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抗日根据地思想政治工作及成效

2022-12-30 05:46余文华
宿州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党政干部淮北新四军

余 洋,余文华

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淮北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由豫皖苏、皖东北、邳睢铜三块根据地组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学术界围绕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廉政建设、群众工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有较为丰富的学术成果[1-3],但是,从党政干部、军队、群众等视角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考察的极少。思想政治工作是稳定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必不可少的环节,有利于巩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战略地位及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为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淮北抗日根据地创新性地采取多重举措,探索出多样化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与路径。本文以淮北抗日根据地(以下简称淮北区)为例,根据相关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对淮北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梳理与探究。

1 淮北抗日根据地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背景

1.1中共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是重要保证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持续加强对敌后抗日根据地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新阶段的部队政治工作的决定》的指示,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机关撰写了《新战士课本》《抗日军人读本》等教材,以期指导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1939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做出《关于巩固党的决定》,强调巩固党的建设就是加强党的教育、马列主义教育、阶级教育、民族统一战线教育等。1942年前后,为提升全党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改进党风并纠正以往错误思想倾向,党中央动员全党开展整风运动。

同样中共中央非常重视淮北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共中央军委、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中共中央华中局等曾多次致电彭雪枫、邓子恢等,强调要切实做好部队整训、发动与组织群众、改正党政治工作中的缺点等指示。如中共中央军委、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就新四军第四师军政工作作出指示[4]608;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分会对新四军要集中力量整训部队作出指示[4]611;华中局关于新四军工作中的缺点致电彭雪枫等,指出部队整训偏向形式化、群众工作缺乏深入,要求集中力量整顿部队及密切群众联系[4]602;华中局面向淮北区详细传达整兵补训及群众工作的指示等[4]601。

1.2 淮北抗日根据地形势需要是直接动力

淮北抗日根据地在严峻的政治形势与腹背受敌的局势下建立。徐州会战后,国民党军西撤,淮北区政治环境复杂紊乱,日伪顽嚣张狂妄。淮北行政公署主任刘瑞龙曾指出:淮北区“是苏皖两省的交界,这两省民情风俗、党派关系、封建集团都有不相同的地方”“江湖上发源之地,洪门青帮都有”,同时各派政治势力犬牙交错,“共产党、国民党都有,革命的反革命的都有,抗日人士及汉奸都有”[5]52-53。淮北区的政治形势决定该地区必须做好在日伪顽夹击下长期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动员的准备,团结军民奋起反抗敌伪的蹂躏刻不容缓。

从战争形势上看。1939年12月起,日伪军先后向萧县、永城、涡北等地区进行反复“扫荡”。从1943年起,日伪军又疯狂向淮北区的边缘区频繁进行小规模的“扫荡”“蚕食”。因此,必须加强群众的政治教育工作与对敌伪的政治攻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团结群众、瓦解敌伪。淮北区抗战形势严峻,为适应抗战需求,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武装人民头脑,即需要向全边区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淮北区各县区农村在文化和政治方面水平低下,亟待采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行思想动员,由此提升群众政治素养与团结群众共同抗日。

淮北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是外因与内因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淮北地区处在复杂激烈的敌伪顽势力交织区域,为了争取抗战的最终胜利,满足抗战的政治动员需求,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该区广泛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

2 淮北抗日根据地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抗战时期,随着抗战的深入,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越来越受到重视。淮北区紧扣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面向党政干部、军队、群众、敌伪等对象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旨在争取官兵团结、军民合作,壮大抗日力量。

2.1 提升党政干部素养,加强党内建设

在干部建设方面,毛泽东曾说:“政治路线确立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6]526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委员会(简称淮北区党委)坚决维护党的正确领导,贯彻党的抗战路线,把强化党政干部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依靠教育、整风学习、因材施教等方式,不断加强党政干部在思想、学习及工作等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依靠教育促使干部养成良好的思想作风。干部的教育在任何时候都应常抓不懈。淮北区党委教育党政干部要树立群众观念,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要扎实民主作风、增强纪律观念,自觉接受民主与纪律教育。同时,党政干部要深入人民群众,积极了解群众切实需求并努力改善民生,坚持艰苦奋斗、踏实肯干、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1940年12月,彭雪枫在总结豫皖苏边三年统战工作经验教训时提出,各级干部需要加强马列主义中国化教育、党的政策策略教育、中国历史常识、世故人情教育及一般常识教育等[7]。1942年4月,新四军政治部曾致电淮北区新四军第四师,在新老干部问题上作出相应指示,提出知识分子出身的新干部要注重实践教育及深入基层群众,老干部出现思想动摇则应以大局为重,实施说服教育[8]503-504。刘瑞龙更是在1942年7月的锄奸总结报告中直接提出,领导干部要克服思想问题,即要以身作则、调查研究,克服主观主义;发扬民主、发扬自我批评,克服官僚主义;加强工作的组织性与计划性,克服事务主义;实行群众路线,打破孤立主义[9]113。

