起来”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
走出报考小语种专业的两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