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模式下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服务研究

2023-01-08 12:40
智库时代 2022年31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互联网+

黄 菊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老城区改造给予极大的关注,为提高居住质量,应倡导智慧化的介入,以便为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提供新的途径。目前,我国以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模式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职能日益淡化。老年人认为机构养老成本过高,存在抵触心理,难以实现多元化的需要。再加上缺少人力资源保障、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利用率低、服务信息阻塞等问题。基于此,一种以科技为核心的智慧养老新模式逐渐普及,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互联网+”智慧社区养老问题概述

(一)“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是利用网络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资源和相关数据的结合,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结合传统行业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使整个产业智能化。当前,互联网+已在各行各业中诞生,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传统产业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展,服务系统也在逐步完善。所以,若能将智能养老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将会是一次巨大的成功。但是,目前国内网络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还不够成熟,要把它用于智慧养老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1]。

(二)智慧社区养老的概念

智慧社区养老是指依托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接受政府的监管与引导,使得社区养老机构各项医疗养老资源实现合并,在原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寻求完善策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使得居家老年人群体在面对日常生活困难时获得更多的社会化服务,总之,凡是老年人的需要都应该纳入其中。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物质上的需要,比如衣食住行;二是文化、娱乐、卫生等精神文化需要;三是情感上的需要,比如精神上的交流,以达到老有所养的目的。

二、社区智慧养老发展现状

(一)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缺乏有机整合

社区养老服务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社区等各方面的力量不足,导致供需不匹配、与老年人需求脱节、服务队伍不稳定和服务供给效果不佳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各大市场主体纷纷响应政府的号召,加入到社区养老机构中来,政府在税收、场地建设等方面都会给予支持,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市场主体的逐利天性,将会导致其提供的服务可能无法满足低收入老年群体的要求,久而久之,就会令企业的经营变得不景气,很难获得可观的利润,使得市场主体逐渐退出社区养老服务领域。

(二)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的供需不平衡

在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的运作与发展中,存在着三个严重的供求失衡。首先,对于“三无”老人,他们没有经济来源,没有子女,也没有能力负担起他们的养老服务,这是他们的首要问题;第二,对于有经济基础而收入水平低的老年人而言,因为服务对象越来越多,服务内容和服务系统也在不断地更新,需要思考如何将有限退休金用于养老。如果上述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将会严重地影响到智慧社区的发展[2]。

(三)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低

智慧养老是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型养老方式,但在应用方面,如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还很薄弱。目前,我国的智能终端检测技术还存在缺陷,需要加强售后服务。由于信息技术上的不足,使得智慧养老计划无法实施,无法将社会、家庭和企业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难以适应老年人的各种需要。而智能养老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等功能也相对薄弱,信息的利用、整合和处理能力还不完善。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是老人的生活需求,而对心理卫生和社会参与等专业服务的需求则相对较少,信息安全问题也是一个潜在的问题。由于技术力量的缺乏,导致智慧养老的有效性下降,而老年人对智慧养老的认同程度低,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四)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缺乏专业性人才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主要由社区智慧养老人员、网络设备安装维护人员组成。对智慧社区的养老服务人员而言,很多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较低,没有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由于缺少专业技能,对老人的某些病症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而我国目前精通大数据的人才并不多,这就造成我国目前缺少智慧养老人才。

三、互联网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优势

(一)数据信息存储方面

利用网络来储存老年人的健康信息,对老年人的动态和静态数据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深入的分析,以便对突发事件做出及时的预警。围绕服务中心的智能管理系统,将呼叫设备和网络等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功能更为完善的养老信息平台。构建社区养老基础数据库;建立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建立一套完整的护理记录;负责护理记录的品质管理;对全社区居家养老的总体资料进行汇总[3]。

(二)安全方面

通过使用智能手环,可以实现对老年人的位置定位,避免出现无法找到老年人的情形;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也可以使用 SOS紧急按键呼叫家人和急救中心,保证及时的抢救;而且智能手环还可以实时监控病人的心跳情况,如果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就会自动上报给医护人员,保证他们的健康与安全。