通过整风运动对干部进行思想教育活动。1942年6月,邓子恢宣布正式在淮北地区开展整风运动。淮北区的整风运动以团以上干部为主体,重在整顿“三风”(学风、党风、文风),即反对思想上的主观主义、组织上的宗派主义和宣传工作上的党八股,旨在纠正干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提高全党马列主义思想水平,增强党的战斗力[10]175。淮北区以《七七宣言》《告八路军新四军党员同志书》文件和《辩证唯物论》《讲哲学》《实践论》等书籍,帮助干部体会整风学习精神;吴芝圃主任主张广大干部在学风学习中发扬无产阶级的实践精神、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养成反躬自省与实事求是的精神[11]159-160。全师二届政工会议对党风学习的指示如下:以《增强党性决定》《论党员修养》《组织与纪律的修养》为主要学习文件;干部要加强反省与自我批评;注重思想上的领导,进行思想的启发教育,组织开展思想论战;改变党政干部工作与党的教育相脱节的状况[11]160-161。为进一步加强干部的思想整顿,1943年7月,淮北区党委作出继续整风一年的决定。继续整风从多层面加强党政干部的思想教育:反军阀主义运动打开了继续整风的大门,借此契机,邓子恢强调要“彻底铲除干部军阀思想”;淮北区党委将十月份定为干部时事学习阶段,并布置“七一社论”“七七宣言”等必读文件学习,旨在通过时事教育加强阶级教育;干部在十二月中旬侧重学风学习,以辩证唯物论、调查研究法、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等作为学习目标[11]193-201。

遵从因材施教规律对干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地委一级干部遵照继续整风运动的相关学习安排。此部分重点探讨1943年1月后县级党政干部与县级以下党政干部教育。第一,县级党政干部教育。一方面,县级党政干部要深入学习与研究“时事与政策”“怎样接近群众”“组织修养与纪律修养”“克服困难与反对不良倾向”四个主题;将“三风”文件,刘少奇“论党”,饶漱石“论群众工作”,《拂晓报》社论及论文,区党委的指示信,淮北行政公署布告法令等为主要参考材料[11]90。另一方面,县级党政干部需要完成以四个月为期限的自修计划,自修以整风二十二个文件与中央领导一元化文件为中心,读文件过程中需要记笔记、对照文件内容自我反省。第二,县级以下党政干部教育。淮北区党委在干部教育工作指示中明确提出,应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倾向作为教育中心,可以运用干部模范作用、共产党革命、民主政权建设等正面案例,干部退却逃跑、脱离群众等反面案例,对县级以下干部进行教育[11]90-91。

2.2 促进部队政治整军,动员军事力量

军队的政治工作具有明确导向性,周恩来曾指出:“革命军队的政治工作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革命军队的战斗力,保证战争的胜利,是使军队本身团结起来,军队与人民结合起来。”[12]淮北区亦围绕增强军队战斗力、军队内部团结、军民团结为基本任务,在军队中广泛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整顿军队纪律以提升军队战斗力。首先是中共中央对淮北区的政治工作指导。1941年6月1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关于第四师工作中的缺点致电彭雪枫,在整训部队方面做出以下提议:一是部队在政策教育、纪律教育、制度教育方面要正规化与统一化;二是重视游击战术教育,锻炼各部队独立自主与分散游击的能力[4]602。1941年7月,中共中央军委、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就新四军第四师军政工作进行指导:一是部队教育不能走形式主义,要加强基本训练与实战训练;二是组织上,部队逐步正规化,坚持游击战术但坚决打击游击习气[4]608。其次是淮北区党委对军队纪律的整顿。针对新四军第四师在反顽斗争中与斗争后军纪较为松懈的问题,邓子恢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军纪整顿:一是禁止铺张地追求表面的作风;二是军队建设要脚踏实地,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三是专门指示要多于一般指示,基本教材多于一般教材,重视战士的专门教育,专门会议要多于一般会议,经常工作要多于突击工作,杜绝计划多检查少的情况[13]28。

