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老年危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措施

2023-01-03 14:56冉隆强李勇
健康之家 2022年17期
关键词:急诊老年患者

冉隆强 李勇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老年危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措施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老年危重创伤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急救措施进行分组,5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性急救,55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整体性急救,比较两组患者急救相关指标、抢救效果及满意程度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院前救治时间、现场转运到院时间、院内急救时间、急诊转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且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急诊老年危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临床应用整体性急救措施的效果最佳,利于缩短对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风险。

关键词:急诊;老年患者;危重创伤;急救措施

创伤为急诊科中一种常见的病种,也是临床上致残致死率较高的病因之一,其创伤的严重程度往往与死亡风险存在直接的关系。通常普通创伤患者,经过及时的救治得以痊愈,而危重创伤患者,如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到位,便会危及其生命。尤其是老年危重创伤患者,其机体功能的衰退,且多数伴有基础疾病,抵抗力不足,很容易增加其死亡风险。随着近几年我国创伤患者的数量日益增多,临床研究发现,危重创伤患者的死亡高峰时段,一般在受伤后的4 h,其中伤后1 h属于最危险阶段,此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救治,便可为后续的抢救提供支持与保障,故而采取良好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以便缩短对患者的抢救时间,进一步提高抢救的效率[1]。本研究旨在分组探讨老年危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老年危重创伤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急救措施进行分组。对照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60~82岁、平均(71.85±10.69)岁;车祸伤27例、高处坠落伤9例、摔伤10例、其他9例;四肢及脊柱骨折15例、颅脑重度损伤12例、胸腔与胸廓损伤9例、腹部损伤11例、其他8例。观察组:55例,男28例,女27例;年龄62~80岁、平均(71.79±10.71)岁;车祸伤25例、高处坠落伤11例、摔伤13例、其他6例;四肢及脊柱骨折20例、颅脑重度损伤14例、胸腔与胸廓损伤7例、腹部损伤10例、其他4例。两组患者均符合危重创伤的诊断标准,且年龄≥60岁;排除患有严重精神类疾病、合并心肝肾脏等脏器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等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创伤类型及原因等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急救,主要包括在事故现场对患者的伤口包扎、固定及止血等处理,且在转运途中实行输液、吸氧治疗,以及入院后做好心电监护、常规检查等,做好手术准备工作[2~4]。

1.2.2 观察组(接受整体性急救)

(1)以急诊科为中心,召集创伤急救相关科室,建立一系列的急救干预体系,包括现场急救、信息传递、院外转运及院内抢救、检查与手术等环节,确保救治工作的连续性与整体性,同时对每位医务人员要进行排班,为其确定好岗位职责,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度。

(2)急救医务人员赶往事故现场,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同时及时通知会诊医师、手术医师,联系好检验科、影像科,开放急诊绿色通道,尽可能缩短疾病的诊断时间,针对可能转入手术室的患者,及时联系好相关科室做好床位准备。

(3)当患者从院外急救转入急诊科后,医护人员要检查患者的气道通畅情况、呼吸频率及节律、出血部位及出血量、血压及心率等指标,根据患者的创伤严重程度加以划分,危重创伤患者为红色区域。

(4)醫护人员要严格按照急救流程及工作内容,对患者进行包扎、止血及固定等处理,做好医护之间、急诊科与影像科、急诊科与手术室、急诊科与监护室等科室的协调工作,第一时间开放检查、院内转运的绿色通道。

(5)对ISS≥16分或AIS≥3分的患者,快速成立4人急救小组,做好明确的分工,其中1人负责对患者的呼吸道异物、分泌物清理,保证其呼吸顺畅,并固定与保护其颈椎;1人负责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及休克指数等指标进行密切的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数据要立刻通知急救医生进行救治;1人负责对患者的循环通路管理,做好补液、输血及建立深静脉置管等准备;1人负责供给抢救药品、传递器械,同时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6)针对影像学检查或者病房转运的患者,需建立3人的急救转运小组,1人负责对患者的静脉通道管理,且观察其各项体征与指标;1人负责各个科室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工作;1人负责患者转运中出现的任何应急情况的紧急处理。

