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动物疫病及防控措施

2023-01-06 01:47桑乃元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26499
兽医导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耳病猪群病原

桑乃元/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26499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养殖和猪肉产品消费国家,猪养殖经济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动物疫病一直是制约我国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造成猪繁殖障碍、腹泻、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其中猪繁殖障碍是造成猪养殖经济重大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猪的健康繁殖是维持猪的出栏量,保证猪肉产品供应的重要前提,因此,确保猪健康繁殖是猪养殖过程中的重要任务。猪病一般由细菌性和病毒性引起,其中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细菌有沙门氏菌、布鲁氏菌和李氏杆菌等,病毒有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伪狂犬病毒和猪细小病毒等。不同的病原造成的猪繁殖障碍的临床症状可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临床中经常出现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或者一种病原的不同基因型、血清型造成的临床症状差异导致在临床诊断中对猪繁殖障碍的诊断困难,因此需要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进行综合分析,进行针对性的防治。本文对部分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综述,并对相关疾病的防控方法进行阐述,希望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1 由细菌引起的猪繁殖障碍

1.1 沙门氏菌猪沙门氏菌病又称猪副伤寒,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病,但易侵害20 日龄至4 月龄的猪,该病主要引起猪的肠炎和败血症,但妊娠母猪感染可出现流产的症状。该病菌可在养殖环境中存在,在猪舍中可存在数周至数月不等,因此在养殖环境较差的猪场发病率较高。急性病猪呈败血症症状,突然发病,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先便秘,后腹泻,病后2~3 日可在鼻端、耳根及四肢下部皮肤出现紫色斑点,病猪低头呆立,共济失调,然后体温下降,不久死亡。慢性病猪较为多见,病猪体温稍微升高,病初便秘后腹泻,随病程延长,病猪因消瘦脱水衰竭而死。

1.1.1 诊断对于疑似沙门氏菌造成的母猪流产病例,可采集流产胎儿胃内容物、阴道分泌物、血液等进行实验室检测,常用的方法有沙门氏菌分离培养与鉴定、沙门氏菌诊断血清凝集试验、PCR 等。

1.1.2 防治对于沙门氏菌引发的猪流产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链霉素、强力霉素等,但应注意该病菌可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因此最好在用药前进行药敏试验筛选抗生素,同时采取联合用药的方式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在流行该病的猪场可接种猪副伤寒疫苗进行防控,同时做好猪舍的清洁消毒工作,减少环境中沙门氏菌的数量,降低妊娠母猪的发病率。

1.2 布鲁氏菌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该病对猪的生殖系统可造成严重的损失。患病的公猪常见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妊娠母猪常见于第4~12 周发生流产,若胎衣滞留,继发子宫内膜炎,屡配不孕。

1.2.1 诊断对于疑似患布鲁氏菌病造成的母猪繁殖障碍,可采集病猪的血液、阴道分泌物、流产胎儿胃内容物等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采集的病料可进行细菌的分离与鉴定,进行革兰氏染色和柯兹洛夫斯基鉴别染色,血清样品可进行血清凝集试验、ELISA、PCR 等。

1.2.2 防治对于患有布鲁氏菌病的猪建议通报官方兽医部分进行淘汰处理,防止布鲁氏菌扩散传播。对于经济价值较高的猪可使用抗生素进行隔离治疗,同时注意治疗操作中做好个人防护,防止造成人的感染。对于流行该病的地区在母猪配种前进行疫苗接种,可有效降低猪的发病率,同时每年对猪群进行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1.3 李氏杆菌李氏杆菌病是由产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引起的动物和人的一种食源性、散发性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致死率较高。猪感染李氏杆菌可出现脑膜炎、败血症和妊娠母猪流产症状。猪发病初体温稍微升高,不久降至常温,病猪共济失调,有的后肢麻痹,不能起立,拖地而行,有的阵发性痉挛,口吐白沫,倒卧地面,四肢划动呈游泳状。

1.3.1 诊断对于疑似患李氏杆菌病而流产的母猪,可采集流产样品或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李氏杆菌的分离及鉴定,血清可进行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荧光抗体检测试验。

1.3.2 防治对于患有李氏杆菌病的猪可通过抗生素进行治疗,如链霉素、四环素等,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目前,该病无疫苗用于预防,在流行该病的地区通常用磺胺类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此外,该病与鼠类和外寄生虫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要定期驱虫灭鼠,同时进行猪舍的清洁消毒,降低猪的发病率。

2 由病毒引起的猪繁殖障碍

2.1 猪瘟病毒猪瘟病毒感染猪通常出现急性热性败血性症状,妊娠母猪感染低毒力猪瘟病毒可表现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等,带毒母猪受孕率降低,即使产下仔猪,仔猪也被垂直传播感染猪瘟病毒,存活率明显降低。

2.1.1 诊断对于疑似由猪瘟病毒导致的繁殖障碍性疫病,可采集患病活猪的扁桃体或血液,病死猪的扁桃体、肾脏、脾脏、淋巴结等进行实验室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病毒的分离培养、RT-PCR、荧光抗体试验,血清可通过ELISA 进行抗体检测。