开展思想文化建设,提升军队综合素质。淮北区十分重视军队的思想文化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有利于纠正军队的不良思想倾向,保证军队的性质与宗旨一以贯之,为军队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淮北区军队的思想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一是优良作风与革命传统教育。彭雪枫非常注重军队优良作风与革命精神的培养,其创办的《拂晓报》在宣传军队优良作风与革命传统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拂晓报》第146期明确提出,干部要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关注群众利益,透知群众感情、情绪和需要;干部要用革命感情代替私人情感,拿政治团结代替感情团结,使一切私人的感情团结服从革命的感情团结[11]15。二是党的统战政策教育。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邓子恢强调:“始终坚持顾全大局、委曲求全的团结精神,抱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自卫原则”[14]。即最大限度地联合抗日友军,争取各方势力的积极配合,从而教育各部队充分了解党的统战政策,增强新四军团结群众的意识。同时,让军队对抗战的主次矛盾有清楚认识,由此落实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教育。

依靠扩军、拥军运动中思想政治动员工作巩固军民团结。淮北区党委在1940—1942年扩军运动中提出了“三不四要”的口号:不强迫、不收买、不欺骗;成分要好、年纪要轻、身体要强、来历要明[15]117。依照这个口号广泛实施政治动员、规划了多场动员会议。采用说服解释的动员形式,以群众自愿为原则,尊重群众参军意愿,维护了军队与群众的友好关系。1943年9月,淮北行署主任刘瑞龙、副主任陈萌南署名签发“为展开全边区拥军运动事布告”,布告赞扬了新四军的抗战功勋,鼓励全民一致拥军并开展拥军运动。通过拥军运动,不仅鼓舞了部队战斗士气、提升了战士的抗战责任感,而且加强了军队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正是密切的军民关系才助推了“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好景象。1944年1月,淮北区党委在拥军运动中强调,要切实抓好部队的群众纪律,特别对供给、卫生、骑兵、兵站、通讯员、饲养员、炊事员、给养人员等加强群众纪律教育;为密切军队与政府、人民的关系,军队要定期召开座谈会进行自我检讨与批评。良好的军队群众纪律为民众留下了良好的军队印象,进一步巩固了军民团结。

2.3 加强群众政治工作,实现团结抗战

淮北区十分重视群众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传统媒介、艺术宣传、国民教育等多样化形式,“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16]。这些举措的目的在于让抗战思想在群众中入脑、入心,推动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战争。

首先,运用出版物、小册子等进行宣传。作为彭雪枫“三件宝”之一的《拂晓报》,不仅在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亦在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中影响深远。《拂晓报》及时传达了党中央抗战救国的指示,报道了抗战军队的英雄事迹,特别是在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中贡献突出,从反对竹沟惨案、平江惨案、皖南事变,到反对进攻陕甘宁边区的内战危机中,团结并组织了广大工农群众[17]。淮北区文化事业委员会主编的《大众半月刊》,有“文艺”“小大道理”“大众的话”等栏目,以文艺的形式向群众灌输团结抗战思想及内容。皖北特委将报纸杂志作为舆论宣传阵地,如特委刊物《淮流》自行组织编写抗战救国文章,经常转载新华社《新华日报》印发的关于党的方针政策以及鼓舞群众参与抗日救亡战斗等论述。豫皖苏边区部分县区创立了报刊,如阜阳县《淮上青年》、亳县《亳县动员导报》、太和县《太和动员导报》、蒙城县《前锋报》《蒙城日报》、涡阳县《动员三日刊》《涡阳日报》等,通过报刊宣传抗日救国形势、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动员及教育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日[18]367。

其次,创新性地通过歌曲、话剧、小调、歌剧等进行抗日政策宣传。新四军第四师拂晓剧团坚持为军民及抗战服务,在群众中宣传保家卫国、统一战线、抗日必胜、广泛团结等思想。例如,活报剧《打鬼子》、京戏《空城计》《打渔杀家》、话剧《前线》《铁血将军》《渡黄河》《军民一家》、京剧《徐大将粉碎日寇扫荡》、合唱《新四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舞蹈《国共合作》、大型秧歌剧《反攻依靠谁》等,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教育群众,揭露敌伪的罪行、唤醒群众抗战士气、激起群众抗日热情及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与抗战思想[15]508-519。

