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介视域下红色资源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3-01-08 12:40孙鹤嘉
智库时代 2022年31期
关键词:理论课红色思政

孙鹤嘉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传播已进入以媒介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全媒介时代。全媒介是指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各种新旧媒介相互融合的形态,主要包括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介渠道,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将内容向受众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除了向大学生传授最基础的传统理论知识外,还应注重对大学生精神层面的熏陶。红色资源具有教育引导、典型示范、价值塑造和文化熏陶等功能,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丰富素材。

一、红色资源的内涵与价值功能

(一)红色资源的内涵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抗战时期、革命时期、建设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中所形成的物质资源、精神资源与制度资源的统称。[1]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百年来艰苦奋斗与光辉历程,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资源包括红色物质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与制度文化资源等内容,其核心与灵魂是革命文化与红色精神。红色物质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具有重要历史纪念意义和价值的物质形式,如党史馆、革命博物馆与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精神资源是指具有传承价值且体现历史进程的时代精神,其核心主要包含建党精神、革命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抗疫精神等在内的精神内涵;红色制度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所形成的引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指引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路线、方针、政策、纲领、制度、法律法规等。

本文所指红色资源是指高职教师通过深入挖掘与领悟,将红色物质文化资源、制度文化资源与精神文化资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深度融合的红色资源,其包含线上与线下的全方位、多样化、多角度、多层次的红色文化资源。

(二)红色资源的价值功能

红色资源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鲜明的引导功能、示范功能、塑造功能与教育功能。红色资源的引导功能是指高职思政教育中融入红色资源后,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让高职学生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2]红色资源的示范功能主要是指通过学习了解革命先烈与模范人物的历史事迹,让高职学生感受体会革命先烈与模范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崇高品德与精神,发挥出榜样的引领作用,培养高职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红色文化的塑造功能主要是指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红色资源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体会,引领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成为能够为时代作贡献的人。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主要是指高职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实践中深刻感受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内涵,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立足新时代精神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肩负历史使命。

二、红色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必要性与价值

(一)红色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必要性

红色资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致性。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时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不仅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理性,还能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容。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红色资源,对于厘清红色文化的内在生成逻辑,挖掘和深化红色文化理论的研究成果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框架中吸收红色精华,促进红色文化从分散化向结构化的转变,增强红色文化的学理性和学术性。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用好红色资源对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

红色资源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有效融合,能够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促进课程模式转变,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建设红色研学基地、开设新媒体思政课堂红色专栏、红色影视展播等形式,将“四史”精神、建党精神、七一精神等内涵有效融入,充分用好红色资源开展思政教学,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为载体,打造红色教育高地,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内涵,竭力打造红色教育一体化工作机制。通过研究,建设新媒体思政课堂红色专栏,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矩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活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教育进行“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融合创新。

2.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红色资源当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这对身处多元化世界的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将红色资源运用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对“四史”精神、建党精神、七一精神的领悟,能够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能够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形成实践性策略,并将其应用在本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动教学变革,促进红色资源育人效能发挥。

(二)红色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程的价值

1.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目标,发挥红色资源的思政教育功能

将红色资源充分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高效融合的红色资源与思政教育有助于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不断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并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红色资源使高职学生深刻领悟“四史”精神,让高职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与真谛。

2.运用红色资源开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加强思政教育实践

通过开展红色课程活动诸如:红色电影欣赏、红色展馆参观、红色知识竞赛、红色演讲等活动,促进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学习。在这些活动中引导学生更进一步领会建党精神、七一精神,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思政课,争取达到固本培元与凝心铸魂的目标。

3.推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模式优化,增强学生自我教育

通过充分运用辽宁省丰富的红色教育基地资源,并借助思政VR实训室、新媒体平台营造高职红色文化教育生态,将红色资源教育不断融入到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模式进行升级,争取创新高职思政教育课堂样态,丰富红色文化育人载体,使红色基因浸入广大高职学生的心扉。

4.促进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发展

充分运用红色资源,通过高职学生喜闻乐见与多样化的形式,在高职思想政治课堂中融入“四史”精神、建党精神、七一精神。设计并开发符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活动过程中,增强对红色资源的理解并将收获作用于现实生活中去。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使之成为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的有效路径选择。

