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培智学校探索劳动技能课程校本化的行动研究

2023-01-03 07:02陈超黄会仙
成才之路 2022年35期
关键词:培智学校纲要体系

陈超 黄会仙

摘要:针对县级培智学校教学模式与生源结构的改变,教师要积极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劳动技能教育教学质量,对学校原有的劳动技能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本土化、个性化改革。文章以湖南省宁乡市虎山特殊教育学校为例,从初步构建适合农村特殊教育学校的劳动技能课程纲要,确定课程设置形式、修订教学指导丛书,深入完善劳动技能课程体系建设、丰富教育形式等三个阶段,探索符合县域培智学校特点的劳动技能校本化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培智学校;劳动技能;课程校本化;纲要;体系

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35-0137-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性资助课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智障儿童劳动技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编号:XJK19BJC028)研究成果

随着《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与“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以下简称为“二期提升计划”)的相继颁布,培智学校的招生数量在逐年增加。另外,新生的构成情况更为复杂,其中,学生的残障类型多样,残障程度更严重,这使得原本较为稳定的教学模式受到挑战。以宁乡市虎山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为“虎山特校”)为例,建校初期,学校生源以脑瘫、轻中度智力障碍的学生为主,如今学校的大多数学生为中重度智力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或多重残疾,这其中,自闭症谱系障碍和多重残疾学生的占比由建校时的10%上升到如今的30%以上。同时,作为一所县级特殊教育学校,超过70%的学生来自偏远农村,劳动经验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在同一班级,不同地域、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的社交能力,在没有配套教材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面临巨大挑战。

近年来,虎山特校针对新课标积极落实劳动技能课程校本化政策,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高质量的教育模式,并在实施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目标缺乏清晰、直观的体系,课前评估与课后评估不够规范等。有学者指出,培智学校想有效提升劳动技能教育水平,应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更新其劳动技能教育理念,创新劳动技能教育课程设置,改革劳动技能教育评价方式。

目前,县域培智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课前评估不够规范,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先备能力。第二,教学目标不够直观、具体,无法达到可观察、可测量的要求。第三,教学内容的制定不够个性化,无法照顾到全体学生。在2011至2015年间,虎山特校通过借鉴各种劳动技能教材以及其他学校的教育实践,逐步构建了适合本校学生的劳动技能课程体系。但其中针对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目标—主题”课程和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生源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从2016年开始,虎山特校反思课程建设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劳动技能校本化的实践策略,优化教学模式,建立适合校情的劳动技能支持体系,以满足学生的特殊学习需求。

1.研究问题

课程校本化是指学校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地方特色对相关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加工,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更适合本校学生特点和需要的课程建设活动与过程,其最终成果表现在校本课程方案的建设上。本文所指的劳动技能课程校本化是指培智学校为满足不同类别、不同障碍程度学生的特殊学习需求而采取的适合校情、学情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等。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如何对劳技课进行本土化的加工、调整,使之适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第二,如何通过任务分析法将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评估规范化,找到学生的共性目标和个性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有对应的能够达成的教育目标,从而提升个别化教育的实效性。

2.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和个案分析法为辅,并不断调整研究内容、方法和重点,通过查阅文献、及时观察、访谈及个案调查确保行动研究的效果。第一阶段(2016—2017年):初步构建阶段。其重点为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研究适合本土化的劳动技能教学内容,构建适合农村特殊教育学校的四级目标体系。第二阶段(2018—2020年):调整优化阶段。其重点为进一步规范落实四级目标体系,同时探索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形式。第三阶段(2021年至今):深入完善阶段。其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重點开展“家长课堂,协同共育”的研究,构建“六程序,四操作”的劳动技能课程教学实施路径与方法。

1.第一阶段:初步构建适合农村特殊教育学校的劳动技能课程纲要

为更好落实新课标,本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宁乡市的地域特点,对劳动技能的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增加本土化课程内容,同时细化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1)开展专项培训,提升教师专业化技能。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亦是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者,为更好实施劳动技能课程校本化建设,本校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一是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科研方法培训,使其有能力完成开题论证报告、制订课题实施计划等工作。为此,学校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肖非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万勤副教授以及湖南师范大学陈杰教授来校做科研专题讲座,引导教师掌握科研方法和要素,确定研究的重点、难点,从而形成清晰化的课题研究思路。二是加强对教师的劳动技能培训。要开展劳动技能教育,提高劳技教育质量,特教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教学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劳动技能。为提高教师的劳动技能水平,本校专门聘请了园艺教师一位、生活教师一位、美术手工教师一位。这三位教师分别负责对教师进行种植技能、家政技能和手工技能的培训,每月集中培训一次。平时,劳技教师上课时,三位聘用教师作为辅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协作指导。

