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曲《林泉》的艺术风格与演奏研究

2022-12-29 08:01刘永佳
轻音乐 2022年2期
关键词:织体古筝演奏者

刘永佳

叶小纲先生创作的筝曲《林泉》是一首打破传统的乐曲,主要受到较多西方创作理念的影响。这首乐曲的艺术风格与演奏技巧有了较大突破,作者不仅将七声音阶元素加入其中还完全跳脱出传统乐曲的表现模式,从而使得曲子呈现出多样化的音乐表现形式与层次化的音响效果。

一、筝曲《林泉》的艺术风格特征

(一)筝曲《林泉》的音乐结构

虽然我国的乐曲创作在20世纪受到西方音乐的较多影响,但是三部曲式依然是创作者所遵循的结构模式。由此可以看出,创作者长期采用习惯式的思维模式而约束了艺术的创新。但是,筝曲《林泉》却充分融合了传统音乐的曲式结构与西方音乐的创作思维,创作理念更加新颖。

筝曲《林泉》的音乐结构主要包括引子与11个段落,乐曲结尾处与乐曲的开头处的音乐材料完全相同。从整体上看,乐曲的结构呈现出多段体特征,看起来比较自由但始终围绕统一音乐材料的发展,在整个曲子中还贯穿了有逻辑性的乐思。

乐曲通过速度布局分为如下部分:引子为第一部分。引子节奏散漫自由,第一句开头的琶音好似把人引入一片寂静而又神秘的森林,而后二、三句的一系列自由反复的音型把对泉水的寻找以及发现泉眼的惊喜描绘得生动形象,引子部分在演奏时要把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质体现出来,强弱设计应较为明显;将1—3段概括为第二部分。这三段的音乐节奏,首段比较自由,中段伴随丰富的音型节奏异常灵动,低声部主要包括在后段,烘托出旋律的要点,辅以右手声部旋律的配合,因此也比较丰富;第4、5段概括为第三部分。仔细聆听,速度与力度在第二部分中增加比较明显且旋律表现出活泼跳跃感,泉水无拘无束流动的情景被刻画得惟妙惟肖。第4段的节奏越来越规整,而且有四个十六的节奏紧随旋律后出现,我们在听的时候会感觉旋律突然紧凑,仿佛与低声部的音程不够协调。然而,在连续5个小节出现这种节奏之后,规整跳跃的旋律又开始出现,越到最后音乐越华彩,由高到低的旋律并用遥指结束整个乐曲的最低音,我们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从缓慢细流的泉水至逐步迸出四溅水花的美丽画面[1]。紧随其后的第5段节奏,用了三十二分音符使得整个节奏更加紧凑。在观看时,演奏者需要快速使用双手进行反复交替的弹奏,从低音旋律不断推向高音,整个音律强度也在逐渐增强,直到完全爆发最高音的旋律情绪后,演奏者才能转变为双手撮弦;第6—11段概括为第四部分。音乐在这个部分进入了新段落。演奏者从演奏第6段开始,需要用右手弹出灵动的双音循环节奏,然后左手旋律会伴着不断增强的力度与音区的提高而加入,当节奏达到最高点后又峰回路转过渡至低音区,再开始右手的双音循环。第7段的节奏比较自由,旋律保持着从高至低的音阶,到第8段的左右手交替自由重复音型,在不断地重复中一定要把速度往上推进,但力度要作渐弱处理,在不断地往复中把音乐收于无声,为下一段的高潮作铺垫,第9段时又重新规整并加上重音,这时演奏者需要不断加强双手的力度,直到不断反复出现双手三个音的撮弦,出现全曲最高潮。音乐旋律在第10段一路倾泻,将引子部分的主体重新展现,泉水在一路狂奔汹涌爆发后回归宽阔大海,节奏逐渐平缓。在第11段,演奏者需要通过右手摇指与左手刮奏的方式造出旋律,旋律音在不断地重复中而提高,全曲在双手刮奏下完美结束。

