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南杉木林经营现状及培育探讨
——以文山州马关县南捞乡为例

2023-01-06 12:36罗胤林国刘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22年1期
关键词:间伐林农杉木

罗胤,林国刘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 昆明 650051)

杉木属高大乔木,主要生长于我国南方地区,具有生长速度快、材质好、产量高、用途广泛等特点。位于文山州马关县东部的南捞乡自然条件优越,人均土地面积大,适宜于杉木生长,因此,当地种植杉木时间较早,种植规模较大,是主要的林业产业和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由于栽植技术落后,管理能力有限,发展模式单一等原因,杉木木材产量和杉木林下产业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1 基本概况

马关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南部,东与麻栗坡县相连,并与西畴县隔盘龙河相望,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交界,西南与红河州河口县、屏边县毗邻,北与文山市接壤。南捞乡杉木林存在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等问题,现有杉木生长率较低,林分质量不高,难以培育大径材。杉木林附加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

全乡杉木林地面积5 547.5 hm2,蓄积184 220 m3。其中,有林地面积2 915.4 hm2,蓄积182 620 m3;疏林地面积515.0 hm2,蓄积1 600 m3;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 117.1 hm2。已达检尺的杉木林按径级组统计:小径组(平均胸径6~12 cm)杉木林面积1 157.6 hm2,中径组(平均胸径14~24 cm)杉木林面积1 182.6 hm2,无大径组(平均胸径26~36 cm)和特大径组(平均胸径≥38 cm)杉木林。杉木净生长率为9.21%。全乡林下种植砂仁、草果等经济作物330.88 hm2,杉木林下实验性种植草珊瑚、滇黄精、砂仁0.36 hm2,杉木林下经济生产几乎为零。

2 存在问题

2.1 缺乏良种壮苗

南捞乡杉木苗木大部分是自给自足。种子是当地林农从一般杉木果实中摘取,果实和种子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种子质量参差不齐,达不到良种要求。加之缺乏良种培育技术,培育过程科技支撑不够,培育出来的苗木移栽时未进行严格的分级和检疫,苗木健康得不到保证[1]。

2.2 种植地块选择不合理

杉木种植地块未进行严格把关,当地林农选地随意性较大,没有充分考虑种植地块海拔、土壤、土层厚度、坡向、坡位、坡度等立地条件和光照、温度、湿度等气候因子。

2.3 栽植技术不规范

南捞乡林农在栽植杉木时栽植方法简单,没有整地打塘习惯,仅在原有荒山荒地或无立木林地上一锄下去,将苗木塞于其中,回土踩紧即可(当地俗称“牛开嘴”种法),没有做到“三埋两踩一提苗”种植技术要求,导致苗木根系得不到舒展,甚至被折断,加之定植完成后没有及时浇定根水。另外,当地林农片面认为增加栽植株数,能提高杉木产量,当地杉木栽植株行距多为1.2×1.2(m),种植密度多达6 950 株/hm2,远远超出正常栽植密度,导致杉木林光照不够,严重影响了杉木的生长速度和生长率。

2.4 管理跟不上

南捞乡杉木绝大多数靠自然生长,林农管理意识淡薄,不掌握杉木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抚育间伐等管理关键技术,导致杉木生长缓慢,无法培育大径木材。

2.5 发展方式单一

南捞乡杉木产业仅停留在为市场提供价值较低的中小径材,杉木林附加经济产品及杉木多元化林产品培育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林农短期、中期、长期收益得不到保障,杉木林地综合利用率不高,总体效益低下,杉木产业难以得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3 杉木林培育方法及措施探讨

3.1 培育良种壮苗

3.1.1 采种

采种对象最好是特定的杉木母树林或种子园,也可选择年龄20~30 a 生长良好且无病虫害的优质杉木,10~11 月上旬,种球由青绿色转为黄褐色时为最佳采种时间,种球需在晾晒场暴晒,直至种球鳞片咧开,通过反复搓揉种球获取杉木种子。得到种子后,应进行统一筛选,剔除颗粒形状小、干瘪的种子,然后将保留种子储存到通风干燥的库房,以备翌年春播。