2.1.2 防治猪瘟无特效治疗药物,可使用干扰素、板青颗粒等非特异性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但治疗效果差异较大。猪瘟主要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防治,应在母猪配种前进行疫苗接种,此外,猪群每年也应进行疫苗接种工作。

2.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蓝耳病病毒)蓝耳病主要导致仔猪的呼吸系统疾病和母猪的繁殖障碍,而高致病性蓝耳病可导致猪急性死亡。妊娠母猪感染蓝耳病后可出现流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等,配种前感染的母猪产仔率降低、推迟发情、屡配不孕或不发情等。

2.2.1 诊断对于疑似患蓝耳病的母猪出现流产症状可采集血清、同期活仔猪的脾脏、淋巴结等进行实验室检测,而流产胎儿尸体由于自溶很难检测出蓝耳病病毒。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病料样品中蓝耳病病毒的分离鉴定、RTPCR,血清抗体检测方法如ELISA、间接荧光抗体检测。

2.2.2 防治猪蓝耳病无特效治疗药物,可采取紧急接种降低同群猪的感染率。在母猪配种前接种蓝耳病疫苗能降低母猪患蓝耳病的概率,同时猪群每年应制定蓝耳病的疫苗接种计划。

2.3 猪圆环病毒母猪繁殖障碍是猪圆环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其次还有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肠炎、呼吸障碍、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等。患圆环病的母猪反情率增加,流产、死胎、产弱胎和木乃伊胎的概率增加。

2.3.1 诊断对疑似患猪圆环病毒病的猪可采集淋巴结、肺脏、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测。常用检测方法有病毒分离鉴定、PCR、ELISA、间接抗体检测等。

2.3.2 防治猪圆环病毒病无特效治疗药,主要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猪圆环病毒病。在猪配种前应接种猪圆环病毒疫苗防止出现繁殖障碍。

2.4 伪狂犬病毒猪伪狂犬病可引起猪的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症状,仔猪可出现神经症状和呼吸困难等。母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可出现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并可伴有呼吸道症状,而公猪感染后表现为睾丸肿胀或萎缩,同时也伴有呼吸道症状。

2.4.1 诊断对于疑似伪狂犬病毒导致的猪繁殖障碍,可采集病猪的鼻拭子、脑、扁桃体、肺和血液等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伪狂犬病毒的分离与鉴定、PCR、ELISA 等。

2.4.2 防治猪伪狂犬病无特效药,但可使用高免血清减缓猪的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主要措施。

2.5 猪细小病毒猪细小病毒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初产母猪,其特征为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初生仔猪死亡,但母猪本身并无其他临诊症状。

2.5.1 诊断对疑似患猪细小病毒病的猪,可采集流产或死产胎儿的新鲜脏器,母猪胎盘、阴道分泌物进行实验室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细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红细胞凝集试验、PCR 等。

2.5.2 防治猪细小病毒病无特效治疗药,疫苗接种是预防该病的最有效措施。初胎母猪在配种前2 个月用灭活疫苗免疫一次(必要时可在1 个月后加强免疫),可获得坚强的保护。

3 猪繁殖障碍疫病的综合防控

3.1 防止病原进入猪场在猪繁殖障碍相关疾病的防控中,生物安全防控是重中之重,可切断传染源,从而降低猪场内猪群的患病风险。因此,应坚持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对于需要引进种猪的猪场,要做好至少1 个月的隔离饲养和疫病监测工作,防止病原通过引种传入猪场。

3.2 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做好猪场的清洁消毒工作,一方面可以防止病原进入猪场,另一方面也可降低猪场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同时给猪提供一个舒适清洁的环境也有利于猪的生长和繁殖,提高猪群的免疫力,从而降低患病风险。

3.3 驱蚊灭鼠蚊、鼠,以及猪场内的犬、猫等动物都可能成为病原的传播媒介,甚至是病原载体,因此每年在蚊虫和啮齿类动物活动频繁的季节做好驱蚊灭鼠工作,同时防止其他可传播病原的动物进入猪场,防止病原传播。

3.4 加强饲养管理猪群的免疫水平高低是影响猪繁殖障碍发病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提高猪群的免疫水平从而增强猪群的抗病能力。同时,应对猪进行分类分圈饲养,为不同生长阶段的猪提供相应的营养全面的饲料,也可饲喂黄芪多糖等可增强猪免疫能力的中草药,确保猪群维持较高的免疫水平,从而降低繁殖障碍类疾病的发生。

4 结语

猪繁殖障碍类疾病是制约猪健康繁殖和养殖效益的一类重要疾病,应做好相关疾病的防治工作,降低猪群的发病率,从而保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养猪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耳病猪群病原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替米考星对初产母猪蓝耳病的治疗研究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红尾皇冠鱼头洞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性分析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鱼类烂身病病原研究综述
猪蓝耳病的诊断及防治
猪群免疫抑制因素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