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世、近代科技文献翻译方法探析

2023-01-05 02:22黄鹤鹤
英语知识 2022年4期
关键词:古语汉文译员

黄鹤鹤

(广东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东莞)

1.引言

日本在2000年后出现了19位诺贝尔奖得主,人数处于世界前列,其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以大量阅读近世、近代以来为数众多的日本学者对欧美科技成果的翻译著作为基础的。与中国的时代划分不同,日本的近世是指安土·桃山时代及德川时代(1542—1867),近代是指从明治维新(1868年)开始到二战结束(1945年)这一段时期。日本近世、近代的科技文献是日本人用纯汉文、变体汉文候文、拟古体撰写的或者翻译的中国、荷兰、英国等国的文献。这些文献文辞艰涩,令人望而却步。国内学界在日本近世、近代科技文献汉译方法研究方面还很薄弱。

日本近世、近代的科技文献有下述三类:其一,《大和本草》《雲根志》《古今三方記》等日本人的原创著作;其二,《量地圖説》《本草綱目啟蒙》《農業全書》等对中国科技文献的翻刻著作;其三,《物類品價》《解体新書》《理化学的工芸雑誌》等对西方科技的译介。这些科技文献没有标点符号,而且都是用草书写就,在文体上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纯汉语、纯汉语训读文、变体候文、假名占主体的古文、拟古文等几类。近世、近代日本文献在词汇上使用了汉语、外来语、日语固有的假名词汇和汉语词汇。汉字、汉文化对本来没有文字的日本民族的影响根深蒂固,直到江户末期纯汉文、变体汉文候文体在科技等官方文献中依然占主导地位。假名占主体的日语古语文章用于文学作品、口语中,这是文学作品与科技文献不同的地方。

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全盘西化,发生了文化转向,拟古文体和候文体乘势取代纯汉文体,在科技等官方文献中占主导地位。拟古文体中汉语词汇远远少于纯汉文体的文章,候文体文章中的汉语词汇都属于变体汉文,与中文意思相差很大,不能望文生义。基于这一原因,在日译汉的翻译方法上和纯汉文体的文献有很大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因此,下面从文体学、语法学、词汇学角度以《解体新书》的序文、科技短文等为例就近世、近代日本科技文献的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2.日本近世、近代科技文献的种类及译法

2.1 纯汉文体及其训读文体科技文献的翻译方法

纯汉文体的作品是指近世、近代的日本学者用纯汉文撰写的著作或者翻译作品,里面没有任何标点符号和用于训读的片假名。而训读文体的作品有的与纯汉文体作品为同一作者,有的是由近代以后的学者用比较生硬的日文对纯汉文体的文章进行解读,从而形成训读文。训读文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不改变汉文语序的前提下,在纯汉文体作品的汉字上加注片假名,以便帮助日本读者理解;另一类则是进一步将其翻译成生硬的日文,这样有助于日本人既能感觉到原来汉文的氛围,又加深理解。下面以江户时期的兰学家、医生杉田玄白的作品为例进行说明。杉田玄白的汉文功底深厚,饱读中国关于解剖方面的书籍,将荷兰人J.Kulmus所著的《解体新书》用纯汉语翻译出版,对日本近代医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其序文内容如下:

解體之學ハ高深ニシテ莫ズ測ラ。縱使ヒ日本國之耆老ナル禦醫も亦タ皆不ズ知ラ解決之法ヲ,徒屬シ孟浪ニ,豈ニ不ズ閔ム乎ヤ?惜シ哉ヤ!世ニ雖ドモ有レ豪傑,汚習ヲ惑ワス乎ヤ耳目ニ,未ダ能ワズ撥イテ雲霧ヲ而見ル青天ヲ也リ。故ニ苟シク非ズ改メ面目ヲ者ヤ,則チ不ズ能ワ入ル其ノ室ニ也リ(Kulmus,1934:26)。后世的日本学者在纯汉文文献原文上加标点符号、送假名,形成以日语古文语法为基础的训读文。这样做既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汉语原文的内容,又能让读不懂汉语文章的日本人理解内容,加强汉语文学修养。从后世日本人的角度来看这属于汉译日,这种翻译方法符合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究其原因,在古代,日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好进行文化转向,使用亚洲当时的通用文字汉字,尊崇包括科技在内的汉文化,借以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规定科技文献等官方文书使用纯汉文体。后世的日本学者使用注假名训读汉文法解读纯汉文体的科技文献,这对中国译员学习及理解近代汉语科技文献译成日语的候文体文献大有裨益。把日本人撰写的和翻刻的中国纯汉文体的日本科技文献加上标点、去掉后世的日本学者在纯汉文体文献上加注的假名后文通义顺,不用翻译,中国人就能懂。如果有需要的话,译者可再进一步将日本学者写的纯汉文文献翻译成现代汉语。此外,中国译员在看到假名部分时,也要留意汉字与什么假名相对应,最好将纯汉文部分转换为日语。这是因为在近世或近代日语科技文献中有的表达不是以纯汉文的形式出现,而是以纯汉文的训读文体的形式出现的。比如上面这段话可以训读如下:

