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性护理模式在高龄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3-01-03 08:23胡铃洁
健康之家 2022年18期
关键词:肢体功能并发症高龄

胡铃洁

摘要:目的 探讨前瞻性护理模式在高龄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120例高龄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传统护理)、观察组(60例,前瞻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首次肛门排气、首次肛门排便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给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前瞻性护理模式的应用可有效促进高龄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改善生存质量,减缓不良情绪,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高龄;骨折;前瞻性护理;肢体功能;并发症

骨折为骨科常见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等特征[1],常见因素有摔倒、车祸及高空坠落等,患者可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以及活动受限等。高龄患者年龄大,多伴有基础疾病、骨质疏松等,更易发生骨折,若未及时治疗可影响日常生活能力[2]。手术是治疗骨折的常见办法,可促进骨折端愈合,但术后受患者生理、心理等因素影响,部分患者需长期卧床静养,易并发褥疮或便秘等,影响术后康复。早期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預,对患者提高生存质量、减缓心理负担尤为重要[3]。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20例高龄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前瞻性护理的应用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120例高龄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传统护理)、观察组(60例,前瞻性护理模式)。观察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70~84岁,平均(75.23±2.51)岁;骨折原因:车祸25例,摔伤20例,其他15例;骨折部位:上肢31例,下肢29例。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71~85岁,平均(75.39±2.62)岁;骨折原因:车祸24例,摔伤16例,其他20例;骨折部位:上肢32例,下肢2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

健康指导、病情观察、用药指导和康复护理等。

1.2.2 观察组接受前瞻性护理

(1)情志调理:时刻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并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情绪疏导,鼓励患者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主动与其交谈,可通过语言接触、非语言接触等方式进行,鼓励患者建立治疗信心、提高主观能动性.

(2)饮食护理:术后给予流质饮食,从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普食,加强营养支持,以低盐少油、丰富营养食物为主,伴基础疾病者积极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指导患者少食牛奶、糖及豆浆等易产气食物,多吃优质蛋白、维生素及膳食纤维等,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少吃辛辣刺激、生冷食物,避免引起不良刺激。

(3)疼痛护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轻度疼痛者,通过看报、听音乐、看视频等转移疼痛注意力,指导患者深呼吸、咳嗽时用手按住切口,可减缓疼痛,避免引起牵扯感;对剧痛者,可遵医嘱服用止痛药缓解。

(4)排便护理:术后根据患者耐受度训练其床上大小便,告知养成床上排便习惯;可下床活动者,告知其在早餐前或晚睡前定期排便;出现便秘者,可于每餐后30 min环形按摩腹部,按摩前排空小便、双手沿着肠管方向对腹部轻柔按摩,2次/d,20 min/次。

(5)呼吸道护理:术后根据患者耐受度,指导进行扩胸运动、吹气球运动等,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排痰,促进痰液排出,痰液黏稠或难以咳出者辅以雾化吸入或负压吸痰,及时吸出痰液,确保呼吸道畅通。

(6)康复锻炼:卧床静养期间,间隔2 h协助患者翻身、按摩肢体受压部位,对骨折断端肢体肿胀程度进行按摩,起到缓解作用。针对上肢骨折者,指导开展提肩、握拳及上肢肌肉运动等,逐渐过渡于伸展、外展及内收上肢等动作,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将运动时间及活动量增加;针对下肢骨折者,可开展伸屈髋关节、抬腿等活动,根据下肢情况逐渐攀扶站立,向负重活动逐渐过渡,促进肢体活动康复,注意严格控制运动强度、振幅,避免加重病情。

1.3 观察指标

(1)生活质量:使用简明健康问卷简表[4~5](SF-36)进行评估,包括情感职能、社会职能、躯体功能及物质生活等维度,各维度总分100分,得分愈高患者生活质量愈好。

(2)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得分越低表示患者心理状态越好。

(3)肢体运动功能:采用肢体运动Fugel-Meyer量表(FMA)评估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满分100,得分愈高表示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愈好。

(4)术后恢复情况:记录肠鸣音恢复、首次肛门排气、首次肛门排便及住院时间。

(5)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心理状态以及肢体功能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肠鸣音恢复、首次肛门排气、首次肛门排便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给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4。

3讨论

前瞻性护理为新型护理模式,通过培养护士前瞻性、循证思维,遵守先预防后治疗原则,增强前瞻性护理意识,将被动护理工作向主动转变,将护理计划落到实处,针对性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加强心理疏导可改善心理负担,减缓患者心理应激性及主观能动性,提高治疗依从性[6~7];加强膳食指导可满足机体营养需求,增强体质、调节机体免疫,减缓疼痛刺激可协助患者转移疾病注意,确保身心状态良好,为术后康复提供可靠保障;加强排便护理可改善胃肠道蠕动、避免便秘加重病情,给予呼吸道护理可确保呼吸道畅通,避免痰液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现象发生,加强康复指导可改善肢体功能、达到预期疗效。

本研究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首次肛门排气、首次肛门排便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给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前瞻性护理模式的应用可有效促进高龄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改善生存质量,减缓不良情绪,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任西宁.多元化疼痛护理管理对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影响[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21):110-113.

[2] 徐娟,韩卫娟.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加强体位护理管理对术后肺部感染控制及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2,51(13):1551-1553.

[3] 李杏.基于Autar量表的小组护理管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患者DVT的影响[J].中国校医,2022,36(5):361-363.

[4] 刘旭丽,郭丽红.系统化疼痛护理管理在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研究,2022,30(3):191-194.

[5] 郭淑娟,張真,于博.小组责任制护理管理模式在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2021,45(4):62-64.

[6] 余新颜,阮仁芝,徐进.早期运动康复护理管理模式在老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1,36(8):1079-1081.

[7] 范婷婷,林勇,刘少群.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在全螺纹空心加压螺钉微创治疗Bennett骨折患者中的运用效果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4):253-254.

猜你喜欢
肢体功能并发症高龄
高龄女性助孕难在哪里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内侧柱支撑重建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效果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
浅析早期健康教育对促进脑血栓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有效性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社区综合康复的疗效观察
康复介入时间对小儿中重度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超高龄瘙痒症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