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拿大“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建设模式与协同机制研究

2023-01-03 03:19张宓之裴文乾何雪莹
创新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卡斯科创走廊

张宓之,裴文乾,何雪莹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 200235)

1 引言

为加速推进以创新为引领、以城市群建设为主体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并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完善广深港创新走廊架构体系等规划目标。科创走廊作为一种基于高速公路或铁路等交通干道展开的新型创新范式,正成为世界各地区实现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科创走廊建设不仅是对国家深入实施区域战略的响应,还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环境变革的大势所趋。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人口老龄化和日益加剧的资源分配不平衡等成为区域间开启创新合作的重要原因。目前创新走廊建设已从跨城市、跨区域走向跨国度发展的阶段,各类新型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层出不穷。分析总结创新走廊模式兴起的原因和背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全球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在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全球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改善创新人才流动和成长环境,从而增强区域人才吸引力成为各地区的首要战略选择。无论是欧盟新研究区建设还是美国—加拿大“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建设,鼓励创新人才的跨区域流动一直是跨区域科技合作的重要战略。作为知识、信息、技术的主要载体,创新人才的流动可以促进创新合作以及产业转移。争夺全球顶尖人才已成为各地区在创新发展中把握领先优势的关键。

第二,跨区域、跨国度合作由来已久,科研合作基础已初步形成。早在20世纪50年代,欧洲国家就成立了“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等跨国别科技创新联合体。在此基础上成立的“欧洲共同体联合研究中心”逐渐将科学研究扩展到多个层面,并通过“研究与技术开发框架计划”的实施,确立了一大批优先发展计划与重大科技项目,为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

第三,提升国际创新竞争力、降低研发成本的需求十分迫切。区域间的科技创新布局和发展会存在相同的研究领域,从而造成重复建设与科技资源的浪费。很多科技创新的重大研发项目投入大、周期长、难度大,依靠单个地区的力量往往难以展开。这就对区域间形成一个协调的治理机制来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以及平衡区域之间的合作、共享与竞争提出了现实需求。全面推动创新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建立创新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将大幅降低创新资源的闲置成本,提高创新要素利用率,进而提升全区域的整体创新效率。

纵观当下全球创新走廊的发展态势,以“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为核心特质的硅谷,依托国防军工崛起的128公路,围绕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顶尖高校建立的“东京—横滨—筑波”创新带等享誉世界的创新走廊已为人所熟知。近年来,一条纵贯美国与加拿大两国、位于卡斯卡迪亚①地区的创新走廊正在逐步兴起,其自下而上发起的跨国度、跨区域空间集聚模式与其他创新走廊典型案例的发展路径和运行机制有较大差异,引起了笔者的高度关注。本文在对美国—加拿大“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以下简称“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发展背景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内部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以期为中国推进跨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提供启示。

2 文献回顾

创新走廊是协同创新理论应用的新型空间组织范式。早期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微观企业的合作层面,如Teece[1]最早对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涉及企业间技术许可、生产合作、投资和贸易等多个环节。在国内,张钢等[2]最早对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将微观企业间的协同创新理论拓展到了制度创新层面。可见,初期的协同创新理论一般仅局限于企业间合作创新机制的探索,或是企业所处环境的制度创新探讨,而并未将高校、研究机构、政府等主体要素和空间距离要素纳入考量。

在企业协同创新研究的基础上,多元主体间(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的协同创新机制逐渐成为研究焦点[3-5],协同创新理论发展开始进入第二阶段。随着信息传播技术和陆地运输技术不断发展突破,地区间的空间距离隔阂被大幅削弱,创新要素共享的地理阻碍被逐渐破除。近距离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模式已渐渐难以满足新时代创新发展的需求,跨区域协同创新成为进一步突破创新发展瓶颈的新型创新组织模式。而创新走廊正是跨区域协同创新范式的典型代表。

