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音乐剧的本土化实践探析

2022-12-29 08:01
轻音乐 2022年2期
关键词:本土化音乐剧儿童

杨 婷

一、中国儿童音乐剧的特点

中国儿童音乐剧的包容性:它将音乐、舞蹈、戏剧表演、历史、文学、美学、社会现实等元素有机地结融为一体,是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虽然中国儿童音乐剧由外国引入发展时间不长,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中国儿童剧在中国戏剧舞台也逐渐占有一席之地,近些年来许多优秀的儿童音乐剧作品不断在各大剧院上演,音乐剧演员逐渐走进大家的视野,被大众所喜爱和关注。儿童音乐剧相关的各种讯息开始涌现在各大主流媒体的平台。

儿童音乐剧的故事性:通过演唱和表演并融合舞美和音响效果,能给观众带来直观的震撼,让观众对艺术的欣赏更有代入感,观赏价值很高。一部优秀而完整的儿童音乐剧通过旋律和台词梳理故事脉络,建立人物形象,推动故事发展,加深故事矛盾,靠音乐将故事情节串联起来。

中国儿童音乐剧的教育性:儿童音乐剧是一种集娱乐与教育为一体的教育方式,将戏剧融入教学这一理念最早起源于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在戏剧实践中学习”。1930年美国戏剧教育家温尼弗瑞德-瓦尔德编写出版《创作性戏剧技术》一书,提出了“创作性戏剧教学方法”,正式将这一理念推至教育舞台,虽然中国的儿童音乐剧发展历程较短,但是中国的学者、专家也在极其重视儿童教育的基础上对中国儿童音乐剧走进校园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与其他学科教育不同,音乐剧教育会提升儿童的综合性艺术修养,作为一种结合了唱歌、舞蹈、表演以及对白的舞台表演形式[1],音乐剧带给儿童的也不仅是娱乐和休闲,更重要的是能够影响儿童一生的观念和全方位能力的培养。

1.提升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大多数低龄儿童在观演儿童音乐剧时,自身的理解能力还不够,不能直观地理解到更深刻的故事内容,他们仅是从动作、语言等方面对儿童音乐剧中的人物或台词进行模仿和扮演,通过长期的模仿和学习,儿童音乐剧可以提高儿童的表达能力,进而去培养儿童的思维逻辑。

2.提升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龄儿童通过儿童音乐剧中的情节和故事往往可以联想到自身的现实生活,并尝试去深入地想象剧中场景与片段加以思考,丰富儿童的课外生活、解压,培养开拓儿童对于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联想功能。

3.能够培养儿童的表演天赋,儿童音乐剧能够提升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够给儿童提供满足表演欲望的舞台,培养儿童的表演天赋。儿童通过观看台上演员的演出,能够培养对于表演的兴趣爱好。

现在中国教育环境依然严峻,应试教育仍是每个家庭需要面对的难题,孩子需要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拔得头筹,这就更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当下一线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等一部分私立学校已经开始将戏剧带入校园,以兴趣班的形式开展戏剧教育课程,这样的尝试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

综上所述,儿童音乐剧是一门新兴的教育方式,在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显著,音乐剧融入教育存在必然性和必要性,我们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将儿童音乐剧的理论依据同现实需求相结合,寻求共同发展。

二、儿童音乐剧的国内现状

(一)受众少

直到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我国各界才开始关注到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此时国外的音乐剧发展已较为成熟,有较为悠久的发展史,同时有了系统的理论基础。[2]在中国,儿童音乐剧作为朝阳产业势头正热,但整体来说儿童音乐剧在国内发展的步伐却十分缓慢,大部分国人还没有深刻的机会去了解和欣赏儿童音乐剧这种演出形式。

一方面由于电视、电脑、短视频等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居民通过网络在家就能欣赏各种演出,而目前大部分儿童音乐剧的巡演主要活动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二线城市,西安2021年大麦网儿童剧的票价《灰姑娘》120—580元,《你是演奏家2·超级金贝鼓》80—380元,《米小圈之李白白不白》80—480元,时长均在70分钟左右(根据现场情况而定)。比较剧场来说,儿童电影的票价在30—50元左右,时长均90—120分钟。很大一部分观众都选择带孩子去看一些儿童电影来完成对孩子课外兴趣的培养。

(二)剧目荒

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电子游戏,VR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正在逐步迭代传统剧场的演绎方式,不只是80后父母,90后父母,更早的70后,乃至60后对于现场观看剧场演出的热情也逐渐降低,不再将其视为娱乐文化发展的主流代表。就广州深圳剧院19年的演出数据来看,南山文体中心剧院演出的音乐剧仅有5个;深圳保利剧院音乐剧6个;深圳市儿童少年宫剧场演出儿童音乐剧5个,儿童剧9个;深圳大剧院演出儿童音乐剧3个。由此可见大众对于现场看商业演出的兴趣普遍低迷,儿童音乐剧存在演出团队规模较小、专业性人才稀缺、团队建设不完善等问题。目前比较活跃的民营儿童剧团有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国木偶剧院、丑小鸭艺术剧团等,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低,这些剧院每年创作表演的剧目也十分有限,“剧目荒”问题尤为显著。