四、“互联网+”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的建设模式

(一)加大研发力度,发挥群众自治功能

政府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充分体现政府对民众智慧的重视。政府不可能完全包办所有的系统开发、平台对接、可穿戴设备的研发,都要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来弥补政府在引导、管理和具体实施上的不足。要加强智慧社区的自治,必须认真总结各地城市智慧社区的管理与运营经验,理顺社区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其所应承担的各项权利与义务,真正做到由政府直接指导、不干预,提供帮助支持而不干涉社区事务。全面完成智慧社区服务系统的建设,并建立一系列的智慧社区服务机构,推行社区自我管理、监督等,并通过政府和社区的协作,使社区的老年人能够自我服务、发展和完善。通过完善智慧社区的基本机构的服务功能,加快其市场化、社会化、网络化的进程。

其次,要加强政策的执行,把成熟的经验加以推广。政策具有指导性和引导性,而实施的关键在于执行。目前的智慧社区养老模式,一方面是由于居民基本信息掌握不完整、信息资料不能互通,导致各类信息平台难以衔接;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在智能社区中的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各个地区都是各自为政,许多探索尚属实验性,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实践系统,在全国范围内也难以普及。因此,在智慧城市的基础上,多个部门共同努力,打通各个信息平台的连接障碍,促进智慧社区养老数据的全面化、科学化;同时,要将自己的优势资源,按照自己的区域和城市等级,选择一些试点项目,形成一个全国范围内的智慧社区养老体系,并加强监管、行业规范和业务指导,加强对智慧社区的软硬件和服务的监督和协调。这样,才能让全国的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真正落地[4]。

(二)克服“数字鸿沟”实行养老信息公开共享

养老服务中还存在着“数字鸿沟”,这是因为技术和人尚未建立起各种信息壁垒。具体而言,因为老年人养老服务不平衡而导致“数字鸿沟”的产生。要想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克服“数字鸿沟”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共养老服务信息的公开与共享有助于促进老年人获得更多公平、更高质量的养老服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老人无法及时获得有关养老服务的相关资讯,对智慧养老模式的理解也不深。积极推广智慧养老模式的优越性,并根据其特点,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老年人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方案解读,使其更容易被接受、理解和认同。通过电视、广播、网站、新媒体、科普活动等方式,营造推广智慧养老的氛围,使得老年人能够对智慧养老的优势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为养老服务提供的便利性。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既有利于指导普及使用信息化设备,也为部分行动不便、与外界联系不多的老人提供一种渠道和终端,以最大限度地让他们熟悉自己的身体情况,掌握有关养老服务的信息。

此外,还可以利用老人活动中心等场所,或者利用亲友进行宣传,间接地提高老人对智慧养老模式的认可度,让老年人的心中更加认可智慧养老模式。同时,政府也要对优质的智慧养老项目进行扶持。部分已建成的高质量智慧养老工程因其受众面狭窄而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通过对试点区域的运行模式、效果和经验的总结和评估,形成一个成功的模式,为其他地方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应该注意到需协助老年人学习使用电脑技术,让他们能自己使用信息科技。要强化宣传,提高思想认识。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的提供不仅要建立起一个服务平台,还要把智能化的服务融入到老人的日常生活中去。首先,要加强对老年人的智能教育和知识普及,提高智能装备对老年人的吸引力,特别是准老年人和低龄老人。把智能教育融入到社区的服务项目中,并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对老年人进行培训和指导,使得老年人对该平台更加了解,能够游刃有余的进行应用。部分老年人对于智能设备的应用存在抵触心理,这与他们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差有关。社区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职能,不断培训专业的居家养老管家,为更多的高龄老人、独居老人提供个性化服务,除此之外,老年人之间也可以建立平等互惠、互相帮助的桥梁,比如低龄老人身体素质比高龄老人更好一些,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高龄老人提供适当的帮助,这样就能借助时间银行等形式获取积分,还能令老年人产生更多的成就感,任何自身的价值。