再次,在敌后方开展思想教育、政治动员等农村国民教育。1940年6月,刘瑞龙在教师联合会上作教育动员报告时指出,民族抗战需要抗战教育运动配合,教育的突出重要性体现在能从思想上锻炼广大群众、能动员民众参加抗战、能为新中国做好思想准备[9]25。刘瑞龙指导下的敌后抗战教育的基本目标表现在:一是通过揭露日寇、汉奸、汪精卫伪政府派、托洛茨基派的丑恶、残暴与阴谋;宣传具体抗战的成果与抗战胜利的前途;弘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模范人物与光辉事迹等来增强民族团结、民族觉悟、民族自信与民族自尊心。二是敌后方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运用民族精神教育人民、教育儿童,防止受敌寇开办的日语学校、奴化机关、青年训练班、图书馆等的麻醉和奴役,及时打破与揭穿敌寇、汉奸、顽固分子和投降派散播的反共、反蒋、视“孔孟之教”为宗教等奴化思想[9]26-27。三是教育要适应抗日根据地建设需要,秉承“因材施教”“因地施教”的原则,宣传抗战状况、抗战自卫常识、抗战民主政权本质与政策等。

2.4 对敌伪展开政治攻势,争取其转变

抗战时期,面向敌伪展开政治攻势,是保证抗战胜利的要素之一。毛泽东曾说:“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6]379淮北区地处日军包围圈,除正面与敌伪军进行军事对抗,亦可通过政治宣传、教育等方法实行政治攻势。《淮北行署施政纲领》第十二条亦提及要努力争取伪军、伪政权转为抗日阵营,从宽处理被俘获的敌伪军,不得杀害[15]75。邓子恢曾提及敌伪军工作的方针是:“控制两面派,争取同情者,分化敌伪,孤立敌人”[8]587。所以,敌军工作的关键在于对敌伪进行宣传鼓动,使敌军涣散和瓦解,争取敌伪军转变。

一方面,主要是激发敌军反战思想,瓦解敌军。早在1939年,新四军游击支队政治部就设立了敌工科,对专职敌工干部进行敌工教育以便深入敌人内部开展工作。敌军在长期混战中人心涣散、物资枯竭,由此产生的厌战思归、悲观怠战等情绪为新四军对敌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敌工干部通过优待俘虏、宣传工作及政治训练等方式,让新四军的形象在敌军中产生积极的“政治影响”并争取敌军加入新四军。为做好争取敌军工作,敌工委员会开展宣传攻势。例如,1941年6月至1942年6月对敌进行了化装宣传238次、演戏108次、出壁报110次、写标语4 210条[15]159。此外,还有向敌人散发传单、投递慰问袋、邮寄日文宣传品、阵前喊话等形式,以此达到反战教育的目标。1942年2月,淮北区成立“反战同盟淮北支部”,支部成员也积极在各地区开展对敌宣传工作。淮北支部通过在战争地宣传和在樱花节、春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宣传,采用印制宣传品等方式瓦解及争取敌军。1942年10月,刘瑞龙作政府报告时曾提到:“敌军工作主要是瓦解政策,发展他们的反战思想。……日本人民在反对军阀财阀上面和中国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18]380,同样主张以反战思想作为瓦解敌人的一柄利刃,从日军内部瓦解敌人。

另一方面,主要是争取伪军转变立场,为抗战服务。在认识斗争的长期性与严重性的基础上,利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对伪军实施三方面的策略:一是坚决打击执迷不悟的汉奸;二是策动伪军反正;三是争取日伪基层政权为“两面派”或“三面派”政权[19]。以宿东地区为例,宿东地区伪军数量较多,新四军对伪军伪组织积极地开展争取工作。新四军通过政治教育和感情结交,限制伪方人员武装力量的扩大,削弱伪方人员与日军的依附关系;争取伪军、伪组织搜集情报、掩护游击活动、配合合法斗争,挫败敌人强化伪军、伪组织的措施[10]255。随着抗战的持续推进,新四军力量逐步壮大,伪军普遍存在为自己留后路的矛盾心理。新四军根据伪军具体情况展开了强有力的攻心战,选派合适人选与其打交道,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态度向伪军进行启发教育、宣传党的政策,让伪军认清日本帝国主义必败,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必胜的事实,使伪军脱离对敌人的依附,进而开展伪军内线工作,发展秘密抗日力量,争取伪军人员转变立场,投入抗日阵营。

3 淮北抗日根据地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淮北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成效明显、内容丰富、形式不一。全区围绕不同教育对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制定了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措施与内容,使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革命和战争,产生了显著成效。

3.1 提升了党政干部的个人素质与党性修养

党政干部的个人素养与党性修养有了质的提升。首先,在针对党政干部的教育过程中,增强了党政干部的集体观念、群众意识,克服了党政干部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等思想问题。其次,在多次的整风运动中,通过学习《七七宣言》《增强党性决定》《组织与纪律的修养》等文件精神,党政干部在思想意识、工作态度、组织修养等方面都有所提升。即党政干部经过整风学习后,提升了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减少了错误思想倾向、改造了党政干部的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整顿了党内不良之风,端正了党的思想作风。最后,通过因材施教的途径对县级及县级以下党政干部进行教育,有效提升了干部的组织纪律与个人修养。