(2)初步编写《劳动技能课程纲要》。本校针对新课标中的劳动技能课程目标进行了校本化的增添与修改,以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新课标中并没有关于酱菜、腌菜类制作的内容,本校结合当地人做腌菜、吃腌菜的饮食习惯,以及腌菜制作难度低、过程相对固定的特点,对劳动技能教学内容进行四级的细化、分解,形成可操作的5个知识点:1)能挑选新鲜的白菜;2)能去掉新鲜白菜底部的硬皮和坏叶;3)能根据天气预报选择晴天晾晒;4)能将晒好的白菜切碎;5)能将切好的白菜加盐拌匀放至坛子中,扎紧密封保存。由此,教师就可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知识点制定本班的共性目标和不同学生的个性目标,并根据四个等级的目标来确定学期目标、单元目标以及课时目标。同时,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及其实践经验,设计相应学段的教学目标,形成适合本班学情的教学内容。

(3)编写教学指导丛书。本校组织课题组教师根据新课标,并借鉴上海市黄浦卢湾地区培智学生劳动技能教学大纲、浙江达敏学校《快乐生活》系列丛书等教材,结合宁乡本土特色,通过反复讨论、筛选与实践,编写出《我是“小帮手”》系列教学指导丛书。教学指导丛书将《劳动技能课程纲要》中的三级目标作为主题,每个主题下包括学情分析、前期测评、知识点、教学准备、分层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类化迁移和课后评价九个板块的内容,以帮助劳技课教师快速、规范、有效地开展教学。

2.第二阶段:确定课程设置形式,修订教学指导丛书

(1)确定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形式。本校尝试使用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形式解决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即每周二、四下午为学校劳动技能集体授课时间,每周三、五为学生劳动教育个性化授课时间。教务处将每个学生的劳动技能个性目标进行收集、整合,之后,班主任会将学生送到适合其个性目标的劳动技能教室进行学习。

(2)修订教学指导丛书。为让教学指导丛书《我是“小帮手”》更具参考价值与实践价值,本校组织全体劳动技能课教师与课题组成员一起针对《我是“小帮手”》丛书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集思广益,听取大家的修改意见。在原教学指导中,每节课包括教学引言、学情分析、前期测评、知识点、教学准备、分层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类化迁移、温馨提示和课后评价等11个部分。有的教师在实践后反馈,教学引言、类化迁移、温馨提示与教育目标关联性不高,前期测评和课后评价可以优化整合。在多次讨论与参考同类丛书的基础上,原有的教学引言、学情分析、前期测评、知识点、教学准备、教学重难点、课后评价整合为先备技能評估,教学过程、类化迁移、温馨提示整合为实施教学,分层目标改为目标任务,并新增视觉提示流程,即原本11个部分的内容修改为4个部分。这样,指导丛书的结构更加简洁,每个部分与教学目标的关联性更强。

3.第三阶段:深入完善劳动技能课程体系建设,丰富教育形式

针对劳动技能课程如何实施、怎样有效评估以及家校合作方式等问题,本校围绕“深仁厚泽,自立自强”的办学理念,“人人都能发展,人人都能成长”的办学目标,力求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个性化的支持,使其通过劳动技能教育在今后的家庭、社会生活中能够自立自强。对此,学校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积极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从而推动他们的自我发展。

(1)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技能课程目标体系。本校以农村智障学生的生活为依据,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将学校劳动技能教育划分为种植加工劳动技能、清洁整理劳动技能、职前教育劳动技能三大板块。每个板块下面分设不同的教学单元,单元主题间呈现出延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每个教学单元下又细分出单元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从而构成劳动技能课程的四级目标体系。在每个板块的内容设置上,本校遵循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原则,通过前期测评,挑选出适合学生的内容进行教学。

(2)形成多元化的课程评估机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发展、对教师教学实践的改善作用。评估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学习发展的过程,其目标是引导、激励、发展与完善,其核心应该是“过程”。本研究以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样化的多元评价方式,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问题的处理过程以及方法等作为评价的基本依据。这其中,《我是“小帮手”》采用阶段评价和总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保证每个项目都有一个阶段性评价,阶段性评价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方式。定量评价是对学生进行课题活动内容的测评,分为前测和后测。各评价主体在相应的评比栏里对学生进行评价,分为“完全不会、多辅助形式下完成、单辅助形式下完成、独立完成”等内容,并用“0、1、2、3”来标注。质性评估是在一次测试后,对被评估的人进行描述性的评估。总结评估是以学期为单位对学生进行一学期的描述性综合评估。

(3)实践“社区+多媒体”课程设置形式。实践是培智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的重要方式。通过实践,学生可提升综合素养,形成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如组织学生到扎拖把的工厂去实践。另外,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通过网店、直播等形式拓宽学生的实践方式。