解體ノ學ハ高深ニシテ測ラズ。縱使ヒ日本國ノ耆老ナル禦醫モ亦タ皆解決ノ法ヲ知ラズ。徒ダ孟浪ニ屬シ,アニ閔マズヤ?惜シヤ!世ニ豪傑有レ雖ドモ,汚習ヲ惑ワズヤ。耳目ニ未ダ雲霧ヲ撥イテ青天ヲ見ル能ワザル也。故ニ苟シク面目ヲ改メザルヤ,則チ其ノ室ニ入ル能ワザル也。

需要指出的是在纯汉文的训读文中假名部分使用的是片假名,而不是平假名。而且,在训读文中语序都调整成了纯日语语序,有的汉字也省去了。在训读文中的语法用的是日语古语语法而非现代日语语法。文中很少使用格助词,动词活用、假名的写法、词义也与现代日语有很大不同。因此,要提高纯汉文训读文的翻译能力,有必要阅读专业的日语古文语法书籍,系统地掌握日语古语语法。

在《解体新书》正文中配有人体解剖插图,有汉字标注的脏器、骨骼、关节的名称,如“頭、口、脳·神経、眼、耳、鼻、舌、胸·隔膜、肺、心臓、動脈、静脈、門脈、腹、腸·胃、腸間膜·乳糜管、膵臓、脾臓、肝臓·胆嚢、腎臓·膀胱、妊娠、筋肉”(Kulmus, 1934: 87)。除了“筋肉(肌肉)、膵臓(胰脏)”之外,其他都是日汉同形同义词,可以直译,但同形异义词要进行意译。对当时和后世的日本人来说,纯汉文体文献诘屈聱牙,文词艰涩,并非主流文体。因此,用纯汉文文体写的近世、近代日本科技文献占整体比例很小。有的专著或译著在序言中使用纯汉文文体,而在正文中则使用候文体或者拟古文体。

2.2 候文体科技文献的日汉互译方法

与纯汉文体相比,候文体在日本近世、近代科技文献中占比很大。“侯”和中文的意思迥然不同,在日语古语语法中是补助动词,由动词“さぶらふ”转化而来。“侯”用于句末,意思是“あり”“ございます·ます”,语气郑重,表示谦让。日本人本着和魂汉才的宗旨运用平安时代的日语古典语法,添加纯汉文语法要素创造了候文体。由此可见,候文体在日语中历史悠久。正因为这个原因,中国译员解读和翻译候文体的难度很大。下面以近代科技政策条文为例对候文体文献的翻译方法进行论述。

科学技術研究之舊弊御一洗に付、言語之道被洞開候間どうかいせられそうろうあいだ、見込有之これある向は不拘貴賤きせんにかかわらず、無忌憚可致獻言きたんなくけんげんいたすべく、且物理、化学等科学技術之人才登庸第一之御急務に候故、心當之仁有之候者こころあたりのじんこれありそうらわば、早々可有言上ごんじょうあるべく候事(池田晃渊,1916: 54)。

上面这段候文体科技文献都是用汉字写的。不过,“被洞開候間”“候故”“心當之仁有之候者”“候事”等虽然都是汉字,但中国人读后不知所云。这些汉字在日语语言学中也称作变体汉文,起着助动词的作用,在句子中作谓语。因此,中国译员在将候文体科技文献翻译成中文时如果望文生义,则会导致误译。上述候文体文献中的小写假名部分是后世日本学者为了便于普通日本人理解加进去的,表示的是语法结构。这是正确理解候文体科技文献的关键。将候文体科技文献译成中文时要直译、意译结合使用,纯汉文部分可以直译,变体汉文部分则需要意译。对中国译员来说,将变体汉文转化为平假名的难度较大,无法掌握变体汉文部分汉字的准确含义,导致翻译质量下降。究其原因,变体汉文部分属于和制汉语,与汉语本来的意思相去甚远,实质上是以汉字形式出现的和语,望文生义,自然会曲解原文。