3.2 增强了革命军队的战斗力与军民团结

军队战斗力提升,军队内部更加团结,军民关系更加密切。第一,在中共中央指导及淮北区党委军纪整顿下,军队纪律建设逐步正规化与系统化。部队教育开始摒弃形式主义,转向实事求是教育,部队游击战术能力不断增强、军纪得到加强、组织意识逐步强化,切实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第二,《拂晓报》在军队中起到关键作用,体现在传递优良作风与革命精神,指引着千万战士坚持群众路线、英勇团结战斗。第三,1944年4月,刘瑞龙在淮北冬季扩军工作总结中强调:“扩军本身便是最大规模的政治教育”[9]417。到抗战胜利时,全区共组织普通民兵20多万人,基干民兵5.9万人[13]203。淮北区开展扩军、拥军运动,对巩固部队作用显著。发动群众拥护军队,能够密切军民关系;发动群众派代表及时慰问伤员、慰问部队能够稳定部队战斗情绪和巩固部队。扩军、拥军运动同时教育了群众与部队,增进了新四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3 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抗战热情与思想觉悟

淮北区深入群众做政治动员,团结群众抗日。首先,《拂晓报》在反对投降、倒退、分裂的思想传播中增强群众抗战意志与唤醒民众民族意识,对于群众团结抗战起到重要的教育意义;《大众半月刊》《淮流》及豫皖苏边区各县区的报刊介绍了抗战形势、日军暴行等,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情,进而提升了群众的抗战热情。其次,拂晓剧团以歌曲、话剧、小调等创新性的宣传方式大大提升了群众的政治意识、革命意识。最后,在群众中开展社会教育。一方面,为了消灭文盲,以新思想、新文化提高农民政治水平;另一方面,为了阻止敌寇的奴化伪化教育。农村国民教育粉碎了敌伪奴化教育的阴谋,防止了文化事业的专制倒退,提升了群众的觉悟程度、文化水平与组织程度,配合了全区的抗战斗争。淮北区通过政治动员激发群众抗战热情,唤醒群众参加抗战、服务抗战的觉悟,坚实打牢了抗战的群众基础。

3.4 实现了对敌伪工作的宣传、瓦解与转变策略

敌伪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配合了抗战的需要。敌伪工作从政治上争取了伪军、在敌军中进行了宣传,建立了武装,执行了党的俘虏政策,扩大了党的影响。由于淮北区对敌伪强势的政治攻势,敌伪工作取得较大成效。如1941年2月,在反摩擦斗争中粉碎了国民党特工人员策动敌伪军夹击新四军的阴谋。1941—1942年间,淮北苏皖边区俘获敌伪军官兵3 485名,在专门的政治机关训导下,转向新四军队伍的计1 838名,宣传释放1 240名[15]159。截至1942年,淮北区的敌伪军工作取得较大成效。新四军的俘虏政策感化了伪军、伪组织,中国共产党与新四军的政治影响在敌伪阵营中不断扩大。例如,1942年,淮北苏皖边区策动伪军反正人员293名,其中伪分队长以上15名。伪乡长以上17名,带枪人员271名[15]149。1942年下半年,宿东地区三个县的绝大部分伪军、伪组织都转变为能被新四军利用的“两面派”或“三面派”。在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蚌埠敌工委和淮北各县的敌工部门充当起“反攻先锋”,在强有力的政治攻势下,众多伪军受策动及时反正,以内应的形式配合新四军军事战斗,为解放淮北地区大批县城与乡镇做出了贡献。

4 结 语

中国共产党在淮北区以抗战为中心任务,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面向党政干部、军队、群众、敌伪等对象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淮北区抗日战争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与准备。淮北区的思想政治工作烙有时代的印记,是党早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典型实践。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发展、维护党的绝对领导、巩固军民团结,对培养当代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先辈品质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党政干部淮北新四军
TGS智能梯流干选机在淮北矿业集团的应用
袁国平:以为民情怀打造“铁的新四军”
党政管理干部考核规范化思考
新四军华中抗战
新四军统战纪念馆隆重开馆
南朝宋齐的河济淮北诸戍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明清时期徽州与淮北衣食文化之比较
党政干部精神文明建设路径分析
加强党政干部道德建设的意义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