(三)题材远离本土化

从题材方面来说,中国儿童音乐剧的现有剧目题材绝大部分都是完全搬运国外音乐剧作品或者西方经典童话故事,尚且无法结合国情形成自身本土化特色IP,现在剧场演出的儿童音乐剧剧目《丑小鸭》《白雪公主》《汪汪大队立大功》等完全依赖迪士尼热门IP,对西方音乐剧作品盲目搬抄也造成了本土化原创作品极度缺乏。类似于白雪公主、小红帽等童话故事,从儿童听得懂文字开始就有图画书、动画片、电影等多种形式对同样题材的多次表达,在视觉和听觉上已经产生疲态,儿童音乐剧依然照搬故事原型进行舞台表演,从根源上既丧失了吸引力。然而从表现形式来说,不管是灯光、舞美、表现形式的呈现都还是在模仿外国儿童音乐剧,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表现手法,更别提在此基础上融入中国本土化元素进行二次创作。

中国儿童音乐剧的题材大部分为童话题材,无深刻教育意义,缺少关注现实的作品。可以说一部分的儿童音乐剧剧本创作以偏概全,一味的童话化其实是在抹杀大龄儿童对于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读。当下社会,儿童往往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个性更强,这类的作品并不能赢得他们的喜爱。真正优秀的儿童音乐剧不是在讲幼稚的通话故事,而是儿童大人都能看并且从中有所感悟的更深层次的题材。

(四)商业化侵蚀

纵观目前儿童音乐剧市场现状,还是此前提出的搬运国外原版制作的中文版剧目占绝大多数的问题。随着商业化发展商业气息不断提升,留给原创性剧目的扶持机制尚不成熟,发展空间狭小,这就给剧本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量的搬运和搬演使得商业化市场迅速膨胀,真正用三五年去磨砺一部作品的内心在商业化市场的侵蚀下浮躁不安,虽然商业化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在团队建设来说缺少的是有职业、标准、经验的音乐剧产业运作团队,人才的稀缺无法供应巨大的市场需求,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满足巨大的剧本需求,团队只能去搬运国外热门IP来进行中文版创作。浮夸、粗糙、单纯为了模仿的舞台特效,实在也难以形成真正的儿童音乐剧粉丝团队。

三、《摇滚学校》的成功

《摇滚学校》是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在2003年推出的一部电影,儿童音乐剧对于电影剧情的改编并没有很大,剧中主人公杜威·费恩在生活中屡屡碰壁,在遭受了被乐队辞退丢了工作、无法支付房租等窘况,饱受失败后,得到了一个去学校做代课老师的机会。这座学校以纪律严明而闻名,校长平日里主张孩子们用功读书且只能读书。杜威老师到来之后,意外发现了这群孩子身上所具备的音乐天赋,于是他大胆尝试,打破了学校的纪律束缚,将孩子们带入到一个全新的摇滚世界。

正如《摇滚学校》电影中的摇滚精神[3],这篇文章阐述的摇滚精神以及背后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这部儿童音乐剧诠释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和剧中校长的主张可以说是不谋而合,所以同样的剧情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可能比国外的儿童有更深的感触,他们同样都经历着应试教育的残酷,学习的枯燥,越来越少的课外活动,家长的期盼和操控。毫无疑问,在现实中杜威这样的老师少之又少,更多的还是时时刻刻提醒着不学习排名就会落后的严师。所以这样的日子大家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对这部剧都有着自己的解读。《摇滚学校》这部剧可以说是真正地切中了中国应试教育的痛点,让中国观众从精神内核上与之产生共鸣。所以一部成功的儿童音乐剧,不管是题材还是演出形式,都需要真正和观众进行心灵的交流。题材深入现实、让观众与之共情、演出形式精致且结合恰到好处的舞美、特效,最重要的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这些因素缺一不可。作为当代戏剧人,我们更要肩负起责任,为中国儿童音乐剧的发展承担义务。