(三)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在选择智慧养老服务人才时,应首先选择与互联网、养老服务有关的专业人才,以保证其专业技能足够扎实,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具备对网络平台的监控、及时发现和维护的能力。其次,通过与地方大学的合作,定期组织年轻的义工,提供高素质的智慧社区老人。最后,自愿存款制度。自费储蓄制度是基于时间银行的创新发展。“时间银行”采用“年老”轮回的方式,在服务完成后,将服务人员的服务时间存入时间银行,进行累积,作为自己未来的养老金储备。目前,志愿服务系统已基本实现服务信息的记录与存储功能的网络化,降低以往手工记录烦琐的工作,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效率。

比如参加社区义工的个人,可以利用存款系统,将自己所从事的义工活动记录下来,当老人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利用所储存的服务时间,接受其他义工的义工服务。社区工作人员可以积极地鼓励有专业背景的退休医护人员、大学教师等社区居民参与进来,有专业服务需求的老人通过系统订购,退休医护人员通过系统收到订购信息,在空闲的时候去客户家里,为他们提供一套专业的、优质的志愿服务。义工储蓄制度,使新近退休的高龄老人得以继续发挥其专长的余热,丰富其退休生活,增进邻里关系。另外,还可以为老人提供更优质、更广泛的养老服务,例如:医生可以给老人看病、给老人提供护理、给老人提供照顾、让老人心情稳定。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应加大智慧养老模式的推广力度,相关服务人员要有工作资质,以便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如生活方面、医疗方面、心理方面、康复方面等。服务品质受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专业水平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老人对智慧养老的认知度,降低老年人的养老体验。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应首先遵循职业道德,提高公众服务意识,发挥老年人的优势,整合现有的各种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帮助,指导老年人进行自助服务,丰富老年人的选择权。在高龄老人身患残疾的情况下,仍可利用其自身的资源,发掘其自身的优势,让其更好地适应其晚年的生活。

(四)开发多种智慧养老监测产品,加强老年人信息化教育

首先,研制老年人健康监控系统应当以保障老年人的权益为第一原则,研制出的产品必须做到设计简洁、价格低廉。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智能养老产品种类繁多,但是操作过程烦琐,让不熟悉电子设备的老人们都不知道该怎么挑选和使用。新产品应确保老年人的信息资料安全,不能泄漏老年人的隐私。政府应该加大对研发技术、资金规模和服务体系的审查力度。其次,增加智能养老服务的开发力度。比如:智能血压、血糖仪、智能手环、手表、一键呼救、视频监控……这些都是最新的医疗设备,丰富老年人的娱乐场所,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为老年人的健康服务。要转变传统的养老模式,加强老年人的信息化教育。

要转变传统的社会观念,智慧养老与普通的养老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它既可以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又可以提供心理上的关爱。要在人才引进、设备更新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其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强化老年群体的信息技术培训。由于老年人使用网络时间较短,对信息科技知识的掌握还不充分,因此,社区智慧养老机构应定期向老人讲解使用电子产品的方法,以提高其对智慧养老的兴趣。此外,对顶层的整体模式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智慧养老服务的整体评价、分析和调整机制。该系统在适应环境约束,保持内部协调,加强系统调试的基础上,对整个智慧养老保障模式进行优化,并构建一个评估系统的服务质量评估系统。对智慧养老模式的实施方案进行评价,对其进行全面的优化。对智慧养老系统的总供给与总需求进行全面调查,寻找其缺口,并从供给侧结构改革中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建立多主体协同智慧养老服务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平台的整体支撑模式,即平台的开发和应用、数据的分享和整合,以及综合平台的运行管理。

五、结语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推行智能化的社区养老服务成为当务之急。同时,随着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也使得智慧养老服务在社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今后的研究工作将以推动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为基础,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要。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变得更加完善。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已经成为重点,民生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成熟,对社区居家养老产生了影响,在网络的支撑下,养老方式变得更加信息化、智能化,所参与的主体逐渐多元化。在互联网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应在原发展基础上不断融合网络技术,以便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使得老年人的安全监护得到保障,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效率与质量得到同步提升,实现共赢。智慧社区是我国目前最受老年人青睐的一种养老方式,因此要通过网络技术来进一步完善其智能化养老模式,让其在生活中得到更多的方便。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互联网+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