按照巴斯奈特的文化转向理论来看(巴斯奈特,2002),候文体属于日本人向本民族语言文化的部分回归。之所以部分回归是因为崇尚汉文化的风气在日本社会根深蒂固。因此,在变体汉文部分没有使用平假名,而是使用了汉字。不仅如此,候文体科技文献都是难以辨认的手写体,没有加标点。中国译员须辨别文字,找出位于句末作谓语的变体汉文部分,进而将其转换成平假名。这样一来,就容易加标点符号了。变体汉文部分需要多读多练,掌握将变体汉文转换为假名的规律,通过日语古语语法准确理解候文的含义。因此,掌握日语古语语法是解读和翻译候文体科技文献的关键,中国译员在翻译候文体科技文献时最好在查字典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文脉判断其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上面这段候文体资料可翻译如下。

革新科学研究之旧弊,广开言路。对此有想法者不论贵贱应献言献策。任用科技人才是当务之急。因此,若有合适的人才希望早日推荐。

候文体科技文献中的专业术语较少,难度不大,需重点掌握的是起语法作用的“侯”“如”“不”“為”“令”“可”“被”等助动词、动词等。这些词在日语国语字典里是查不到的,需要查阅专业性较强的有关候文体的专业论文或者专著,进行系统的学习。

2.3 拟古文体科技文献的翻译方法

明治时期,为了富国强兵,日本政府采取欧化政策,日本社会开始崇尚西方文化。在这一社会背景下,用纯汉文、候文体写的科技文献开始逐渐减少,用拟古文体写的科技文献激增。拟古文体是本着类似清代洋务运动期间盛行的中体西用的和魂洋才的理念,以日语古语语法为基础而形成的。在用拟古体写的科技文献中,汉字数量明显减少,又是用日语古文语法写成的,翻译难度很大。

中国译员在日译汉时如果借鉴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Nida & Taber,2004)的话,会收到不错的效果。具体而言,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中日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采取意译的方法。这样一来,就会文从句顺,容易理解。此外,明治时期的日本人运用自己的汉学素养,给汉典中的词汇赋予新义,将大量西方科技词汇翻译成“物理”“化学”等言简意赅的汉字词汇,在日语语法中称作日制汉字词汇。可见,汉字造词能力很强,虽然日本人已经开始憧憬西方文化,但是汉字汉典在日本人的内心深处依然占据重要地位。日制汉字词汇中与中文意思相比,有很多同形同义词。这些同形同义的日制汉字词汇是清朝末期中国人学习西方知识的捷径,大量被中文采用。下面以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的有关物理学的论述为例就拟古体科技文献的翻译方法进行论述。

物理学とは、天然の原則にもとづき、物の性質を明らかにし、その働を察し、これを採ってもって人事の用に供するの学にして、おのずから他の学問に異なるところのものあり。①福泽谕吉.1882.物理学的要用[OL].http://www.aozora.gr.jp/cards/000296/files/46686_25533.html.

上文里的“学にして”中的“に”和现代日语的用法不同,是表示判断的助动词“なり”的连用形。“なり”是日语古语,汉字写作“之乎者也”的“也”,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日语的“だ”或者“である”。在现代日语中,动词连体形修饰名词等体言时加当“的”讲的“の”属于画蛇添足,而在拟古文体中是允许的,如上文中的“供するの学”。“あり”在这里是ラ行变格动词,属于终止形,在现代日语中终止形是“ある”,中顿形是“あり”。终止形表示叙述、判断,中顿形表示并列,翻译成中文的话二者的意思是不同的。这些日语古语语法点也是中国译员需要重点掌握的。

拟古文体原始科技文献中,手写体居多,笔走龙蛇,有时候很难辨别出汉字与假名,而且没有加标点符号。这需要中国译员具备识别手写体的能力,在辨别出文字的基础上,根据日语古语语法的规则,理解内容之后进行翻译,中文译文如下:“物理学是根据自然规律阐明物质的性质、洞察其作用,以此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问。因此,物理学与其他学问有所不同。”