三、红色资源开发、应用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现状

(一)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现状

1.高职思政教育中红色资源开发运用方式滞后

当前的红色资源比较匮乏,缺乏整体性建设,没有形成规模和体系。因此,应充分挖掘和应用辽宁省本土红色资源,让红色文化资源在新技术的助力下得以“再生”,并将其应用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从而引导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高职思政教育中红色资源的融入媒介较为单一

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至今,媒介已经无处不在,高职利用全媒介开展思政教育是大势所趋。当前高职思政教育融入红色资源主要以利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为主,融入媒介较为单一,缺乏对网络、新媒体等现代媒介渠道的运用。

3.高职思政教育中对红色资源的利用偏重理性

当前高职思政教育课程中对红色资源的选取与利用都更偏重理性,高职学生对于历史的解读总是基于当下认知水平,未经历过艰苦卓绝的岁月,缺乏对苦难的体会。青年学生无法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缺乏感性的认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思政教育引发时代共鸣,感染青年一代的力量。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现状

1.高职院校红色教育实践成效欠佳

高职学生对于红色文化资源自主学习、自主体验积极性不高,学生大多是“跟着走”,看到的少,听到的少,能感受的更少,相应的红色情感熏陶和道德培育体验很难得到有效实现。将红色资源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有效融合,能够将红色资源进行内化,延展到“四史”精神、建党精神、七一精神等多元化层面,促进红色资源在思想育人层面的成效。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功利化倾向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积极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使之实现常态化,建立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体系,营造“大思政”氛围,让学生不断经过红色文化资源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身精神境界与修养。但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普遍过于侧重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教育,忽略了红色资源与思政元素沁入高职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存在功利化倾向。

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践锻炼

理论引导青年一代理解红色文化,实践才能真正塑造青年一代。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大都停留在对理论的深入学习阶段。高职学生缺乏实践锻炼,对于红色资源的理解不够深入,这在极大程度上消减了红色资源的感染力、影响力与号召力。唯有依托红色资源,打造实践平台并推动理论走向实践,青年一代才能延续和传承红色基因。

四、全媒介视域下红色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挖掘红色资源,构建红色资源与高职思政课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生动性和鲜活性是必然趋势。立足于辽宁省地区,竭力从本地区革命旧址、文物、遗迹、文献、影像、歌曲、革命精神等事物中深入挖掘红色资源,通过分析红色资源的主要形态及内涵,从红色资源的历史背景及构成要素分析其文化特征,构建红色资源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理论框架,深度挖掘红色资源价值功能,构建出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并引领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及政治素养。

(二)依托现有教学实践平台,构建红色资源与思政教学融合的教学形式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红色资源实践教学,借助辽宁省红色教育基地,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强化实践教学。线上通过搭建网络教学、在线竞答、虚拟体验等平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教育的立体感、吸引力和感染力;线下在传统的授课、讲座、征文、知识竞赛等形式的基础上,创新情景表演、社会实践、影视展播等形式,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共同创新红色资源良性循环教育教学新范式,即“课堂理论教育与教学——红色资源现场体验——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结合”,采取多种措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建设红色资源网络库,运用新技术对红色资源进行可视化开发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缺乏互动与趣味,难以激发青年学生长久持续的学习兴趣。竭力建设红色资源网络库,运用新技术对红色资源进行可视化开发,能够有效将“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多向互动”。[3]

打造思政VR实训室,依托辽宁省独特的红色资源,充分将虚拟现实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教育领域中去,让红色教育更加鲜活。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将思政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教学活动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并着力打造“立体课堂”“移动课堂”“空中课堂”。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利用情景教学、沉浸式体验,交互感知、远程互动等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红色资源学习课堂知识,更直观地感受红色景色,以实现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的效果。

(四)建立融合红色文化要素的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

强化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效能。根据红色资源的特点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打造全方位、沉浸式红色文化育人新生态。设立“红色”指标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考核体系,强调必须将红色资源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内容。

根据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评价应当遵循的政治性、统一性、灵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五大原则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将红色文化要素充分融入进去,考察青年学生是否对红色资源具有感性认识,能否在运用红色资源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思辨能力。

五、结语

现代媒体传播技术发展进入全媒介时代,红色资源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在内涵与价值导向上高度一致,红色资源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唯有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基础,依托全媒介途径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利用红色资源,持续发扬红色传统,有效传承红色基因,实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的目标,促进青年一代在红色资源的感染与号召之下,培育爱国情怀,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承担起青年一代的时代重任。

猜你喜欢
理论课红色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