3.1.2 育苗及管理

育苗前期要对选择好的育苗地进行深耕细作,保证深度至少达30 cm,并将土壤中大泥块进行集中筛选清理,换填细软砂质壤土。采用高床育苗法,床高25 cm,床宽120 cm,要求床面平坦,沟道通畅。播种时间通常2~3 月,播种方式采用撒播,播种量为75 kg/hm2,播种后覆盖1.5~2.0 cm 厚的细土。播种后需在土壤表面施加基肥,肥料类型选取腐熟的饼肥或农家肥,育苗管理中要根据天气情况适时洒水,及时除草松土,适当间苗,每周喷0.5%波尔多液1次,以防止病虫害发生,并根据苗木生长情况适当追肥。6 月以前要加强排水,7~8 月要注意灌水抗旱,9 月以后要停止施肥灌水。杉木移栽前要注意科学选苗,应选择苗木地径>0.5 cm,苗高>30 cm,根系长度>20 cm,充分木质化,叶色紫红或灰绿,无损伤的1 a生Ⅰ级壮苗。

3.2 选择适宜地块

根据杉木对气候和立地因子的适生要求,应选择水湿条件优越的区域作为造林基地。在气候上,应选择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风小雾多、霜雪少的气候环境。要求年平均温度在13~22 ℃,1 月平均温度5~10 ℃,年降水量在1 500 mm 以上,且分布均匀,全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2]。在立地条件选择上,海拔最好选择400~800 m[3],最高不宜超过1 500 m;土壤应选择以花岗岩、页岩等风化和发育的土壤,pH值要在4.0~5.0之间,土层厚度要在80 cm以上,腐殖质层厚度在中等或中等以上,土壤要相对疏松、湿润、富含有机质、具有良好的排水性[4];坡向选择最好是阴坡或半阴坡;坡度最好选择15°~30°之间;坡位最好选择山谷地带或山坡中下部。

3.3 规范栽植技术

3.3.1 整地挖塘

整地之前要先清理种植地块上的灌木和杂草,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设置不同的整地方式。整地方式通常有全垦整地、带状整地和穴状整地3种,坡度大于25°的,以水平带状整体方式或穴状方式进行整地,穴垦最好采用品字形整地法,以免水土流失;而坡度小于25°,土壤板结的环境下应进行全垦,通过深翻的方式进行整地,深度需达40 cm 以上[5],清除较大的石块和树根,整碎耙平。挖塘前应计划好栽植密度,栽植密度控制在2 500 株/hm2适宜,株行距选择2×2(m),挖塘沿等高线进行,规格为(长)40×(宽)40×(深)30(cm)为宜,栽植前15 d表土回填,表土要细碎,捡尽石块和树根。

3.3.2 栽植

杉木裸根苗栽植应选择在1~3月,而袋苗可以适当延长栽植时间。选择阴天、小雨天或雨后进行栽植,不宜在土壤较干、风大或大雨天栽植。栽植前先在每个坑穴内放入0.20~2.5 kg 钙镁磷肥,将肥料与土壤进行充分搅拌,栽植时用稀泥糊根,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步骤,做到苗直、根舒、压实,苗尖向下不“反山”,适当深栽,提高杉木抗风抗旱能力[6]。同时应注意,杉木根际萌条较为活跃的地方为杉木根际上方10 cm 左右范围,栽植过程中要避免活跃部分裸露在土壤外。

3.4 强化后续管理

3.4.1 除草松土

杉木栽植后3 a内需除草松土,直至幼树郁闭成林,每年适宜进行两次除草,第一次除草在5~6月,第二次除草在9~10月上旬,除草以全铲为好,同时进行松土和除萌,对于萌发萌条,应保留一根主干,其余从基部除掉。除草有人工铲草和化学除草两种,化学除草时药剂会导致污染土壤和水源,因此,建议采用人工除草。

3.4.2 施肥

杉木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均需要进行追肥,追施肥以磷肥为主,磷钾混施或氮磷混施效果最好,不宜单施氮肥,可结合草木灰、人畜粪尿等有机肥。施肥方式最好采用穴施法,在每株杉木的两侧分别挖穴,穴深在15 cm左右,施肥时不能让肥料直接接触杉木根部,以免造成树木根部的损害[7],追肥后需要及时覆土,一般施肥在雨后进行,施肥前应清除杉木周围的杂草与灌木等争夺营养成分的植物。栽植后的第二年、第三年的4~5 月份可用磷酸氢二铵各追肥1 次,施肥量在0.25 kg/株为宜;栽植第五年、第六年的4~6 月份各进行1 次,施肥量在0.30~0.40 kg/株为宜;杉木达中龄林及近熟林后,宜在间伐后施肥,每株施N∶P2O5∶K2O≥45 的高效复合肥0.5 kg效果最好,隔年施入,连续两次。