1.研究成果

(1)学生的劳动技能素养提升明显。一是学生的劳动技能得到优化和提高,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劳动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有显著发展。通过对比,课题组发现掌握相关技能的人数明显增加,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断提升,在种植生产劳动技能和手工劳动技能方面实现质的飞跃。例如,程某是一名无语言能力的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入学之初生活自理能力差,不会穿衣服,不会系鞋带,不会洗澡,如厕需要人陪同、辅助。经过三年不断的学习与训练,目前其已经能够自己叠衣服,自己如厕,并能帮助教师打扫教室卫生,给花卉浇水,给蔬菜除草。二是学生的问题行为得到改善,团队合作能力不断加强。例如,刘某是典型的自闭症儿童,进入学校学习之初,行为问题不断,不听教师指令,常常在课堂上哭闹,不参与教学活动。现在,刘某有了较大变化,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种花,给蔬菜浇水,主动帮助教师拿劳动工具,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刘某不仅实现了劳动技能的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也有提升。三是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例如,黄某是一名脑瘫儿童,双脚行动不便,双手肌肉紧张且已变形。在教师的细心指导下,通过反复练习,黄某现已学会种些简单的蔬菜,制作软陶、丝网花、发财树,能编织篮筐,能将自己收拾得干净清爽,自信、乐观成了他的代名词。

(2)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一是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课程校本化意识。通过一系列的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教师的教学思想发生根本性变化。二是教师的协作意识提高。劳动技能课程校本化的研究和实践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和共同反思的过程。三是提高了教师的劳动能力。目前,很多教师已经从“小白手”成长为劳动技能“小能手”,掌握烹饪、蔬菜种植、花卉种植、手工制作等技能。四是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反省、扬弃,使自己的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六年来,本校教师在各种比赛中获得多种奖项,多篇文章刊登在国家以及湖南省的核心期刊上。其中,中共长沙市委网站还对周文秀老师进行了专题报道。

(3)通过劳动技能课程校本化建设与研究,学校的区域特色得到彰显。目前,本校的教育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其中,学校课题成果获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一等奖、长沙市“友谊教育科研”二等奖、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校连续四年在湖南省特殊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优秀组织奖,劳动技能课程的校本化实践模式两次在全省培智教育教学论坛上做经验分享、一次在长株潭教研协作研讨暨长沙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优秀成果推广活动中做成果展示。另外,学校课程校本化经验还被多家媒体,如《中国教育报》《新湖南》等宣传报道,形成很好的社会效应。同时,劳动技能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也获得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2.研究反思

第一,受研究时间、研究水平的限制,本校开发的劳动技能校本化指导丛书过于简单,下一步要在提升劳动技能课程的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上深入研究。第二,家长参与度较低,难以对学生在家练习的情况进行评估。第三,本校在教学中形成的大量研究实践和相关知识未能很好落实。下一步要继续加强教学科研与教学改革工作,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彭晓亮,张睿.培智学校劳动技能教育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2(04).

[2]李雁,刘继军,龙建友,李霞.培智学校探索学生个别化教育模式的行动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安华学校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 2021(07).

[3]钟小芳.陕西省特殊教育学校盲生体育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D].延安大学,2021.

[4]李雁,刘继军,李霞.新时代培智学校育人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北京市朝阳区安华学校为例[J].現代特殊教育,2021(09).

[5]杨茹.论特殊教育学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现代特殊教育, 2017(20).

[6]朱志勇.《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制定的基本依据及地位作用[J].现代特殊教育,2019(17).

[7]盛永进.英国多重残疾学生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基于斯蒂芬·霍金学校的个案评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8(11).

[8]谈秀菁.特教生源变化及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7(22).

Action Research on School-based Labor Skills Curriculum in County Schools for Mental Retardation

———Take Ningxiang Husha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as an Example

Chen Chao, Huang Huixian

( Ningxiang Husha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Hunan Province, Ningxiang 410600,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hanges in the teaching mode and student source structure of county-level schools for mental retardation,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labor skills education, and carry out localization and personalized reform of the original teaching mode of labor skills courses in schools. Taking Husha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in Ningxiang city,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school-based education model of labor skills that conform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unty schools for mental retardation from three stages: initially constructing a labor skills curriculum outline suitable for rural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determining the form of curriculum, revising the teaching guidance series, in-depth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 skills curriculum system, and enriching the education forms.

Key words: schoolsformentalretardation;labor skill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utline;system

猜你喜欢
培智学校纲要体系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浅谈培智学校低学段语言康复课程开发
培智学校中高年级数学教学的思考
培智学校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思考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