(7)在患者抢救成功后,医务人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与安抚,详细介绍预后的注意事项,来消除其内心的焦虑、恐惧及不安等负面情绪,以便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工作[5~9]。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急救情况,包括院前救治时间、现场转运到院时间、院内急救时间、急诊转手术时间。(2)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情况,计算其抢救成功率、死亡率。(3)以我院自制的急救工作满意度问卷,将其发放给患者家属进行评价,分为十分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3个等级,总分共100分,分值≥90分表示十分满意、≥60分且<90分表示一般满意、<60分表示不满意。总满意率=十分满意率与一般满意率相加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按照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救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院前救治时间、现场转运到院时间、院内急救时间、急诊转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抢救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且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由于危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时效性与有效性,是保障其抢救成功的关键环节。通常情况下,在危重创伤1 h内属于急救的黄金时期,此时对患者的急救措施直接关系到其生命安全。往往老年危重创伤患者,其机体功能的低下,病情较为危重且进展快,死亡风险较高,故而需采取一套行之高效的急救干预措施,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同时为后续的抢救工作争取更多的宝贵时间[10]。

但是以往急诊中的常规性急救措施,主要是由急诊科医生主导,护理人员参与,对患者的创伤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借助相应的检查来明确病情,以此联合相关科室会诊,给予患者手术治疗或者转入专科病房、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虽然重视多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来减少对患者的急救时间,可是院前的急救工作不到位,乃至院内及院外的交接内容缺乏系统性,很容易出现转运途中的安全隐患等事件发生。

整体性急救作为一种新型的急救模式,其理念在于以患者为中心,既能保证各个部门、各个急救环节的无缝衔接,可患者提供持续性、连贯性且全面性的急救服务,还能有效的缩短救治的时间,以此提高抢救的效率。尤其对老年危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来说,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至关重要,故而应用整体性急救措施,通过在院前急救人员及时准确的评估患者病情,并为急诊科汇报情况,便于院内急救人员的充分准备工作,促使院前与院内的有效对接与配合,同时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明确分工,当接诊后快速的成立急救小组,有序的开展急救工作,为患者建立绿色通道,给予其止血、包扎及固定、补液与输血等治疗,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各个环节的流程与时间,从而确保患者得到成功的救治[11]。

从上述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院前救治时间、现场转运到院时间、院内急救时间、急诊转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这一数据说明对患者的整体性急救处理,促使会诊与检查的同步进行,当确诊后由影像科直接转运患者至手术室、监护室或专科病房,来优化急救的流程,减少中间环节,进而缩短转运时间,为抢救工作提供更多的保障;此外,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相比,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且死亡率要较低(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

综上所述,对老年危重创伤患者的急救应用整体性急救措施,利于降低患者致残及致死风险,缩短急救的时间,提高抢救效率。

参考文献

[1] 姚凌峰,祝秋萍,王毅鑫,等.急诊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体会[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0,6(6):149-150.

[2] 祁芳芳.危重创伤急救中应用无缝隙连接急救护理新模式的价值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2):75-79.

[3] 施永周,宋斌.改良坎帕拉创伤评分法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20,25(1):107-109.

[4] 周丙梅.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危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27):151-152.

[5] 金文丽.无缝隙连接急救护理模式在危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探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7):334-337.

[6] 黄晓云,陈达庆,吴敏,章衡,何斌,潘鑫,刘碧俊.国际创伤生命支持技术在院前危重创伤救治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9,7(7):365-368.

[7] 陈存秀,李静,詹黎黎.分析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危重创伤急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智慧健康,2018,4(13):104-105.

[8] 谭家英.优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12):91-95.

[9] 董宏伟.危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救治[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4):2596-2597.

[10] 赵琴美,王菊美.浅论无缝隙连接急救护理模式在危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2):151-152.

[11] 謝德东.对危重创伤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救治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5):179-180.

猜你喜欢
急诊老年患者
急诊ERCP治疗老年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观察
急性左心衰的急诊护理措施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腹腔镜治疗老年胃十二指肠穿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探讨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手术护理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急诊输液护理中的风险成因与护理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