3.4.3 间伐

幼林进入郁闭3~4 a,即造林8~9 a后,林木开始分化明显,出现被压木、枯死木,自然整枝强烈,枝下高超过树高1/3,郁闭度达0.8~0.9时就要进行第一次间伐,间伐要遵循“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劣留优”的原则,间伐的时间一般是冬季或者是初春时节,间伐期一般为5 a,间隔周期不宜过短,强度一般在25%~30%,间伐后郁闭度0.6~0.7。第一次间伐后,当郁闭度达到0.8 以上时再进行第二次间伐。

3.4.4 病虫害防治

杉木生长过程中常见病害有猝倒病[8]、炭疽病、黄化病、细菌性叶枯病等;常见的虫害有杉梢小卷蛾、粗鞘双条棚杉天牛、白蚁等。具体防治方法是:猝倒病用0.5%波尔多液每隔10 d喷施1次,连续喷洒5 次,也可用65 % 敌克松800 倍液进行喷施防治;炭疽病在每年6 月时,喷洒多菌灵可湿粉剂,次数为3~4 次;黄化病用含锰的溶剂喷洒;细菌性叶枯病用1∶2∶100 的波尔多液10~15 d 1 次,连续喷2~3 次;杉梢小卷蛾用40 %啶虫毒死蜱1 500~2 000 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 次,每次间隔7~10 d;粗鞘双条棚杉天牛在幼虫期用40%的氧化乐果乳油和50%辛硫磷乳油150倍左右进行喷杀,或者使用刮皮涂药等;白蚁以物理防治为主,如灯光诱杀,还有挖沙埋白蚁的主巢,也可用压烟熏杀或者喷洒蚂蚁粉等。

4 发展林下产业

发展杉木林下产业能更好地提升杉木林地综合经济效益,有效解决杉木林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短、中、长期收益得不到保障,杉木林地综合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4.1 林下种植

杉木林下可根据不同立地条件、气候状况选择种植黄精、草珊瑚等中药材。杉木林种植黄精应选择中、近熟杉木林;坡位选择下坡最好;坡度最好选择25°~30°,不宜选择平地或较小的地块;杉木郁闭度最好选择0.4~0.5[9],可通过适当间伐来实现;土壤要疏松、肥沃,透气性好;黄精栽培时要选择具有两节一顶芽、重量40~80 g的根茎;播种时间选择秋播;种植过程要注意水肥管理,选择施用农家肥效果最佳。杉木林种植草珊瑚应选择阴湿、肥沃的土壤,草珊瑚在郁闭度0.5~0.7林下鲜重、高度和丛数最大[10],杉木经营密度以1 050 株/hm2为宜,上层杉木林密度适中,林内光照强度合理,才利于喜阴湿的草珊瑚生长。

4.2 林下养殖

利用林间空地合理发展林下养殖,一方面可以减少林间杂草和林木争水争肥,另一方面动物产生的粪便为树木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料,促进了树木生长。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和现有资源状况,借鉴现有林下养蜂、养鸡等技术经验,充分考虑杉木林地附近水源、花源、坡度、坡向、交通等因素。可在花源丰富、水源近、杉木稀疏的中上坡位选择林下养蜂;可在水源好、交通方便、光照强度大的稀疏杉木林下选择林下养殖猪、鸡、鸭、鹅等。

5 结语

培育杉木大径材和发展杉木林下产业是南捞乡增加林农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只有科学培育大径材和发展林下经济,改变传统种植方式,从培育良种壮苗开始,科学选地、合理规划、加强栽植技术培训,强化“三分种,七分管”的种植理念,才能提高杉木林地综合经济价值;只有通过建立标准示范地,加大技术推广,激发当地林农发展积极性,带动地方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杉木产业发展不能简单追求数量,应充分考虑杉木产业发展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为当地林农带来真正的实惠。

猜你喜欢
间伐林农杉木
梨园间伐改形技术探索与建议
河北省平原地区林农技术培训供需分析及发展对策*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不同间伐强度对香椿中龄林生长和干形的影响
森林抚育间伐技术的应用
——以杉木抚育间伐为例
不同混交方式杉木人工林生长量影响研究
间伐强度对杉木中龄林生长和结构的影响
杉木黄化病的防治技术措施研究
沙洋停征林业“两金”减轻林农负担
不同比例凋落物的分解动态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