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二酚治疗癫痫的研究进展

2023-01-04 10:43张敬军
关键词:兴奋性腺苷谷氨酸

徐 雯 张敬军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泰安 271000

癫痫发病机制复杂,全世界约有7 000万癫痫患者,约1/3为难治性癫痫。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作为非精神活性的大麻成分,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CBD和Δ9-四氢大麻酚(Δ9-tetrahydrocannabinol,THC)是含量最丰富的植物大麻素[1]。研究发现,CBD治疗Dravet综合征(dravet syndrome,DS)和Lennox-Gastaut综合征(Lennox-Gastaut syndrome,LGS)等难治性癫痫有较好效果[2]。本文主要探讨CBD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机制及临床应用。

1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组成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ndocannabinoid system,eCBS)由大麻素受体、配体及参与合成、转运和降解的蛋白质和酶组成,在控制神经元放电频率和调控突触传递方面发挥作用[3]。现认为有2种大麻素受体,大麻素受体1(CB1R)和大麻素受体2(CB2R),均为G蛋白偶联受体。CB1R由472个氨基酸组成,有7个跨膜域,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海马、基底节和小脑。CB1R存在于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神经元和谷氨酸能神经元上,通过抑制G蛋白耦合到腺苷酸环化酶、钙离子通道等发挥作用[4]。CB2R是由34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存在于外周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细胞中,如小胶质细胞、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密切相关[5,6]。

在哺乳动物体内发现CB1R和CB2R的内源性配体,即内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EC)[7]。脑组织中主要存在2种内源性大麻素:2-花生四烯酸甘油(2-arachidonoyl glycerol,2-AG)和N-花生四烯酸乙醇胺(arachidonoyl ethanolamide,AEA)。作为CB1R和CB2R激动剂,AEA主要结合并激活CB1R,而2-AG可同时激活CB1R和CB2R[8]。eCBS通过控制谷氨酸和GABA释放调节大脑兴奋和抑制。谷氨酸释放促进2-AG合成,2-AG可激活CB1R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谷氨酸合成。同时,CBR1激活后可促进GABA释放[9]。因此,神经元过度兴奋时eCBS发挥抑制作用。

在癫痫发作动物模型中,2-AG和AEA在癫痫发作后迅速升高;CB1R急剧下降,然后缓慢上升;颞叶癫痫患者中,谷氨酰能轴突终末的CB1R表达下调,而GABA能轴突终末CB1R表达上调。临床研究表明,控制CB1R可调节癫痫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即CB1R激活剂能终止癫痫发作,而CB1R拮抗剂则显著增加癫痫发作。当前研究显示CBD对CB1R和CB2R亲和力低且具体结合位点尚未明确,更多研究开始关注eCBS以外的作用靶点[10]。

2 CBD的作用靶点及其抗痫机制

CBD是一种多靶点药物,其作用机制复杂,详尽机制还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2.1 CBD与G蛋白偶联受体55

G蛋白偶联受体55(GPR55)是由319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11],2007年Ryberg发现GPR55可被大麻素配体结合并激活,故认为GPR55可能是一种新型大麻素受体[12]。GPR55对大麻素敏感,但结构上与CB1、CB2受体序列同源性很差,且缺乏经典大麻素结合位点,因此将其作为大麻素受体仍有争议[13]。GPR55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表达于齿状回和海马其他区域的中间神经元和兴奋性神经元中[14]。GPR55与大麻素配体结合并被激活,利用G蛋白传导通路进行信号转导,随后释放三磷酸肌醇门控的细胞内Ca2+储备以及激活磷脂酶C增加细胞内Ca2+浓度,调节谷氨酸释放[15]。CBD通过拮抗GPR55降低癫痫组织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抑制谷氨酸释放和神经元异常兴奋,从而发挥抗痫作用。

2.2 CBD与腺苷

腺苷是一种中枢神经调节剂,能够调控神经元兴奋性[16]。腺苷在细胞损伤后释放,与4种7-跨膜G蛋白偶联受体(A1、A2a、A2b和A3)相互作用发挥生理效应[15]。CBD调节腺苷信号传递和细胞内Ca2+浓度(通过GPR55动员和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通道1内流调控Ca2+水平)。腺苷A1受体被局部释放的腺苷激活,抑制突触前膜钙离子内流,增强内向整流钾通道活性,进而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使神经元处于抑制状态[17]。CBD能直接激活腺苷A1受体,减少谷氨酸释放,降低神经元兴奋性[3];CBD还可与A2a受体相互作用,当神经元兴奋时,CBD激活A2a受体逆转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增强神经保护作用;其次,CBD可竞争性抑制平衡型转运蛋白1对腺苷的转运,增加细胞外腺苷浓度,增强腺苷信号转导,降低神经元兴奋性,进而发挥抗痫作用[18]。