创新走廊的国外案例最早可追溯到14世纪初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创新带,该区域后来成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地[6]。汤临佳等[7]对美国“硅谷”、韩国京畿道、德国法兰克福创新区、日本东京—横滨—筑波创新带等典型创新走廊的发展历程、模式进行了梳理和对比,并总结出创新走廊的典型发展范式。李靖华等[8]对“128号公路”创新廊道的建设机制进行了梳理分析,并将其与中国广深科创走廊建设进行了对比。整体来看,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国外案例的研究侧重于案例比较和整体运行机制分析。

中国最早开始探索跨区域协同创新的是广东和香港。2012年,“粤港科技创新走廊”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和香港的创新要素逐渐被整合起来,创新走廊发展模式在国内正式迈向实践[9-10]。谢科范等[11]对我国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广深港澳科创走廊、京雄科创走廊的发展现状和整体布局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利用引力模型对我国省际空间联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蒋永穆等[12]系统分析了成渝绵科创走廊的功能定位、发展基础和动力机制,论证了成渝绵科创走廊建设的现实需求和战略价值。近年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逐渐走到国内领先位置,大量研究围绕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建设模式[13-14]、经济联系[15]、发展现状[16]、协同机制[17]和实践经验[18]等展开了分析。总体来看,学界对于中国创新走廊典型案例的建设模式、运行机制和发展现状的研究已非常丰富,但对创新走廊未来发展建设的建议大多偏向宏观,缺少具有针对性、可直接落地的具体举措建议。

结合上述文献回顾可以发现,目前关于创新走廊的理论模式、发展机制的研究已较为丰富,对于国外经典案例的文献研究也已非常丰富,如美国硅谷、“128号公路”、日本东京—横滨—筑波创新带等,但对于近年来新崛起的科创走廊案例的追踪和关注较少,容易忽略全球科创走廊建设的新理念和新突破。美国—加拿大“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以其跨国度且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特点引发了广泛关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然而国内还缺少对该案例的深入分析。本文将聚焦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的发展背景、组织架构和协调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推进创新一体化的重要举措进行梳理分析,以期为国内创新走廊建设提供世界前沿成功案例的经验借鉴。

3 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的发展基础、组织架构及协同机制

3.1 立足“文化相通、经济相联、优势互补”的发展基础

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纵贯美国西北至加拿大西南,依托温哥华、西雅图、波特兰三大核心城市,将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与美国的华盛顿州、俄勒冈州紧密串联。2016年,在微软等企业的推动下,首次召开了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会议,明确要共同推动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建设发展,旨在打造一个全球科技创新和经济商业中心。这一创新走廊建设发展至今(见图1),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图1 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大事记时间线

“文化相通、经济相联”是创新走廊蓬勃兴起的内核所在。早在十九世纪初期,时任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就设想在北美西部建立一个独立国家,即卡斯卡迪亚共和国,由当地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俄勒冈州及华盛顿州组成。虽然最终没有实现,但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历史沉淀,三地之间的历史、文化、经济已经不断相融相近,为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发展埋下了强劲的内核。卡斯卡迪亚既有自然的完整性,如地形和板块、天气与洋流、动植物、分水岭等共同属性,还有历史文化的一脉相通,如风俗习惯、人情礼仪甚至行为思维等高度一致,又有经济社会的紧密联系,如商业互通、产业融合等。加拿大媒体就曾形象地指出,对于多数大温哥华地区的居民而言,对西雅图和波特兰的认同感要高于多伦多或者蒙特利尔。这首先为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的兴起创造了先天的优势条件。

“科技、企业、市场”优势互补是创新走廊活力迸发的动能所在。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充分发挥三地的特色优势,在各扬其长中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协同创新网络。其中,波特兰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如波特兰大学、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俄勒冈大学等,是科技创新策源重镇;西雅图拥有强大的创新企业集群,如微软、亚马逊和波音等均是各自领域的全球领军型企业,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极强;温哥华拥有巨大的市场资源,温哥华与亚洲市场联系紧密,且金融资源丰富,依托港口成为加拿大最大的西部门户。三地沿线“科技、企业、市场”的有机耦合,汇集成为推动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发展壮大的强劲动能。