四、中国儿童音乐剧本土化策略

(一)选题本土化

从选题来说,首先要与我国儿童性格和年龄的特点相结合,对儿童实际心理需求进行分析,让儿童能够在经典音乐剧的欣赏中接受潜移默化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影响。[4]所以要从内容题材上进行本土化改革,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数不清的伟人将自己的见解与认知,自身的体验和感受记录下来,才成就了我们这经得住考验的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张力和柔和性、吸收性,也足够支撑本土化儿童音乐剧的内容创作。中国儿童音乐剧十分有必要将中国的发展历史,伟人的丰功伟绩,优秀的历史作品与之结合进行原创创作,例如古典文学作品《诗经》《山海经》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创作中国特色儿童音乐剧来弥补中国儿童音乐剧原创性不足、剧目荒的问题,可以避免西化题材大量占领中国儿童音乐剧市场的局面,另一方面可以将中华文化的精华传承给下一代儿童,增加他们的课外知识储备,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知识与民间传说。除此之外,鲜明的中国形象,深入人心的中国故事,才能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可。在提倡文化自信的当下,我们不能一味引进西方的童话,而是要将这种文化自信传播出去,让更多国外的观众了解最真实的中国,来喜爱中国本土音乐剧文化。

儿童音乐剧不可或缺的是剧中的音乐,部分专家和音乐剧创作者在音乐剧本土化探索的过程中,运用了戏曲元素来呈现。儿童音乐剧作为音乐剧的一个分支,它的观众不仅是儿童,还有成人,所以在儿童音乐剧的本土化实践改革上,也可以尝试在唱词中有机融入戏曲元素。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历史源远流长,剧种繁多。与中国戏曲相比,中国儿童音乐剧还是一门很年轻的艺术。如何合理地将戏曲元素有机的融入儿童音乐剧中或许是中国儿童音乐剧本土化尝试中最特别的一笔。而今,戏曲艺术已慢慢淡出主流艺术,逐渐丧失了观众的关注度,在不对戏曲艺术造成伤害的前提下,将这一元素融入到中国儿童音乐剧的创作中来,虽然发展前景未知,但我始终相信中国儿童音乐剧的发展依然未来可期。

(二)台词本土化

儿童音乐剧在剧本创作中,要符合儿童对于世界的感受,在儿童眼中身边万物都具有生命,可以自由交流与对话。[5]在面对不同的题材创作台词时,就需要设置相对应的台词内容。演员在表演时只凭动作和表情很难直观地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所以台词就成了演员表达自身情感最直接的方式。每句台词的设置都存在一定的目的性——为观众传达讯息。通过台词能够直观地展现故事背景、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直至推动整个事件发展。

对于儿童音乐剧文本创作本土化的实践中,不可忽视的是台词本土化。此前一些直接改编西方IP的西化儿童音乐剧不管是台词创作还是唱词方面都蕴含浓烈的西方文化风格,和中国人日常说话习惯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题材内容选择本土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台词创作的本土化,使得剧中人物更加接地气符合中国审美,让观众在观看儿童音乐剧时更有代入感。

(三)审美形态本土化

舞台美术是通过对舞台的设置来表现故事发生的环境和地点,能够从侧面塑造人物形象,深入地揭示戏剧思想。在观看大量的儿童音乐剧后我们不难发现,当下儿童音乐剧的舞美设计中,演员的服饰风格、人物形象、舞台设计等也存在着西化的影子。针对于审美形态本土化的探究,基于儿童音乐剧的文本本土化尝试,在舞台服装等方面进行调整。

首先,从剧情的需要去设置符合中国形态的服装,显示出剧中的特定时代、民族、国情、地区和特定情境的特点。根据剧本提供的时代背景、社会情况、地理位置、环境特点、故事情节创造出符合剧本内容需要的舞台服装。这不仅可以真实地再现剧中年代,增加剧情可信度,使观众更加相信剧情,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也可以通过服装的外貌来改编演员的外貌,刻画演员的民族特征,赋予演员本土化特点。我们在进行舞台服装设计的时候可以运用国风汉服、少数民族服饰等特点鲜明的服装来包装,表现本土化的戏剧内容。

结 语

我们要勇于尝试对于中国儿童音乐剧的本土化探究,在认识和了解儿童音乐剧的核心后,有机融入本土特色,借鉴和吸收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使中国儿童音乐剧的发展摆脱制约,缩短发展差距,适应当代社会高速发展。

注释:

[1]李梦莹.儿童音乐剧在儿童教育中的运用探析——评《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儿童艺术教育的人文化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9(10):137.

[2]成一舟,李 岚.《摇滚学校》电影中的摇滚精神诠释[J].大众文艺,2019(22):193—194.

[3]刘冠男.大班儿童音乐剧教育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4]杜嘉俭.探讨中国经典儿童音乐剧的传承与创新[J].戏剧之家,2019(23):29.

[5]鲁云斐.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儿童音乐剧发展趋向分析[J].艺术评鉴,2016(05):45—47.

猜你喜欢
本土化音乐剧儿童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深化本土化战略亚太仍是博世的主要增长区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