2.3 CBD与γ-氨基丁酸A受体

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受体)是由5个亚基(2α2βγ)组成的氯离子通透性配体门控离子通道,诱导神经元超极化,降低神经元兴奋性,GABAA受体功能障碍可使神经元过度兴奋从而诱发癫痫[8]。DS患者存在GABRA1和GABRG2等基因突变,GABRA1基因编码GABAA受体的α1亚基,突变后GABA诱导的最大电流幅度和有效激活浓度均下降[19]。GABRG2基因编码GABAA受体的γ2亚基,突变后明显减弱GABAA受体功能。LGS患者存在GABRB3和SLC6A1等基因突变。GABRB3编码的β3亚基对GABAA受体的组装和转运起关键作用,敲除GABRB3基因的小鼠出现癫痫发作,表明该基因是大脑正常发育的关键基因,其功能受损导致癫痫发作[20]。SLC6A1编码GABA转运蛋白1,该基因突变后导致GABA摄取减少进而诱发癫痫[21]。CBD作为GABAA受体的正变构调节剂[22],可增强GABAA介导的电流,促进GABA能中间神经元动作电位产生,发挥抗痫作用。此外,CBD能增强海马中GABAA受体介导的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减少齿状回兴奋性输出,从而发挥抗痫作用[14]。

2.4 CBD与电压门控钠通道

电压门控钠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VGSC)在动作电位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神经元兴奋性的关键调节因子。VGSC亚型中发现了700多个突变,这些突变大多发生在编码Nav1.1的基因(SCN1A)上,导致蛋白质截断和氨基酸替换[23]。DS患者由于编码Nav1.1通道(特别是在产生和传播动作电位的GABA能中间神经元轴突初始段)的SCN1A基因突变,降低了GABA能神经元兴奋性,导致癫痫发作。Nav1.2主要在大脑谷氨酸能神经元中表达,编码该通道的基因(SCN2A)突变会导致难治性癫痫[7],该突变导致通道功能增强,引起过度兴奋和动作电位放电。研究发现,CBD能有效抑制VGSC电流和纹状体神经元钠电流[24]。CBD抑制Nav1.2电流,在治疗难治性SCN2A相关癫痫方面比传统AEDs更有优势。此外,CBD还可减少野生型和突变Nav1.6通道的钠电流,降低神经元兴奋性,抑制癫痫发作[23]。

2.5 CBD与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通道1(TRPV1)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通道1(TRPV1)是配体门控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与配体通道的离子通道相连,可使许多阳离子流动(尤其是Ca2+)。它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传入纤维中广泛表达,促进神经元去极化,增加神经元放电频率和突触活性[25]。TRPV1在颞叶癫痫患者海马和皮质中表达增加,激活后影响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分泌,从而调节神经元兴奋性[26]。在转染TRPV1的HEK293细胞中,膜片钳分析显示,CBD能诱导激活TRPV1受体使其快速脱敏,降低细胞内Ca2+水平,减少放电频率和突触活动,抑制神经元过度兴奋,从而发挥CBD的抗癫痫作用[15-16]。

3 CBD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3.1 CBD的代谢

2018年6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批准了Epidiolex(CBD口服制剂)用于治疗难治性癫痫DS和LGS[27]。口服CBD生物利用度很低,约为6%,可能是其在胃肠道和肝脏的高首关消除所致,药物到达全身血液循环的量极少,且其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4%,致使游离态CBD量减少[28]。CBD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和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代谢,代谢产物大部分随粪便排出[29]。CBD的药理特性导致其生物利用度低,需要进一步研发更加高效的CBD制剂类型。

3.2 CBD与其他AEDs的相互作用

在临床试验中,CBD经常与氯巴占(clobazam,CLB)联合使用。CYP3A4和CYP2C19负责肝脏中CLB代谢,CBD能强烈抑制CYP3A4和CYP2C19,从而增加CLB及其活性代谢物的血浆浓度,并延长它们的半衰期,二者联合应用显著提高了抗痫效果[26]。此外,CBD能抑制托吡酯、卢非酰胺、艾司利卡西平和唑尼沙胺的代谢[30];丙戊酸钠和司替戊醇的代谢不受CBD影响;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能促进CBD代谢,降低其血药浓度[31]。

4 展 望

CBD在DS和LGS等难治性癫痫治疗上显示了良好效果,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多靶点抗痫有关。目前关于CBD的试验仅限于欧美国家,中国仍缺乏相关研究。未来需进一步明确CBD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寻找新的干预靶点及明确靶点间的相互联系,以探索其应用潜力及临床适应证,优化其在癫痫治疗中的应用。其次,需深入探究CBD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开发更稳定的制剂类型,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及有效性,为治疗癫痫提供新型、高效的抗痫药物。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兴奋性腺苷谷氨酸
为什么越喝咖啡越困
腺苷及其受体参与针刺镇痛调控机制探讨
N-氨甲酰谷氨酸对滩羊乏情期诱导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
腺苷受体对视网膜疾病的作用及相关中药研究进展
生长和发育
准备活动在田径运动中的作用
扩散性抑制及缺血过程中Ca2+与谷氨酸的同时在体电化学分析
经颅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及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分析
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年龄越小 腺苷疗效越差
脑缺血后谷氨酸通路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