3.2 创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结合的组织架构

自下而上的市场呼唤加上积极有为的政府引导,充分调动起温哥华、西雅图和波特兰的各类创新资源自发而有效地涌入到创新走廊的建设之中,构建和形成了面向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城市群功能跃迁的系统性战略布局。

第一,聚焦形成高度统一的协同发展方向。为明确创新走廊合作方向,2016年,华盛顿州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签署了《推进创新型经济合作备忘录》,明确将交通、贸易、科技、创新、教育等作为共同发展的主要方向。2019年,为推动科技经济融合和跨区域协同创新,大西雅图合作伙伴和温哥华经济委员会进一步签署了《卡斯卡迪亚经济机会倡议》,在绿色建筑、人工智能、增强虚拟现实及创意娱乐产业等方面推进合作,强化劳动力和资本跨境流动的便利性,为区域协同创新明确了产业主攻方向及制度一体化创新方向。

第二,组建极富号召力的双边指导委员会。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由双边指导委员会参与统筹协调和发展推进。双边指导委员会由两名联合首席执行官和边境两侧7个计划委员会组成。其中,双边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席之一的克里斯汀·格雷戈尔曾担任两届华盛顿州州长,有力推动了政府部门共同参与创新走廊建设发展。同时,双边指导委员会和下设7个计划委员会②成员包括了研究机构负责人、企业CEO、各类创新基金合伙人、政府部门官员等,拥有充分调动并整合三地创新资源的能力,为推动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发展提供了关键保障(见图2)。

图2 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双边指导委员会组织结构图

第三,制定目标明确且可行的协同发展规划。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制定了“1+7”的系统性发展规划。“1”是指面向2050整体发展愿景,深度分析了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并对未来推动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配置进行了前瞻性规划(比如推出温哥华—西雅图—波特兰超高速铁路项目)。7个专项子计划包括生命科学行动计划、变革性技术行动计划、可持续农业行动计划、运输住房和连通性行动计划、多元人才行动计划、卓越高等教育和研究行动计划、跨境高效流动计划等。每个子计划委员会都协同了三地专业领域的各类顶尖人才,制定了目标节点明晰的任务和推进举措,以保证专项行动计划的有效推进。

3.3 形成“市场力量驱动、行政力量为辅”的协同机制

3.3.1 市场力量驱动创新要素流通,建立优势互补机制。波特兰、西雅图和温哥华各自具备强大的资源禀赋优势,如:波特兰集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为创新走廊提供丰富的人才、知识、专利和技术资源;西雅图的计算机、航空航天和互联网产业集群具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出的强大实力;温哥华庞大的市场和对接亚洲的金融资源则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注入资本。当阻碍要素流动的行政和空间隔阂被破除后,市场力量将会在区域发展中发挥强大的驱动作用,促使要素流向能够使其发挥更高效力的地区。

从科创要素和资本要素流动来看(见图3),西雅图的高校科研资源可以利用波特兰强大的产业集群加速落地转化,同时可以借助温哥华强大的市场资源和门户力量迅速打开市场。除此之外,温哥华作为加拿大规模最大的西部门户,具备丰富的金融资源,能够吸引大量资本并将其不断地注入创新走廊内的创新主体,形成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市场交易—资金吸收的协同创新机制。

图3 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的协同机制

从人才要素流动来看,创新走廊内部的高校通过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起高校学生跨区域专业实践和学分互认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使区域内的人才可以更加畅通无阻地选择就业区域和就业单位。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内的科技人才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不断流向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机构和就业单位,从而使走廊内人才创新效率实现整体提升。