3.纯汉文体、候文体、拟古体的区别与联系

以明治维新为分水岭,日本人的文化观从和魂汉才向和魂洋才转变(米彦军胡蓉,2016)。从与汉语意思的一致程度看,纯汉文体、候文体、拟古体呈递减趋势。翻译方法也由直译向直译与意译结合、意译转换。另一方面,和魂像一根纽带将纯汉文体、纯汉文训读文、候文体、拟古体这四种性质不同的文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和魂有以下两层含义:其一,指日本民族精神;其二,指日语中固有的古典语法和日本人在平安时期以汉字为基础创造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是日语文献的灵魂。这是中国译员应下大力气理解的。在本文中的“和魂”用的是第二个含义。汉才指包括汉字、汉典在内的中国文化,在日本近代科技文献中指纯汉文、汉语词汇、部分汉语语法。日本人在训读纯汉文体的近代科技文献时,将汉语语法也引进日语中,成为日语古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才部分对中国译员来说相对简单。洋才是指西方文化,在日本近代科技文献中具体指科技知识、科技词汇,在词汇上以外来语的形式出现,通常用片假名来写。洋才在语法上对日语的影响微乎其微,远不如汉才。汉才是日本人引进洋才的重要基础。在平假名和片假名出现以前,日本人的书面语言一直使用纯汉文体。从平安末期至镰仓时期候文体用于口语,到了近世,候文体从日语口语中消失,一直到二战结束之前候文都用于科技文献等官方文书。候文体是纯汉文体向拟古文体的过渡形式,对中国译员来说日译汉的难度最大。

纯汉文体只有日本统治阶级、知识分子才有能力使用,一般民众只能读懂候文体、拟古文体。候文体、拟古文体都是对纯汉文体的训读、翻译。比如:纯汉文体“眉乃生于目上之毛也”用拟古体说则是“眉とは目の上に生へる毛なり”,用候文体说则是“眉乃毛生目上候事”。在纯汉文体、候文体上添加的假名以及拟古文体中的假名写法和现代日语不同。比如在日语古语中这一点需要中国译员注意,须运用日语古语语法知识进行辨别。比如在上文中的“生へる”在现代日语中要写作“生える”。

对日本人来说,由难到易对近代科技文献排序为纯汉文体、候文体、拟古文体。而对中国译员来说,由难到易的顺序则是候文体、拟古文体、纯汉文体。纯汉文体基本上可以不翻或稍做调整即可,但是纯汉文体文献的数量仅占日本近代科技文献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是用候文体和拟古文体写成的。因此,理解候文体科技文献中的变体汉文部分和拟古体文章是做好日本近代科技文献翻译工作的关键。而掌握日语古语语法则是解读候文体的变体汉文部分和拟古体文章不可或缺的。日语古语语法的主干部分是动词的活用。在现代日语中,动词的活用有一段动词、五段动词、サ変动词、カ変动词四类。在日语古语语法中动词有上一段、下一段、上二段、下二段、四段、サ変动词、カ変动词、ラ変动词、ナ変动词九类。与现代日语不同的是,形容词、形容动词的活用和动词的活用是相似的。在学习日语古语语法时可以通过和现代日语语法的动词活用类型、形容词、形容动词的活用类型进行对比,这样更容易掌握。因为现代日语语法是由日语古语语法演变而来的。此外,还要注意有时候同一个词在现代日语和日语古语中的意思不同。

另一方面,中国译员在翻译纯汉文体、候文体、拟古文体的科技文献时,最好阅读与日本近世、近代科技文献同一时期的中国的科技文献。纯汉文体的日本科技文献和中国的文献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文体上、词汇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日本兴起兰学之前,日本近世、近代科技文献多是祖述中国科技文献的内容。而候文体、拟古文体的日本科技文献是对纯汉文体的阐释。因此,阅读中国近代科技文献有助于理解日本近代科技文献的内容。与此同时,中国译员还要阅读相关的现代日文科技资料,帮助理解日本近代科技文献的原文,以加深对日语古语语法的理解。一小部分候文、拟古文体的日本近代科技文献有现代日语翻译。这些材料可以在刊登于日文网站上的专业杂志上查到。

因此,中国译员应通过将这些现代日语版与原文对照,仔细研读,系统掌握候文、拟古文体原文的语法体系,掌握翻译规律。

在词汇上,兰学、洋学在日本兴起以前,纯汉文体、候文体、拟古文体的科技文献都使用中国文献的专业术语。兰学兴起之后,尤其是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科学家在翻译西方科技文献时,通过给汉典和中国近代科技文献的词汇赋予新义,新造了很多汉字词汇,称作和制汉语或称日制汉语。这些和制汉语很多被中国学者采用,比如日本学者将“chemistry”(起初,中国学者将其音译为“舍密”)以中国汉典为基础,采用意译方法将其翻译为“化学”,后来中文引进了“化学”这个词汇。这部分词汇,同形同义可以直译。有的和制汉语词汇并没有被中国采用,如“窒素”(氮)等,需要查字典后翻译出来。