(二)筝曲《林泉》的主要音乐材料

筝曲《林泉》主要包括各种自由的音型与旋律性音型两大类型音乐材料。其中,自由音型既有流动的华彩也有相对固定且重复多次的节奏音型,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对这些音型灵活使用,才尽情展示了自己对筝的具体演奏技巧,这一类的音乐材料并没有把旋律性作为重要表现要素。而旋律性的音型,呈现出极富歌唱性的曲调线条,在这首乐曲中,这一部分具有歌唱性的旋律具有显著的主题意义[2]。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相应一些极富现代音乐的色彩元素充分融于这些主体旋律中,使得整个乐曲更加灵动惟妙。

二、筝曲《林泉》的创作技法

(一)人工调式定弦

通常说来,传统筝曲主要采用四个音区的五声音阶组成的定弦方式。但是,筝曲《林泉》采用由作曲家进行精心设定并反复推敲的人工调式定弦,可以说将以往一贯的传统定弦方式彻底打破。该乐曲在创作者的精心设定下,出现了四个五声音阶,整首乐曲也在这种精细准确的定弦方法下使得整个转调能够游刃有余,完全将创作者高超的创作技艺充分体现。

(二)节奏节拍呈现出不规整的律动

在很多传统筝曲中,都会使用同一种节拍,这样才能表现出对称整齐的节奏。创作者在创作筝曲《林泉》的过程中,将大量具有丰富多变的节奏运用其中,同时还将一些无规律律动的重音加入,从而有效拓展了节奏型并呈现出不规整律动的节奏节拍。创作者在对泉水的流动特性进行细致描绘时,将很多六连音的节奏音型运用其中,从而让我们聆听到连续流动的泉水声,而且还在不同的节奏点上将这些音型进行详细分布,这样我们听到的乐律不仅只有流畅平缓还有非常明显的强弱交错[3]。

(三)和声色彩灵动多变

筝曲《林泉》其实就是对水这个生动形象进行细致刻画,我们知道水极具丰富变化之姿,其形象多种多样。在进行创作时,作曲家完全遵循古筝这种合声乐器的基本条件并进行充分利用,将大量和声运用在作品中,从而让观者能够聆听到多样化的音响效果。同时,创作者为了充分表现出水的多变姿态,还灵活运用多种和弦的表达方式。与传统音响相比,这首乐曲的和声性色彩非常特别且将古筝的表现力逐步扩大。创作者在乐曲第7段,充分运用了交替错落的和弦,这样观众能听到具有强烈对比的和声色彩,不仅包括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雅乐纯五声和弦还有充分融入西洋风格的大小调式和弦,和谐色彩也正因为交替出现的民族与西洋调式,而展现出让人耳目一新的音响效果。

(四)织体结构丰富多彩

就织体结构而言,很多传统筝曲不仅结构较为单一而且还有整齐的对位。创作者在筝曲《林泉》中却运用了极其丰富多彩的织体结构,整首乐曲的旋律也因为此极富典型特色,单线条的延展织体、点线交织的交错织体以及块面相结合的织体等构成了整个乐曲的织体模式。在乐曲的1、2段出现了单线条延展织体,缓缓流淌的泉水展现出的平静景象也就此营造出,而且这种织体方式还能为我们呈现出连贯的旋律与清晰的曲调,我们可以想象到一幅绵延不息的泉水流动画面。在乐曲的第3段中出现了点线交织的织体,单线条的延展织体在这种织体形态下更加丰富且旋律也更活泼灵动[4]。块面织体主要运用在乐曲结束之前,这种形态是对钢琴织体手法的有力借鉴,可以让人感受到伟岸磅礴气势的张力,泉水在流动中进行激烈碰撞的生动形象也一并展开。

三、筝曲《林泉》的演奏技法

(一)左右手的错落配合

在我们所熟知的很多传统筝曲演奏中,其中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右手弹音,左手扮演按弦承担韵的角色。近些年,伴随着社会的开放,人们的审美意味也从生活涵盖到艺术,他们对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再满足于以往一成不变的传统弹法,而是希望看到一种融入改革性的创新,这首曲子就完全跳脱了传统右手演奏的方法,左右手在某些段落的使用频率趋于平衡,如在乐曲的第四段,想要刻画出水流湍急、水石相撞、水花飞溅的自然形象,想让旋律跌宕起伏、错落有序,这就要求左手跟右手的力度和速度都基本一致,故演奏者在练习时,首先得安排合理的指法,再对速度和力度加强训练,保证音色的颗粒感和清晰度,在重音处学会用呼吸传力到指尖并适当的使用手臂的力量加持,发音要强而有力,保证指尖音色的饱满,在句与句衔接处,大脑能清晰快速地反应过来,不能只依靠肌肉记忆,这就要我们加强左右手两条旋律线的单独练习,让左右手的交替更流畅自然。