除此之外,由华盛顿运输管理局牵头、三地共同出资实行的超高速地面交通计划,致力于将区域内主要城市间的往返路程控制在1小时内,同时增强区域运输重大设备的能力,使得区域内要素流动的成本大幅降低,市场力量配置资源的效率进一步提升。

3.3.2 政府引导打造一体化平台,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三地政府通过打造卡斯卡迪亚风险加速网络(CVAN),将不同城市的高校、基金、协会、创新平台等组织纳入统一的网络体系,为区域内的创新项目合作、融资和交易搭建起高效且全方位覆盖的服务平台,大幅提高了区域内的资源整合效率。同时,三地政府在区域内搭建起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了大数据资源的跨区域共享、研究和应用。除此之外,在政府引导下,西雅图、温哥华和波特兰三地建立起闲置办公室和会议室的免费共享机制,使跨区域自由办公更加便利。通过政府的平台建设,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内部实现了科研、资金、数据、基础设施等资源的高效共享,为区域内协同创新发展夯实了基础。

4 推进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

为推进各类创新主体高效联动对接全球资源,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实施了一系列关键性举措,加快推进全球创新要素吸收渠道和创新共同体建设,为协同创新的真正落地提供扎实支撑。

4.1 健全人才培养和地方产业高效联动的合作模式

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华盛顿湖理工学院和俄勒冈州理工学院利用自身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即STEM)领域中的教育优势,签署高校合作备忘录,为学生提供跨区异地专业实践和就业机会。根据实践情况,允许学生在3所高校之间进行课程衔接和学分转移,从而鼓励人才流向产业发展与自身技能高度适配的区域,推动高校人才更精准地服务卡斯卡迪亚产业创新发展。

4.2 打造“创意、技术、资金”一体化的支撑网络

2017年9月,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共同建立了卡斯卡迪亚风险加速网络(CVAN),包括大学、孵化器、投资基金、行业协会等50个组织,并在此基础上,配套建立了西雅图—温哥华金融创新网络。通过“识别已经具备商业化能力的创新项目、为创业者提供跨境资金支持、促进科技型企业开展跨境贸易和合作、对接各类科研资源、分享各类活动和平台”等手段,帮助创新项目和新创科技型企业迅速建立合作网络,大幅提高了资源整合效率;同时明晰各类主体的利益回报渠道,进一步提高了各类创新主体参与走廊建设的积极性。

4.3 创立由数据科学牵引的发展合作应用平台

2017年2月,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共同成立了卡斯卡迪亚城市分析合作社(CUAC),计划每年投入超过500万美元的研究费用,并投资建立公共—私人部门的数据共享应用平台,旨在利用数据科学来应对与城市发展尤其是创新走廊建设相关的挑战,包括交通、住房、人口以及科技创新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等。

4.4 提升卡斯卡迪亚跨区域工作的连接能力

为更好实现三地工作与生活的协调,在温哥华经济委员会和亚马逊(Amazon)公司的鼓励支持下,Wework众创空间率先出台了“卡斯卡迪亚护照计划”。这一计划可以让全球持有该护照的会员有限期地免费使用西雅图、温哥华和波特兰的大量共享办公室和会议室,实现了科创走廊之间研发、工作、生活的协调,让更多参与轻资产研发和工作的全球性人才可以在三地之间弹性办公。

5 结论与启示

中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科创走廊建设如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可以从更具可比性、可借鉴性的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建设和发展中吸取经验,特别是其在体制机制建设、落地举措推行等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实操经验值得借鉴。

第一,政府引导,市场先行。未来科创走廊的进一步建设,应当探索构建起高效协同“政产学研”各类关键创新资源的社团组织或理事会机构,从而逐步推动市场力量主导科创走廊的建设发展。政府应尝试建立由各城市科技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地方科研院所代表和龙头企业代表组成的多边指导委员会,设立轮值主席制度,共同编制适合创新走廊内各城市协同发展的专项技术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相关环节,由多边指导委员会委员牵头开展推进工作和制度设计。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应当在着力促进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在资源配置方面把握好“让步和伸手”的边界,既使得市场力量拥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又能够为创新走廊良性运作提供保障。