近代日本科技文献中的汉语词汇有的与中文意思完全一致,称作同形同义词;有的稍有不同称作同形异义词。值得注意的是外来语的拼写与现代日语不同,字典上也查不到,需要通过在日文网站上搜索专业的语言杂志来查找。假名词汇亦即和语都是助词、代名词等,掌握日语古语语法之后自然而然就能掌握。总体来看,假名词汇的数量不是很大。明治末期,日本兴起了白话运动,用现代日语写的科学文献逐渐占据优势,但是纯汉文体、候文、拟古文体的科技文献并未完全消失,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1946年,日本国语委员会实行国语改革,减少了汉字的数量;将汉字写法简化,用“世论”代替了“舆论”等对日本人来说十分难懂的汉语词汇;将旧假名改为了新假名;除了个别的句子或词组外,都不再使用古语语法,改用现代日语语法;将公文、科技文献等改为口语体,在现代日语科技文献中已经不再使用候文体、纯汉文体和拟古文体。不过,在二战后的日文科技文献中也经常大段引用日本近代科技文献。中国译员如果不理解这部分残留的纯汉文体、训读文体、候文体、拟古文体科技文献的内容,会妨碍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掌握日本近代科技文献的翻译方法至关重要,需要译员有系统的日语古语语法知识和科技常识。

4.结语

以上本文从文体学、语法学、词汇学角度,以杉田玄白和福泽谕吉的作品为例,借鉴巴斯奈特的文化转向翻译理论、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理念,对日本近世、近代科技文献的文体特征进行了论述,指出日本近世、近代的科技文献有纯汉文体、训读文体、候文体、拟古体等四种不同的文体,将其翻译成中文时,应使用直译、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及意译的翻译方法。随着日语词汇、语法体系的日臻完善,日本人的文化观的转换,纯汉文体向候文体进而向拟古文体转换。日语古语语法是贯穿纯汉文体、候文体、拟古文体科技文献的一条主线,抓住这条主线就可以做到纲举目张,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日本近世、近代科技文献的翻译方法也随之从直译、直译与意译结合向意译过渡。在进行意译时,中国译员要在充分理解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基础上,扎扎实实掌握日语古语语法的规则,将其灵活应用到近世、近代日本科技文献的翻译中,不可生搬硬套。

在将用纯汉文体写的日本近世、近代科技文献翻译成中文时,中国译员能够使用直译法,说明日本人尊崇汉字与汉文化。从江户末期开始,西学东渐的过程加剧,中国的科技等综合国力开始落后于西方,日本人开始冷落汉文化,尊崇西洋文化,纯汉文体和候文体在科技文献中的使用骤减,日本科学家开始使用拟古文体著书立说或者翻译西方科技文献。在这一过程中,日本人的理念开始从和魂汉才向和魂洋才转变。和魂汉才与和魂洋才的意思分别是在坚持日本精神的基础上,吸收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此,掌握日语、日本文化、汉语及汉文化,理解日本人的和魂汉才、和魂洋才理念是中国译员做好翻译近世、近代日本科技文献工作的关键。

另外,因为近世、近代日本的科技发展水平远不及现代,日本近代科技文献的内容本身较为简单,在日译汉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在古语语法上。因而,译员需要花大力气系统掌握日语古语语法,同时也要了解日语古语语法与现代日语语法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古语语法、古语词汇向现代日语变迁的大体过程。此外,中国译员在翻译日本近世、近代科技文献时经常会遇到手写体、未加标点符号的科技文献。这类文献翻译起来难度最大,需要译员掌握识别手写体文献并加注标点符号的规律和技巧。熟能生巧,中国译者在不断进行科技文献的日译汉的过程中会积累经验,巩固对日语古语语法的知识,提高对用各种文体写的日本近世、近代科技文献的解读能力和翻译能力。

猜你喜欢
古语汉文译员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征稿简则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征稿简则
中医口译的难点与处理策略探究
乐器名称汉文译名小议
寒号鸟
四十年来黑水城汉文佛教文献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口译中的“现场学习”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古人说现代流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