(二)左手大跨度演奏

我们所听到的很多传统筝曲都有异常平缓的节奏旋律,而且跨度大多不会超过一个八度。今天我们所探讨的筝曲《林泉》却有极富变化的旋律,之所以出现这种效果,是因为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大量西方音乐作曲技法进行灵活运用。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首乐曲的旋律线条不仅短小而且具有很大的跳动,整个旋律显得非常不平稳,所以说至少达到了三个八度之广的旋律跨度。正是因为旋律跨度比较大,要求演奏者具有非常扎实的演奏技艺。演奏者在演奏时,需要运用左手演奏大跨度旋律,传统以右手为主的演奏方式在这里被完全打破。演奏者需要灵活转换双手弹奏的技巧,要促使左手拥有右手化的能力。演奏者在演奏跳动性很大的短小旋律时,就要保持左手能够弹奏出流畅旋律还要确保在大跳度时旋律的准确性,因此演奏者要充分运用手臂的带动力量并融入手指运动顺利完成大幅度的旋律跳动。在演奏两个跨度的旋律时,演奏者要具有灵活转换左手小指与其他手指的能力,从而让整首曲子保持非常稳定匀速的节奏,演奏者在变换双手时要心中有数,要有较高的准确性,让曲子的音调更加流动。

(三)右手快速指序演奏

演奏者在完成交换时要保持均衡的手指间力量,保持统一的交换速度,因为需要持续的时间较长,非常考验演奏者的耐力。演奏者在需要交换三个手指时,要保证交换的速度非常均匀没有明显差异,这样整个音调才能更加流畅自然。演奏者的右手指序演奏的时间比较长,在不断变换的左手旋律中,右手要随时改变弹奏的力度与弹奏音色,不论是由强到弱还是由弱到强,这些音调的节奏都要明快。演奏者的右手指要充分保持较强力度与均衡速度,因此演奏者需要拥有较好的手指耐力。

(四)灵活运用双手撮弦

在这首乐曲中,可以看到创作者对古筝这件比较常见的合音乐器的有利条件进行了灵活运用。创作者对钢琴演奏的创作手法进行了积极借鉴,从而创作出与传统和声不同的音响。在面对千变万化的水的姿态进行描绘时,创作者深刻挖掘了传统乐器的无穷潜力,使其呈现出非常丰富的表达方式,从而突破了以往的演奏技术[5]。同时,大量的柱式和弦还出现在作品中,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双手如同翻飞的蝴蝶,需要不时进行交换并保持均匀速度[6]。在演奏时,需要对食指与中指变化的影响力度进行着重强调,在不断持续的高音弹奏声中,另外两个声部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样我们听得更加清晰。

四、从筝曲《林泉》获得的启示

(一)灵活融合现代作曲技法与传统音韵

《林泉》是我们所熟知的著名筝曲,这首乐曲灵活融入了现代作曲技法与传统音乐,让观者在聆听时既能感受到融入民族魅力的优秀文化又能立足于时尚感受扑面而来的创新气息,获得与众不同的感受。这首乐曲在定弦开始就采用了五声音列,但是创作者又灵活使用了现代作曲手法进行重新排序,这样整个乐曲的曲调才能够转换自如[7]。同时,竖琴和钢琴的和声织体在创作者的构思中被糅合为整体,充分拓展了古筝这种传统乐器,在此基础上也将音乐家在作品中灵活多变的语言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纵观很多专业作曲家,对现代筝曲非常青睐,而且还有很多专业创作者在20世纪末进行大量创作。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王建民的《西域随想》以及庄曜的《山的遐想》等,正是有了专业创作者的加入,很多筝曲作品展现出较多的创新性[8]。而且,这些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还能立足更为宽阔的视野,他们都能够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艺术的深思诠释古筝乐器。他们还在曲式结构、音乐节奏以及合声音乐语言等方面充分运用了西方作曲技术,这样所展现的音乐元素更加丰富多彩。

