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官方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究*

2023-01-08 12:40马英李岩
智库时代 2022年31期
关键词:现实主体大学生

马英 李岩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新媒体视域下各类宣传平台的流行,许多高校都开通了各类官方账号,用以文化宣传,以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其中相当一部分高校官方媒体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对学生而言,毫无吸引力。如果内容欠佳、形式单一,这样的高校官方媒体显然无法发挥其在信息传播、情感沟通、凝聚认同、集结社会资源、维护组织形象等方面的功能,其在“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政教育中的功能就更加有限。要想将其打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官方媒体建设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掌握教育的话语权、主动权

高校官方媒体在内容管理上,既要做到对主流思想意识的主动宣传,又要随时跟踪有可能对此有所损害的即发言论,作出有力回应,捍卫主流思想意识。因此,教育者必须把握好疏与导的度,明确自己的主要任务和身份担当,真正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蔡文之曾指出,当上网成为公民的一种政治参与手段,互联网平台成为一种政治参与和自由表达的工具时这种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就变得紧张而微妙。[1]在网络空间,大学生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也是一种履行义务与行使权利的表现,然而,如果缺乏有效正确的引导,正处于三观形成期的大学生往往曲解权力与权利的内涵,无法理清二者的界限,导致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言行,影响网络权利实现的客观环境。因此,高校官方媒体应予以及时的疏与导,帮助大学生理解社会复杂现象,客观、全面地看待现实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内容。以Facebook、Microblog等为主的群落网站将个人生活更加隐秘化、封闭化,大学生在价值观成熟之前更需要在这样相对开放的平台理性、全面地去讨论相关话题,形成属于自我的政治观,促进其信息交流向一个更加自由、开放、健康的方向发展。任何有价值的政治决策的形成都必须经历从争论点出现到公开讨论再到深入思考最后到相对成熟的过程。大学生在网络空间里的思考过程也是如此,高校官方媒体需要完善的就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具体路径。

高校官方媒体功能的发挥不仅是对内容的疏与导,更是通过对度的把握去掌握话语权和主导权。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古斯塔夫∙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这样写道:“毋庸置疑,群体总是无意识的,但它力量强大的秘密就隐藏在这种无意识中间”。[2]现代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在各类传播媒介中的视觉行为更加具有挑战性与主观性,每个主体都可以按照自我偏好去选择关注的内容。既然信息可以选择,那么高校官方媒体便可以通过引导关注内容或关注方向及时将适合大学生这一群体健康发展的关注对象通过思想引导、正面效应宣传从而有效地纳入大学生的视野。

官方媒体可以设立相应专栏,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高校官方媒体可以适时主动发布可以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的科学研究成果,在展示中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彰显伟大中国精神中,帮助大学生凝聚下一代中国力量、不断鼓舞学生们的斗志,让他们积极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真正将大学生的活力激发出来,主动投身报国。

当然,高校官方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负面信息面前不能装聋作哑,充耳不闻。虽然这样的内容遮不住我们建设成就的光辉,但它们传播广泛、迷惑性强,如果高校官方媒体对此置之不理,后果不堪设想。官方媒体应通过对媒介中信息的主动诠释,实现对大学生教育的正面激励,使大学生在媒介使用过程中成为一个有意识的群体,这种意识应该是一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批判性意识。