第二,对接规划,深化合作。推动各区域开展科技创新规划对接活动,协调那些未来重点聚焦科技领域相对一致、创新资源优势又明显互补的地域,开展深度对接合作,共同起草科技专项攻关行动计划,联合开展专项资金投入工作,合作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异地配置。借鉴国际经验,依托第三方智库对创新走廊区域内各城市创新政策协同性开展评估,围绕人才招引、协同攻关、企业发展、产业导向、生态培育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如加强苏南五城创新政策协同和营造整体创新生态培育氛围,推进地方政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向纵深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索针对更多不同目标的领域,打造多个长三角引领性科技创新组团。

第三,撬动资金,共同培育。参考卡斯卡迪亚创新走廊的经验,针对现有及今后科创走廊发展中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问题,探索启动风险加速网络计划,组建由科研院所、孵化平台、创投基金等组成的跨区域合作联盟,率先引入共同投资、共享收益的市场机制,联合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开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企业项目孵化、产业落户的“接力”合作新模式、新格局。探索建立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汇聚各地资源要素共同组建“产业创新联动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等母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入驻,对联合孵化企业、联合产业园共建、大学科技园异地分园建设等跨区域协同项目进行资助,支持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推动金融产品与科技创新联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新模式,鼓励多元化的金融产品研发并将其融入区域协同创新。

第四,加大扶持,联合育才。打造“一体化引才、一体化育才、一体化用才、一体化留才”的全新格局。进一步完善创新走廊招才引智和人才内部流动的合作机制。建议组织部、科技局、人社局共同成立人才一体化发展联盟,明确人才梯度化的政策布局,形成地方创新与产业发展相融的差异化人才引进战略。共同签署“人才合作培养备忘录”,搭建若干特色突出的人才交流峰会和论坛。对于高端科研人才,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间互相挂牌苏南联合实验室,鼓励高校科研团队跨区域开展交流合作。对于技能人才,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技能的联合培养,鼓励各类产业联盟牵头举办一系列技能比拼大赛,在区域乃至全国形成影响力。对于青年人才,打造“跨区域大学实践联盟”,联合培育一批面向产业实践的青年人才,遴选一批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开展试验,形成产业实践折算学分、学分异地异校互认的体制机制,推动区域内青年人才的流动和成长。此外,推动形成“离岸孵化+人才飞地”集群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创新走廊的国际影响力吸引人才在创新走廊核心城市集聚,在区域内形成“一体化用才”的基本格局。鼓励创新走廊各城市共同筹资设立“人才发展结构基金”,实施城市间差异化投入结算模式,对在后发地区人才飞地内创新创业的人才给予更大力度的资金倾斜和专项补贴,更好地实现创新用才。

第五,搭建平台,开放共享。形成“开放科学、开放数据、开放市场”的创新合作环境。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和云计算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起一体化的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一方面,推动创新走廊区域内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检验检测仪器等设备装置在各城市的深度共享;另一方面,推动政府公共科技创新数据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开放共享,推动科技创新合作的深化。同时,鼓励各城市联合建设科技企业网络平台,既可以发布技术需求、实现供需对接,也可以进行产品研发、市场开拓所需战略合作伙伴的搜索,推动科创走廊内各城市科技创新在更高层次、更宽维度和更广空间上的开展。

注释:

①卡斯卡迪亚这一地名的由来是因为在北美西北太平洋地区有一条山脉叫作卡斯卡特山,十九世纪以来人们开始习惯性地把这一带称为卡斯卡迪亚,并且沿用至今。②7个计划委员会的两位联合主席分别来自华盛顿州与哥伦比亚省,俄勒冈州的委员分散在部分计划的委员会中,每个计划委员会有10名左右成员组成。

猜你喜欢
卡斯科创走廊
神奇的走廊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走廊上的时光
走廊上
在走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