(二)逐渐趋于平衡的双手演奏技巧

筝曲《林泉》突破了传统演奏方式,因为这首乐曲具有跳动性很大的旋律线条,不仅旋律乐句不够整齐而且整体节奏不够平稳,因此演奏者在弹奏快速大跳度旋律时需要对左手进行大量运用。对于习惯用传统方法演奏的演奏者而言,灵活运用左手是新的挑战,演奏者要不断锻炼自己的弹奏技能,促使左手右手化并不断促使双手的演奏技术更加平衡[9]。

现代筝曲对于演奏力度和演奏速度有较高的要求,作品的音乐内容需要通过演奏进行表现,而只有促使演奏者不断扎实演奏技巧才能为观众带来娴熟的演奏技艺,因此音乐作品的创新也因为演奏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有了更多便利条件,可以说筝曲《林泉》推动了古筝演奏技术的进步[10]。同时,快速指序以及遥指音阶等频繁出现在乐曲中,若想在表演时顺利完成这首曲子的演奏,就对演奏者的日常训练提出了更多要求,要反复练习手指的灵活度、手指的力度、手指的独立性等进行反复练习,不仅要确保自己每天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还要做必要的力量训练,从而灵活掌握指尖的爆发力并对入弦深度进行有效控制,保持音响效果的干净度。

结 语

由上述可知,我国民族器乐演奏技巧在现代化发展中也有了一定的创新变革。筝曲《林泉》是创作者充分汲取古典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技巧的一部作品,没有延续以往的三段体结构,我们可以将这首乐曲的每段看成独立成曲的联曲体结构,每一段乐曲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任何联系但是段与段之间却巧妙连接。而且,这首乐曲也没有采用以往的传统民乐叙事题材,而是将主要关注点集中在如何全心全意关注景物且充分将景物的具体形态及流动趋势进行细腻描写的方面。整首曲子还打破以往的创作特征,对音乐是否有较好的歌唱性、是否有动听欢快的旋律等不再过于关注,而是在创作时全心全意凸显出不同的音乐色彩,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演奏技法方面,对演奏者是否有扎实的基本功及灵活处理音乐的张力有更高要求。叶小纲所创作的这首筝曲,符合时代特色并兼顾了大众趣味,将个人对音乐的特殊感悟融入到非常特别的时代审美中。经济在腾飞,人类也在进步,当今全世界充满了多样化的文化。如何在发展进程中将我国的民族音乐进行良好的传承与发扬,是我们当前必须关注的问题。如何促使古典乐器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需要我们打破一成不变的传统并融入崭新理念。

注释:

[1]陶一陌.琉璃忆阑珊——在现代古筝音乐创作过程中的点滴思索[J].人民音乐,2011(02):35—38.

[2]田冰洁.论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交融[J].艺海,2015(09):109—110.

[3]杨 宝.古筝独奏曲《林泉》音乐分析[J].音乐创作,2017(05):122—125.

[4]童 颖.叶小纲音乐创作中的和声技法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2.

[5]吉 炜.古筝现代作品的突破与创新(上)——兼谈古筝独奏曲《林泉》的演奏体会[J].乐器,2006(07):38—40.

[6]李西安,叶小纲.调整创作风格与艺术追求——音乐创作二人谈[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02):42—45.

[7]杨 凡.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7.

[8]邓 婷.从筝曲幻想曲林泉看现代争取的新音乐因素[D].武汉音乐学院,2009.

[9]沈云芳.传统意蕴与现代气息的交汇——叶小纲古筝独奏曲林泉的分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03):55—58.

[10]李晶晶,郭红喜.浅析筝曲林泉的演奏技法和风格特点[J].大众文艺,2018(08):134.

猜你喜欢
织体古筝演奏者
手风琴作品的艺术表现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简论中国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织体类型与文化意义
唢呐演奏中的呼吸技巧及其训练方式探讨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二胡演奏者的合奏技能探究
钢琴伴奏织体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