二、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力、甄别力

网络传播的信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无疑会对大学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部分媒体传播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冲击了主流思想意识的地位;部分媒体散播谣言诱发了大学生对政府的不信任;部分媒体散播的具有奢靡享乐内容的信息,使得一些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攀比心理和认知偏差,人生观、价值观错位。这些都使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受到威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对教育对象的要求,归根到底,集中表现为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要求。[3]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指引自身的行为方式,成为教育效果产生的制约条件。微博中诸多西方落后观念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大学生自身如果并未意识到这一事实,认识到其影响的严重性,就算外在压力重重也难改既成之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现实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阶级意识指向性,为特定阶层服务等诸多特征,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是为思政教育服务的,是为大学生合理价值观的建立服务的,这是官方微博进行教育工作的前提。郭湛在《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一书中提出,“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4]这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凝练概括。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也是提高大学生独立作出判断,并在实践中进行有效调节能力的过程,失去对大学生自我整合的教育,教育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人人都是传播主体,也都是传播客体,这就削弱了传播的权威性,普通的主体可以获得平等的传播权利,因此信息就可以无节制地被制造和衍生。”[5]培养主体用其理性与智慧去重新建构信息群,去伪存真,辨识谎言与事实的临界点,否则稍不留心就会掉入信息漩涡。在这种情况下,主体要么回头是岸,找到自我选择的标尺,要么只能随波逐流做一个“传声筒”,失去主体性。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会不自觉地感受到自己日益丰富的内心世界,可到最后却发现这样丰富多彩的世界居然已经远离自我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一种主动的抽离或是一种被动的逃脱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失去了群体思考的能力,失去自我思考的主体又如何能称得上一个独立的主体。这也是信息爆炸时代的悲哀,那个勤于思索的年代或许早已远去,丰富、唾手可得的信息让人们懒于思考。未经思考就能获得所谓的“真相”,谁又会愿意花费精力去做“无用功”。高校官方媒体需要预想到这样的现实,争取引导大学生保持其主动性,避免被一些技术权贵、精英阶层牵着鼻子走。

网络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或许已经丧失了真实感,已经被堆积如山的文本和现实拟像所包围,真实感荡然无存。原本现实中的真实被无限地放大或尽情地缩小,放大的信息“杂烩”被跟随者不经意地关注,吸引着无数在线者的眼球。凝神视之,发现负面信息与正面信息平分秋色,冥冥之中已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在这里,人们情愿将更多的目光转向风波事件,更加愿意相信谣传,更倾向于对现实充满强烈批判色彩的手笔,从二者的转发量、评论量便可以一探究竟。这一现象反映了网络信任危机的存在。在这种网络文化里,大学生的行为更易受情绪控制,理性较感性来讲,其作用微乎其微。在这个繁杂的、矛盾的世界里,大学生极易迷失自己,失去主体性,仿模的“超现实”符号将原本掌握主动性的主体一同变成了虚拟仿像体,失去对理性的掌控,失去道德制约,底线甚至被一再跨越,多元价值观异彩纷呈,缺乏理想信仰,刺激着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神经。大学生更愿意将网络中的虚拟体搬到现实中来,以求达成一致,而后再仔细品味,慢慢欣赏,最后发现虚拟与现实可以相通,足不出户便可以享受到的内容可能更符合自己的口味。作为重要的网民群体,大学生在这种社会角色混乱的影响下已经变成了一个非主体也非客体的怪咖,彼此纠缠不清,撕裂于“共同底线”的深渊之中。因此,寻找适合大学生发展的现实与虚拟的共同底线成为当今高校官方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等待大学生群体的将是现实主体的消解与异化。视觉让位于感觉,在微世界里,“眼见不一定为实”。这种主体的“飘逸”让空间理性充满挑战,让微博箴言难以辨识。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需要重点培养一批“网络红军”,从而发挥统率与引领作用,更在于教育者全局把握教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将体会过程中的教育心得与更多属于“统一战线”的教育伙伴进行交流与分享,切实将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落实到位。

三、引导大学生更加关注现实生活

现在,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网民们似乎比任何时期都更加关心现实、关心政治,人人可以谈天说地,然而这些群体却成了反现实、反社会的最大力量。卡斯特尔曾讲,当代文化是一种基于符号互动的“虚拟文化”,新的电子媒介不仅产生了虚拟现实,更建构了一种“真实虚拟”。[6]

主体在虚拟空间的不断渗透、交互使得主体与虚拟环境中的“真实自我”不断融合,达到一定的糅合程度后便是二者的结合体——另类主体。这一类型的主体区别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主体主要活跃于虚拟世界下的“另类现实”。这种结合体下的现实对主体的影响不亚于真正的现实,或有过之而无不及。它不仅深深影响着主体的生活、生产方式,更有甚者,会彻底颠覆现实生活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坏的结果便是反现实,或具有后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开始对现代社会进行一种分层式的解构与消解。这是虚拟和现实主体发展的一种方向。当然,这一方向并不是我们所期待和希望的。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扩展视野,寻求适合二者健康、有序发展的最佳路径。

网络空间里的主体,由间断的碎片式的交流方式和叙事模式建构起来,这样的身份也是一种混杂的糅合的身份。[7]大学生以此种身份建构交往模式或是以这种糅合的身份去实现网络中主体互动交流,难以形成具有稳定性的主体特征,逃离现实生活的他们在微世界里尽情地建构着自己的网页,尽情地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处于虚拟世界的身份定位在不断与虚拟世界中进行交流的同时,其虚拟性特征将不断膨胀,进而重新塑造一个新的虚拟形象以及虚拟自我,甚至会彻底脱离现实世界,造成自我身份混乱,社会定位模糊。这样建构的身份特质必然对现实中的人际交流造成难以避免的危害和挑战,形成一种从现实到虚拟再跨度至虚拟的循环影响。大学生在进行生活行为时,有必要提高自我意识,自觉认识现实世界的存在价值,只有回归现实生活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发展,享受充实人生。大学生浏览微博里的文字信息、图像、视频等各类网络传播符号的同时也践行并塑造着自身的思想行为,现实中的一个人在微世界里或许完全可以判若两人,虚拟与现实中的思想和行动共同构成实践主体。大学生在微博评论功能中感受自我思考的刺激火花,在转发中感受大脑风暴似的信息接受力,表面看来,一切都没有什么不同,现实中对人、对事品头论足的情况也习以为常,只是大家表达的都很含蓄。然而,在微博这个自由创造的信息空间里一切都面目全非,长此以往,合目的性、合现实意义的思考将骤降。现在,思索自我,从自我视角出发的反躬自身式的现实交往已经开始慢慢缺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冷酷、更加无情的网络谩言。

“事实上,哈贝马斯的一个主要论点就是:作为人们真实生活中‘日常世界’的基本逻辑,人与人之间的标准交流,正日益为战略逻辑和制度的工具理性所侵蚀。而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市场强大的控制力量”。[8]根据这一推论,我们不得不探讨大学生的日常交流是否也因工具理性而受到抑制和影响。在大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哪些因素促进或阻碍了他们对精神生活与物质世界的理解,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制度性缘由抑或是交往环境所致,无疑,这些问题在传播学领域以及社会学领域都会有所涉及,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下构建大学生新的社会身份认同,值得在高校官方媒体建设中探讨。诸如,探讨在新媒体视域下,如何使更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他们作为社会主体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提升个人网络媒介素养,进而促使大学生意识到微空间里的哪些内容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生活热情,引导他们的人生航程,真正参与到有价值的社会活动中去;或许一些答案需要我们到网络虚拟载体中去寻找,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必须更多地依赖现实生活,将目光投射到现实中活动的人。在今天这个异质化出奇,娱乐化横行,无序化当道的网络现实中,真正注重“人”这一社会主体内心发展的教育者为数不多。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可以让人明白,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现实的人并不一定都获得了精神自由,精神层次的解放永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网络媒体中自由言论的传播与表达并不能代替人深入现实去分析人之为人的真正意义和人生价值是什么。大学生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期需要思考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我们应该以何种崭新的时代面貌示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成为多元时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人生格言。教育者应借助各类官方媒体平台了解大学生的所感所想,抓住思想变化的特征,从学生内心出发,了解信息传播背后大学生的人生需求与生活困惑,莫让大学生内心变成荒芜的精神沙漠,而难以盛开朝气蓬勃、健康向上之花,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无疑需要发挥社会各方面合力,构建“大思政”格局,形成协同育人局面,为大学生的健康生长发挥实效。

猜你喜欢
现实主体大学生
论碳审计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何谓“主体间性”
漫画:现实背后(下)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